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精选)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华的双龙洞课⽂原⽂记⾦华的双龙洞课⽂原⽂ 《记⾦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语⽂课本中的⼀篇游记,记叙了游览⾦华双龙洞的经过。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记⾦华的双龙洞课⽂原⽂,供参考阅读! 《记⾦华的双龙洞》课⽂原⽂ 4⽉14⽇,我在浙江⾦华,游北⼭的双龙洞。

出⾦华城⼤约五公⾥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

公路盘曲⽽上。

⼭上开满了映⼭红,⽆论花朵和叶⼦,都⽐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丛,那⼉⼀簇,很不少。

⼭上沙⼟呈粉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的⼭,各⾊的映⼭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明艳。

⼀路迎着溪流。

随着⼭势,溪流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

⼊⼭⼤约五公⾥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出来的。

在洞⼝抬头望,⼭相当⾼,突兀森郁,很有⽓势。

洞⼝像桥洞似的,很宽。

⾛进去,仿佛到了个⼤会堂,周围是⽯壁,头上是⾼⾼的⽯顶,在那⾥聚集⼀千或是⼋百⼈开个会,⼀定不觉得拥挤。

泉⽔靠着洞⼝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壁下⽅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只⼩船进出。

怎样⼩的⼩船呢?两个⼈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是这样⼩的⼩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管理处的⼯⼈先进内洞,在⾥边拉绳⼦,船就进去,在外洞的⼯⼈拉另⼀头的绳⼦,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情独个⼉仰卧在⼩船⾥,⾃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的⼭⽯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点⼉,准会撞破额⾓,擦伤⿐⼦。

⼤约⾏了⼆三丈的⽔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团漆⿊,什么都看不见。

⼯⼈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的.⼀块地⽅,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

⼯⼈⾼⾼举起汽油灯,逐⼀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条黄龙,⼀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金华双龙洞课文

金华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游记,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供参考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

现将《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整理如下,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双龙洞的美好风光!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1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奇怪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渐渐移动。

眼前(昏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梢)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从船小和自己的感受两方面表现孔隙的窄小。

用“~~”画出描写船小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的句子。

3.把“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4.鎂系上下文理解,“贴”的意思是,表达了孔隙的特点。

5.请你依据片段的描述,绽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参考答案:1.xì晕shì捎2.略3.每一处都贴着船底。

4.身体朝下的每一个部位都紧紧挨着船底窄小5.略《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2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慢慢入山。

大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好像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这段话出自课文〔〕?A.《金华的双龙洞》B.《记金华的双龙洞》C.《烟台的海》正确答案:B2.此段话主要围绕〔〕进行阐述。

精选游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通用8篇】

精选游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通用8篇】

游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通用8篇】记得我快要上学的那年夏天,爸爸第一次带我到黄龙洞去游玩,我高兴极了。

一进黄龙洞的大门,我连水池中盛开的小睡莲都顾不上看,就一口气跑到水潭边寻找黄龙。

可龙头怎么也找不到,急得我缠着爸爸直问:“黄龙怎么不见了?是不是飞走了?它飞到哪里去了?”爸爸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前些年,黄龙被一些坏人‘撵’走了。

”爸爸指着汗流浃背的园林工人,高兴地说:“别急,你看,工人叔叔不是正在整修园林迎接黄龙回来吗?”第二年春天,我们全家登上初阳台,绕过紫云山,又一次来到黄龙洞。

走过几十级新台阶,啊!眼前红嫣嫣的一片,是杜鹃花来迎接我们了。

穿过层层叠叠的假山,我一眼就看见了黄色的龙头,高兴得又蹦又跳,惊喜地喊着:“黄龙回来了!黄龙回来了!”清水潭边,游玩的人可多啦!有年老的、有年少的,有杭州本地游客,也有许多外地游客。

叔叔阿姨们拿着照相机,忙着在龙头下留影,一张张脸笑得像开了花。

我把龙头仔细地看了又看,黄龙头上长着一对美丽的龙角,嘴边翘着两根龙须,瞪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龙眼,咧开龙嘴,一股清泉源源流出。

我跑到桥上,捧起清泉一尝,甜滋滋的,真清凉啊。

今年中秋,我们全家第三次游览黄龙洞。

我们漫步走进了油漆一新的大门,石径两旁是茂密的竹林。

忽然,妹妹叫起来:“姐姐,快看龙!”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原来墙窗上残缺不全的梅花鹿不见了,已变成了一条条龙。

我和妹妹跑进花窗,一条一条地数过去,嗨!一共有九条龙!有的像在空中腾飞,张牙舞爪,有的像小淘气一样,在玩耍火球;还有的就像《哪吒闹海》中的海龙王在喷水……雕塑工人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一条条龙装扮得栩栩如生,给黄龙洞增添了神话般的特色……出了方竹园,一眼就看到不停喷水的大龙头。

龙头的右边新修了一个亭子,叫“鹤止亭”。

亭顶上,伫立着一只美丽的仙鹤。

它好像刚从远处飞来,静听着黄龙唱歌、吟诗。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一阵阵扑鼻的桂花香,夕阳透过树林,给龙头、绿水潭、假山、亭台和一群群游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