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山戎文化

合集下载

滦平名人简介

滦平名人简介

篇一:滦平县第八中学简介滦平县第八中学简介增加内容一、综合楼(馨远楼)主题:一楼:“求真”,万物之源,人性之本二楼:“务实”: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三楼:“向善”:团结友善,躬行善为四楼:“尚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二、爱的教育内容解说词1、爱是教育的根源。

八中人这样理解“爱的教育”,爱是尊重,用理解和信任夯实“爱的教育”的根基,爱是责任,用信念和行动构建“爱的教育”的大厦;爱是奉献,用关怀和付出营造“爱的教育”的家园。

用爱的光明、温暖和希望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呈现爱的教育四字歌图片)解说词2、爱的教育四字歌在八中全体教师和学生中广为传颂,并深深的印在脑海,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教师篇要求教师做到:爱自己、爱家庭、爱学生、爱同事、爱家长、爱工作、爱学习、爱生活、爱集体、爱祖国。

学生篇积极引导学生做到: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习、爱生活、爱劳动、爱集体、爱学校、爱祖国。

(照片:校刊《爱在身边》,第一期的主题:“爱的教育”之“阳光校园,新帆起航”。

第二期的主题:“爱的教育”之“阳光校园,我做主人”。

)解说词3、学校还编写了校刊《爱在身边》,记录学生、老师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充满关爱的小事,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着学习和生活,在爱的阳光下我们快乐健康、幸福成长。

三、获奖情况1、2013年5月11日,校团委会组织队员参加县团委举办的健美操大赛,参赛节目《舞动中国》获得少年组第五名,三等奖。

(照片)2、2014年4月11日,鲍新月、杨贺铮两名同学参加全县中小学生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照片)四、2013年中考成绩再铸辉煌。

滦平八中2013年中考取得喜人成绩:我校高分(533分以上)人数17人,其中徐明新同学以584分获得2013年滦平八中中考状元;我校优秀人数(516分)以上33人;高分人数(500分以上)40人。

优秀人数和高分人数均居全县乡镇6所中学第二位。

一中今年录取共840人,其中我校被录取81人(包括体育特招1人,音乐1人,美术特招生4人)其中有8人获得一中奖励。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1. 引言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文化,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践报告将通过对红山文化的考古遗址参观和实地考察,对红山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2. 实践准备在实践之前,我们对红山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了解。

我们阅读了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了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考古发现。

我们还与导师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次实践的目的和重点。

3. 实践活动3.1 参观红山文化遗址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保存完整且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我们仔细观察了遗址的布局和结构,了解了红山文化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3.2 实地考察红山文化遗物在遗址参观之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寻找和发掘红山文化的遗物。

我们走入遗址周围的田野和山丘,寻找石器和陶器等物品的踪迹。

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找到了几件红山文化的遗物,包括石斧和陶片等。

3.3 数据整理和分析回到实验室,我们对收集到的红山文化遗物进行了清洗、整理和分类。

我们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对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制作工艺和用途。

通过与文献资料的对照,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

4. 结果与讨论4.1 红山文化的特点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参观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红山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5000年左右; - 红山文化遗址多为集中居住点,有明确的居住区域和公共活动区域; -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高度发达,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和独特的造型。

4.2 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通过对红山文化遗物的研究,我们发现红山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红山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和陶器的装饰风格与其他文化存在相似之处,这表明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交融。

5. 结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红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听雨堂主人中国古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制玉、佩玉、祭玉、葬玉,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客观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史实。

这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同时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史源是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

其覆盖范围,西起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南到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四盟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红山文化遗址经树轮校正,其年代距今为5485 士110 年,碳14 测定年代数据为距今4895 士70 年,应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阶段,时间大约跨自公元前4000 一公元前3000 年的一千余年。

红山文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1908 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内蒙古林西县和赤峰县英金河畔调查,曾发现红山文化遗存。

1919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德日进也在内蒙古东南部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曾到赤峰东北郊的红山前作过调查,对沙锅屯洞穴遗址和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

1921年,应聘来华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进行煤矿调查的同时,在南票煤田附近发现石灰岩洞穴数个,并对洞内堆积进行了发掘。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在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1939 年发表考古报告书。

