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

合集下载

烟粉虱防治对策

烟粉虱防治对策

烟粉虱防治对策1危害特点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

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

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

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

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常年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根据调查分析,烟粉虱在我市发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越冬场所充足近年来,我市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为烟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场所,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烟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为翌年暴发危害提供了充足虫源。

2.2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由于烟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市为害约20科60多种),同时可以在多种农田杂草上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快、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多、漂移性强、扩散性大等特点,极不易防治。

2.3抗药性强由于烟粉虱发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对常规农药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都比较高,再使用这些药剂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农业害虫,被认为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烟粉虱MEAM1隐种是一种常见的亚洲型烟粉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与一些内共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这些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影响着烟粉虱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抗病能力等方面。

研究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是一种被称为“Portiera”菌属的细菌。

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烟粉虱的体内,特别是烟粉虱的消化道中。

研究还发现,这种细菌布局于烟粉虱的头部、背部和腹部等部位,以及烟粉虱的卵巢内。

烟粉虱MEAM1隐种还与其他一些内共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

一种被称为“Cardinium”菌属的细菌也被发现与烟粉虱MEAM1隐种共生。

这种细菌主要分布在烟粉虱的生殖系统中。

研究还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可能与其他一些细菌种类建立了共生关系,这些细菌的定位和分布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对于了解它们共生关系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而为烟粉虱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也有助于寻找新的防治策略,例如通过干扰内共生菌与烟粉虱的共生关系,来控制烟粉虱的繁殖和传播。

烟粉虱防治对策

烟粉虱防治对策

烟粉虱防治对策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害虫,它侵害广泛,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烟粉虱的侵害,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讨论一些可行的烟粉虱防治对策,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保护农作物。

1. 生物防治在传统的农业控制方法中,化学方法是最常见的手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造成害虫对药物的抗药性,需要不断更新药品。

其次,药品有毒性,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是更可持续的控制手段,生物防治以石蜡虫、瓢虫、金龟子等天敌形式进行控制,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侵害。

首先,针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策略,应该从防止其繁殖和进一步扩散入手。

生物控制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入一些天敌生物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石蜡虫,瓢虫和蚜茧蜂是烟粉虱的天然天敌,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天敌生物,限制烟粉虱的繁殖数量,起到控制烟粉虱的杀灭效果。

其中,石蜡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它可以对烟粉虱幼虫进行寄生,限制其繁殖数量。

除了石蜡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天敌就是瓢虫,瓢虫对烟粉虱的危害极大,可以直接捕食烟粉虱,起到控制烟粉虱的快速效果。

此外,蚜茧蜂也是烟粉虱的另一种天敌,它可以将受感染的烟粉虱卵寄生在他的蚜茧上,限制烟粉虱的繁殖,起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2. 化学防治如果生物防治不起效,就需要借助化学防治来控制烟粉虱。

实际上,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化学防治能够更好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化学防治主要是指使用农药来控制烟粉虱的繁殖。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要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环境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化学防治的主要内容既是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在选择农药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农药的稳定性和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推荐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如菊酯类农药等,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化学防治不仅要注意药品的选择,还需要注意药品的使用方法。

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和白粉虱是不同的害虫,二者常混合发生,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寄主范围不同。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世界性害虫,寄主包括74科420多种植物,除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外,还可危害玉米、棉花、花卉、豆科作物等。

白粉虱的寄主范围主要是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

2、危害能力不同。

烟粉虱能传播70多种病毒,是许多病毒病的传毒媒介,引起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化、黄化、褪绿班驳及卷叶。

并且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诱发煤污病。

而白粉虱则只能传播几种病毒,分泌少量蜜露。

3、适应能力不同。

烟粉虱可忍耐40℃高温,而白粉虱一般只忍耐33~35℃气温。

这是烟粉虱在夏季依然猖獗的主要原因。

4、外部形态不同。

烟粉虱个体较小,停息时双翅呈屋脊状,前翅翅脉分叉;白粉虱个体较大,停息时双翅较平展,前翅翅脉不分叉。

防治措施:烟粉虱和白粉虱在防治措施上基本相同,烟粉虱较白粉虱更难防治。

防治主要有防虫网、黄板诱杀、药剂防治等措施。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烟粉虱,学名为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嗜糖性害虫,对茄科和豆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烟粉虱外形较小,身体细长,呈卵圆形,颜色多变,有绿色、黄色、红色或黑色等。

