法律推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下)
法律逻辑学基础(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规律、法律推理方法和法律论证规则的学科。
它以逻辑学为基础,结合法学理论,旨在揭示法律推理的内在规律,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法律推理的方法、法律论证的规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1. 法律逻辑学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规律、法律推理方法和法律论证规则的学科。
它以逻辑学为基础,结合法学理论,探讨法律推理的内在规律,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法律推理法律推理是指运用逻辑规则对法律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法律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3. 法律论证法律论证是指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推理和论证规则,对法律问题进行论证、证明和说服的过程。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推理中,演绎推理表现为从法律规则到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
例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推导出某一犯罪行为应受到的法律制裁。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推理中,归纳推理表现为从具体案例到一般法律规则的总结。
例如,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某一类犯罪行为的法律特征。
3.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相似到相似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推理中,类比推理表现为根据类似案例的法律适用,推断出某一案件的法律适用。
例如,根据某一类似案件的判决,推断出某一案件的法律适用。
四、法律论证的规则1. 逻辑一致性法律论证应遵循逻辑一致性原则,即论证过程中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应保持一致性。
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2. 逻辑严密性法律论证应遵循逻辑严密性原则,即论证过程中的推理过程应清晰、完整,避免出现漏洞。
3. 事实与法律的结合法律论证应将事实与法律相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论证的合法性。
4. 论证的合理性法律论证应遵循合理性原则,即论证过程中的论据和论点应具有合理性,避免主观臆断。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3篇)

第1篇摘要:后果主义法律推理是一种以法律行为结果为依据进行法律判断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后果主义法律推理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其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体现,以期为我国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在法律实践中,如何准确、合理地运用法律规范进行法律判断,是司法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作为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法律思考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后果主义法律推理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其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后果主义法律推理的基本原理1. 后果主义概述后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是一种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行为的善恶取决于其结果。
在法律领域,后果主义法律推理以法律行为的结果为依据,强调法律规范的实施效果。
2.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的基本原理(1)以结果为导向。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强调法律行为的后果,即法律规范实施后的效果。
在判断某一法律行为是否合法时,不仅要考虑行为本身,还要关注其结果。
(2)关注社会效益。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强调法律规范的实施应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
在法律实践中,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为原则,确保法律规范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权衡利弊。
在法律实践中,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的法律后果。
后果主义法律推理要求在多种后果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后果。
三、后果主义法律推理的应用领域1. 刑事法律领域在刑事法律领域,后果主义法律推理有助于正确处理犯罪行为。
例如,在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时,不仅要考虑行为本身,还要关注行为导致的结果,如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是否给受害者带来损失等。
2. 民事法律领域在民事法律领域,后果主义法律推理有助于合理解决纠纷。
例如,在处理合同纠纷时,不仅要考虑合同条款本身,还要关注合同履行后的结果,如是否实现合同目的、是否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等。
3. 行政法领域在行政法领域,后果主义法律推理有助于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四讲法律推理

两大模型的图示
制定法模型:司法三段论 (演绎-涵摄模型)
• 法律规则(大前提)
•
判例法模型:类比模型
法律规则(大前提)
R(F-D)? IFR 非正式法源
IFR 非正式渊源 D1 判决
R(F-D)?
D1 判决
案件事实 ( 小前提) F1
案件事实 F1 F
(五)模式比较及结论
(四)对所认定事实进行法律判断的基础
1、基于感知的判断 2、基于对人类行为理解(解释)的判断 3、基于其他社会经验的判断 4、基于价值判断的判断
• F
R 对价值判断的依赖性最重。
(五)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分离问题
• 1、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能否完 全分离 • (1)实际发生的生活事实及其 陈述,只要不涉及法律适用, 是可以和法律问题完全分离的。 • (2)需要被法律规范涵摄因而 需要被解释的案件事实(陈述) 是无法与法律问题完全分离的。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疑难案件之 中。 • 原因:与法律适用相关的案件 事实,有些必须用法律概念或 者术语被陈述。 • 2、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思维循环 • (1)良性循环:为了正确地适 用法规范,而准确地解释事实; 为了准确地涵摄事实,而正确 地解释法规范。 • (2)恶性循环:为了迎合法规 范,而任意裁剪事实;为了迎 合事实,而任意曲解法规范。
导论:
• • • • • • 1、法律推理的概念 2、法律推理的特征 3、法律推理的功能 4、法律推理的类型 5、形式推理的局限 6、实质推理的本质
• 回顾法 律推理 的概说
一、法律推理的基本逻辑模型
• (一)制定法模型 • 1、大陆法系的司法传统 • 2、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是 制定法。 • 3、法律推理的基本逻辑 模型是司法三段论或者演 绎-涵摄模型。
法理学测试1(学生版)

法理学测试1一、单项选择题1.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
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A.《律师法》第14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
”此规定为义务性规则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规定:“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