中国学者在早期对红山文化的发现,特别在研究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内蒙古林西县和英金河流域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存,他和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对这类遗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于40年代提出,沙锅屯、红山后的遗存是中原彩陶文化与北方细石器文化在长城地带相遇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是一种新型的考古学文化,并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

195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吕遵谔带领下调查并发掘了红山后遗址,于1958 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报告时,使用了“红山文化”的名字。

中国报道 红山文化的文章

中国报道 红山文化的文章

中国报道红山文化的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学文化阶段,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

红山文化又称“草编陶文化”,因其特色的陶器和彩绘瓷器而闻名。

红山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标志着中国史前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红山文化的遗址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和辽宁等地区。

最早发现的遗址在内蒙古包头市红山村,因此得名“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化遗物,这些遗物展示了红山人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红山文化的陶器是其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这些陶器通常呈现出红、黑、白三色相间的彩绘图案,其中以猎场、神像、舞蹈、家禽等为主题。

这些陶器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意象和造型上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山文化的彩绘瓷器也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而闻名,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美艺术品。

除了陶器和彩绘瓷器外,红山文化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石器、玉器、骨器等文化遗物而闻名。

以玉器最为突出,这些玉器制品在创作风格和工艺上独具匠心,展现了红山人在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高超技能。

这些玉器常常呈现出动植物、神仙、符号、器物等图案,为研究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文化遗产,更在于其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的深远影响。

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和农耕经济的过渡,也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红山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阶段,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红山文化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意义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起源于辽河流域已得到可靠的考古确认,这一结论将写进《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由于夏以前无地下史料,夏以前是否有中华文明的遗存,中国考古界一直期待着能够找到实物依据。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试图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获得重大发现,专家们在辽宁省西部山区发现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东山嘴大型石砌祭坛遗址,随后又在与其相距50公里的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一座女神庙、数十处积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

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确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

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包括红山女神头像、陶质塑像、彩陶、玉雕龙等大批精美绝伦的文物。

特别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对遗址中第16地点中心大墓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红山文化精品。

考古专家们在对上述考古遗存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坛、庙、冢布局类似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

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而且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主次之分;积石冢群周围有很多陪葬的小墓,从中可以看出氏族成员的等级分化相当严格,已具有“礼”的雏形。

依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辽河流域考古表明,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达到产生最高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

这正是基于公社又高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古国的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郭大顺说,中国传统史学一向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辽河流域的考古证据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老哈河流域和辽宁省辽西地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一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与细石器共存,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的一脉强劲力量,助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也见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红山在蒙古语中称“乌兰哈达”,“乌兰”意为赤色、红色,“哈达”意为山峰,赤峰这个名字就是从“乌兰哈达”而来。

红山文化因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赤峰红山脚下英金河两岸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并著文《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对红山地区古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同时,他还与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对红山地区古文化提出了许多预见性课题。

1950年代初,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依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梁思永意见,第一次将在赤峰红山地区发现的、以彩陶和细石器伴生为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命名为“红山文化”。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人员先后对红山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研究,从此我国正式开始对红山文化进行研究。

从197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探索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主要包括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玉龙、各地红山文化玉器群,辽宁朝阳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辽宁朝阳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等近千处遗址,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一、“红山文化”概况“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因首先发现于赤峰红山而被命名。

该文化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地区,以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为中心,延伸到河北北部及吉林西部。

近年来,经过系统挖掘发现,主要有赤峰水泉和蜘蛛山遗址、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遗址、敖汉旗四棱山遗址和三道湾子遗址、辽宁凌源三官甸子遗址、喀左县东山,觜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其相对年代大致和中原的仰韶文化相当,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国东北辽西一代确已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古老文明社会,这就把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从而完全与古埃及、印度、巴比伦并驾齐驱;“红山文化”纠正了学术界一直认为的中华文明只有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古文明。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备了一切文化应有的特征。

“红山文化”的遗迹非常丰富,尤其是牛河梁遗址,已经构成了一个互为联系的大范围祭祀建筑遗迹群。

它的建筑形制和结构都非常复杂,建筑设计和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主体建筑既有主室,又有侧室,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另配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对称,又富于变化的殿堂雏形。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

