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十讲义)创新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一些种类能行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卵不 必受精就能发育为新个体。
昆虫发育过程中有变态(metamorphosis)现 象,变态可以分为三种变态形式: 无变态(ametabola) 表现在原始的无翅类群,幼虫和成虫相比 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没有更多 的差别,且发育为成虫后仍蜕皮生长,如 衣鱼等。
➢感官
节肢动物有视觉、触觉、化学三种感觉器 官。
视觉感受器除具有单眼外,还有复眼。单 眼仅有几个光感受细胞,只能感受光线强弱。 复眼则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可以感觉物 体的形状、颜色、距离、运动以及光的强度 等。
还有平衡、触觉、味觉、嗅觉、听器等。
一般都是雌雄异体、异形。
生殖腺——残存的体腔; 生殖管——体腔管; 外生殖器——一些附肢特化形成。 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 陆生种类——都是体内受精。 中黄卵——表面卵裂。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 在分节的基础上,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或头、 胸、腹3部分;
➢ 附肢有关节,有的类群具有可以飞翔的翅;
➢ 体表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代谢产物:氨。
马氏管(malpighan tubules) 由中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 游离在动物的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 物。马氏管位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排泄物 经肛门排出体外 。
各种动物马氏管的数目不等,少的只几条, 多的可达几百条。
代谢产物主要是尿酸。 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排泄器官都是马 氏管。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
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
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
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
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3.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
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
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
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
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
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新)

鲎的血液呈蓝色,血量比较丰 富。鲎血内含有血青素 (haemocyanin,与血红素相似, 但以铜代铁)和一种司凝血作 用的变形细胞。 鲎试剂 (TAL) 为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 无菌冷冻干燥品,内含能被微 量细菌内毒素激活的凝固酶原 (Proclotting enzyme)和凝固蛋 白原(Coagulogen)。在适宜的 条件下(温度、pH值及无干扰 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鲎试 剂中的凝固酶原,使鲎试剂产 生凝集反应形成凝胶,根据反 应所形成凝胶的程度来限量检 测细菌内毒素。
腹部具6对附肢。第1对左右愈合成生殖盖板(genital operticulum)或称鳃盖(gill operticulum),覆盖在生殖孔上。 第2至第6对腹肢的外形与生殖盖板相似,呈板状,其内侧 具有很多书页状的鳃瓣(lamella)。 鳃瓣是气体交换的呼吸面,鲎的这种书页状呼吸器官(足) 特称为书鳃(book gill)。呼吸时,水流由身体背面经前、后 体部间的沟(有进水管的作用)流向腹面,在第五步足扇叶 和书鳃运动的作用下,水流向后流经鳃瓣进行气体交换。
捕食爬 行
游泳
升降后 跃弹跳
中国对虾 组成口器 的6对附肢
用以爬行的 胸部附肢--步足
共5对,许多种类前3 对步足(Pereopod) 末端呈 螯状,粗细相似,其功能 主要是爬行、抓取小动物。 后2对步足不呈螯状而 呈指状。 模式步足共有7节,依 次为:基节、底节、座节、 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
头胸部
头部 体 节 20或 21节 19对 附 名称 5节或6节 5对 胸部 8节 8对
腹部
