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露地烟粉虱越冬生物型的鉴定及系统进化

合集下载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害虫,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报,并介绍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外形特征烟粉虱的体长约为1-2毫米,呈椭圆形,有一对翅膀。

体色随营养状况不同,可能为绿色、红色或黄色。

2. 生活习性烟粉虱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温度在20-25摄氏度时繁殖最为旺盛。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植物叶片变形、萎缩,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 繁殖特性烟粉虱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可以在一个月内产下100-200只幼虫。

幼虫在叶片下面生长发育,1-2周后就可以开始产卵,生命力非常强。

4. 烟粉虱的风险烟粉虱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还可以传播各种病毒病害,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烟粉虱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烟粉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科研人员对烟粉虱进行了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对其繁殖、发育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生态学研究研究人员对烟粉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烟粉虱与植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 防控技术研究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方法,并对不同防控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1. 化学防治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农药等,但这种方法容易产生药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这种方法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植物的害虫,其快速繁殖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使得其研究及防控非常重要。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在研究背景中指出烟粉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有效的防控方法。

正文部分介绍了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重点讨论了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化学防治技术包括使用农药进行防治,而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总结了目前防控烟粉虱的技术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研究者和农民提供了有效的防控烟粉虱的参考。

【关键词】烟粉虱、生物学特性、危害、防控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烟粉虱(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烟草、瓜类、果树等作物,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烟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引起叶片萎缩、卷曲和蜡质分泌物的产生,严重时可导致作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方式之一,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分析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的论述将是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烟粉虱及其防控技术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1.系统总结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和危害规律;2.分析烟粉虱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危害机制;3.综述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探讨已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4.重点就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烟草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烟草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研究,目前已有不少进展。

烟粉虱的寿命短,约为20~30天。

雌虫每天可产卵4~6颗,卵期约为7~10天。

孵化后的幼虫经过5龄,共计约为15天,然后开始蛹化。

蛹期约6~10天。

成虫受到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繁殖能力强度和寿命也会有所不同。

烟粉虱的繁殖和生长过程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动等都对其繁殖力和数量产生影响。

烟粉虱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适宜温度为20~30℃,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5~30℃。

1. 生物防治技术:烟粉虱是一种在地面范围内活动的昆虫,因此,其天敌一般是一些地面动物,如蚂蚁、蜘蛛、蚜茧蜂等。

这些昆虫可以通过天敌菌、粘虫剂等手段引导其对烟粉虱进行捕食。

2. 化学防治技术:常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包括残留农药、烟雾熏蒸剂、烘烤电蚊香等方法。

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宜过度使用。

3. 机械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包括利用手工清除、地面搅拌、灌溉、收割等方法对烟粉虱进行控制。

手工清除一般是针对小面积、低密度的烟粉虱进行的,而大面积、高密度的情况则需要采用机械方法,如收割机、挖掘机等进行控制。

4.培育抗虫品种技术:培育对烟粉虱抗性强的优良烟草品种,是防治烟粉虱的一种重要技术。

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烟草种子中,培育出对烟粉虱抗性更强的烟草品种,能够减少烟草受到烟粉虱侵害的程度。

总之,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技术是重要的。

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以及培育抗虫品种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危害。

除此之外,加强对烟粉虱繁殖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烟粉虱是影响烟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技术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了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研究发现烟粉虱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同时传播病毒也对烟草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学测报技术有效监测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为烟草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防控技术方面,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探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技术,为烟草生产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烟粉虱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烟粉虱、生物学特性、测报、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前景展望、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烟粉虱(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烟草作物。

其危害表现为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烟草的生长和产量。

烟粉虱以其繁殖迅速、抗逆性强的特点,给烟草种植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烟粉虱的生存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逐渐增加。

为了有效防控烟粉虱,减少其对烟草产量的影响,开展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活习性、产卵规律、寄主选择等行为特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并结合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控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其危害,保障烟草产量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1. 深入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命史、生长发育、寄主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探讨烟粉虱的生物学测报方法,包括监测技术、虫口密度评估等内容,为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广泛分布在烟草、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上,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科研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体型特征烟粉虱成虫体长1.5-3mm,黑色或褐色,触角2节,翅展开宽1.5-2mm,翅膜透明。

幼虫小臼齿细长,颜色与成虫相同。

2. 繁殖特性烟粉虱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般在20-30天内便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

女成虫寿命为30-45天,每日产卵20-30颗,寿命期内可产卵200-300颗。

3. 迁飞能力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够在冬季通过迁移的方式逃避寒冷。

一般在初春融雪之后,便会从树木上迁移到作物上产卵,成为新一代病虫害。

二、烟粉虱的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天敌昆虫、天敌菌等对烟粉虱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例如利用瓢虫等天敌昆虫对烟粉虱进行捕食,也可以利用真菌等天敌菌对烟粉虱进行感染。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要遵循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

3. 农艺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例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控制密植,在病虫害高发期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农艺防治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新的天敌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敌昆虫,例如寄生性蜂、捕食性虻等,它们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危害重要农作物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防控技术,许多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1. 外貌特征烟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1-2毫米,体色多为黄绿色。

其成虫呈卵形,前翅透明,后翅白色,鞘膜透明呈白色,雄虫与雌虫在外貌上有所不同。

2. 生活习性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主要以茄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豆科植物等为寄主。

烟粉虱群居生活,成虫和若虫密集在植物叶片的背面或叶柄上,吸食植物汁液。

繁殖力强,一年可产生多代。

3. 危害特点烟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导致植物叶片萎缩、叶片变黄甚至死亡。

烟粉虱还是许多植物病毒传播媒介,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烟粉虱防控技术研究进展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天敌提取物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已成为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对烟粉虱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天敌,如寄生给小黑瓢虫、瓢虫等。

2. 化学防治传统的农药防治仍然是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开发了一些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如拟除虫菊酯、噻虫胺等,对烟粉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环境友好。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烟粉虱防治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对烟粉虱有毒性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基因组中,使得农作物具有对烟粉虱的天然抗性。

研究者通过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烟粉虱防控的新技术。

通过控制烟粉虱的越冬寄主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数量;利用空间生态技术来调控烟粉虱的天敌种群,从而达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烟粉虱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对于减少烟粉虱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