“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制品,作为中华民族古老象征的“龙”,在这里被第一次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红山文化”的玉龙形象,是当时人们根据想象赋予的,是作为神化了的崇拜物而出现的。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艺术的进步,而且对以后艺术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红山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被称为“中华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展示红山文化的珍贵遗产。

1. 概述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红山文化是指红山遗址和相关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其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从早期红山时期到晚期红山时期。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的重要过程。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也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记忆。

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它不仅是保护过去的珍贵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红山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措施保护红山文化遗产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首先,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侵蚀等对遗址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人为因素如盗掘、破坏和非法贩运文物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严格的遗址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遗址和周边环境。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物珍视意识。

4. 红山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措施红山文化遗产传承是指通过教育、研究、展览等方式将红山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传达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

目前,红山文化遗产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与山戎文化
东周时期,山戎民族曾经在长城东部地带统治长达600多年之久,它的文化在这一地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山戎民族已经远逝了,但它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物,面对出土的山戎文化遗物,感到了山戎文化的古老和神秘。

翻阅历史典籍,山戎文化见诸于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甚至是微乎其微。

因而,山戎被称之为神秘的民族,山戎文化被列为中国文化史上500疑案之一。

山戎文化神秘,山戎的历史更加模糊,特别是对于山戎民族的“来龙”与“去脉”考古学者各执己见,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在众多见解中,不少观点认为,山戎文化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活动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

认为:当时,燕占据着燕山南北和辽西的肥田沃土,山戎则占据着热河大部分山地,山戎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有自己的军队和活动地域,还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化,是燕下的一个政治集团。

但,对山戎文化的发祥与去向问题,至今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也不一定符合历史的实际。

当然,探索山戎人的祖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考古学问题,不是我研究的方向,我也没有资格来探讨这样复杂的问题。

但从我县考古调查获取的材料来看,山戎人并非从春秋初期开始才占据热河大部分山地,而且也不是一出现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就有自己的军队和活动地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而
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个渐进的过程,即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进步,由野蛮向文明的方向发展。

山戎人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虽然短暂,但也有它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不可能一出现,就进入强盛期,那么,它的弱稚期在什么地方?从长城地带山戎文化考古的成果和我县境
内考古调查获取的材料看,山戎人的活动期不仅仅局限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也不仅仅只占据着热河的大部分山地,山戎文化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时间的分期性特点。

在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研究中,文化类型的划分和分期的重要标志,是丧葬形式和丧葬制度。

在我县,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墓葬形式,一种是以石板作为葬具的石板墓结构形式,统称为石板墓。

石板墓的墓地一般建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梁上;另一种是土坑竖穴墓,没有葬具,墓地建在临近河沟的黄土台地上。

墓葬形式虽然不同,但丧葬习俗和随葬品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时期。

依照墓葬形式,我们将其分为山地时期和台地时期。

山地时期,起止时间,应在商周到春秋早期,最迟也在西周时期出现;台地时期,起止时间,应在春秋早期或中期到战国中期或晚期。

山地时期,在山戎人的发展历程中,属于“穷山恶水”的幼稚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以畜牧经济、简单的农业经济、攫取经济为基本经济形态,从大自然中攫取生活资料,此时,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战胜自然的能力有限,物质生活资料相当匮乏,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

人死后用石板作为葬具埋葬,
石板墓里很少有随葬品。

从随葬品的多少,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水平相当低下,经济状况十分糟糕。

台地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山戎人的物质生活资料逐步丰富起来,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期大体上是春秋的初期,山戎人开始强大起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性质的部落联盟,与燕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始建立军队,逐步走上了与燕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之路。

纵观山戎人的发展历程,他们走过了一条由弱到强,由落后到进步的路子。

那么,山戎人是土著者还是迁居者?从长城地带出土的关于山戎人的有关考古资料看,山戎人也是迁居者。

从石板墓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出,它是从东向西发展,数量和分布由东向西逐步递减,到崇礼、宣化、怀来一带至今没有关于山戎石棺墓遗址被发现的报道,而台地时期的土坑竖穴墓却分布面积很广,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发现数量很多,在辽河、滦河、潮白河、洋河及桑干河流域都有分布,都有发现。