”此规定为准用性规则单项选择题: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请辩护人辩护。
这一规定属于何种法律规范?A.义务性规范 B.准用性规范C.委任性规范D.确定性规范3. 担保法》第6条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该条属于下列何种性质?A.法的技术性规定B.法律规范C.规范性法律条文 D.法律解释4. 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
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5. 甲某与乙某为邻居,常有口角。
一天,由于乙某养的羊吃了甲某莱地上的菜,甲某大怒,遂砍伐乙某屋前的果树十棵。
乙某向乡派出所控告,乡派出所接到控告,经调查后,以县公安局的名义对甲某作出5天的拘留决定,并责令甲某赔偿乙某500元。
法律推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法律推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分析XX1、推理概念XX在汉语语义上推理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这类似亚里士多德的必然推理(证明的推理);其二是指论证,即通过辩论,运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过程,目的是为所获得的特定结论提供理由,这类似亚氏的辩证推理或修辞推理.XX 亚里士多德对必然推理和辩证推理的论述奠定了推理学说的基础。
所谓必然推理或证明的推理,主要指三段论推理。
XX辩证推理或修辞推理是通过辩论,运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过程.亚氏认为,由必然推理向辩证推理的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可以证明的",我们并不总能得到其真实性不容怀疑的必然前提,然而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又不甘停顿下来,因此从人们普遍接受(前提)出发进行的推理就是辩证推理。
这种推理由于前提缺少必然性,其结论也不一定必然可靠。
辩证推理的前提和结论虽不一定具有必然性,但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比必然推理更加广泛.综上可概括出推理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推理是一个发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不论是从“原初的”前提必然地引出新结论的证明的推理,还是从“人们普遍接受(前提)”或然地引出新结论的辩证推理,都反映了理性思维追求新知识的特点。
第二,推理特别是辩证推理不仅指个人思考或头脑内部的“推想”,还具有“辩论、讨论”等公开性论证的特点。
这个特点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是通过运用论据的公开辩论,人们才能证明论题的真实性或结论的真理性,并且起到化解争议、以理服人的作用。
2、法律理由与正当理由XX理由(reason)是理解法律推理的一个重要概念.科恩说,推理包含着“什么能够成为什么的理由的讨论”。
因此,“一个毫无理由说出的表达,是没有意义的表达。
” L。
乔纳森?科恩著:《意义的多样性》。
XX在判例家,法律推理有时候专指法在判决书或结案报告中对判决理由的阐释过程.这些判决理由作为先例,对以后的类似案件的判决具有指导作用。
法律案件中的逻辑(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件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处理法律案件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律案件中的逻辑,包括法律逻辑的基本概念、法律案件中的逻辑推理、法律逻辑的应用以及法律逻辑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法律逻辑的基本概念1. 法律逻辑的定义法律逻辑是研究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规范的逻辑学分支。
它以法律事实为基础,运用逻辑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以实现法律正义和公正。
2. 法律逻辑的特点(1)规范性:法律逻辑以法律规范为依据,遵循法律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法律推理的正当性。
(2)实证性:法律逻辑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对法律事实的实证分析。
(3)形式化:法律逻辑运用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使法律推理具有明确的形式和结构。
三、法律案件中的逻辑推理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案件中,演绎推理主要用于法律规范的适用。
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某人在打架斗殴中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且情节严重,则可以运用演绎推理得出其应当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结论。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案件中,归纳推理主要用于法律事实的认定。
例如,根据多个目击证人的证言,可以归纳出某人在打架斗殴中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事实。
3.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多个相似事物的特征,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相似性的推理方法。
在法律案件中,类比推理主要用于解决法律问题。
例如,在处理某起交通事故案件时,可以参照类似交通事故的判决,以确定本案的处理结果。
四、法律逻辑的应用1. 法律事实的认定在法律案件中,运用法律逻辑对法律事实进行认定,是保证案件公正处理的前提。
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分析,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可以确定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2. 法律规范的适用在法律案件中,运用法律逻辑对法律规范进行适用,是保证案件公正处理的关键。
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的基本类型
形式(推理)与实质(辩证)推理 形式(推理)与实质(辩证)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 是指撇开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判断, 是指撇开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判断,仅依 据法律规范的形式结构从逻辑上推出结论的法律 推理.形式推理的特点: 推理.形式推理的特点:依据同样的前提就应得 出同样的结论. 出同样的结论. 美国法哲学家博登海默: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 美国法哲学家博登海默: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 前者是指"解决法律问题时所运用的演绎方法, 前者是指"解决法律问题时所运用的演绎方法, 归纳方法和类推方法. 归纳方法和类推方法. 一般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有三种形式:演绎推理, 一般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有三种形式: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沈宗灵)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沈宗灵)
法律推理的特征 II
法律推理是为判决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法律行为 它区别于其他推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区别于其他推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是 为司法判决提供正当理由的法律行为.它同亚里 为司法判决提供正当理由的法律行为. 士多德所说的辩证推理或论辩推理密切相关, 士多德所说的辩证推理或论辩推理密切相关,通 过辩论和讨论,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 过辩论和讨论,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 以此来论证或证明法律适用结论的合法性, 以此来论证或证明法律适用结论的合法性,正当 性和合理性. 性和合理性. 法律推理总是同法律适用结论的理由相关.法律 法律推理总是同法律适用结论的理由相关. 辩论在一定意义上是说服人, 辩论在一定意义上是说服人,而说服的功能是靠 提出正当理由,至少表面上是正当理由. 提出正当理由,至少表面上是正当理由.
