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CUHK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崔岩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收稿日期:2016-02-24作者简介:崔岩勤,女,本科学历,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辽西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

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因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C”而得名。

它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C型玉龙通常是由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钩,龙首作猪嘴形,长吻修目,头颈鬣飘摇。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原始文化原始崇拜。

C型玉龙被认为是中国龙形象的早期代表之一,具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可能来源于野猪、马、熊等动物的形象。

它不仅是红山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跟农业经济无关(多图)

“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跟农业经济无关(多图)

考古学家确定红山文化C形黄玉龙的出土地"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与农业经济无关(多图)黄玉龙出土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时代风格,开创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由此使西辽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之一。

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中华C型玉龙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目前所知能够确认出土地点的两件红山文化玉龙——C型碧玉龙与C型黄玉龙均出土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被认为是中国龙的最早起源之一,由于两件玉龙均非科学考古发掘所获,对其文物性质和年代的认定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

日前,来自两岸三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发布了关于红山C型玉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也意味着关于这两条龙的种种争议暂时告一段落。

黄玉龙的故事令人拍案称奇两条龙的出土地基本确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刘国祥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考古学家看来,龙的问题无小事,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搞清了两条龙的来龙去脉。

”中华C型黄玉龙的出土时间为1949年春季,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自然村。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C型碧玉龙的发现时间为1971年8月,其出土地点为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的赛沁塔拉村,是当地村民张凤祥在挖植树用的鱼鳞坑时发现的。

据介绍,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C形碧玉龙1973年由张凤祥上交到了当地的文物馆,但大家对于它的认识还很粗浅。

直到1984年,辽宁省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精美的玉猪龙。

这一消息使文化馆的负责人贾鸿恩想起了碧玉龙。

经过请教专家确认碧玉龙也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文物》1984年第6期首次发表了贾鸿恩关于碧玉龙的资料,同期还发表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撰写的文章,两人均提出碧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其距今年代不晚于五千年。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类型,因1935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地域较为广阔,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河北四省,影响更是十分深远,波及当时新石器时代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

红山文化十分发达,磨制石器十分光滑细腻,陶制品也十分丰富,但其最发达的无疑是它那令人神往的古拙玉器文明。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后来在诸多遗址如凌源市的三官甸子、辽宁阜新市的胡头沟、内蒙古敖汉旗大洼等地也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古拙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做工、玉质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古拙玉器文明的顶峰,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象征。

1.造型鉴赏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十分丰富,常见的主要有勾云形器、玉龙、玉璧、玉联璧、玉璜、玉鸟、玉龟、玉箍、玉环、玉玦等,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的所有玉器造型。

从具体造型上看,有的是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造型中常见的玉器造型,如玉璧、玉璜、玉环、玉玦、玉鸟等、像良渚文化玉器中也常能见到这些造型。

但也有很多造型是红山文化所特有的,如玉联璧、玉猪龙、玉箍等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经常见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由上可见,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既有与新石器时代其古拙玉器文明相同的造型特征,同时也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另外,在细部上,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最典型的如玉壁,不但有二联壁和三联壁,而且还有不规则的壁,常见的有介于椭圆和方形之间的玉壁,以及类似方形的玉璧。

这与后来人们对玉壁正圆形的解释有很大出入,与同时期良渚文化玉壁的规整圆的造型也有很大区别,但这正是红山文化玉壁造型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红山文化独特的玉器文化。

而且红山文化玉璧的造型绝不是一个特例,有很多的玉器造型在细部特征上都有别于其他古拙玉器,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超强的地域性,即超出了红山文化的地域界线也就没有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为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的龙,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不仅证实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云变说、闪电变说、蛇变说、牛变说、马变说、鱷变说、鱼变说、蜥蜴变说、海马变说等等,在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龙的形象时,我们认为猪在龙的演变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红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已经创造出名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在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的墓葬中,除玉器之外,没有或者少有陶器。

这些玉器从其出土的位置判断,它们已经具备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权利的作用。

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

从这些玉雕龙中,我们不仅可以探索龙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轨迹,或许,我们还可以由此叩开中华文明之源的大门。

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有4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证明了红山文化先民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龙背有对钻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又名玉雕龙,蜷体玉龙。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

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艺之中的, 并且承袭 了磨制石器工艺 , 是随着玉 、 石
的分化 逐 步演 化而来 的 ,但是 应 晚 于玉 石 的分化 ,
如果玉石分化是从 旧石器时期人们选择石料开始
的话 , 那 么 制玉 工艺 与炻 器工 艺分 化 就应 该从 新 石
器时代磨制炻器开始 。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工艺主 要有直接打击法、 砸击法 、 间接打击法三种 , 与制玉
“ 抛光” , 是用紫胶 、 木、 葫芦 、 牛皮及铜制的链子 , 磨 玉器的粗糙部位 , 使其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烙等 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 使玉器显露 出光洁 、 温 润 和 晶莹 的质 地 。琢磨 也是加 工 玉器 的重要 手段 。

