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 王小蒙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仇安群 阳超成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仇安群阳超成摘要: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工作与工程安全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抗震设计工作中,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在实际建设中要结合基于承载力与延性科学选择设计方式和加强工程薄弱环节等科学建设思路,综合考虑墙体承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减震消能结构抗震等设计方式进行抗震设计工作,只有这样,能力够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1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有用的融入建筑设计可以有用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
在建筑的结构需要以建筑设计为根据进行的,假如在建筑设计中有用的考虑到建筑的抗震设计,可以协助建筑构成愈加科学合理的结构,有用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假如在建筑设计中彻底疏忽了考虑建筑抗震设计,就会致使建筑后期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呈现各类疑问,严重影响建筑的科学设计。
因而,在进行建筑设计作业时,必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两者的合理联系,从而有用的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2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2.1在建筑抗震设计科学的理论指导相对比较缺乏现期间尽管中国现已加大了对地质地震的研讨,可是对形成地震的原因,地震的猜测以及地震的防治方面的研讨还不行深化,致使中国无法精确的猜测地震并且做出科学的防备,因而在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上就缺少相对科学的理论指导,致使建筑抗震设计呈现不合理的现象。
2.2没有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现期间在中国的建筑详细的抗震设计中,许多时候都是以固定的参数进行建筑抗震设计,而没有联系实践的状况,这种彻底依托核算来进行的抗震设计难免会存在一些差错,致使建筑抗震设计无法极好的表现出抗震作用。
例如,在中国现期间的地震研讨中,会对地震的降级系数进行一致规则成2.81,这么就会给很小的地震赋予固定的核算含义。
关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王豪

关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王豪发布时间:2021-08-23T13:06:01.5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6期作者:王豪[导读] 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身份证号码:41272319920607xxxx摘要: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通过分析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从提高结构体系承载力、设置多重抗震防线、加强基础设计等几个方面指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最终在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从我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据(表1)可以看出,地震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还会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表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灾害介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目前的建设项目呈现出大规模、高层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人口密度。
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抗震设计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为高层建筑的居民争取更多的逃生机会,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破坏性影响。
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2.1适用性原则基于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对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应围绕不同的建筑特点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体系,在尽量降低设计成本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抗震效果。
(1)基于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应尽量采用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
例如,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通过延性框架和剪力墙的组合来构建水平地震力抵抗系统。
地震灾害发生时,剪力墙具有很强的抗侧刚度,可以作为抵抗水平地震力影响的第一道防线。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 宓小萌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宓小萌摘要: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较大,且地震伴有随机性、不可确定性等特点,地震之后常伴随出现余震,余震有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当前,高层建筑采用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普遍形式,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在抗震效果方面的设计,以降低地震造成的危害为根本目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掌握建筑物所处场地的地质情况,应用科学方法使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稳步提升,避免出现地震时造成严重危害。
关键词:建筑物;结构设计;抗震设计随着地震灾害事故的频发,当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就会造成破坏性的伤亡,这对于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带来严重影响,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避免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设计人员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加强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效果,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
1 高层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我国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在总结地震经验中认识到概念设计对于抗震能力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数值设计,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层的抗震设计。
这一设计概念是在整栋建筑的设计方案开始时便根据人们已有的抗震结构知识和各种抗震结构设计相结合,从而设计好建筑的体型,结构,刚度分布。
