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试卷
2012年初中毕业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初中毕业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试卷分Ⅰ卷和Ⅱ卷,答题时间是90分钟。
2.试卷满分为100分,采取闭卷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计50分)1.1929年年底,中国地质学会特别会议隆重召开,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会上报告了他在周口店发掘猿人头盖骨的经过。
他发掘出来的化石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2.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倡法制、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
”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3.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
下列各项是对这封家书描述,正确的是A.用甲骨文刻写,刻在牛骨上 B.用楔形文字刻写,刻在泥版上C.用小篆(或隶书)书写,写在木片上 D.用楷书书写,写在纸上4.《女史箴图》的··原作已经遗失。
现存的两幅都是后人的摹本。
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宋人摹本;另一幅为唐人摹本,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该作品的作者是A.顾恺之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屈原5.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文化上的突出贡献是A.吸取北宋灭亡教训,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B.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C.完善科举制,创设殿试和武举D.开通了大运河。
6.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她是A.武则天 B.李清照 C.王昭君 D.曹雪芹7.李时珍参考了近千种著作,行走了近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人,花了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8.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
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真题整理)第二册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真题整理)第⼆册((1))【2008年闭卷】屈辱、抗争、探索——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
(共18分)某校历史兴趣⼩组围绕近代中国历史,分三个主题出⼀期板报。
第⼀个主题可以概括为“欲哭⽆泪,太悲惨了,看不尽的惨案,满⽬献⾎”。
1、19世纪的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如两次、中法战争、中⽇和⼋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内容总是包括:割地——沙俄⾥哪个条约成为强占中国领⼟最多的列强;赔款——勒索赔款数额最⼤的是《条约》;开埠——最早在条约中提出开放通商⼝岸要求的是国;……中国主权遭到践踏。
第⼆个主题可以概括为“热⾎沸腾,太壮观了,数不清的英雄,名垂青史。
”3、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近代中国涌现了⽆数的民族英雄。
请说出两位你最尊敬的民族英雄名字:、。
第三个主题可以概括为“发⼈深省,太深沉了,全民族的精华,都在上下探索。
”4、社会各阶层为摆脱民族危机前赴后继。
百折不回。
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官僚阶层进⾏了寻求⾃强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命派发动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资产阶级⾰命志⼠发动了⾟亥⾰命,建⽴民国。
然⽽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民才摆脱了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
((2))【2008年开卷】每个中国⼈嘴边都有⼀部⽣动的中国史,脱⼝⽽出的流⾏话语沉积着集体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共25分)某校历史兴趣⼩组计划于2009年推出以“60Ian60句:脱⼝⽽出的共和国史”为主题的系列板报,记录共和国变化发展的⾜迹。
如:1949年——中国⼈民站起来了1951年——谁是最可爱的⼈1966年——造反有理1976年——⼤块⼈⼼事,揪出四⼈帮1982年——⼀国两制1991年——希望⼯程2008年——同⼀个世界,同⼀个梦想1.选择“中国⼈民站起来了”作为1949年的流⾏语,是因为…………()A.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进⼊战略反攻c.中华⼈民共和国成⽴了 D.中国⼤陆统⼀得以完成2.下图刊登于1958年《⼈民⽇报》头版,与这张照⽚对应的流⾏语是……()A.“总路线”B.“⼤跃进”C.“合作化”D.“破四旧”3.1971年的中国流⾏着这样三句话:“友谊第⼀,⽐赛第⼆”、“乒乓外交”、“⼩球推动⼤球”。
2024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历史试题A卷(原卷版)

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 考试时间40分钟,共4页,共9题,试卷满分30分,考试形式开卷。
2. 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3.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4.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当要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解读“绥靖政策”(共8分)绥靖政策是指在1930年代,部分欧洲国家为了防止战争爆发,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让步的外交政策。
小组同学围绕“动机与后果”的专题,收集了一系列漫画,对该政策进行探究。
①英国人对围着他纳粹怪兽们说道:“再给你一个棒棒糖你就回家好不好!”②1940年一开战,法国被打趴在地,只剩下英国与德国和意大利单打,美国却保持中立旁观1.漫画①与下面哪一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的的2. 结合漫画②,简述下面这副漫画的含义。
3.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从“动机与后果”的角度谈谈你对绥靖政策施行的认识。
二、品味“蒙娜丽莎”(12分)《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为人所知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于16世纪初创作,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小组同学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4. 简述《蒙娜丽莎》的证史价值。
5. 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创作了肥胖版蒙娜丽莎,巨大的面庞和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认为这是对经典艺术作品的不尊重,也有人认为这恰是对达·芬奇创作这幅作品所想表达内涵的践行,综合以上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观点。
的三、回溯“千年外交”(10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外交史贯穿从汉朝至今的两千年里,中国外交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改变,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强盛、衰落、复兴。
2012年上海卷历史部分

