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合集下载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具体分级指标如下: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越冬虫量调查4.1 调查时间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

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

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

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烟草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研究,目前已有不少进展。

烟粉虱的寿命短,约为20~30天。

雌虫每天可产卵4~6颗,卵期约为7~10天。

孵化后的幼虫经过5龄,共计约为15天,然后开始蛹化。

蛹期约6~10天。

成虫受到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繁殖能力强度和寿命也会有所不同。

烟粉虱的繁殖和生长过程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动等都对其繁殖力和数量产生影响。

烟粉虱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适宜温度为20~30℃,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5~30℃。

1. 生物防治技术:烟粉虱是一种在地面范围内活动的昆虫,因此,其天敌一般是一些地面动物,如蚂蚁、蜘蛛、蚜茧蜂等。

这些昆虫可以通过天敌菌、粘虫剂等手段引导其对烟粉虱进行捕食。

2. 化学防治技术:常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包括残留农药、烟雾熏蒸剂、烘烤电蚊香等方法。

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宜过度使用。

3. 机械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包括利用手工清除、地面搅拌、灌溉、收割等方法对烟粉虱进行控制。

手工清除一般是针对小面积、低密度的烟粉虱进行的,而大面积、高密度的情况则需要采用机械方法,如收割机、挖掘机等进行控制。

4.培育抗虫品种技术:培育对烟粉虱抗性强的优良烟草品种,是防治烟粉虱的一种重要技术。

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烟草种子中,培育出对烟粉虱抗性更强的烟草品种,能够减少烟草受到烟粉虱侵害的程度。

总之,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技术是重要的。

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以及培育抗虫品种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危害。

除此之外,加强对烟粉虱繁殖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不同色板诱杀黄瓜田烟粉虱试验结果初报

不同色板诱杀黄瓜田烟粉虱试验结果初报

2015年第8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科研◎试验报告不同色板诱杀黄瓜田烟粉虱试验结果初报秦玉金1卢毅2杨进1丁涛1刘学儒1(1.江苏省扬州市植保植检站,江苏扬州225101;2.江苏省仪征市植保植检站,江苏仪征211400)[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8-0148-01烟粉虱是蔬菜地重要害虫,为研究不同色板,色板不同悬挂方向、不同悬挂高度对烟粉虱诱虫效果的影响,笔者于2015年6、7月份在黄瓜大棚内实施了该试验,现将结果小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色板通过市场购得,规格25cm×20cm。

1.2试验方法应用两种诱虫色板(黄板、蓝板),设置两个悬挂方向,平行于垄的方向与垂直于垄的方向;分三个悬挂高度,色板下沿高于植株顶部20厘米(植株上部),色板上沿与植株顶部平行(植株顶部),色板上沿低于植株顶部20厘米(植株下部)。

重复6次,黄板、蓝板共计各悬挂36张,板间平行距离2米。

田间色板悬挂方法见附件1,重复1、3、5悬挂一致,重复2、4、6悬挂一致。

试验于2015年6月25日在仪征市铜山绿篱蔬菜试验基地黄瓜种植大棚内悬挂色板,此时黄瓜植株高1.6m左右,田间烟粉虱虫量较高,于7月1日调查虫量。

调查统计分析时按三种处理方法进行汇总分析,(1)同一高度同一悬挂方向不同色板对烟粉虱诱杀效果;(2)同一色板同一高度不同悬挂朝向对烟粉虱诱杀效果;(3)同一色板同一悬挂朝向不同悬挂高度对烟粉虱诱杀效果。

2结果与分析2.1同一高度同一悬挂方向不同色板对烟粉虱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不论色板在植物上、顶、下部,不论色板平行于垄的方向还是垂直于垄的方向,黄板的诱虫量均明显高于蓝板的诱虫量,黄板诱虫量是蓝板诱虫量的22.7倍~83倍。

表1同一高度同一悬挂方向不同色板对烟粉虱诱杀效果2.2同一色板同一高度不同悬挂朝向对烟粉虱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位于植株上、顶、下部的黄板,平行于垄悬挂与垂直于垄悬挂诱虫量总体差异不明显,而上部平行于垄的黄板虫量略低于垂直于垄的黄板虫量,下部平行于垄的黄板虫量略高于垂直于垄的黄板虫量。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害虫,在吸取寄主植物汁液时不仅会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还会传播病毒病害,因此对其生物学特性测报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

生物学特性测报烟粉虱为半透明有翅昆虫,体长1.5-2mm。

它们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在适宜的环境下,一年一代,产卵期可长达6个月,一次产卵量为30-50粒,孵化期为4-12天,幼虫期4-20天,蛹期5-12天,成虫寿命约为30-40天。