再对建筑设计进行评价、选择处理,再加上严格的计算,达到消除建筑抗震能力弱的问题,符合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
根据以往的抗震经验,确定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基本问题。
所以工程师要全面了解各种结构的抗震特点、结构的抗震受力点特征,设计出抗震能力强的模型,从而建设出抗震能力强的建筑,保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2.1 建筑抗震场地选择不合理建筑结构在设计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首先就是对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由于其对于建筑抗震的整体设计具有直接影响,如果选择不到位就会直接造成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下降,在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地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振动活移动,对所在区域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

第41卷㊀第2期2019年4月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J O U R N A LV o l .41㊀N o .2A pr i l ,2019㊀㊀收稿日期:2019G01G31㊀㊀第一作者简介:邢珏蕙(1991-),女,山西汾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E Gm a i l :x i n g ju e h u i @163.c o m .邢珏蕙,閤东东,卜龙瑰,等.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2):332G339.d o i :10.3969/j.i s s n .1000-0844.2019.02.332X I N GJ u e h u i ,G ED o n g d o n g ,B U L o n g g u i ,e t a l .D e s i g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I s o l a t e dB e a r i n g s f o r aH i g h Gr i s eS h e a rW a l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X i c h a n g C i t y [J ].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 ,2019,41(2):332G339.d o i :10.3969/j.i s s n .1000-0844.2019.02.332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邢珏蕙1,2,閤东东2,卜龙瑰2,苗启松2,陆㊀鸣1,黄章云3(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3.领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针对西昌市某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橡胶支座隔震设计和抗震性能分析.西昌市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历史上曾发生过7.5级地震.该工程场址地质构造较复杂,东侧区域有一条隐伏断层,属则木河断裂带次生断层.则木河断裂带是川西主要发震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是一条活动较强烈的大断裂.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要求,取近场影响系数1.5,以提高结构的安全度;选取Ⅱ类场地5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模拟地震波,共计七条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波;基于S A P 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中震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和倾覆弯矩减震系数最大值为0.24,比非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减小显著,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面压㊁水平位移能够满足规范要求.采用A B A Q U S 对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够满足 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目标.关键词:橡胶隔震支座;高烈度区;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图分类号:T U 318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0844(2019)02-0332-08D O I :10.3969/j.i s s n .1000-0844.2019.02.332D e s i g n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I s o l a t e dB e a r i n g s f o r aH i gh Gr i s e S h e a rW a l l S t r u c t u r e i nX i c h a n g C i t yX I N GJ u e h u i 1,2,G ED o n g d o n g 2,B U L o n g g u i 2,M I A O Q i s o n g 2,L U M i n g 1,HU A N GZ h a n g yu n 3(1.I n s t i t u t e o f C r u s t a lD y n a m i c s ,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A g e n c y ,B e i j i n g 100085,C h i n a ;2.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 ,B e i j i n g 100045,C h i n a 3.L e a dG r o u p C o m p a n y L i m i t e d ,C h e n gd u610041,S i c h u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n i s o l a t i o nde s i g na n ds e i s m i c p e rf o r m a n c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r u b b e rb e a r i ng fo r a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h i g h Gr i s e s h e a rw a l l s t r u c t u r e i nX i c h a n g C i t y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i n t h e s t u d y.Ab u r i e d f r a c t u r e z o n e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f a u l t o f t h e Z e m u h e f a u l t i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s i t e ,a n d t h e s e i s m i c f o r t i Gf i c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o fX i c h a n g C i t y i s 9d e gr e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n e a r Gf i e l d i n f l u e n c e c o e f f i c i e n tw a s s e l e c t e d a s 1.5,a n d a s e i s m i c i s o l a t i o n d e s i g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 w i t h s o f t w a r e S A P 2000.T h em a x i Gm u mv a l u e o f t h e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d