成虫和若虫羽化通常是夜间活跃,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在适宜的条件下,烟粉虱繁殖迅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农作物的严重危害因素。

烟粉虱繁殖力强,一般雌虫每天可产卵10~15枚,温度在20~25℃时,5~7天即可孵化成若虫。

烟粉虱的寿命短,一般寿命为20~30天,但在适宜条件下,烟粉虱的寿命可以达到45~50天,由于寿命短,烟粉虱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数量,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烟粉虱的测报技术烟粉虱的测报技术主要包括田间调查和监测网站。

田间调查是指定时定点进行烟粉虱数量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其发生和危害程度。

监测网站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布置监测网站,通过灯具、黄板、诱虫器等工具,对烟粉虱数量进行实时监测。

在田间调查中,主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在烟粉虱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点,通过每天定时抽样检查,了解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对于监测网站,可以根据烟粉虱的飞行规律和活动规律,布置灯具和诱虫器,通过光诱和气味诱捕,实时监测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

三、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中,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因素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主要利用瓢虫、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天敌进行防治。

瓢虫是烟粉虱的天敌之一,能够有效捕食烟粉虱,控制其数量。

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寄生虫也是烟粉虱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烟粉虱——精选推荐

烟粉虱——精选推荐

烟粉虱【学名】:Bemisia tabaci(Gennadius)【别名】:棉粉虱、⽢薯粉虱【介绍】:烟粉虱属同翅⽬粉虱科⼩粉虱属,是⼀个复合种,其寄主范围相当⼴泛,寄主植物已超过500种,其中B型烟粉虱较偏好⼗字花科、茄科植物。

近年来,烟粉虱有暴发之势。

据报道,在我国暴发成灾的烟粉虱主要是B型烟粉虱,是20世纪90年代末侵⼊我国的外来种群,因其能引起西葫芦银叶反应,⼜被称为银叶粉虱。

烟粉虱在国内分布已很普遍,全国各主要省份均有发⽣。

形态特征成⾍:雌⾍体长约0.91毫⽶,翅展约2.13毫⽶;雄⾍体长约0.85毫⽶,翅展约1.81毫⽶。

烟粉虱的成⾍体淡黄⽩⾊到⽩⾊,翅⽩⾊⽆斑点,前翅脉1条、不分叉,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从上往下看,隐约可见腹部背⾯。

卵:长宽约0.21毫⽶,椭圆形,有光泽,长梨形,有⼩柄,与叶⾯垂直。

卵初产时淡黄绿⾊,孵化前颜⾊加深,最后呈深褐⾊。

若⾍:若⾍期变化复杂,除1龄若⾍能⾃由活动外,其余各龄若⾍⾜退化,固定在原位直到成⾍⽻化。

⽽其末龄(第4龄)若⾍⼜常称之为伪蛹。

形态特征变化多样,1龄若⾍椭圆形,长、宽各约0.27毫⽶、0.14毫⽶,有3对发达、各有4节的⾜和1对3节的触⾓,体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黄⾊,腹部透过表⽪可见2个黄点。

⼤多2~3天蜕⽪进⼊2龄。

在2~3龄时,烟粉虱的⾜和触⾓退化⾄只有1节,在体缘分泌蜡质,蜡质有帮其附着在叶上的作⽤。

体椭圆形,腹部扁平,背部微隆起,淡绿⾊⾄黄⾊,2、3龄体长分别约为0.36毫⽶和0.50毫⽶。

伪蛹:蛹壳黄⾊,长0.6~0.9毫⽶,有2根尾刚⽑,背⾯有1~7对粗壮的刚⽑或⽆⽑。

管状孔三⾓形,长⼤于宽。

孔后端有⼩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半圆形,覆盖孔⼝约1/2,⾆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