2012年上海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5 题, 共计 75 分)1、(2分)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3、(2分)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4、(2分)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5、(2分)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已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2分)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2分)“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8、(2分)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9、(2分)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2012学业水平卷真题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9分)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快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最新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真题整理)第一册资料

((1))【2008年开卷】以艺术形式反映历史,离不开各类史料的查考。
某班同学计划排演一出反映贞观之治的历史情景剧。
1.同学们设计了三幕情节,它们分别体现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政策措施?(1)房玄龄足智多谋,杜如晦处事果断,唐太宗认为这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委以重用。
(2)唐太宗想在洛阳修建宫殿。
魏征上书:君王不能为了个人享乐而役使天下百姓。
唐太宗接受,停止了工程。
(3)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同学们找到了下列道具。
从历史常识卡,期中不可能出现在贞观年间的是和。
(用字母表示)A.西域琵琶B.锦衣卫木印C.编钟D.会子E. 《兰亭序》摹本3.为编写剧本,同学们找到了如下材料作为参考。
(期中6为刻于贞观十年的昭陵六骏石雕像之一,昭陵为唐太宗之墓。
)史学家主张将所有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两种。
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
上述六项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和。
(用序号表示)4.同学们在整理材料中发现,不同学者对唐太宗的评价不完全相同。
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2))【2009年闭卷】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的桥梁,传递着财富和文化,镌刻下历史与永恒。
(共18 分)某学生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后,对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做了如下笔记,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史书记载最早开辟丝绸之路的是_______(人名)。
这条丝绸之路从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出发,最远到达________ (用地图中的字母表示)。
2.在敦煌,还能看到如左图的石窟造像。
它明显受到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_________教的影响,这一宗教起源于________(用地图中的字母表示),在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3.中国古代的造纸术、_________、火药和_________等四大发明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动机与效果

历史会考专项复习——“动机与效果”分析判断1、动机与效果:动机是指人们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是指人们实践的客观后果。
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的统一。
2、行为构成:动机和效果是行为构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又都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又总是直接、间接地反映着一定的动机。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
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
但在有些情况下,动机和效果也会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好的动机可能产生坏的效果,即所谓“事与愿违”;坏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即所谓“歪打正着”。
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行为的善恶,究竟是根据行为的动机,还是根据行为的效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曾有过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长期争论。
3、动机:动机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正确与否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
良好的动机,能够帮助人们从道德上认识到自己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所负的责任,从而作出有益的、高尚的道德行为。
相反,不良的动机,能使人作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有害的、卑劣的行为。
在道德评价中,分析和确定行为的动机是对行为作出公正、恰当评价的关键因素。
效果:效果反映行为过程的客观方面,它是由动机引起的行为实践及其客观结果。
在日常用语中,效果往往被简单理解为预期目的的实现。
但在伦理学上,效果不仅指预期目的的实现,也包括行为活动和影响。
行为虽由动机驱使,但只有转化为相应的效果,才能够完成动机的作用。
效果既是判断动机好坏的标志,又是转化为新动机的前提。
4、总结与分析:动机和效果是对立统一的。
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南,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是检验动机的标尺。
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把二者统一起来。
毛泽东说:“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
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
2012届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一轮复习测试卷

2012届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一轮复习测试卷第二册中国古代史(一)夏商周—隋唐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计70分)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能够对这一结论提供直接证明的是()A.古代神话传说 B.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C.古代史籍的记载D.考古发掘的古代遗物2.《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文中的”大道”含()①禅让制②私有制③世袭制④公有制 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3.青铜时代,以青铜器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重要而得名。
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不包括的时期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4.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B.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C.商朝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D.商朝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5.《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这一内容的是()②③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④6.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最重要启示是()A.加强国防,充实军备B.实行仁政 C.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D.加强集权,完善制度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8.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兼爱非攻”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注:西周朝建立者姬发)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中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同姓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10.(2010·合肥高三一模)《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