u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i n t e r Gs t o r y s h e a r f o r c e a n d o v e r t u r n i n g mo m e n t u n Gd e r am o d e r a t e e a r t h q u a k ew a s 0.24,w h i c h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d u c e d c o m pa r e d t o t h e n o n Gi s o l a t e d s t r u c Gt u r e .T h es u r f a c e p r e s s u r ea n dh o r i z o n t a ld i s p l a c e m e n to f t h e i s o l a t e ds t r u c t u r es ub j ec t e dt ot h er a r e e a r t h q u a k e c a n s a t i s f y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t h ede s i g n c o d e .Ad y n a m i c e l a s t i c Gp l a s t i c t i m e Gh i s t o r y a n a l ys i s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u n d e rr a r ee a r t h q u a k e s w a sc o n d u c t e du s i n g t h e p r o gr a m A B A Q U S ,a n dt h e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c o u l dm e e t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o f n o c o l l a p s e u n d e r a s e v e r e e a r t h qu a k e .K e y w o r d s:r u b b e r b e a r i n g;h i g h i n t e n s i t y r e g i o n;r a r ee a r t h q u a k e;d y n a m i ce l a s t i cGp l a s t i c t i m eGh i s t o r y a n a l y s i s0㊀引言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道隔震层,使变形主要集中于刚度相对较小的隔震层[1G2].隔震延长了整体结构的基本周期,并通过上下部结构之间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3G4];同时采用阻尼耗能装置,减少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能量.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位移过大,有时会使用附加的限位阻尼装置[5].关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隔震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C a l u g a r u等[6]对位于近断层区域的某20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隔震和未隔震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表现优于非隔震结构.S h i等[7]对四层隔震的某医院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采用近断层和长周期两类地震波作为激励输入,结果表明隔震效果显著. L u等[8]对采用抗拉装置的橡胶隔震支座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体现了特殊隔震装置的特点.C a r d o n e等[9]将隔震技术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中,拓宽了隔震技术的应用.本文针对一栋西昌市9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西昌市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历史上曾发生过7.5级地震.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后的结构减震效果明显,此外在高地震烈度区推广建筑隔震技术应用还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1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如图1所示.结构共9层,1~7层层高为3.0m,8~9层层高为2.9m,总高度为26.8m,平面尺寸为13.7mˑ22.4m,高宽比为1.96.剪力墙混凝土强度采用了C60㊁C50和C30级混凝土,三种墙体厚度分别为300mm㊁250mm和200mm.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均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场地属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属抗震不利地段,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本工程场址地质构造较复杂,东侧区域有一条隐伏断层,属则木河断裂带次生断层.则木河断裂带是川西主要发震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是一条活动较强烈的大断裂[10].应作为近场影响考虑,近场影响系数取为1.5.图1㊀结构计算模型F i g.1㊀S t r u c t u r e c a l c u l a t i o nm o d e l由于本工程设防烈度高达9度,且楼层偏高,若采用常规抗震结构设计难度大,剪力墙厚度过大㊁连梁设计困难.因此采用隔震技术,以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本工程采用隔震技术后,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首层转换梁抗震等级为一级,承载力满足大震不屈服的要求.在本隔震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橡胶隔震支座布置在剪力墙两端,共采用了12个铅芯橡胶支座L R B800与8个无铅芯橡胶支座L N R800,支座参数如表1所列,布置图如图2所示,屈重比为4.48%.隔震层X和Y向的刚性位置与整体结构重心位置的偏心率分别为1/41272和1/409,小于3%.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面压最大值为6.2M P a,小于丙类设防建筑压应力限值15M P a,满足规范要求.表1㊀隔震支座参数与数量T a b l e1㊀P a r a m e t e r s a n dn u m b e r s o f i s o l a t i o nb e a r i n g s特性L R B800L N R800屈服后刚度/(k N mm-1)1895G屈服力/k N167.5Gγ=100%等效刚度/(k N mm-1)2.9411.88屈服前刚度24.635G屈服后刚度1.895G1次形状系数40.038.02次形状系数5.05.0竖向刚度/(k N mm-1)43884124数量128333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邢珏蕙,等: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隔震支座布置(单位:mm)F i g.2㊀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i s o l a t i o nb e a r i n g s(U n i t:mm)2㊀地震波选取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G2010(2016版)的规定,作为结构抗震分析地震加速度输入,选取了Ⅱ类场地5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模拟地震波,如图3所示,7条地震波的反应谱均满足规范要图3㊀地震波时程曲线F i g.3㊀T i m eh i s t o r y c u r v e s o f s e i s m i cW a v e s43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求,如图4所示.图4㊀地震波反应谱F i g .4㊀S e i s m i cw a v e r e a c t i o n s pe c t r u m 3㊀基于S A P 2000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采用S A P 2000对结构进行隔震层设计和地震反应分析时,隔震层采用非线性模型,上部结构采用弾性模型,对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进行F N A 非线性时程分析.