切割成材技术 ,使器物大致具备要加工的形状 , 经
翼。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另一种装饰是在玉器表面磨 出一种很浅的瓦沟状文饰。 这种纹饰主要用于对较
工艺联系较少。“ 磨制工艺 , 是把炻器表面磨光、 磨 出刃锋 , 并把石材磨制成型 , 这在炻器的制作上无
疑是一项重大的进步。 ” 磨制石器工艺过程 : ( 1 ) 切 割。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 , 在扁平 的石材上加沙蘸水 , 用木片压擦 , 从两面切成沟状 ,
Au g . 2 01 3
红 山文 化 玉 器 制作 工 艺
吕昕娱
( 赤峰 学院 摘 历史文化 学院,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红山文化玉器是 西辽河流域 史前玉文化发展 到鼎盛阶段的代表 , 在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
也 日渐成熟完善 。 红山的先 民们在制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 琢磨、 圆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方法 , 同

点一点地琢磨而成 。 制玉工艺品最早是源 自石工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Vol.36No.1Jan.2015第36卷第1期2015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

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按造型题材分为动物形和一般佩饰两大类。

另一种认为依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离不开玉器的造型题材这一基本要素。

红山玉器最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形玉器,具体造型有玉龙、玉猪龙、玉鸮、玉鸟、玉龟、玉鱼、玉蚕等。

佩饰形玉器中以勾云形佩饰、玉箍形器最为惹人注目,此外,还有玉环、玉珠、玉玦、玉璧等小型佩饰。

追求神似,讲究和谐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突出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之所以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是有其一定的创造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代表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玉器的创造基础是受自然环境、主题观念即“唯玉为葬”思想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影响。

首先,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的创造特别是在造型和纹饰上带来了灵感。

在这一时段存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表明当时的西辽河流域一带,在农耕兼营狩猎的聚落周围,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红山玉龙,又称为红山文化玉龙,是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玉制的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条玉龙是用一块完整的蛇纹石质岫岩玉雕刻而成,整体呈勾曲形,身体卷曲,如同一根“C”字。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滑,工艺精湛,线条优美流利,表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卓越艺术才能。

红山玉龙的用途目前尚无定论,但因其高达26厘米,显然并非配饰之物,推测可能是用于宗教图腾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这条玉龙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研究中国的龙文化、古代玉器艺术以及红山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山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个国宝的发现和保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人类的文化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邓聪(香港中文大学)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前言近世是中国学术飞跃发展时代,考古发现使中国古代史的景象完全改观。

当前考古对中国玉文化认识, 同样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古代中国科学智慧的早熟,充分表现于东北地区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真玉(软玉)文化的发现。

然而,其后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之玉器群,如横空出世,玉质精美,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往往让人有不敢置信的感觉。

其中,尤以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更是中国史前玉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器物之一。

从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在赤峰开展了国家科技部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红山文化玉器工艺项目”课题。

其后此项目在赤峰和沈阳等地顺利开展,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第一期的工作。

我们在2009年完成的“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玉器制作技术研究”初步报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先生统筹发表,此外正式详尽的报告,计划以分册专项形式,公诸于世。

然而,近来由于涉及此项课题中之一内蒙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C形玉龙(又称为黄玉龙,与赛沁塔拉碧玉龙对应),受到学术界及社会普遍热切的关注。

因此,我们把有关此玉龙工艺研究的初步成果,个别抽出提前发表,以飨告国内外红山文化玉器同好殷切的期待。

我们相信,学术界应将最新知识,迅速传达到社会广大民众之间。

而学术界亦因此与广大社会群众会有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又得到社会更大力的支持。

2008年8月15至16日,我们在翁牛特旗乌丹镇翁牛特旗博物馆内,对C形黄玉龙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及硅胶微痕复制。

其间,据悉过去此玉龙出土地点,一直未能确定。

我们恳请翁牛特旗文化局及博物馆同仁,核实此玉龙出土准确地点。

经过近近两年多努力,探访相关人士百人次,在相关遗址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直至在2010年10月下旬,由学界最终确认此件玉龙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捧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图版一)。

2010年11月2日,新华网上以“中国国宝:华夏第一龙出土地被专家最终确定”,公布东拐棒沟C形玉龙准确出土地点的突破性发现,并由学界证明这件玉龙是红山文化玉礼器中的重器,显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1。