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

第53卷㊀第2期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53㊀No.22019年㊀㊀4月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Apr.㊀2019收稿日期:2018-09-28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6)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776)ꎻ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466047)作者简介:白润娥(1968 )ꎬ女ꎬ山西平遥人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粉虱科昆虫分类方面的研究ꎮ通信作者:闫凤鸣(1962 )ꎬ男ꎬ河南商丘人ꎬ教授ꎬ博士ꎮ文章编号:1000-2340(2019)02-0218-09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白润娥1ꎬ李静静1ꎬ刘威1ꎬ卢少华1ꎬ王青1ꎬ刘佳2ꎬ闫凤鸣1(1.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ꎬ河南郑州450002ꎻ2.河南农业大学现代实验技术(管理)中心ꎬ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利用超景深显微镜㊁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在河南省采集的粉虱标本四龄若虫(伪蛹)进行鉴定ꎬ并依据玻片标本和电镜描述其形态特征ꎮ结果表明ꎬ河南省粉虱科有9属9种ꎬ即黒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ꎬ珊瑚棒粉虱Aleuroclavaaucubae(Kuwana)ꎬ四川三叶粉虱Aleurolobusszechwanensis(Young)ꎬ山茶颈粉虱Aleurotrach ̄eluscamelliae(Kuwana)ꎬ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ꎬ桔绿粉虱Dialeurodescitri(Ashmead)ꎬ石楠大孔粉虱Dialeuroporaphotiniana(Young)ꎬ桑粉虱Pealiusmori(Takahashi)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ꎮ编制了河南省粉虱分类检索表ꎮ其中石楠大孔粉虱㊁四川三叶粉虱和山茶颈粉虱为河南省新记录种ꎮ关键词:粉虱科ꎻ分类ꎻ种类记述ꎻ河南中图分类号:Q96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Ataxonomicstudyofwhiteflies(Hemiptera:Aleyrodidae)inHenanprovinceBAIRun e1ꎬLIJingjing1ꎬLIUWei1ꎬLUShaohua1ꎬWANGQing1ꎬLIUJia2ꎬYANFengming1(1.CollegeofPlantProtectionꎬ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Zhengzhou450002ꎬChinaꎻ2.CenterforModernExperimentalTechnologyServicesꎬ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Zhengzhou450002ꎬChina)Abstract:Specimensoffour ̄instarnymphsofAleyrodidaecollectedinHenanprovincewereidentifiedwiththesuperdepthmicroscope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ꎬandtheir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werere ̄describedwithslidespecimensandelectronmicroscopy.TheresultsshowthatAleyrodidaeinHenanprovincecanbeclassifiedinto9speciesrepresenting9generaꎬnamelyꎬAleuro ̄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ꎬAleuroclavaaucubae(Kuwana)ꎬAleurolobusszechwanensis(Young)ꎬAleurotracheluscamelliae(Kuwana)ꎬBemisiatabaci(Gennadius)ꎬDialeurodescitri(Ashmead)ꎬDi ̄aleuroporaphotiniana(Young)ꎬPealiusmori(Takahashi)and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 ̄wood).AnidentificationkeyofwhiteflyspeciesknownfromHenanisprovided.Aleurodicusphotiniana(Young)ꎬAleurolobusszechwanensis(Young)andAleurotracheluscamelliae(Kuwana)arenewlyre ̄cordedinHenan.Keywords:AleyrodidaeꎻtaxonomyꎻspeciesrecordꎻHenan㊀㊀粉虱(Whitefly)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粉虱科Aleyrodidaeꎬ是一类小型刺吸式口器昆虫ꎬ全世界共记录1556种ꎬ分属3亚科161属[1-2]ꎮ粉虱科的3个亚科包括原脉粉第2期白润娥ꎬ等: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219㊀虱亚科(Udamosolinae)㊁三爪粉虱亚科(Alcurodici ̄nae)和粉虱亚科(Aleyrodinae)ꎮ其中ꎬ原脉粉虱亚科是根据单一成虫标本于1913年建立的[3]ꎬ至今没有人再次采到ꎻ大多数粉虱属于粉虱亚科[1]ꎮ中国共记载2个亚科47属233种ꎬ其中三爪粉虱亚科记载2属6种ꎬ粉虱亚科45属227种[4]ꎮ粉虱为植食性刺吸式口器昆虫ꎬ通常以木本植物为寄主ꎬ一般附着于叶片背面ꎮ粉虱对寄主植物的危害主要有取食汁液㊁传播病毒和分泌蜜露3个方面ꎮ粉虱的危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ꎬ给果蔬生产和园林绿化带来极大损害ꎬ所以对于粉虱的研究㊁鉴定及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ꎮ河南地处中原地区ꎬ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ꎬ气候温和ꎬ温度适中ꎬ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下植物种类非常丰富ꎬ因此也聚集了多种粉虱种类ꎮ河南省之前记载的粉虱种类有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ꎬ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ꎬ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ꎬ珊瑚棒粉虱Aleuroclavaaucubae(Kuwana)ꎬ桔绿粉虱Dialeurodescitri(Ashmead)ꎬ桑粉虱Pealiusmori(Takahashi)等[4-6]ꎮ在此基础上ꎬ本研究对河南省各地区粉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鉴定ꎬ并进行了详细记述ꎬ共报道河南粉虱9种ꎬ包括河南新记录种3个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标本采集本研究所涉及的粉虱科昆虫标本为2009 2017年在河南省各地区野外采集获得的粉虱标本ꎬ所描述的标本均存于河南农业大学化学生态研究所标本室ꎮ1.2㊀鉴定方法1.2.1㊀粉虱玻片标本的制作㊀粉虱玻片标本制作采用碱液浸泡㊁染色㊁酒精梯度脱水和透明等方法[6ꎬ7]ꎮ1.2.2㊀粉虱及粉虱玻片的观察㊀用VHX-600超景深显微镜(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在低倍镜(200倍)下ꎬ对自然状态下的粉虱和制作的粉虱玻片标本进行测量和观察ꎬ并拍照ꎮ1.2.3㊀伪蛹的观察㊀取带有伪蛹的干燥叶片ꎬ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ꎬ选用形态完整伪蛹(如果伪蛹周围或蛹壳上附着有蜡丝ꎬ可以用软毛笔将蜡丝轻轻刷去)ꎬ将其连同叶片一起剪成一个小方块ꎬ然后使用导电胶将样品粘贴在样品台上ꎬ选取适当的工作参数ꎬ用S-3400NⅡ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进行观察㊁扫描并拍照[8]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种类记述2.1.1㊀黒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 ̄tance)(图1)㊀伪蛹特征:蛹壳呈漆黑色ꎬ椭圆形ꎬ蛹壳中部凸出ꎬ前端比后端稍窄ꎬ背部无蜡质分泌物ꎬ四周被蜡质分泌物包围ꎮ体长为0.850~1.180mmꎬ体宽为0.590~0.780mmꎬ后端有1对长鬃毛ꎮ缘齿规则ꎬ硬化程度高ꎬ顶端圆ꎬ每0.1mm长度有12齿ꎮ用碱液处理后ꎬ可见亚缘区有20~22根刺毛ꎬ长度和大小基本一致ꎬ长约0.2mmꎬ伸展至边缘区以外一段距离ꎮ在亚背区胸部有5对㊁腹部有6对较短的刺毛ꎻ在中区㊁头部和腹部1~3节分别有3对小刺毛ꎻ在皿状孔前端有1对长刺毛ꎮ皿状孔显著隆起ꎬ亚心形至圆形ꎬ完全为盖片覆盖ꎬ舌状突不外露[4ꎬ9-10]ꎮ寄主植物:范围比较广ꎬ主要在柑橘Citrusau ̄rantium和茶树Camelliasinensis上危害ꎬ此外ꎬ还可以危害木瓜Chaenomelessieneis(Touin)Koehneꎬ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erꎬ白榄Canariumalbumꎬ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ungeꎬ柿DiospyroskakiL.f.ꎬ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ꎬ杧果MangiferaindicaL.ꎬ苹果MaluspumilaMillꎬ海棠Malusspectabilisꎬ杏PrunusarmeniacaL.ꎬ梨PyrusL.ꎬ杜梨PyrusbetulifoliaBungeꎬ金银木Loniceramaackii和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ꎬ葡萄VitisviniferaL.等多种果树和林木[4ꎬ11-12]ꎮ分布:分布范围较广ꎬ北至秦岭㊁淮河ꎬ西至云㊁贵㊁川及西藏ꎬ南至海南省南端ꎬ东及沿海及台湾ꎬ长江以南发生较多[4]ꎮ河南省分布在新乡㊁郑州㊁信阳㊁周口㊁漯河㊁洛阳等地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茶树ꎬ河南信阳ꎬ2013-06-29ꎬ闫凤鸣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山楂ꎬ河南漯河ꎬ2015-05-02ꎬ闫凤鸣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樟树ꎬ河南新乡ꎬ2015-09-30ꎬ闫凤鸣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枇杷ꎬ河南郑州ꎬ2015-04-29ꎬ白润娥采ꎮ2.1.2㊀珊瑚棒粉虱Aleuroclavaaucubae(Kuwana) (图2)㊀伪蛹特征:蛹壳黑色ꎬ微有光泽ꎬ体长0.592~0.730mmꎬ体宽0.466~0.518mmꎮ蛹壳整体呈现出六角形ꎬ背盘区下陷ꎬ表面粗糙ꎬ与亚缘区以明显的沟纹区分ꎮ在头胸部背面中央有 Y 型突起ꎬ腹节处有明显的隆脊ꎮ在突起及隆脊上ꎬ覆有白色蜡质分泌物ꎮ缘齿不明显ꎬ浅ꎬ宽大于长ꎻ220㊀河㊀南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53卷前后端侧缘刚毛小ꎬ胸气门褶不太明显ꎮ纵蜕缝直达头部中部ꎬ横蜕缝达背盘区边缘ꎮ背盘区靠近亚缘线处有许多纵线从亚缘线伸向内部ꎮ头部 Y 型纹分叉处两侧有1对小刚毛ꎮ胸部和腹部第1节两侧具瘤状突起ꎻ前后胸各有两对ꎬ中胸和腹部第1节各有1对ꎮ腹节只在中区明显ꎬ第5~7节两侧各有1对比较明显的瘤突ꎬ有的标本第4节瘤突也明显ꎮ皿状孔心形ꎬ侧缘变厚ꎬ长42μmꎬ宽37μmꎬ盖片几乎盖住整个孔ꎬ舌状突不外露ꎮ尾沟长50μmꎬ与皿状孔相连接处稍宽ꎻ尾刚毛着生在近尾端ꎬ长约50μm[4ꎬ12-13]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1㊀黑刺粉虱Fig.1㊀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㊀㊀寄主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ꎬ桂花Osmonthusfragransꎬ枸橘Poncirustrifoliataꎬ忍冬属LoniceraL.