确定中震下的减震系数时,地震波采用单方向水平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幅值为0.62g .罕遇地震下的验算时,地震波采用三向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幅值为0.93g .隔震支座抗拉刚度取为抗压刚度的1/10,采用I s o l a t o r 1和G a p 单元组合模拟.3.1㊀设防地震反应分析3.1.1㊀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非隔震结构与隔震结构的前3阶振型周期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前三阶振型分别为X 向平动㊁Y 向平动以及扭转.从表2可以看出,结构隔震后的自振周期明显增大,第一阶周期放大系数为3.38.对照7条地震波反应谱,可以看出隔震后上部结构的前三阶周期远离了地震波的卓越周期,这对结构是有利的;相反,隔震前(非隔震)建筑的前三阶周期陷于地震波卓越周期之中,对结构是不利的.表2隔震前后结构振型T a b l e2㊀S t r u c t u r a l v i b r a t i o nm o d e l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h e i s o l a t i o n阶数隔震前/s 隔震后/s 放大系数10.5681.9193.3820.4611.8924.1030.3331.6294.893.1.2㊀水平减震系数分析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减震系数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及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取二者的较大值.图5所示为中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和未隔震结构X 向和Y 向层间剪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隔震后的层间剪力减小显著.隔震结构和未隔震结构X 向和Y 向层间剪力倾覆弯矩如图6所示.表3所列为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各层图5㊀隔震与未隔震结构层间剪力F i g.5㊀I n t e r l a m i n a r s h e a r o f i s o l a t e da n du n i s o l a t e d s t r u c t u r e 533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邢珏蕙,等: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6㊀隔震与未隔震结构倾覆弯矩F i g.6㊀O v e r t u r n i n g m o m e n t o f i s o l a t e da n du n i s o l a t e d s t r u c t u r e表3㊀中震下结构层间剪力(k N)及减震系数T a b l e3㊀I n t e r l a m i n a r s h e a r a n dd a m p i n g v o e f f i c i e n t u n d e rm o d e r a t e e a r t h q u a k e s层号X向非隔震隔震减震系数Y向非隔震隔震减震系数133337796923.9%36300805222.2%232525728622.4%35795724420.2%330874676721.9%34349657219.1%428456626622.0%32139604018.8%525451559822.0%29190542818.6%622202482821.7%25423470618.5%718318393821.5%20808381618.3%813320291121.9%14991273018.2%97089160122.6%7950143718.1%层间剪力平均值计算得到的减震系数,X向和Y向最大值分别为23.9%和22.2%.倾覆力矩平均值及其比值如表4所列,X向和Y向最大值分别为22.7%和19.1%.综合考虑计算结果,最大减震系数为β=0.243,小于0.40,满足水平地震力降低一度计算的要求,竖向地震及相关构造不降低.隔震后的上部结构地震影响系数αm a x1=βαm a x/ψ=0.10<0.16,考虑1.5倍近场地震放大系数,隔震后上部结表4㊀中震下结构倾覆弯矩(k N m)及减震系数T a b l e4㊀O v e r t u r n i n g m o m e n t a n dd a m p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u n d e rm o d e r a t e e a r t h q u a k e s层号X向非隔震隔震减震系数Y向非隔震隔震减震系数160365213454922.3%69599313310419.1%250791111210222.1%58932711088918.8%34166679105521.9%4846919028618.6%43299257227321.9%3841537109318.5%52500105463021.9%2904855358918.4%61761383846321.8%2039843766918.5%71106712429822.0%1277862363818.5%8566231259722.2%655411218018.6%919128433522.7%22413419918.7%63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图7㊀中震下隔震结构减震系数平均值F i g .7㊀A v e r a g e d a m p i n g vo e f f i c i e n t o f i s o l a t e d s t r u c t u r e u n d e rm o d e r a t e e a r t h qu a k e s 构地震影响系数可取0.24.3.2㊀罕遇地震反应分析3.2.1㊀隔震支座水平位移验算考虑隔震层非线性,采用S A P 2000对隔震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地震反应较大值主要出现在人工波工况.14个工况得到的X 向和Y 向最大位移包络值分别为398mm 和409mm ,平均值分别为349mm 和354mm ,小于0.55D =440mm (D 为最小隔震支座直径800mm )及3T r =480mm (T r 为最小隔震支座的橡胶层总厚度)中的较小值.3.2.2㊀隔震支座极大和极小面压隔震支座在极限状态下的竖向面压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永久荷载与活荷载组成的长期面压㊁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分量产生的倾覆力矩引起的支座拉应力以及罕遇地震竖向分量产生的拉压应力.计算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最小面压为0.99M P a ,满足抗规要求,考虑到接近限值1M P a ,应采取必要的抗拔措施,可采用简易抗拔装置.极大面压最大值为18.2M P a,小于竖向压应力限值30M P a,且小于支座的等效失稳临界应力为31.2M P a.3.2.3㊀上部结构反应人工波1工况下,结构在X 向和Y 向㊁底层和顶层的绝对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8所示.X 向和Y 向底层和顶层的绝对加速度分别基本一致,说明整体结构主要为平动,顶层加速度幅值分别为0.50g和0.45g ,相比于地震动输入幅值0.93g 削弱显著.结构重心离底层高度约为12.84m ,结构重力为4.48ˑ107N ,则结构倾覆力矩为3.34ˑ108N m ,结构重力和隔震支座产生的抗倾覆力矩分别为3.47ˑ108N m 和5.82ˑ107N m ,抗倾覆力矩之和大于倾覆力矩,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会产生倾覆.图8㊀人工波1工况下结构绝对加速度时程F i g .8㊀T i m eh i s t o r y of t h e a b s o l u t e a c c e l e r a t i o n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u n d e r 1t ha r t i f i c i a lw a v e 4㊀基于A B A QU S 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钢筋混凝土梁柱采用纤维梁单元和自定义本构模型,剪力墙㊁楼板采用壳单元和A B A Q U S 自带的塑性损伤模型.采用C o n n e c t o r 单元模拟隔震支座,并且不考虑橡胶隔震支座抗拉刚度,以验算结构整体抗倾覆问题.