第1-6节 6节 5对 1-5对 游泳足 尾节 1节 1对 尾肢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动物学 教学课件

若虫(nymph)/幼虫(larva) 蛹(pupae)。
幼虫形态因类群不同而有较大变异,根据足的多寡可分为无足型、寡足型和多足型 等;蛹为幼虫到成虫之间的虫态,不食不动。
四、发 育
云南省精品课程 动物生物学
(一)蜕皮
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丧失的作用,同时也使生长受到限制。
节肢动物发育中,都要蜕皮,去掉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
3. 食性: 非常广泛。昆虫纲尤为突出,几乎取食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 和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物。如植物的汁液、木材、羽毛等。
云南省精品课程 动物生物学
云南省精品课程 动物生物学
甲壳动物:多为杂食性,于浅滩和水中觅食。 口器:一对大颚、两对小颚,以及一对上唇和下唇。大颚为咀嚼器官,用以
切碎食物;小颚辅助大颚以咀嚼、抱握或传递食物。 • 前肠:口位于两大颚之间,食道呈短管状。胃紧接食道,分为前部的贲门胃 和后部的幽门胃。贲门胃有胃磨,能磨碎食物。幽门胃内布满刚毛,以阻挡稍 大食物颗粒进入中肠。 • 中肠两侧着生有管状的盲管或囊状的盲囊,以分泌消化液及吸收或储存营养 物。盲管因不同种类又称为消化腺、中肠腺、肝脏、肝小角或肝胰脏等。 • 后肠结构简单,末端的开孔为肛门。
束收缩牵引骨板,以杠杆原理调整放大肌肉运动,牵引骨骼,使身体运动。这与脊椎
动物的情况相似。
节肢动物的肌肉往往按体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
每
个
躯干肌——背纵肌1对(使身体伸直或向上弯曲)
体
腹纵肌1对(使身体下弯)
节
肌
肉
附肢肌——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外活动
(五)多态现象
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 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节肢动物门-10 现代动物学课件

桡足纲Copepoda
无头胸甲,身体明显前段肥大(由头节和胸 节组成),有附肢;后部瘦,无附肢或仅一 对。
Cyclops vicinus
A:真镖水蚤;B:华哲水蚤;C:猛水蚤;D:大星 猛水蚤;E:拟剑水蚤;F:鲔鱼虱;G:柱颚虱; H:赫耳兰怪水蚤;I:鲺;J:海萤;K:肥壮介虫; L:真腺介虫;M:近萤光介虫
革螨、恙螨(沙螨)、蚧螨、蠕螨(寄 生性)、粉螨、尘螨
毒厉螨
格氏血厉螨
Sarcoptes scabiei Leptotrombidium pallidum Tetranychus sp.
螯肢动物与人类-益
• 1、用鲎制成的一种特殊试剂—鲎试剂,可以 快速、灵敏、简便地检查药物中的热原;从鲎 的血液中提取某些物质,在临床上可用于早期 癌症的检验
• 1、皮炎 • 2、森林脑炎 • 3、流行性出血热 • 4、Q热 • 5、地方性斑疹伤寒 • 6、立克次体痘和疱疹性立克次体病 • 7、野兔热 • 8、脑炎、鼠疫、恙虫病、布鲁氏病、钩
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多种疾病。
甲壳亚门Crustacea
分头胸部和腹部 触角2对 足每节1对 呼吸:鳃; 排泄器官:绿腺或颚腺 生殖孔:1对,在胸部后方 甲壳纲已知350,000多种
• 14-19 游泳足(Swimmertes) 游泳
排泄器官
触角腺
神经系统
脑、神 经索、 神经索 上神经 节
A:鳃足纲背甲类;B:蔓足纲有柄类;C:蔓足纲围胸类; D:磷虾类;E:十足目口足类;F:十足目长尾类; G:鳃 足纲枝角类;H、J:桡足纲;I:十足目短尾类;K:软甲 纲端足类;L:软甲纲等足类;M:介形纲
• 2、蝎和蜘蛛中的某些种类可作药材; • 3、蜘蛛丝 • 4、仿生学:依据鲎的眼睛视觉原理,设计电
节肢动物门课件10

衣鱼
1.蜉蝣目Pterygota
小、中型,水中生活统称蜉蝣 体软,具中尾丝
稚虫
成虫
2.蜻蜓目Odonata
头部转动灵活 触角刚毛状,复眼发达 足细,不适于行走 半变态 ①蜻 ②蜓 ③豆娘
大蜓
3.直翅目Orthoptera
前革翅、后膜翅 咀嚼式 丝状、后足跳跃足 ①蝗虫
工蚁
兵蚁
蚁后
7.虱目Siphunculata
体外寄生虫:斑疹伤寒
回归热 小型 刺吸式口器、无翅 扁平 攀缘足
8.半翅目(异翅目)Heteroptera
蝽or蝽象,“打屁虫”
口器着生头前部,刺吸式 前胸背板发达,不规则六角形 中胸具小盾片 半鞘翅 臭虫:体外寄生虫 害虫、益虫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1.外形
分部: 头部:6 头胸部 胸部:8
腹部:
6+1
尾扇=尾肢+尾节
2.附肢
19对
双肢型
头胸部:
单肢型
头部:5对。
感觉2对----第一、第二触角
摄食3对----大颚;第一、第二小颚
胸部:8
颚足3对----第一~第三颚足 步足5对----第一~第五步足
③腹部
11节:背板---发达 侧板---退化 腹板---正常
听器:听觉
尾须:11节退化附肢
外生殖器
♀|♂区别
2.内部构造
①消化系统:前肠、中肠、后肠