形式推理的作用与意义
形式推理能够满足人们对法律要有确定性,稳定 形式推理能够满足人们对法律要有确定性, 性和可预见性的要求. 性和可预见性的要求.但这种推理方式仅适用于 简易案件. 简易案件. 在运用形式推理适用法律过程中,不掺杂,不介 在运用形式推理适用法律过程中,不掺杂, 入其他非法律因素,不因人而异地实行" 入其他非法律因素,不因人而异地实行"区别对 因此,严格而又准确地运用形式推理, 待".因此,严格而又准确地运用形式推理,既 可以充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可以充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审 判"的原则,也有利于维护司法的统一和一致. 的原则,也有利于维护司法的统一和一致. 这是达到法治(尤其是形式法治)的必要条件. 这是达到法治(尤其是形式法治)的必要条件.
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

《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所属专业证据法学课程类型学科方法论√专业学位课专业限选课学分数 2教学时数36学时,周4课时,8次课;课程负责人张保生教授课程教学团队张保生吴洪淇李吟柴鹏二、课程目标和任务(500字)(从宏观角度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对实现所在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说明研究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是证据法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方法论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阐释法律推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明确法律推理是实现法治的手段。
法律推理既是一种法律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制度实践,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民主政治为土壤,以法律规则为大前提,以为司法结论提供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为目的,因而是维护法治的必要手段,也是通向正义之路。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法律推理的审判制度与历史上的神明裁判、人治社会的专断裁判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理性或“讲理”的特点。
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法律推理的法治思维方式,把握法律推理从逻辑思维方法向制度实践转变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目的标准、操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及其“正反合”的辩证关系,法律推理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掌握常见的法律推理方法,法律推理中规则与原则、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经验推论和人工智能等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拥有法治理念、推理能力和雄辩口才的法律人才,重在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树立法律规则至上的信念,明确法律推理与法治理念的同一性;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法律论证能力和口头辩论能力。
三、课程基本要求(1000字)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体了解、掌握哪些基本原理、方法、知识以及应具备怎样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具备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等。
(一)该课程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推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推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下)
(四)法律推理的定义分析
法律推理是一个反映各类法律推理活动“总和”并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该类活动的“简称”,所以必然要舍弃一些同类活动中非共性的东西,而集中反映该类活动的共性或本质。
惟其如此,才能用这个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 我们按这个要求来分析一些法律推理的定义。
1、若干法律推理定义分析
定义1:“推理通常是指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活动,即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得出另一个未知的判断(结论)。
这种思维活动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就泛称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律推理,就没有法律适用。
”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第339页。
定义2:“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或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
”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016页
定义3:“法律推理是一个标记导致作出法律决定的一系列思维过程的集合符号。
”它涉及情境识别、解释和事实评价,还包括法律(条文)查找、可适用规则的选择和辩论。
“这个过程还包括对可能
决定的不断评价以及制定活动。
由于法律理由的形成和选择被运用于作出最佳决定的辩论过程中,因此,法律推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个法律推理过程还可以是非常综合性和拟定的。
……例如,后者是立法起草过程的情况。
” P.沃尔格伦(Wahlgren):Automation of Legal Reasoning:A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Computer Law Series 11.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Deventer Boston.p.149.