从两个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和发展的情况看,似乎感觉到了它由东向西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透过山戎文化似乎感觉到红山文化的气息。

中国是龙的故乡,远在7000年前后,龙就起源于我国的北方了。

在黄河、西辽河和河北的滦河流域的遗址和墓葬中就有龙的形象被发现。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先民们在生产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对变化无常的大自然,产生了一种不可理解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他们寄希望人间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控制和战胜在他们看来不可理喻和无法控制的大自然,于是,便创造出一种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瑞兽,赋予它具有升天入水,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威力。

古人所神化出的这种瑞兽,就是后来所说龙的形象,久而久之,龙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图腾崇拜!因此,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把龙作为瑞兽、图腾和精神偶像来崇拜,这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习俗,山戎族在青铜剑、瓦当上也铸有龙纹这又该如何理解呢?从各地出土的山戎文化遗物考证,山戎人最早是对猫科动物——虎,崇拜有加,这是考古界认定的事实。

山戎人“居溪谷”,狩猎在高山密林间,经常遇到老虎,感到老虎凶猛可怕,力量无比。

他们也希望自己有凶猛无比的力量,成为捕猎的能手,于是,产生了图腾崇拜的心理,将老虎的形象铸在青铜器具上,刻画在使用的陶制器皿上,甚至铸成装饰件佩带在胸前,这就是山戎人对猫科动物虎的最早崇拜。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出现,山戎人走出山地,栖居在黄土台地上,农牧混合经济成为他们基本的经济形态,山戎人越来越走向强大,与燕、齐争夺生存空间成为首当其冲的政治任务。

战争消耗了双方的人力、财力,给人民带来了创伤与苦难,但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山戎人从燕、齐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文化,将中原华夏文化溶入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去,给自己落后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生活观念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青铜剑和瓦当上刻铸龙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山戎文化兼收中原文化的一个明证,也是山戎文化被中原文化同化的标志。

这些青铜剑和瓦当都是
战国中、晚期的产物,这一时期,有可能山戎人与燕的侵伐战争还在时断时续,山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由虎崇拜发展到龙崇拜,大力强化龙虎精神,以振兴民族士气,全力以赴夺得与燕争夺生存空间的胜利;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此时的山戎人,极有可能已经接受了燕的统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新的成员。

青铜剑上铸龙纹,在赤城县的镇宁堡乡中所、东卯镇的头道营;在丰宁县的黄旗镇附近;在滦平县的虎石哈镇;在北京市延庆的玉皇庙等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化遗物上都有所见,而且,出土的龙纹青铜短剑的规格和造型可以说是天然的相似,说明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山戎人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情况下,也能够铸造出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青铜短剑来,肯定是受一种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

我们以丰宁为例,龙纹青铜剑出现在潮河流域,而在滦河流域的凤山镇一带则出现了东胡文化的青铜短剑,并且两种短剑的铸造和使用年代基本相同,大体上都出现在战国中晚期。

基于这样的考古资料,可以认为部到战国时期,山戎民族逐步被强大起来的燕所征服,山戎文化被燕文化所同化。

赤城、丰宁、滦平、延庆等地以潮白河流域为中心的山戎人已经就地接受了燕文化的同化,山戎人已经成为燕的臣民;居住在丰宁以东滦河流域的山戎人,则投靠了东胡,接受了东胡文化,成为东胡民族的一部分。

总之,从赤城、丰宁、滦平、延庆等地收集到和看到的山戎文化遗物来看,山戎文化发祥之初,受红山文化影响比较深,具有红山文化的遗风。

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山戎人走过了一条由弱到强由强
到弱的曲折道路,到战国时期,山戎民族在燕、齐铁兵器的征服下,开始走上四分五裂的道路。

他们在青铜剑和瓦当上刻铸龙纹,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是接受外来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精神崇拜和民族追求。

此时的山戎人将龙纹刻铸在青铜剑上和瓦当上,要么是一种新的图腾崇拜,要么此时的山戎人已经成为龙的传人之一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