烟粉虱的粉质物质有助于它们的保护和伪装,在气流的影响下,可以移动到新的寄主植物上,使得它们的传播速度较快。

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一般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方式。

化学防治:传统农业中一直采用化学药剂喷洒来进行防治。

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使得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同时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现代农业中,推广可持续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替代单一的化学防治已成为趋势。

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烟粉虱防治化学品主要有丙藻酸、吡虫啉等。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采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

目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高温和低温熏蒸、电离子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杀灭烟粉虱,而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害虫天敌、寄生性昆虫等自然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数量。

比如利用昆虫寄生微生物、捕食性昆虫等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具有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生产上,利用天敌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烟粉虱最常用的天敌是蝽蝻和瓢虫。

综上所述,烟粉虱是一个十分危害的害虫,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有望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广泛分布在烟草、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上,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科研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体型特征烟粉虱成虫体长1.5-3mm,黑色或褐色,触角2节,翅展开宽1.5-2mm,翅膜透明。

幼虫小臼齿细长,颜色与成虫相同。

2. 繁殖特性烟粉虱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般在20-30天内便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

女成虫寿命为30-45天,每日产卵20-30颗,寿命期内可产卵200-300颗。

3. 迁飞能力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够在冬季通过迁移的方式逃避寒冷。

一般在初春融雪之后,便会从树木上迁移到作物上产卵,成为新一代病虫害。

二、烟粉虱的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天敌昆虫、天敌菌等对烟粉虱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例如利用瓢虫等天敌昆虫对烟粉虱进行捕食,也可以利用真菌等天敌菌对烟粉虱进行感染。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要遵循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

3. 农艺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例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控制密植,在病虫害高发期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农艺防治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新的天敌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敌昆虫,例如寄生性蜂、捕食性虻等,它们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病虫害,它对烟草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危害。

烟粉虱主要以烟草为食,寄生在叶片的背面,以吸食叶肉细胞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

烟粉虱的寿命较短,一般在15天左右,但其繁殖能力强,一般每只成虫每天可以产卵10-15粒,使得繁殖速度非常快,从而给烟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烟粉虱主要以飞行和被动传播的方式传播,飞行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

烟粉虱寄生在烟草叶片上,随着烟草叶片的风吹和低温,烟粉虱会主动飞行到附近的烟草叶片上寄生。

烟粉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生活和繁殖,适应性也较强。

在烟粉虱的防控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化学防治主要是选用具有高效、低毒、短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烟粉虱的天敌进行控制,如瓢虫、蚜虫寄生蜂、寡钟蜂等。

烟粉虱的预警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监测器具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

目前有关烟粉虱防控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研发和应用:研发具有高效、低毒、短效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还需要优化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减少对农作物和自然环境的损害。

2. 生物防治研究:研究烟粉虱的天敌,尤其是瓢虫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它们对烟粉虱的捕食和寄生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生物防治。

3. 预警监测技术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4. 抗性机制研究:研究烟粉虱对农药的抗性机制,从遗传、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烟粉虱的抗性形成机制,为合理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研究人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烟农的利益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全世界广泛分布。

它以多种植物为寄主,包括烟草、棉花、蔬菜等。

烟粉虱造成的直接损害主要包括叶片萎黄、卷曲、脱落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植株死亡。

它还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适应性。

烟粉虱的雌虫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产卵50-400颗,寿命可达20-40天。

幼虫期约为10天,蛹期约为5天,而成虫期为10-20天。

烟粉虱的卵为透明白色,长约0.15mm,一般在叶片背面产卵。

幼虫呈半透明黄色,身体呈椭圆形,長約0.3-0.5mm,有6对腿,通过吸食植物汁液生长发育。

成虫有两对透明翅膀,体长约为1-2mm,形似小蚜虫。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面。

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烟粉虱防控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利用有益植物。

常见的天敌包括寄生性蜂和捕食性昆虫,如菊花範蚜姬小蜂、花锤螨、寄生叶蛛等。

这些天敌可以捕食或寄生烟粉虱的卵、幼虫和成虫,从而抑制烟粉虱的繁殖和扩散。

一些微生物制剂,如烟粉虱核盘菌、浓缩粉虱体渗机械菌剂等也可以用于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一些具有驱避或抑制烟粉虱繁殖的有益植物,如马鞭草、万年青等也可以种植在田间,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是常见和常用的烟粉虱防治方法之一。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这些药剂主要通过接触、胃毒和烟粉虱的神经传导作用,达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导致烟粉虱对药剂的抗药性产生,而且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健康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物理防治是一种无污染、无残留的烟粉虱防治方法。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高温热风熏蒸、冷冻和真空处理等。