这项消息如春雷突发,包括国家文物局为代表以至国内外数百家网页媒体迅即的转载传播,引起了一般社会及地方政府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再度的重视。

2010年10月27-28日,在翁牛特旗政府支持下,在乌丹镇举行就“中华C形黄玉龙发现与研究学术会议”,出席有两岸三地的学者。

其中,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研究的突破性认识包括两点:其一:由刘国祥所发表《红山文化C形黄玉龙发现经过及出土地点考察》。

介绍自2008年8月以来,由翁牛特旗文化局和博物馆组成的C形黄玉龙出土地点调查组,如何找到C形玉龙的真正发现者马忠信(已去世)的夫人,详细讲述其中发现经过。

此后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翁牛特旗文博工作者对东拐棒沟及周边遗址进行了调查,东拐棒沟遗址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地表采集到红山文化陶片及石器。

还调查了东拐棒沟东北约2.5公里的大窝铺遗址,面积约5平方米,地表可见成行排列的房址灰圈。

其二:由邓聪、刘国祥发表《中华C形黄玉龙工艺分析》。

报告了我们在2008年8月15-16日在翁牛特旗博物馆内东拐棒沟C形玉龙考察成果,分析了玉龙制作几个工序,以及在香港中文大学以SEM显微镜初步观察玉龙下颌纹饰硅胶的一些成果。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学界对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对C形玉龙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二、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一些疑虑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玉器,存在有不少的疑虑,郭大顺先生,概括为两点:其一,对红山文化玉器所属时代怀疑;其二,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并非中国文明起源的主流文化,涉及红山文化玉器对后世影响的评估2。

首先,如198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东北学者公布赛沁塔拉红山文化C 形玉龙时,虽然引起较多的关注,但更多的还是来自考古界的疑虑。

最近2008年《考古学报》中,还登载了完全否定赛沁塔拉C形玉龙为红山文化玉器的论点,反映过去近二十多年来,对红山文化玉器年代疑虑仍不绝如缕。

迄今学界从玉器的工艺学角度考察,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认识,亦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贾鸿恩先生第一次报道东拐棒沟C 形玉龙时(原报告误作黄谷屯出土),可能是由于以赛沁塔拉C形玉龙先入为主,认为前者的“……雕刻风格、工艺水平以及所表现的粗劣、简单的原始特点……”3。

此后,这件玉龙被认为粗劣和简单的形象,挥之不去。

牟永抗先生对中国史前良渚文化玉器有开创性贡献的考古学家。

据他从玉工艺上的认定,此玉龙“鬣毛整体平直,外缘斜杀如刃边,近似红山风格,但两侧弧坡基本保持对称与红山有别。

……此器之细部若与三星他拉相比,此器缺少鬣背及斜刃部二处阴刻细线。

红山时代的玉工艺也有优劣之分,已知玉勾龙不一定琢于同年代”4。

牟先生认为此玉龙工艺风格,一方面有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也具备别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

笔者后来曾有多次机会,向牟先生当面就C形玉龙的问题讨教请益。

从而知悉牟先生对此玉龙最深刻印象,是显现得有点过于“整体平直匀称”,为史前的玉器所罕见。

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学术界由来已久对红山玉器年代疑虑的影响,牟先生认为此玉龙年代,不应过早锁定在红山文化之内。

牟先生提出以是否有考古发掘品作为验证最重要的标准,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

总之,东拐棒沟C形玉龙整体均称的形态,却使牟先生产生更多的疑虑。

此外,如日本著名学者林巳奈夫先生,在他的《中国古玉器总说》(1999年) 一书中也曾讨论C形玉龙工艺与年代关系。

林先生称C形玉龙为“勾龙形品”。

据他自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对赛沁塔拉C龙实物的观察,该龙头上羽冠、尾端,与裁缝所用Spatula 刃部相似,如果以之与红山文化中的钩形器柄部的顶端边沿、勾云形器四侧的勾角比较,或者与其它红山文化玉器相互对比,均可以辨认此玉龙是属于红山文化的年代5。

很可惜,林先生当时没有谈及到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发现。

但从林氏以玉器制作工艺角度的推理方式看,我们相信他一定认为东拐棒沟C形玉龙,是属于红山文化的年代。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先生在2008年《考古学报》的文章中,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也作了一些讨论。

朱先生接受了贾鸿恩的意见,谈及此玉龙利用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作为龙的吻部及尾端。

朱先生更进一步发挥“使其吻部及尾端的色泽与龙体为优质黄色不同,呈赭黄色,似具有玉器制作的俏色工艺”,并随认为“而其所具有俏色工艺的特色,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工艺中,尚未见到其他的例子”。