罕遇地震计算过程中结构阻尼比取0.05,考虑瑞利阻尼中的质量阻尼系数,忽略刚度阻尼系数后,结构的阻尼系数随自振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即结构高阶振型的阻尼系数偏小,会使计算所733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邢珏蕙,等: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得结构响应略偏大,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水平两方向和竖向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比为1ʒ0.85ʒ0.65,罕遇地震加速度峰值取0.93g .由于人工波下结构地震反应最大,选取了两条人工波进行计算.工况 人工波1X代表人工波1以X 方向为主输入方向,Y 方向为次输入方向,Z 方向为竖向输入方向,其他工况依此类推.4.1㊀结构位移反应结构各层X 向和Y 向层间位移角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角都小于1/200,X 向和Y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17和1/229,都小于层间位移角限值 1/120 .说明上部结构满足 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目标,也说明结构不会产生倾覆.图9㊀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F i g .9㊀I n t e r Gs t o r y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a n g l eu n d e r r a r e o c c u r r e n c e e a r t h qu a k e 4.2㊀剪力墙累积受压损伤罕遇地震下剪力墙地震反应主要通过混凝土的累积受压损伤,混凝土累积受压损伤云图反映了剪力墙塑性发展情况,大震作用时各工况下剪力墙累积受压损伤如图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剪力墙累积受压损伤主要出现在连梁及底部墙体,X 向和Y 向均未出现某层贯通的损伤,结构不会出现倒塌破坏.图10㊀罕遇地震下剪力墙损坏情况F i g .10㊀S h e a rw a l l d a m a g e o c c u r r e n c e e a r t h qu a k e 83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4.3㊀隔震支座反应图11所示为人工波1X和人工波1Y工况下角部隔震支座是滞回曲线,可以看出隔震支座充分耗能,滞回曲线饱满,最大位移约430mm左右,略大图11㊀隔震支座滞回曲线F i g.11㊀H y s t e r e t i c c u r v e o f i s o l a t i o nb e a r i n g s于上部结构为线性时S A P2000中的计算结果.5㊀结论(1)本工程采用隔震设计,减震系数能控制在0.40以内,满足水平地震力降低一度计算的要求,竖向地震及相关构造不降低.考虑近场地震放大系数1.5不变,隔震后上部结构小震计算时的地震影响系数可取0.24.罕遇地震下橡胶隔震支座拉应力接近1M P a,应采取必要的抗拔措施.(2)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后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17,满足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目标,且整体结构不会产生倾覆.(3)本工程结构近场影响系数取为1.5,对地震作用进行了放大处理,这种方法是初步的㊁保守的.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大小的定量指标认识以及激励结构响应,尚需更进一步和更加细致的研究.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㊀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Z H O UF u l i n.S h o c kA b s o r p t i o nC o n t r o l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u cGt u r e[M].B e i j i n g: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 P r e s s,1997.[2]㊀王栋,吕西林,刘中坡.不同高宽比基础隔震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对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5,34(16):109G118.WA N GD o n g,LÜX i l i n,L I UZ h o n g p o.S h a k i n g T a b l eT e s t 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i s f o r B a s eGi s o l a t e d H i g hGr i s e B u i l d i n g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A s p e c t R a t i o s[J].J o u r n a lo f V i b r a t i o n A n dS h o c k,2015,34(16):109G118.[3]㊀MA K R I SN,C HA N GSP.E f f e c to fV i s c o u s,V i s c o p l a s t i ca n dF r i c t i o nD a m p i n g o nt h eR e s p o n s eo fS e i s m i c I s o l a t e dS t r u cGt u r e s[J].E a r t h q u a k e E n g i 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 D y n a m i c s,2000,29(1):85G107.[4]㊀C E C C O L IC,MA Z Z O T T IC,S A V O I A M.N o nGL i n e a rS e i s m i cA n a l y s i s o fB a s eGI s o l a t e dR CF r a m eS t r u c t u r e s[J].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 n a m i c s,1999,28(6):633G653.[5]㊀WO L F FED,I P E KC,C O N S T A N T I N O U M C,e t a l.E f f e c t o fV i s c o u sD a m p i n g D e v i c e s o n t h eR e s p o n s e o f S e i s m i c a l l y I s o l aGt e dS t r u c t u r e s[J].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Gn a m i c s,2015,44(2):185G198.[6]㊀C A L U G A R U V,P A N A G I O T O U M.S e i s m i cR e s p o n s eo f20GS t o r y B a s eGI s o l a t e d a n dF i x e dGB a s eR e i n f o r c e dC o n c r e t e S t r u cGt u r a lW a l l B u i l d i n g s a t aN e a rGF a u l t S i t e[J].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G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 n a m i c s,2014,43(6):927G948.[7]㊀S H IY D,K U R A T A M,N A K A S H I MA M.D i s o r d e r a n dD a mGa g eo f B a s eGI s o l a t e dM e d i c a l F a c i l i t i e sw h e nS ub j ec t ed t oNe a rGF a u l t a n dL o n gGP e r i o dG r o u n d M o t i o n s[J].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G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 n a m i c s,2014,43(11):1683G1701.[8]㊀L U X L,WA N G D,WA N G S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eS e i s m i cR e s p o n s eo f H i g hGR i s e B u i l d i n g sS u p p o r t e do n T e n s i o nGR eGs i s t a n tE l a s t o m e r i cI s o l a t i o n B e a r i n g s[J].E a r t h q u a k e E n g iG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 n a m i c s,2016,45(13):2207G2228.