高温热风熏蒸是一种常用的灭虫技术,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将烟粉虱以及其卵、幼虫和成虫杀灭。

保护地番茄烟粉虱测报调查规范

保护地番茄烟粉虱测报调查规范

保护地番茄烟粉虱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保护地番茄烟粉虱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系统调查、田间普查、天敌普查及预测预报。

本标准适用于保护地番茄烟粉虱田间调查和预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392.3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菜蛾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系统调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发生消长动态,进行定点、定时、定方法开展的调查。

3.2田间普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3.3调查叶片本标准特指番茄复叶中大小适中的小叶。

3.4百株三叶虫量调查时,在番茄植株上中下部随机选择三片叶,调查成虫数。

以调查株数的平均值乘以100即百株三叶虫量。

3.5高龄若虫烟粉虱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3.6成虫始见期黄板开始诱到成虫的日期。

3.7煤污株发生煤污病的植株。

烟粉虱的若虫和成虫在为害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其症状是在叶面和枝梢形成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色霉层,犹如煤粉。

3.8中期预报预测未来10~30d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报。

3.9短期预报预测未来10d以内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报。

4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量为指标。

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具体分级指标见表1。

表1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级别百株三叶虫量(头)高龄若虫数(头/cm2)10~20000~322001~5000 3.1~735001~100007.1~15410001~2700015.1~375≥27001≥37.15系统调查5.1调查时间番茄定植后开始至拉秧前15d结束。

5.2调查田块选择历年烟粉虱发生较重的棚室2~3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Y/T ××××—2012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具体分级指标如下: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越冬虫量调查4.1 调查时间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

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

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

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

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

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

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5.1.1 调查时间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

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

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

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

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

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

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5.2.1 调查时间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

晴天NY/T ××××—2012 可选择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调查,阴天可全天调查。

5.2.2 调查地点保护地5.1.2中确定的系统调查田。

5.2.3 调查方法每块田随机取5个点,每点选2株,各株棉花分别取上、中、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

成虫的调查方法同4.3,计算平均百株三叶成虫量。

结果记入烟粉虱棉田虫量系统调查表(见附录A表A.3)。

6 棉田普查6.1 普查时间依据系统调查情况,在棉花蕾期、花铃期依据烟粉虱的发生轻重情况,各普查1-2次,即发生轻时,两个生育期各调查1次;发生重时,两个生育期各调查2次,2次间隔15天。

6.2 普查田块普查对象田应兼顾距离蔬菜保护地不同距离的棉田,普查田块不少于10块。

6.3普查方法每块田选2个点,田边(距田埂2m左右)、田中间各取1个点,每个点随机选2株,各株棉花分别取上、中、下部3张展开叶各1张,调查叶片上成虫数量,计算有虫田块和成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大田普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4)。

7 预测预报方法7.1 蕾期烟粉虱预报根据烟粉虱越冬虫量、棉田成虫始见期、迁入代虫量、棉田距离越冬保护地蔬菜的距离、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6-7月份天气预报(特别是降雨量和温度),对比历年棉花烟粉虱发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发生量预报;根据历期法作防治适期预报。

7.2 花铃期烟粉虱预报根据蕾期棉花烟粉虱发生情况、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7-8月天气预报(特别是降雨量),对比历年棉花烟粉虱发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发生量预报;根据历期法作防治适期预报。

8 数据汇总、汇报和参考资料8.1 数据汇总在各项调查结束时,填写“烟粉虱调查资料表册”(见附录A),用于各地留档保存当年烟粉虱发生测报资料。

8.2 数据汇报植保系统内按规定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报的格式填报“烟粉虱模式报表”(见附录B),并采用互用系统等传输工具及时上报。

8.3 参考资料烟粉虱调查和预测所需参考资料有:烟粉虱发生危害规律、烟粉虱形态识别、我国烟粉虱寄主名录、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区别、烟粉虱生命参数参考资料、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计算公式、棉花产量损失率和防治指标(见附录C)。

