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四班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学问点总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叶圣陶巡游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表达了叶圣陶喜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四班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学问点,欢迎阅读!四班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慢慢入山。

大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好像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概。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奇怪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渐渐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略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教导洞内的景物。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3 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记⾦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然的情趣。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课⽂原⽂ 4⽉14⽇,我在浙江⾦华,游北⼭的双龙洞。

出⾦华城⼤约五公⾥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

公路盘曲⽽上。

⼭上开满了映⼭红,⽆论花朵和叶⼦,都⽐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丛,那⼉⼀簇,很不少。

⼭上沙⼟呈粉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的⼭,各⾊的映⼭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明艳。

⼀路迎着溪流。

随着⼭势,溪流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

⼊⼭⼤约五公⾥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出来的。

在洞⼝抬头望,⼭相当⾼,突兀森郁,很有⽓势。

洞⼝像桥洞似的,很宽。

⾛进去,仿佛到了个⼤会堂,周围是⽯壁,头上是⾼⾼的⽯顶,在那⾥聚集⼀千或是⼋百⼈开个会,⼀定不觉得拥挤。

泉⽔靠着洞⼝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壁下⽅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只⼩船进出。

怎样⼩的⼩船呢?两个⼈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是这样⼩的⼩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管理处的⼯⼈先进内洞,在⾥边拉绳⼦,船就进去,在外洞的⼯⼈拉另⼀头的绳⼦,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情独个⼉仰卧在⼩船⾥,⾃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的⼭⽯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点⼉,准会撞破额⾓,擦伤⿐⼦。

⼤约⾏了⼆三丈的⽔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团漆⿊,什么都看不见。

⼯⼈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的⼀块地⽅,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1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奇怪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渐渐移动。

眼前(昏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梢)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从船小和自己的感受两方面表现孔隙的窄小。

用“~~”画出描写船小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的句子。

3.把“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4.鎂系上下文理解,“贴”的意思是,表达了孔隙的特点。

5.请你依据片段的描述,绽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参考答案:1.xì晕shì捎2.略3.每一处都贴着船底。

4.身体朝下的每一个部位都紧紧挨着船底窄小5.略《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2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慢慢入山。

大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好像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这段话出自课文〔〕?A.《金华的双龙洞》B.《记金华的双龙洞》C.《烟台的海》正确答案:B2.此段话主要围绕〔〕进行阐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生字词1.多音字曲qū曲折qǔ乐曲转zhuàn 转圈zhuǎn转弯2.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3.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4.词语解释盘曲:盘旋曲折。

明艳:明亮鲜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样。

二、句子理解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

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

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课人:田丽娟 授课时间: 年 月
注: 5号仿宋体,A4纸打印。

杏花岭小学2010年1月调整
教学内容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精读
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必
须写)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孔隙)、游内洞、出洞。

可分为6部分。

课文恰
当地运用过渡句,把各段连接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严谨。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个 性 化 设 计
学情分析
在朗读方面,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双龙洞产生极大兴趣,才有可能朗读出感情。

写法的学习要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体会到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写进去的写作方法,并能够仿写。

教 学 目 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包括教
学方法)
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趣的语文综
合活动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
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学
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灵性。

师生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图片等
资料。

学生收集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图片等资料,收集其他自然风光景点的文本与图片。

板 书 设 计
第 1 页
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第 3 页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第 5 页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第 7 页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杏花岭小学教案续页
第 9 页杏花岭小学教案尾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