ꎬ榆叶梅Prunustrilobaꎬ山梅花属PhiladelphusL.ꎬ黄杨属BuxusL.ꎬ榆属UlmusL.ꎬ垂柳Salixbabylonica等[4ꎬ12-13]ꎮ分布:浙江ꎬ江苏ꎬ上海ꎬ江西ꎬ陕西ꎬ湖南ꎬ甘肃ꎬ山东ꎬ河南ꎬ安徽ꎬ湖北ꎬ香港ꎬ四川[4ꎬ12-13]ꎮ河南省郑州㊁许昌有分布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桂花ꎬ河南郑州ꎬ2015-09-25ꎬ白润娥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黄杨ꎬ河南许昌ꎬ2013-10-26ꎬ闫凤鸣采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2㊀珊瑚棒粉虱Fig.2㊀Aleuroclavaaucubae(Kuwana)2.1.3㊀山茶颈粉虱Aleurotracheluscamelliae(Ku ̄wana)(图3)㊀伪蛹特征:伪蛹呈黑色且光亮ꎮ整体呈八角形ꎬ头部略尖ꎬ胸部最宽ꎮ体长1.20mmꎬ体宽0.80mmꎮ边缘锯齿状ꎬ气门处没有特化的齿ꎮ蛹壳表面覆盖一层薄透明物ꎬ背面有一龙骨状特征从头部直达皿状孔ꎮ在胸部两侧每边有一条粗长纵褶ꎬ延伸至第1腹节ꎮ腹节显著隆起ꎮ皿状孔半圆形ꎬ长宽相等ꎬ盖片亚半圆形ꎬ长大于宽ꎬ覆盖孔的3/4[4ꎬ12ꎬ14]ꎮ寄主:山茶CamelliajaponicaL.ꎬ茶CamelliasinensisKuntzeꎬ朴Celtissinensisꎬ栀子Gardeniajas ̄minoidesEllisꎬ梨PyrusL.ꎬ柳Salixꎬ杨梅MyricarubraSieb.etZuccꎬ紫薇Lagerstromiaindica[4ꎬ12]ꎮ分布:江苏㊁安徽㊁浙江㊁江西㊁福建㊁海南㊁香港[4ꎬ13ꎬ15]ꎮ2015年首次在河南省郑州㊁新乡等地发现ꎮ观察标本:20头伪蛹ꎬ寄主南瓜㊁葎草ꎬ河南新乡ꎬ2015-10-29ꎬ白润娥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月第2期白润娥ꎬ等: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221㊀季ꎬ河南郑州ꎬ2015-11-07ꎬ白润娥采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3㊀山茶颈粉虱Fig.3㊀Aleurotracheluscamelliae(Kuwana)2.1.4㊀四川三叶粉虱Aleurolobusszechwanensis(Young)(图4)㊀伪蛹特征:伪蛹呈黑色ꎬ椭圆形ꎬ体长0.925~1.036mmꎬ体宽0.620~0.741mmꎬ头部和尾部较宽ꎬ前后两端侧缘刚毛较为短小ꎬ亚缘区与背盘区界限不明显ꎬ除亚缘区后端极少部分ꎬ有许多凹陷窄区从边缘向内延伸ꎬ但是不会达到亚缘区ꎮ有20个小刚毛排列在整个亚缘线ꎮ背盘区具许多成对微孔ꎬ在横蜕缝后几乎呈6行ꎻ头胸部有6对小凹陷ꎬ前方的1对多角形ꎬ其余几对卵形ꎮ纵蜕缝达背盘区边缘ꎻ头部眼点 J 型ꎻ头部后缘有1对小刚毛ꎮ胸节清晰ꎬ腹节明显ꎬ基部前缘有1对小刚毛ꎻ每一节腹节的前缘都有1对卵形凹陷ꎮ皿状孔等腰三角形ꎬ后端圆ꎬ孔内缘具网纹增厚部分ꎬ末端内侧具4对凸出的齿ꎬ盖片锹状ꎬ长与宽几乎相等ꎬ覆盖孔的4/5ꎮ舌状突不外露ꎮ围孔的三叶几达蛹体末端ꎬ比皿状孔稍长ꎬ近末端具方形的刻纹[4]ꎮ寄主植物:柑橘Citrusreticulataꎬ枸橼CitrusmedicaLinnꎬ天南星科Araceae:芋属Colocasiaꎻ桑科Moraceae:桑树MoraceaealbaL.ꎻ榆科Ulmaceae:糙叶树Aphanantheaspera[4ꎬ12]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4㊀四川三叶粉虱Fig.4㊀Aleurolobusszechwanensis(Young)㊀㊀分布:四川ꎬ重庆ꎬ云南ꎬ陕西ꎬ浙江ꎬ江苏ꎬ福建ꎬ广西[4ꎬ12]ꎮ2013年和2015年相继在河南郑州市发现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桂花ꎬ河南郑州ꎬ2013-07-08ꎬ白润娥采ꎻ30头伪蛹ꎬ寄主女贞㊁石楠㊁白蜡树ꎬ河南郑州ꎬ2015-10-07ꎬ白润娥采ꎮ2.1.5㊀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图5)㊀伪蛹特征:蛹壳椭圆形ꎬ体长0.55~0.77mmꎬ体宽0.36~0.53mmꎬ淡黄色至黄色ꎬ有时边缘凹入ꎮ蛹壳周围没有蜡丝ꎬ但在胸气门和尾气门处有明显222㊀河㊀南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53卷的蜡缘饰ꎮ亚缘区与背盘区分开ꎬ眼点红色ꎬ缘齿不规则ꎬ有时呈锯齿形ꎬ有时缘齿呈梳状ꎮ皿状孔呈三角形ꎬ盖片圆形但不覆盖整个孔ꎬ皿状孔接近末端处无横脊纹ꎬ舌状突长匙状ꎬ端部外露ꎬ并有1对长刚毛着生其上ꎮ尾沟延伸至体缘ꎮ烟粉虱形态存在寄主相关变异ꎬ在光滑无毛的叶背面蛹壳背面没有长刚毛ꎬ但在在具毛叶子背面ꎬ刚毛可多达7对[4ꎬ10]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5㊀烟粉虱Fig.5㊀Bemisiatabaci(Gennadius)㊀㊀寄主植物:中国已记录的烟粉虱寄主植物约为57科㊁245种[4]ꎮ河南省寄主植物有黄瓜㊁南瓜㊁冬瓜㊁茄子㊁西瓜㊁甜瓜㊁棉花㊁花生㊁马铃薯㊁甘薯㊁西葫芦㊁菊花㊁烟草等14科共计48种[15]ꎮ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ꎬ16]ꎮ河南郑州㊁平顶山㊁驻马店㊁三门峡㊁许昌㊁漯河㊁洛阳等地均采集到大量烟粉虱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黄瓜ꎬ河南郑州ꎬ2016-11-09ꎬ白润娥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茄子ꎬ河南驻马店ꎬ2015-07-09ꎬ闫凤鸣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