NY/T ××××—2012 附录A 烟粉虱调查资料表册(规范性附录)表A.1 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表A.2 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表A.3 棉田烟粉虱系统调查记载表表A.4 棉花烟粉虱大田普查记载表附录B 烟粉虱模式报表附录B.1 越冬烟粉虱模式报表汇报日期:5月30日前附录B.2 棉田迁入代烟粉虱模式报表汇报日期:6月20日前NY/T ××××—2012 表B.3 棉花蕾期烟粉虱模式报表表B.4 棉花花铃期烟粉虱模式报表附录C:C.1 烟粉虱发生危害规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等。

其对寄主植物的为害主要有3个方面,①直接刺吸植物汁液,使植株弱小;②若虫和成虫分泌的蜜露,诱发植株产生煤污病,严重影响光合作用;③传播植物病毒。

在热带和亚热带,一年可发生11-15代(Azaba等,1971;Bulter等,1983);在我国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15代。

由于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同时存在。

烟粉虱在我国的自然越冬北界分布线为浙江省金华市、江西省南昌市、湖北省仙桃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大约为北纬28°东经115°左右(崔洪莹等,2011)。

我国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部地区为烟粉虱为非露地越冬区,秋季在大棚等保护设施内越冬。

世界上报道的烟粉虱生物型有24种(Perring,2001),不同的生物型其为害性有明显的差异。

烟粉虱在我国也有A型、B型、Q型等多种不同的生物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生物型也不断演替。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Q型为主,A型为非优势生物型。

烟粉虱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的发育时间不同,在25℃的条件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时间18-30天。

成虫的寿命10-22天,每雌可产卵30-300粒,在合适的寄主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最高产卵量超过600头。

烟粉虱最适发育温度为26-28℃,此温度下,卵期约5天,若虫期约15天,完成一个世代需19-27天。

相对湿度50%-60%左右有利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

降雨强度愈大,降雨时间愈长,对烟粉虱成虫的冲刷和杀伤作用愈大。

短时间的小阵雨对烟粉虱成虫数量影响不明显,而较长时间的大暴雨过后,叶片背面的烟粉虱成虫则寥寥无几。

C.2烟粉虱形态识别烟粉虱分卵、若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卵:长梨形,长约0.2 mm,宽为0.1mm,端部有卵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

卵初产时为白色或淡黄绿色,孵化前为深褐色。

卵多不规则散产在叶背面,少量产在叶正面。

若虫:有4个虫龄。

1龄若虫长0.2-0.4 mm,淡绿色至浅黄色。

初孵若虫椭圆形、扁平,有足和触角,能爬行,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刚毛。

2龄以后足和触角退化。

3龄若虫体长0.50 mm左右,体缘分泌蜡质,固着为害。

4龄若虫,长0.6~0.9 mm,淡NY/T ××××—2012 绿色或黄色,有黄褐色斑纹,椭圆形,后方稍收缩,背面显著隆起。

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有蜡缘饰,在胸气门处呈左右对称。

制片镜检,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一对刚毛,管状肛门孔后端有5~7个瘤状突起。

蛹:为伪蛹,蛹壳的背面有长刚毛1-7对或无毛,有1对尾刚毛。

管状孔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近心脏形,覆盖孔口约1/2,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2根刚毛,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成虫:复眼黑红色。

雄性体长0.85 mm左右,翅展1.81mm;雌虫体长0.91 mm 左右,翅展2.13mm。

体淡黄色至白色,翅白色无斑点,被有白色蜡粉。

前翅脉1根、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从上往下可隐约看到腹部背面。

跗节有2爪,中垫狭长如叶片。

雌虫尾端尖形,雄虫为钳状。

C.3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区别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蜡粉虱属Trialeurodes,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一年可以完成6~11代,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发生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高温能抑制温室白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白粉虱均是重要的多食性农业害虫,可危害蔬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两种粉虱形态相似,生态位部分重叠,在田间容易混淆。

现列出两种粉虱的主要形态差异,供参考。

C.4我国烟粉虱寄主名录烟粉虱为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

1998年报道的寄主超过600种(变种)。

根据国内公开发表文章的统计,我国已记录到烟粉虱寄主植物57科245种。

表我国烟粉虱主要寄主名录NY/T ××××—20121112NY/T ××××—20121314NY/T ××××—2012C.5 烟粉虱生命参数参考资料表1不同温度下烟粉虱卵及若虫历期表2不同虫态烟粉虱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3不同温度下烟粉虱成虫寿命、产卵量等种群参数m表4不同棉花生育期烟粉虱的发育历期15表5大田棉花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表6两种棉花品种烟粉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C.6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计算公式根据世代发育有效积温推算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公式如下:N=K/(T-C)其中,N为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K为烟粉虱的世代发育有效积温,T为烟粉虱发育期间日平均温度,C为烟粉虱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