[9]㊀C A R D O N E D,F L O R A A.A n A l t e r n a t i v e A p p r o a c hf o rt h eS e i s m i c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o f E x i s t i n g R CB u i l d i n g sU s i n g S e i s m i cI s o l a t i o n[J].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D y n a m i c s,2016,45(1):91G111.[10]㊀阮祥,程万正,乔惠珍,等.安宁河 则木河地震带震源参数及应力状态的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33(1):46G50.R U A N X i a n g,C H E N G W a n z h e n g,Q I A O H u i z h e n,e t a l.R eGs e a r c ho nS o u r c eP a r a m e t e r sa n dS t r e s sS t a t e i n A n n i n g h eGZ e m u h e E a r t h q u a k e B e l t[J].N o r t h w e s t e r n 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J o u r n a l,2011,33(1):46G50.933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邢珏蕙,等:西昌市某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与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关于高层抗震设计原理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王淑梅

关于高层抗震设计原理及相关问题的探讨王淑梅发表时间:2018-03-15T14:46:01.7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王淑梅[导读] 摘要: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的发展。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摘要: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出现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和结构分析等新科技水平的提高,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地震作用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尚没有精确的抗震计算方法,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也是半经验半理论的计算,但在楼层的设计中,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了各种措施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本文主要对高层抗震设计原理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理;相关问题一、高层抗震设计原理分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一些地震高发地带,设计需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结构的优化工作,保证建筑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与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结构严重变形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高层抗震设计问题分析2.1地基的问题对任何建筑体而言,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地基选址不当,则会对其抗震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地基如果选在软弱冲积土层比较厚的场地,就会大大增强高层建筑的破坏率,因为地基土液化会导致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的稳定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建筑整体倾斜。
所以高层建筑最好选在密实均匀的硬土场地,或者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土场地,不得跨在两类土壤上,并且尽量与河岸保持较远距离,尤其是要避开抗震危险地段,比如断层、滑坡等。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高飞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高飞发布时间:2021-06-01T13:11:33.4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高飞[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许多新建筑物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身份证号:23012119890601XXXX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许多新建筑物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高层建筑鉴于这类新建筑物的建设往往都离不开抗震设计,文章首先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意义,然后分析抗震设计中的注意要点,即高层建筑科学合理地选择结构体系,合理选择抗震场地,充分重视平面布置的基本规则,最后提出加强高层隔震抗震设计的关键点,以期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增强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隔震措施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抗震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自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成为了当今研究的主流。
地震作用下,建筑物是否安全可靠,不只是由承载能力决定的,反而更多地取决于整个结构的变形性能,以及其吸收并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再者,我国规范规定,抗震结构设计应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要求为目标。
地震区的建筑物应设计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延性结构,防止出现脆性破坏,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本质就是结构的延性性能。
虽然结构设计是以强度为基础的,但想实现规范要求的“三水准”设防要求这一目标,单是考虑强度设计是无法到达的,抗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将延性结构设计要求考虑进去。
1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作用以及关系设计抗震功能之前,首先需要注意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建筑设计都是经过了设计师的精密计算与反复推敲,因此想要改变结构来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属于非常困难并且也非常危险的行为[1]。
提升抗震性能的过程中,改变结构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根据施工预案中对于各个位置加强布局,从而保证整体结构质量。
关于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 齐盟

关于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齐盟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震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是一种不能预见的外部作用。