芝麻ꎬ河南洛阳ꎬ2016-04-07ꎬ白润娥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扶桑ꎬ河南驻马店ꎬ2015-05-02ꎬ闫凤鸣采ꎮ2.1.6㊀桔绿粉虱Dialeurodescitri(Ashmead)(图6)㊀伪蛹特征:在自然状态下ꎬ蛹壳淡黄色ꎬ有时为浅褐色ꎬ大小差异很大ꎬ阔椭圆形ꎬ体长1.027~1.400mmꎬ体宽0.720~1.100mmꎮ整个蛹体光滑ꎬ无乳突和刻纹等ꎮ胸气门褶㊁皿状孔颜色浅ꎬ凸起ꎻ尾沟亦清晰ꎬ稍突起ꎮ蛹体在胸气门孔处稍变窄ꎻ前后侧缘各有1对小刚毛ꎮ边缘分齿不明显ꎻ气门孔在边缘内ꎬ内缘具钝齿ꎬ两侧缘有两爪状突起ꎬ几合拢ꎮ亚缘区不与背盘区分开ꎬ从边缘有多条线向内延伸ꎮ横蜕缝㊁胸中缝达背盘区边缘ꎮ胸气门褶清晰ꎬ上有刻纹或黑点ꎻ尾褶同胸部ꎮ皿状孔近圆形ꎬ边缘硬化ꎬ染色后着色深ꎬ内缘侧面㊁末端具不规则小齿ꎮ盖片心形ꎬ几乎覆盖孔ꎮ舌状突不露ꎬ尾部着生有1对尾刚毛[4ꎬ12-13]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6㊀桔绿粉虱Fig.6㊀Dialeurodescitri(Ashmead)㊀㊀寄主植物:桔绿粉虱为害的寄主植物多达30科㊁55属㊁74种ꎬ主要寄主包括柑橘㊁茶㊁月柿以及一些绿化树种和蔬菜等[4ꎬ13]ꎮ分布:主要分布于台湾㊁四川㊁江苏㊁广西㊁广第2期白润娥ꎬ等: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223㊀东㊁上海㊁北京㊁河南㊁河北㊁江西等地[4ꎬ13]ꎮ在河南的郑州㊁新乡㊁开封㊁安阳㊁洛阳㊁许昌㊁信阳㊁濮阳均有该类粉虱的发现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桂花ꎬ河南郑州ꎬ2013-10-03ꎬ白润娥采ꎻ10头伪蛹ꎬ寄主女贞ꎬ河南新乡ꎬ2012-07-29ꎬ白润娥采ꎻ20头伪蛹ꎬ寄主香樟㊁月季ꎬ河南许昌ꎬ2014-08-13ꎬ闫凤鸣采ꎮ2.1.7㊀石楠大孔粉虱Dialeuroporaphotiniana(Young)(图7)㊀伪蛹特征:蛹壳呈扁椭圆状ꎬ体长0.823~1.11mmꎮ体宽0.596~0.823mmꎮ体缘较平ꎮ早期蛹为浅绿色㊁透明状ꎬ后期逐渐转变为黄色不透明状ꎮ头部着生1对复眼ꎬ蛹壳背面附有T形羽化缝ꎮ亚缘区着生有13对刚毛ꎬ气门褶明显ꎬ外缘微凹ꎮ蜡腺孔发达ꎬ体背两侧4对ꎬ呈凹字形ꎬ尾部1对ꎬ圆形ꎮ皿状孔半圆形ꎬ直径约为65μmꎬ盖片呈梯形ꎬ未完全覆盖皿状孔ꎬ舌状突半裸露于皿状孔外ꎬ呈十字形[4ꎬ12ꎬ17]ꎮ寄主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ꎬ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Liꎬ西府海棠Ma ̄lusmicromalusMakino等ꎮ分布:上海㊁湖北武汉等地[4]ꎮ2016年首次在河南郑州㊁漯河等地区发现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石楠ꎬ河南郑州ꎬ2016-05-10ꎬ白润娥采ꎻ20头伪蛹ꎬ寄主为西府海棠㊁火棘ꎬ河南郑州ꎬ2016-07-11ꎬ白润娥采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7㊀石楠大孔粉虱Fig.7㊀Dialeuroporaphotiniana(Young)2.1.8㊀桑粉虱Pealiusmori(Takahashi)(图8)㊀伪蛹特征:蛹壳淡黄色ꎬ椭圆形ꎬ头部较窄ꎬ体长0.580~0.740mmꎬ体宽0.390~0.520mmꎮ边缘圆锯齿状ꎬ边缘有大约3排小孔分布ꎬ有14对短刚毛环绕体缘着生ꎬ还分泌有一些蜡丝ꎮ背面除中央区散生许多微孔和乳突ꎮ胸节明显可见ꎬ胸气皿褶不明显ꎻ腹节明显ꎬ第III~VII腹节亚中部有圆形突起1对ꎮ纵㊁横羽化缝皆到边缘ꎮ皿状孔半椭圆形ꎬ长约28.2μmꎬ宽约48.4μmꎻ盖片半圆形ꎬ后缘微锯齿状ꎬ长24.2μmꎬ宽31.2μmꎬ覆盖皿状孔一半区域ꎮ舌状突棒槌状ꎬ延伸到皿状孔外面ꎬ端部膨大ꎬ球状ꎬ布满细毛ꎻ尾沟瓦楞状ꎬ由上而下渐窄ꎮ头胸部有刚毛3对ꎬ皿状孔处1对[4ꎬ18-19]ꎮ寄主植物:桑树MorusalbaL.ꎬ黄瓜CucumissativusL.ꎬ菜豆phaseolusvulgaris.Lꎬ茄子SolanummelongenaL.ꎬ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ꎬ青椒CapsicumannuumL.var.grossum(Willd.)Sendtnꎬ甘蓝BrassicacaulorapaPasq.ꎬ白菜Brassicapekinensisꎬ油菜BrassicacampestrisL.ꎬ萝卜Rapha ̄nussativusLinn.ꎬ莴苣Lactucasativaꎬ魔芋Amor ̄phophallusrivieriDurieuꎬ芹菜ApiumgraveolensL.等多种蔬菜以及花卉及部分果树等[4ꎬ12]ꎮ分布:主要分布于江苏㊁山东㊁广东㊁浙江㊁新疆㊁四川等桑树种植区地[4ꎬ20]ꎮ河南省主要分布于郑州㊁信阳等地ꎮ观察标本:10头伪蛹ꎬ寄主为桑树ꎬ河南郑州ꎬ2012-07-23ꎬ白润娥采ꎻ40头伪蛹ꎬ寄主为黄瓜㊁萝卜㊁芹菜㊁茄子ꎬ河南信阳ꎬ2013-08-13ꎬ白润娥采ꎮ2.1.9㊀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 ̄wood)(图9)㊀伪蛹特征:蛹壳椭圆形ꎬ白色或淡黄色ꎮ长0.754~0.802mmꎬ宽0.478~0.509mmꎮ背盘区不与亚缘区分开ꎬ亚缘区有许多乳突排成1圈ꎬ乳突数目超过60个ꎮ其中ꎬ有6对或5对较大的乳突ꎬ2对在头部ꎬ1对在前胸节ꎬ1对在横蜕缝后面ꎬ1对在第6腹节(有时缺)ꎬ1对在第8腹节ꎮ乳突内圈有蜡腺分泌孔分布ꎮ背盘区有3或224㊀河㊀南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53卷4对乳突ꎬ远较亚缘区的大ꎬ1对在头部两侧ꎬ1对在中胸ꎬ1对在第3腹节ꎬ1对在第4腹节(有时缺)ꎮ皿状孔心形至亚心形ꎬ侧面内缘具不规则齿ꎬ盖片亚圆形ꎬ基部稍收缩ꎬ覆盖孔的2/3ꎬ舌状突三叶草状ꎬ具两根端刚毛ꎮ尾沟窄ꎬ内有绒毛状突起[4ꎬ21-22]ꎮ寄主植物:寄主植物广泛ꎬ全世界已知121科900多种ꎬ中国已知70科270种[4]ꎮ主要以温室蔬菜和花卉为主ꎬ如南瓜Cucurbitamoschataꎬ冬瓜benincasahispidaꎬ黄瓜CucumissativusL.ꎬ西葫芦CucurbitapepoL.ꎬ芹菜ApiumgraveolensL.等蔬菜ꎻ一品红EuphorbiapulcherrimaWilldꎬ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ꎬ天竺PelargoniumhortorumBai ̄leyꎬ绣球Hydrangeamacrophylla(Thunb.)Ser.