定义4:“法律推理可以被分析为不是自然或社会过程的一个阶段,但作为过程本身,它是论证(argument或辩论)过程。
一般而言,论证(辩论)所描述的是形成理由、得出结论以及将它们应用于一种正在思考的情况的活动或过程。
……在诉讼活动中,律师公开一种主张,提出预防性的忠告,申述理由、得出结论、适用法律是劝告的中心内容。
而法官也从事着论证(辩论)活动。
在寻找最好的规则或判决以及在以一种观点表达和保护规则的过程中,法官为自己所采取的立场进行论证(辩论)。
” Kent Sinclair,“Legal Reasoning:in Search of an Adequate Theory of Argument”,California Law Review,59,pp.821-58. (1971)。
定义5:“法律推理可视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分支,后者是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决定在需要作出选择的情况下怎样合理地行为。
……应用规则是法律活动的核心,而对该过程的理性结构进行研究是解释作为实践理性一个分支的法律推理的特征的核心。
” Neil MacCormick,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
定义6:“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争辩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
”“法律推理可视为在法律论证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
” [美]史蒂文?J?伯顿著:《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
定义7:“法律推理是指特定法律工作者利用相关材料构成法律理由,以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的证成过程或证成方法。
” 解兴权:《论法律推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1998年5月
定义1、2、3、4都指出法律推理的属概念是思维活动或过程,而定义6、7则把这个属概念确定为“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或“证成过程或证成方法”。
让我们分析一下定义6.在把握法律推理概念时,法律理由确实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法律理由既存在于规则中,又存在于原则中。
这表明法律理由具有层次性,较低的理由应当服从于更高的目的。
法律理由的强弱之分使不同的法律理由之间具有一种竞争关系,法官的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不同的法律理由作出权衡,从而作出更具权威性的结论。
但是,把法律推理仅仅说成是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似乎忽略了它还是一个制造法律理由的过程。
实际上,法律推理通过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合起来得出一个必然的或可以接受的结论,也就是提出一种新的法律理由。
就是说,法律理由虽然存在于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则和原则中,也存在于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中,然而,法官的推理决不只是发现这些理由,而是在将大小前提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的加工能力提出适合于具体案件的特殊法律理由。
显然,如果不把法律推理理解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很难理解它对法律理由之创造性的。
定义7的问题与定义6相似。
“证成”这个概念译自英语justify(证明是正当的或有理由的行为;证明合法),汉语里并无可与其确切对应的词,我们只能从其经常出现的语境中推测其具有“证明”和“论证”的含义。
但它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证明”还有一些区别。
“证成”在定义7中的意思主要还是“论证”或“证明”相关材料与判决具有同一性。
所以定义7的这个“属概念”与定义6的“法律理由”一样也是假的。
它们都不是属加种差定义,因而没有揭示法律推理的本质属性。
与“推理”最邻近的属概念只有“思维”,不用这个属概念就无法反映推理之理性认识的共性或本质。
定义6和定义7回避“思维”概念,也许是为了强调法律推理的实践性。
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作者尚未理解思维内在地包含着目的性和现实性,没能看到法律推理在思维与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关于法律推理与证成的关系,P.沃尔格伦(Wahlgren)认为,法律推理是从情境开始到作出决定(判决)的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又包括证成阶段、法律查询和解释阶段、规则适用阶段、评价阶段和决定阶段。
证成包括对相互冲突的事实和法律因素相关性的识别、判定,解决缠绕在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因此,以运用法律理由和证成来定义法律推理,存在着定义过窄或以偏概全的缺陷。
定义1明确指出法律推理的结论是一个从前提中得出的“未知的判断”。
其他的定义则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
尽管定义2“得出某种法律结论”,定义3“作出最佳决定”,定义4“形成理由、得出结论以及将它们应用于一种正在思考的情况”,定义7“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也可能包含着“新知识”的含义。
然而,法律推理的定义应该明确地分
享推理之知识创新的共性。
定义1对法律推理主体的规定比较宽泛,其他的定义无论明确提出与否,似乎都把法律推理的主体规定为特定的法律工作者。
给法律推理下定义似乎还是外延宽一些好,把非职事的法律推理也包括进来,这样有利于全面把握法律推理的本质。
例如,定义7的作者由于强调“负有推论责任的特定法律工作者(尤其是法官)是司法审判活动的主体”,而得出“只有他们作出的推理才是权威性的。
因而也只有他们所作的推理才具有规范性意义上的价值。
正是法律推理的权威性才赋予法官判决的最终性”云云,就夸大了由权威机关所赋予的权威性在法律推理本质特征中的地位。
殊不言权威性不是法律推理的最本质的特征,而且就权威性本身而言,它也主要不是由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所赋予的,而是正当理由所带来的副产品。
即使在司法推理中,我们也已经知道,比如在当事人主义审判结构中,律师作为法律推理主体的地位远比法官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