在实际工作当中,想要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进行精确的计算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重返考虑高层建筑的抗震问题。
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抗震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对减轻地震灾害,起到根本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目前,随着自然灾害发生的愈发频繁,高层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近年我国在高层建筑抗震的设计上有所加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物的质量控制,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1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1.1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什么概念现在谈到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考验建筑的抗震能力,给人们提供最大安全性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案。
我国近些年,也发生过很多大型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地损失。
但是在这么多次地震中,国家的相关部门总结了很多工程建筑的经验,就是以这些经验作为抗震设计的基础,来不断完善建筑的结构体系。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研究领域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还是存在相关的问题予以研究并解决。
1.2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必经之路自从产生了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后,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更应该把抗震元素考虑在内。
因为我国本身就是处于地震带多的国家,这几年来也频繁地发生地震,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差,都出现多处裂缝及崩塌的现象。
正是上述原因,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当务之急。
现在在抗震设计中,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分析计算就可以的,要重视概念设计,这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地震时震动的周期是个变数,在设计中一定得考虑到这个概念,在高层结构计算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再将地震的因素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做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及设计对策

建筑规划与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及设计对策于思(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12)摘要: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提出了提高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的对策,包括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系统、遵守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344(2019)05-00源圆-01DOI :10.12203/j.xclxzs.1671-9344.201905031作者简介:于思(1988—),女,汉族,江苏宿迁人,助理工程师,学士。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使用性能。
本文通过对抗震问题及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进行研究,从而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1.1场地选择地震发生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会对建筑物造成结构性的破坏[1],此时,为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须做好场地的选择工作,尽量避开易液化土、软弱场地土等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1.2结构体系选择在进行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过程中,要做好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工作。
在建筑工程结构体系选择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要能够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出现破坏而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比较大的破坏。
其次,建筑结构体系需要具备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径和清晰明确的计算简图,在布置竖向建筑构件的过程中,尽可能确保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竖向建筑构件的压应力水平均匀分布,同时明确建筑整体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最后,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具备良好的强度和刚度,避免局部损坏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1.3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对称性与规则性在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过程中,要遵循抗震的基本理念,尽量选择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2]。
如果建筑结构的竖向不规则或平面不规则,最好选择空间结构进行模型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王小蒙
发表时间:2017-10-10T14:02:00.9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作者:王小蒙
[导读]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中,往往为了控制柱的轴压比而使柱的断面很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
大连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主要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方面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及分析,根据工程实例中的一些经验和结论从宏观上确定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弹塑性动力分析;弹塑性静力分析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工程师在总结历次地震灾害的经验中逐渐认识到宏观的“概念设计”比以往的“数值设计”对工程结构抗震来说,更为重要,因此,人们对于概念设计愈来愈重视。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从结构总体方案设计一开始,就运用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已有的正确知识去处理好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诸如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问题,从宏观原则上进行评价、鉴别、选择等处理,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从而消除建筑物抗震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2 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2.1 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