ꎬ月季RosachinensisJacq.ꎬ菊花Dendranthemamorifo ̄lium(Ramat)Tzvelꎬ石榴Punicagranatumꎬ报春花PrimulamalacoidesFranch.ꎬ三色堇Violatricolorvar.hortensis等花卉和园林植物[4]ꎮ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图8㊀桑粉虱Fig.8㊀Pealiusmori(Takahashi)A:自然状态下蛹壳ꎻB:蛹壳玻片图ꎻC:蛹壳电镜图ꎮA:LiveimagesꎻB:MicroscopicphotographsofslidespecimenꎻC:SEMphotographs.图9㊀温室粉虱Fig.9㊀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㊀㊀分布:中国北方近20个省普遍发生ꎬ南方地区偶尔发生[4]ꎮ河南主要分布在商丘㊁开封㊁郑州等地ꎮ观察标本:20头伪蛹ꎬ寄主为番茄㊁黄瓜ꎬ河南商丘ꎬ2009-10-02ꎬ闫凤鸣采ꎮ2.2㊀河南省粉虱种类检索表河南省粉虱种类检索表1蛹壳体背有4对大孔石楠大孔粉虱D.photiniana………………………………………………………蛹壳体背没有大孔2………………………………………………………………………………………2蛹壳黑色或亮黑色3………………………………………………………………………………………蛹壳白色或黄白色6………………………………………………………………………………………3亚缘区有20~22根刺毛黑刺粉虱A.Spiniferus…………………………………………………………亚缘区没有20~22根刺毛4……………………………………………………………………………4蛹壳椭圆形ꎬ沿整个亚缘线有20个小刚毛排成一圈四川三叶粉虱A.szechwanensis…………………蛹体不是椭圆形ꎬ沿整个亚缘线没有20个小刚毛排成一圈5…………………………………………第2期白润娥ꎬ等:河南省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225㊀5蛹壳六角形ꎬ头部具 Y 形纹ꎬ腹部第5~7节两侧具明显的瘤突状珊瑚棒粉虱A.aucubae………蛹壳略呈八角形ꎬ背面有一龙骨状特征从头部直达皿状孔山茶颈粉虱A.camelliae…………………6亚缘区与背盘区分开ꎬ从边缘没有多条线向内延伸7…………………………………………………亚缘区不与背盘区分开ꎬ从边缘有多条线向内延伸桔绿粉虱D.citri…………………………………7蛹壳前部稍窄ꎻ舌状突梯形桑粉虱P.mori………………………………………………………………蛹壳前部没有稍窄ꎻ舌状突不呈梯形8…………………………………………………………………8背盘区有3或4对乳突ꎬ舌状突三叶草状温室粉虱T.vaporariorum…………………………………背盘区没有乳突ꎬ舌状突为匙状烟粉虱B.tabaci………………………………………………………3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系统整理了河南省的粉虱种类ꎬ并对河南省粉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ꎬ统计了河南省主要粉虱种类㊁分布㊁寄主植物ꎬ编制了河南省粉虱种类检索表ꎬ为河南省粉虱鉴定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资料ꎮ在河南省首先采集到石楠大孔粉虱D.photiniana(Young)㊁山茶颈粉虱A.camelliae(Ku ̄wana)和四川三叶粉虱A.szechwanensisYoung等标本ꎬ为河南省新记录种ꎬ丰富了河南省的粉虱种类ꎬ为粉虱的进一步鉴定㊁检疫和防治奠定了基础ꎮ石楠大孔粉虱D.photiniana(Young)原划归三爪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㊁复孔粉虱属Aleurodi ̄cus[4]ꎮ2006年ꎬDUBEY等[23]提出ꎬ该种伪蛹上的孔不是复孔ꎬ并将其移到粉虱亚科Aleurodinae大孔粉虱属Dialeuroporaꎮ经本文作者形态和分子鉴定ꎬ确定其应属于大孔粉虱属ꎮ故本文采用最新资料ꎬ确定了其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ꎮ河南在气候上属于南北交界处ꎬ为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区域ꎬ在动物区系上则跨东洋和古北两个区ꎬ昆虫多样性非常丰富ꎮ因此ꎬ本文描述的9个河南粉虱种类(包括3个河南新记录种)只是本地区粉虱分类和种类调查的一个开端ꎬ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ꎬ相信会有更多的粉虱种类会被发现ꎮ我们正在进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ꎬ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目前河南发生的粉虱种类的来源和进化趋势ꎬ这将有助于阐释粉虱的入侵路径和为害潜力ꎬ为防控和检疫提供理论支撑ꎮ参考文献:[1]㊀EVANSGA.Thewhiteflies(Hemiptera:Aleyrodidae)oftheworldandtheirhostplantsandnaturalenemies[J].USDA/AnimalPlantHealthInspectionSevice.2008ꎬ32:1-703.[2]㊀MARTINJHꎬMOUNDLA.Anannotatedchecklistoftheworld swhiteflies(Insecta:Hemiptera:Aleyrodi ̄dae)[J].Zootaxaꎬ2007ꎬ1492:1-84.[3]㊀QUAINTANCEALꎬBAKERACꎬClassificationofthealeyrodidaepartI[J].TechnicalSeriesꎬUnitedStatesDepartmentofAgricultureBureauofEntomologyꎬ1913ꎬ27:l-93.[4]㊀闫凤鸣ꎬ白润娥.中国粉虱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7:1-250.[5]㊀白润娥.中国粉虱科昆虫分类整理及订正[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ꎬ2011.[6]㊀闫凤鸣.中国粉虱亚科(Aleyrodinae)分类研究[D].杨凌:西北农业大学ꎬ1987.[7]㊀闫凤鸣.制作粉虱玻片标本的一种新方法[J].