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就要求领导干部不做“以官压人”的事情,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8] 。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价值

内涵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文版)、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邓小平理论(人民解放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发展观(中央人民政府)、共产党“行动指南“(共产党员)、共青团“核心价值“(共青团员)、“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兰刚)和“无产阶级“执政(政府)的人

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消除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时遇到的困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是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方面,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作明确的、系统的回答,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性问题,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精辟阐释,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保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社会主义在21世纪初还属于初级阶段,通过资本主义的现行制度和意识,更加证明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的正确性。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