末端具2根刚⽑。

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发⽣特点烟粉虱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及相邻的温带地区发⽣。

在适宜的⽓候条件下,1年发⽣11~15代,世代重叠。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烟粉虱(MEAM1)是一种重要的病害昆虫,影响着烟草、蔬菜、水果等大量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定位和分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进行探讨。

共生菌是一类与昆虫寄主共存、相互依赖的微生物,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烟粉虱MEAM1隐种中,主要有多种内共生菌,包括白绢粉虱内共生菌、外共生菌等,它们与烟粉虱的复杂关系对于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在烟粉虱体内的定位和分布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内共生菌可以影响烟粉虱的生殖能力、取食行为、脱皮周期等生物学特性,对于烟粉虱的数量增长和传播速度具有直接影响。

在烟粉虱的不同发育阶段,如卵期、若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都有所不同,这也会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过程带来影响。

研究内共生菌在烟粉虱体内的定位和分布,可以为烟粉虱的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抗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内共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毒素等物质,对于烟粉虱所感染的各类病原体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内共生菌也可以激活烟粉虱的免疫系统,增强其抗病能力。

烟粉虱体内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对于烟粉虱的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取食行为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

内共生菌可以影响烟粉虱的取食行为,从而影响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

研究发现,某些内共生菌可以改变烟粉虱对植物的感知和取食行为,导致烟粉虱对某些植物的选择性取食行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

研究内共生菌在烟粉虱体内的定位和分布,对于烟粉虱的取食行为和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对于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病害防控和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烟粉虱.

烟粉虱.


(4龄若虫): 蛹淡绿色 或黄色,长0.6~0.9 mm; 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 无周缘蜡丝;胸气门和 尾气门外 常有蜡缘 饰,在胸 气门处呈 左右对称; 蛹背蜡丝有 无常随寄主 而异。
成虫体

雌虫体长0.91 ± 0.04 mm 翅展2.13 ± 0.06 mm; 雄虫体长0.85 ± 0.05 mm, 翅展1.81 ± 0.06 mm。 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 复眼红色,肾形, 单眼两个, 触角发达7节。翅白色无斑 点,被有蜡粉。 前翅有二条翅脉, 第一条脉不分叉,(前翅脉 一条不分叉) 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足3对, 跗节2节,爪2个。
• 它严重为害瓜类、番茄、辣椒、茄子、豆类、 • 甘蓝及多种花卉。烟粉虱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爆发 • 成灾,造成大田和温室作物的严重损失,已成为 蔬菜生产中的严重问题。寄主范围有74科500种以 上。 • 烟粉虱以口针刺入植物韧皮部取食。被害叶 片褪色、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它对不同植物 有不同的为害症状。在十字花科蔬菜受害,表现 为叶片萎缩、黄花、枯萎;根茎类的萝卜受害, 表现为颜色白花,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 茄受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生熟等。烟粉虱可在 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病,不同的生型 传播不同的病毒病。
1. 农业防治:

温室或棚室内,在栽培作物前要彻底杀 虫,严密把关,选用无虫苗,育苗前先彻 底消毒,防止将粉虱带入保护地内。结合 农事操作,随时去除植株下部衰老叶片。 种植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如芹菜、蒜黄等 较耐低温的蔬菜。在露地,换茬时要做好 清洁田园工作,在温室、大棚内,黄瓜、 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不要混栽,有 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 种,以防粉虱传播蔓延。