②排泄系统:马氏管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精品教案)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目的与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初步掌握节肢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昆虫纲的特点及代表动物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重点与难点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及系统分类,节肢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昆虫纲的特点及代表动物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授与讨论、实验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节胶动物要在陆上存活,首先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被身体的角质膜、也就是外骨骼,除防患躯体受到伤残外,正起着这种重要的作用。
自外而内,可分3层,分别称为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和内角质膜(内表皮)。
节肢动物外骨骼的发达,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而发生蜕皮现象。
昆虫等成熟以后不再蜕皮,而甲壳动物等却终生都可蜕皮,有些种类一生竟蜕皮30次以上。
蜕皮前动物停止摄食,上皮脱离旧外骨骼,并开始产生新外骨骼;同时又分泌蜕皮液于新旧外骨骼之间。
蜕皮液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其分解产物即被上皮细胞吸收,但新外骨骼却不受这些酶的影响。
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渐次变薄,并在一定部位破裂,最后动物就认这裂缝内钻出,前肠和后肠内面的旧外骨骼也连在一起脱下;脱下的全部旧外骨骼往往完整地遗留在动物栖憩处。
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皱褶于旧外骨骼之下,一旦旧外骨骼脱去,动物由于吸水、吸气或肌肉伸张而身体膨胀,柔软、皱褶而又具弹性的新外骨骼便随之扩张,这样身体也就生长。
再经过一段时间,新外骨骼渐渐增厚变硬,生长便停止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甲壳动物有Y器和X器各一对,前者也称蜕皮腺,位于脑的前方,是一种非神经性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甲壳类蜕皮素,促使动物蜕皮。
后者则位于眼柄内,由一簇神经分泌细胞组成,能分泌激素,以抑制蜕皮素的活动。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肌肉束多成对排列,起相互拮抗作用
其两端着生在外骨骼上。通过外骨骼的杠
杆作用,还调整和放大了肌肉运动,以增
强效能。
(五)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组成:心脏、动脉、血窦、血体腔
心脏:消化道背面,围心窦内,背血管演化而
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常伸入到头部或头胸部。
血窦:节肢动物的体腔,被背、腹隔膜分成背、 腹、围脏窦3个血窦
4.五口亚纲
约100种,全部寄生于脊椎动物(90%在爬 行类)的肺和鼻腔中。 体长1-14cm,仅分头部和躯干。 头部有5个突起,最前端呈吻状,着生有口。 舌形虫
五、螯肢亚门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有附肢,但无触角。 第1对附肢:端部为钳状,用以取食,称螯 肢。 第2对附肢:称须肢。 4对步足 腹部有或无附肢。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真体 腔断裂,这样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实 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 因此称为混合体腔。腔内充满血液,因此 又称血体腔。
循环途径
心脏→动脉→血体腔→心孔→心脏
循 环 系 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由于血液在血窦和血腔中运行,血压 较低,当附肢受伤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是对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
螯肢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海蛛纲 多足亚门:唇足纲、倍足纲、蛛 纲、综合纲 六足亚门:内颚纲、昆虫纲
三、三叶虫亚门——三叶虫纲
是节肢动物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生活于海洋中,仅有化石留存。 身体卵圆形,背壳几丁质,有些部分因沉 积CaCO3而变硬。 背面隆起,有2条纵沟把背壳分为3部分, 即中央的轴叶和两侧很宽的肋叶。 头部半圆形,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4对附 肢。 三叶虫遗留的化石主要为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