昆虫知识ꎬ1990ꎬ27(4):241.[8]㊀朱丽霞ꎬ程乃乾ꎬ高信曾.生物学中的电子显微镜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83ꎬ236-258.[9]㊀王联德ꎬ林钊ꎬ王金明.黑刺粉虱蛹超微形态特征[J].武夷科学ꎬ2011ꎬ27(1):110-113.[10]安广驰ꎬ张承安ꎬ王以胜.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昆虫知识ꎬ1994ꎬ31(4):220-222.[11]闫凤鸣ꎬ李大建.粉虱分类的基本概况和我国常见种的识别[J].北京农业科学ꎬ2000ꎬ18(4):20-30.[12]王吉锐.中国粉虱科系统分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ꎬ2015.[13]罗志义ꎬ周婵敏.中国柑桔粉虱记录续[J].中国南方果树ꎬ2001ꎬ30(1):14-16.[14]罗志义ꎬ周婵敏.茶树粉虱纪录[J].茶叶科学ꎬ1997ꎬ17(2):201-206.[15]蒋金炜ꎬ高素霞ꎬ王强雨ꎬ等.郑州地区烟粉虱寄主植物种类及发生动态[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06ꎬ40(3):258-260.[16]刘银泉ꎬ刘树生.烟粉虱的分类地位及在中国的分布[J].生物安全学报ꎬ2012ꎬ21(4):247-255.[17]陈连根.石楠盘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J].上海农学院学报ꎬ1997ꎬ15(2):137-143.[18]宋早芹ꎬ季小雨ꎬ杜予州ꎬ等.我国桑树五种常见粉虱的超微结构[J].应用昆虫学报ꎬ2011ꎬ48(1):65-69.[19]余虹ꎬ洪健ꎬ徐锦松ꎬ等.桑粉虱卵㊁幼虫㊁蛹的扫描电镜观察[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ꎬ1997ꎬ(4):381-385.[20]王吉锐ꎬ马德英ꎬ王惠卿ꎬ等.中国新疆地区粉虱种类(半翅目:粉虱科)记述[J].环境昆虫学报ꎬ2016ꎬ38(3):541-549.[21]向玉勇ꎬ李子忠ꎬ张帆ꎬ等.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ꎬ2004.ꎬ23(4):352-359.226㊀河㊀南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53卷[22]MARTINJHꎬLAUSK.TheHemiptera ̄Stemorrhyncha(Inseeta)ofHongKongꎬChina ̄anannotatedinventorycitingvoucherspecimensandpublishedrecords[J].Zootaxa.2011ꎬ2847:1-122.[23]DUBEYAKꎬKOCC.Dialeuroporaphotiniana(Young)comb.nov.andredescriptionofDialeurolongamalleswaramensisSundararaj(Hemiptera:Aleyrodidae) [J].FormosanEntomologyꎬ2006:391-398.(责任编辑:蒋国良)(上接第212页)[6]㊀杨文钰.旱地三熟 麦/玉/豆 新种植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ꎬ2010(10):18-19.[7]㊀许翠ꎬ隋鹏ꎬ谢光辉ꎬ等.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ꎬ2006ꎬ39(4):758-763.[8]㊀吴维雄ꎬ罗锡文ꎬ杨文钰ꎬ等.小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5ꎬ31(S1):1-7.[9]㊀LITHOURGIDISASꎬDORDASCAꎬDAMALASCAꎬetal.Annualintercrops:analternativepathwayforsustain ̄ableagriculture[J].AustralianJournalofCropScienceꎬ2011ꎬ5(4):396-410.[10]ZHANGJꎬSMITHDLꎬLIUWꎬetal.Effectsofshadeanddroughtstressonsoybeanhormonesandyieldofmain ̄stemandbranch[J].AfricanJournalofBiotech ̄nologyꎬ2011ꎬ10:14392-14398.[11]屈哲ꎬ余泳昌ꎬ李赫ꎬ等.2BJYM-4型玉米大豆套播精量播种机的研究[J].大豆科学ꎬ2014ꎬ33(1):119-123.[12]胡红ꎬ李洪文ꎬ李传友ꎬ等.稻茬田小麦宽幅精量少耕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6ꎬ32(4):24-32.[13]牛媛媛ꎬ徐铭辰ꎬ李赫ꎬ等.转速对倾斜勺式大豆精密排种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15ꎬ49(6):801-805.[14]张瑞.一年两熟地区麦茬地玉米免耕播种播深控制机构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ꎬ2016. [15]冉云亮ꎬ李连合ꎬ王万章ꎬ等.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施肥播种机的设计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15ꎬ49(5):666-670.[16]姚鹏飞.型孔容积可变式精密排种器设计与粒距一致性试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6. [17]王景立.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2. [18]夏连明ꎬ耿端阳ꎬ王相友ꎬ等.免耕播种机行星啮合式防滑地轮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ꎬ2012ꎬ43(8):56-60.[19]赵艳忠ꎬ张晨光ꎬ王运兴ꎬ等.免耕播种机地轮摩擦力与滑移率试验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ꎬ2016ꎬ47(10):58-66.[20]岳丽杰.不同播种深度下玉米出苗特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ꎬ2012.(责任编辑:蒋国良)。