烟粉虱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易爆发。适宜的 温度范围宽,耐高温和低温的能力较强。发育适 宜温度范围在23~ 32℃,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 随温度、湿度和寄主有所变化,一般变动在16-38 天。 烟粉虱所传病毒基本为2个组的病毒:双生病 毒组和长线形病毒组。现已明确的传带病毒有番 茄黄叶卷病毒、番茄斑点病毒和两葫芦叶卷病毒, 莴苣黄病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形态识别
• 卵:长椭圆形,不规则散产在叶背面,有光泽,长梨形,有小柄, 长约0.02毫米,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中。卵初 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二、形态识别
• 若虫:共3龄,椭圆形扁平,淡绿色至或黄色,紧贴在叶片上营 固定生活。长椭圆形,老熟若虫体长约0.5毫米,称伪蛹,黄褐色, 体背长有长短不一的蜡丝,体侧有刺。
• ④药剂防治。烟粉虱世代重叠严重,繁殖速度快,须在烟粉虱发生早期施药, 每隔5天1次,连续喷药3~4次。药剂可选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5 000~ 30 000倍液,或10%扑虱灵乳油1 0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 000倍液, 或1%杀虫素乳油3 000倍液,或3%阿达克乳油3 000倍液,或3.3%天丁乳油 1000~15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注意交替使用, 避免产生抗药性,或在傍晚前将保护地密闭烟熏,可用2%灭杀杀烟剂每亩 250克,也可采用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0.3~0.4升,加锯末适量,点燃(无明 火)熏杀。
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在发生初期,将黄板涂机油等粘 性剂,均匀悬挂于植株上方,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 于植株顶端。当烟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涂油, 7~10天重涂1 次。②
• ③生物防治。在保护地烟粉虱发生初期,每株有0.5头成虫时,按烟粉虱与 丽蚜小蜂1∶2~4比例,每隔2周释放1次,共3次,可较好控制早期烟粉虱的 危害。
• 蔬菜烟粉虱、白粉虱:用10%烯啶虫胺水剂稀释1500-2000倍均 匀喷雾,温室内使用时注意要将周围的墙壁及棚膜都要喷上药液。
• 烟粉虱:在成、若虫始盛期,可选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 3000~4000 倍液,或10%千红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0% 大功 臣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 防治。
• 烟粉虱:成、若虫始盛期,使用 5% 阿达克可湿性粉剂1500~ 2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危害
• 刺吸汁液,导致植株衰弱;
• 传播多种病毒病。成虫和若虫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 • 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产生,影响光合作用。 • 传播植物病毒病,据报道烟粉虱可在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 病
银叶病
二、形态识别
• 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全身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
三、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特性
• 亚热带年发生11~15代,世代重叠,在保护地栽培中各种虫态均可越 冬,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几乎每月出现一次 种群高峰,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虫3龄,龄期 9~84天,伪蛹2~8天。成虫产卵期2~18天。每雌平均产卵120粒左右,
• 卵多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成虫喜欢无风温暖天气,有趋黄性,气温 低于12℃停止发育,14.5℃开始产卵,适温为21~33℃,高于40℃成 虫死亡。相对湿度低于60%成虫停止产卵或死去。
五、防治要点
• ①农业防治。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留株,彻底熏蒸杀死残留虫源, 培育“无虫苗”;避免黄瓜、番茄、豆类混载或换茬,与十字花 科蔬菜进行换茬,以减轻发生;田间作业时,结合整枝打杈,摘 除植株下部枯黄老叶,以减少虫源。
• ②黄板诱杀。在烟粉虱成虫盛发期内,在田间设置黄板与植株同样高度,可 有效诱杀成虫。①色板诱杀: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
第二节 烟粉虱
一、概况
• 寄主广泛,可危害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锦葵科等绝 大多数蔬菜。 • 别 名:小白蛾子
大发生情况
• 2000年,烟粉虱在我国北方 部分省市和广东省发生严重。 据调查,河北省自8月上旬 开始,烟粉虱在全省爆发, 8月14日前后在沧州、衡水、 石家庄、廊坊等市区出现高 密度种群,检测密度高达每 平方米30-50头,似烟雾状, 持续半月有余。
二、形态识别
• 蛹:蛹壳黄色,长 0.55~0.77毫米,宽0.36~0.53毫米。头部边缘 圆形,且较深弯。背部刚毛4对,蜡孔少。胸部气门褶不明显, 背中央具疣突2~5个。
三、生物学特性
• 烟粉虱有近10种生物型,其中以A、B型常见。B型烟粉虱在西葫 芦上危害能造成银叶反应,又称为“银叶粉虱”,而A型则不能。 B型烟粉虱寄主多,分泌蜜露多,产卵数量多,危害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