我国150m以上的建筑,主要采用三种结构体系(框——筒、筒中筒和框架——支撑体系),都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
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筒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
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为主,变形控制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
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
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大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加强层伸臂构件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
因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在高层建筑中,应注意结构体系及材料的优选。
2.2 轴压比与短柱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中,往往为了控制柱的轴压比而使柱的断面很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
即使采用高强混凝土,柱断面尺寸也不能明显减小。
限制柱的轴压比是为了使柱子处于大偏压状态,防止受拉钢筋未达屈服而混凝土被压碎,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小,则结构的延性就差。
当遭遇地震时,耗散和吸收地震能量少,结构容易被破坏。
但是在框架中若能保证强柱弱梁没计,柱子进入屈服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此时可放松轴压比限值。
另外,许多高层建筑底部几层柱虽然长细比小于4,但并不一定是短柱。
因为只有剪跨比w /V ≤2的柱才是短柱。
有专家学者提出现行抗震规范应采用较高轴压比。
但是即使能调整轴压比限值,柱断面并不能由于略微增大轴压比限值而显著减小。
因此在抗震的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3 高层建筑抗震分析和设计的趋势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
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简称DBD)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DBD 是实现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简称PBD)的重要步骤。
它要求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
预期的地震作用一般是指大震。
因此除了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外,要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应变分布,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
为了实现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第一步需要研究简单结构(例如框架及悬臂墙)的构件变形与配筋关系,实现按变形要求进行构件设计;进而研究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后的变形与构件变形的关系。
这就要求除了小震阶段的计算外,还要按大震作用下的变形进行设计,也就是真正实现二阶段抗震设计,这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
4 实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结工程经验妥善处理工程问题
4.1 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 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小均匀沉陷, 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
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 如软弱场地土, 易液化土, 条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 场地土在
平面分布上的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当无法避开时, 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新近填土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 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和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 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滑移或地裂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
基础设计时,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计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 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不宜部分采用端承桩部分采用摩擦桩;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 应避免采用局部地下室。
4.2 设置多道设防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首先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裁能力。
所谓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 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 首先达到屈服, 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即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屈服, 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线, 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
同时底框建筑底层高度不宜太高, 应控制在4.5m以下。
高度加大, 底层刚度减小, 重心提高, 使框架柱的长细比增
大, 更容易产生失稳现象。
而且由于高度较大,很多建筑房间被业主一层改成了两层, 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军.某超限高层的抗震性能设计[J].福建建筑,2008(7).
[2]王丹.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消费导刊,2008(11).
[3]李晓燕.高层建筑水平加强层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B G J l l一8 9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B G J l l一8 9 ) 条文说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刘恢先主编,唐山大地震震害, 地震出版社,1985
[7]杨玉成、杨柳、高云学,多层砖房地震破坏和抗裂抗倒设计,地震出版社,1986
[8]蔡属馥等编,唐山市多层砖房震害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9]唐山地震抗震调查总结资料选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10]建筑震害分析资料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