他否定了东拐棒沟C形玉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6。

上述举出牟永抗、林巳奈夫和朱乃诚三位学者,均涉及C形玉龙的制作技术和风格,并讨论相关年代等问题。

看来,目前在未有考古科学出土此种玉龙的发掘品证实之前,从已采集有出土地点的C型玉龙本身风格及工艺技术的特征,应该是对此类型玉器年代的考察比较科学的根据。

以下我们简略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工艺作初步的探讨。

三、东拐棒沟玉龙工艺学考察从考古学角度对玉器工艺技术研究,应包括对人类身体各种动作的分析,从物质文化提升到人类思想行为系统性的认识。

人的身体是实践技术最重要的道具。

在这样的工艺概念下,玉器制作连锁动作分析,从原料获得、制作、使用以至入土后变化过程和原因等,都视为对玉器工艺结构相关的有机组成环节7。

我们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工艺学分析,也是从上述概念出发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如下:1、玉器表面痕迹的抽出。

玉器表面痕迹除文字描述,以实测绘图、单镜反光相机近摄,各种相适应的显微镜对微痕的观察。

2、从红山文化中不同遗址出土玉器相互对比分析。

其中尤以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大量有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作为同时代对比标本的分析根据。

3、从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玉器工艺对比分析,作为认识C形玉龙制作技术特征的基础。

(一)原料目前东拐棒沟C形玉龙玉料来源,尚未进行任何科学鉴定,暂时只能以玉石的颜色包括基本色和特征色、光泽和透明度的表面特征去分析。

东拐棒沟C形玉龙在强烈背光下,有微透明的现象,整体表现为黄绿色到黄白的色调,是已知岫岩软玉中显着的特征色或本色。

我们初步判断是由岫岩一带所产软玉制成,也和大多数现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比较相近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黄绿色是岫岩软玉的特征色,从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玉器开始,就已开创了黄绿色真玉文化传统的先河。

黄绿色玉器是中国以至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很受推崇的颜色。

如果从对玉颜色的选择来看,理所当然东拐棒沟要比赛沁塔拉的C形玉龙的玉色,更具备中国新石器文化玉器传统的玉符上代表性意义。

(二)河砾(籽玉)玉料鉴别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玉料的来源,最初研究者贾鸿恩认为:“其质料经过特殊的选择和处理,利用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使其吻部及尾端呈赭黄色”。

这里所谓“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或者可以理解为砾石玉料的解释。

但毕竟东拐棒沟C形玉龙表面,并没有留下河砾玉料石皮的证据。

对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一些大型重器,曾使用较多河砾玉料事实的认识,也是由2008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文化玉器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中,才得到首次确认。

其中尤以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大墓内出土的玉人,最具有代表性。

据观察,该玉人头顶上仍保留了较完整原河砾玉料的表皮,也即是俗称籽玉外皮。

玉人的背后足跟,同样是覆盖了褐红色斑痕,从而可以大致推测河砾玉料原来体积的大小。

近年据北京大学王时麒教授等对岫岩软玉矿体产状考察,特别是对细玉沟一带玉矿出产的分析,河床中的软玉普遍特点都是表面有一层颜色的表皮,厚约几毫米到几厘米,但一般更多是1-3毫米左右。

河砾玉石表皮颜色,可以分为褐红色、土黄色、黄褐色和褐黑色四种。

而尤以褐红色的皮壳玉砾玉质量最好,多为质地很细腻的黄白色玉或黄绿色软玉。

褐红色皮壳往往具有油脂光泽。

王时麒教授等对玉皮的矿物成分、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等均有进一步分析8。

就以目前所知岫岩细玉沟软玉河砾皮壳分析可知,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就有不少可辨别为河砾玉料所制成。

如牛河梁河砾玉人头部表皮厚仅数毫米,表皮呈现油脂光泽,就是玉人细腻玉质最好的辩证。

同样最初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玉猪龙的背后,也是留有鲜明石皮内褐红色皮斑9。

从以上岫岩细玉沟河砾玉料的认识,再配合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使我们认识到红山文化玉器中存在着使用河砾玉料的事实。

东拐棒沟C形玉龙尾部虽然不见河砾最外的表皮,但从保留较大面积的褐色玉斑可以判断,这个位置与原河砾玉料石皮是相当贴近。

再联系到玉龙背部、吻部和尾部残留红褐色石皮斑考虑,东拐棒沟C形玉龙原料无疑为一个未经分割过河砾的原料。

唯有这种具有褐红石皮的河砾玉料,正是内里玉质细腻黄绿色软玉最醒目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