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本地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本地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本地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在中国部分农区,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特别是在烟草、棉花等作物上,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近年来,这些
烟粉虱的数量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一些隐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
的困扰。

因此,对这些隐种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鉴定烟粉虱隐种的步骤:
第一步:采集样本
在农田中,选择烟草、棉花等作物上的烟粉虱,将它们采集到样
本瓶中,尽量保持完整。

采集的烟粉虱要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

第二步:处理样本
将采集的样本放入离心管中,添加75%的酒精,离心10分钟,使其沉淀到管底,去掉上清液,并在室温下晾干。

第三步:制备显微镜标本
将室温晾干的样本,用药用油将其浸泡,然后用药用油和载玻片
粘结剂制成标本。

标本制作完成之后,可以放入显微镜中观察虫体形
态特征,因为每个隐种都有自己特有的性状,如体型、颜色、翅膀形
态等。

第四步:形态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将烟粉虱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如头部、胸部、腹部的形状、大小等,以及其他特征,如触角、脚爪等,来确定其是
否为隐种。

第五步:生物学鉴定
除了显微镜鉴定之外,还可以通过进行生物学鉴定。

比如,对烟
粉虱做繁殖体鉴定和化学鉴定,或者做分子生物学相关鉴定,如在烟
粉虱的DNA序列上进行分析和比对。

总之,对于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的烟粉虱隐种,鉴定工作是非常
必要的。

通过多种手段,包括采集样本、处理样本、制备显微镜标本、
形态鉴定以及生物学鉴定等,可以准确鉴别出烟粉虱隐种,为防治这些害虫提供重要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进 化 . 果 表 明 , 州 地 区 烟粉 虱越 冬 生物 型 有 2种 , 主 马 蹄 莲 上 的 生 物 型 为 B型 , 茄 上 的 为 Q 型 ; 阳 、 结 郑 寄 番 安
三 门峡 、 乡和 信 阳地 理 种 群 上 的 烟 粉 虱 mt NA C 基 因 片 段 序 列 完 全 一 致 , 物 型 均 为 Q 型 .系统 进 化 分 析 新 D OI 生
s is o y o e i n l s s s o d t a i n e fCOIbe we n Z n z o n t e s B b o y e f u t fph l g n c a a y i h we he v r a c s o t e he g h u B a d o h r i t p s o
l i Za td shaa tipc )a d Q boy ei o t.Whl t eboy e f aly( ne ec i eho ia n itp n tmao l i h itp so a a i nAn a g e B.t b c i y n , Xixa g a me xaa dXiy n r itp i n ie t a u loies q e c fC .Re n in ,S n n i n n a gweeQ boy e w t a d ni l ce t e u n eo OI h c n d —
J u IK n,B u - ,T NG Q n — o I AIR n e A ig b ,JANG Jn w i HANG D —h n,YAN F n - n i- e ,Z asa e g mig ( nt ueo h mia c lg ,He a g iutrl iest ,Z e gh u4 0 0 I s tt fC e c lE oo y i n n A r l a v ri c u Un y h n z o 5 0 2,C ia hn )
其他 地 理 种群 的 Q型 烟 粉 入 侵 来 源 地 不 一 致 .
关键 词 : 粉 虱 ; 物 型 ; 南 省 ; DN I 系统 发 育 烟 生 河 mt A CO ;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3 s3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Bi t p d n fc to s a d p y o e i na y i f o e wi t r n o y e i e ti a n n h l g n c a l ss o v r n e i g i i Be ii a a ii r t c i e d f He a o i c m sa t b c n p o e t ng f l s o n n Pr v n e i
wa s d t d n i h it p so e e e ttV l e g a h c llc to s i n n,Ch n . F rh r s u e oi e t y t e b oy e f rpr s n aie y g o r p ia o ain n He a f 5 ia u te — mo e,t e p y o e i ea in h p wih o h r g o r p ia o y e fB. t b c s d d c d. Re ut r h h lg nc r lto s i t t e e g a h c lbitp s o a a iwa e u e s ls s o d t a it p so h we h t b oy e fB. t b c r o n n Zh n z o v r n e i g fed t itp n c l 2 a a iwee f u d i e g h u o e wi t rn l swih B b oy e i a— i
第4 4卷 第 5期
2 0焦 01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t rlUn v r i o r a fHe a rc lu a ie st y
V0 _ 4 No 5 l4 .
0c . t 2 0 01
1 月 0
文 章 编 号 :0 0— 3 0 2 1 ) 5— 5 0— 6 10 2 4 ( 0 0 0 0 6 0
Ab ta t n ti s d h tc o d i ctc rmeo iaeI( DNA C )g n f e s a a i sr c :I hs t y,te mi h n ra yo h o xd s mt u o OI e eo mi a tb c B i
表 明 , 州 B型 烟 粉 虱 序 列 和 其 他 地 区的 B型 烟 粉 虱 在 序 列 进 化 上 变异 不 大 . 阳 、 门峡 、 乡、 阳 Q 型 与 郑 安 三 新 信 美国福罗里达 Q 2型 ( J 8 5 4 烟粉 虱 mt N O 序 列 在 系统 进 化 上 聚 为 一 支 , 州 Q 型 烟粉 虱序 列在 系统 进 F18 2 ) D AC l 郑 化 上 单 独 为 一 支 , 于 美 国福 罗里 达 Q 型 ( J 8 5 9 和 Q 位 , F1 85 ) 型 ( J 8 5 0 之 间 . F18 7 ) 以上 结 果 说 明 , 州和 河 南省 内 郑
河 南 省 非 露 地 烟 粉 虱 越 冬 生 物 型 的 鉴 定 及 系 统 进 化
姬 琨 , 白润娥 , 清 波 , 金 炜 , 大 山 , 汤 蒋 张 闫凤 鸣
( 南农业 大学化 学 生态研 究所 , 南 郑 州 40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 用 m D A C I 因作 为 标 记 , 河 南省 5个代 表 性 地 理 区域 的 烟粉 虱 越 冬 生物 型进 行 鉴 定 并 分 析 其 系 利 tN O 基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