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
中学生《羊脂球》读后感

中学生《羊脂球》读后感羊脂球是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羊脂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学生《羊脂球》读后感1“羊脂球”不仅仅只是一本书的书名,也是一个一个人的名字。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她总会有着于其他人不一样的行为,因为在她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的优点。
然而最令我欣赏的却是羊脂球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精神。
也许大家对这一老套的意见没什么看法,但我认为,这是值得一提得!在从法国前往德国的过程中,大家几乎看不到一个可以歇息,可以吃饱的地方,就连一个闪光灯都没有,有的饿的已经快死了;有的累的已经倒在了地上……而在这时,羊脂球动心了,她实在不忍心看到于自己坐在同一车厢的人就这样被折磨死,她拿出为自己这几天的旅行而准备的食物,分给了大家,在生死关头救了无数人的名。
在这生于死的交接口,谁都希望得到一份爱来养活自己,羊脂球就是提供爱的人,要知道那时会有多少人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羊脂球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实在是难得。
她完全已经不在乎自己了,只要救活别人,再怎么样牺牲自己她都愿意,她给了自己素不相识的人鸡腿,给了他们水果;更令我感动就是她竟然用更多的食物去救活她的仇人。
可以看出,什么仇人、陌生人,羊脂球都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为他们作贡献,自己却什么也没吃。
当今的社会上像羊脂球的人并不多见,大家总是一个劲地说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却没有人有过实际行动。
这些人实在是可恶,说到却却不做到,他们如果真的能为什么奉献点什么,那就会带动所有人去帮助别人,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就像船长哈尔威正是已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所以生活中不能缺少八个字“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哪怕却少一个字,那世界就会不美满。
中学生《羊脂球》读后感2这本书之所以会出名,离不开莫泊桑与众不同、独具慧眼的写法。
贵族向来都是有素质,有修养,道德高尚的人上人,但莫泊桑却选取了一个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作为正面人物,与那些所谓的“贵族”作对比,而那些“贵族”,不但在人格和礼仪方面不如羊脂球,就连最基本的爱国心都没有。
浅论《羊脂球》里的美丑对比艺术

浅论《羊脂球》里的美丑对比艺术《羊脂球》是莫泊桑描写的以战争为题材背景的短篇小说。
在《羊脂球》里莫泊桑通过叙述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到人们歧视的妓女作为主人公。
将她与那些自诩为上层人的、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人物做对比。
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国心和善良,同时也描写了那些虚伪的“高贵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卖良知的不耻行为。
这形成了强烈的美丑对比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莫泊桑别出心裁的写作艺术。
在此文中我也将重点的谈谈《羊脂球》里的美丑对照艺术。
标签:美丑对比;羊脂球;莫泊桑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在1880年4月他发表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羊脂球》就一举成名,从此专门从事创作,成为法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羊脂球》以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文中我也将把《羊脂球》里的人物在各个方面进行美丑的对比,从而来反映出作者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创作艺术。
一、一与九的人物美丑对比在《羊脂球》中主要的剧情是十个人结伴去哈佛港,他们的身份职业分别为伯爵、议员、工厂主、商贾、圣女、自由派等代表着社会体面的所谓“上等人”和被世人视为最下贱的“社会耻辱”的妓女羊脂球。
但是除了羊脂球是逃亡外,其他的九个人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的哈佛港。
总的来说都属于“上流社会”,因此,这十个人始终处在一对九的对比之中,那九个自认为高贵的人也始终处在对羊脂球的蔑视和嘲讽之中。
国难当头,那九个人去哈佛港有的为发国难财、有的为着活命,有的明显就是民族的败类。
只有羊脂球是因为打了一个普鲁士兵不得已才离开的。
这样一对比,一伙“上流社会”的人怀着不耻的目的,却还道貌岸然的。
而一个下层的妓女却有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却遭到他们的冷眼旁观。
这里的美丑对比就很明显了,羊脂球的爱国心更能反映出其他九个人不顾国家的命运,自私自利的嘴脸也都表现出来了。
在马车中,其他的九个人都不理睬羊脂球,好像与她说话会掉了身份一样。
特别是那几个正派的女人在知道羊脂球是妓女后就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

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中的人物形象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即: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到别人没有发掘过的东西;反对在作品中现身说法,要保持客观;揭露和鞭挞资产阶级偏见。
1880年,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
而莫泊桑的《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羊脂球》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
《羊脂球》讲述的是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十个人身份特殊的人同坐一辆马车从鲁昂出逃,在出逃途中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用简短的笔墨塑造了十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道貌岸然的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保守且麻木不仁的修女;懦弱的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正直、勇敢、善良的妓女“羊脂球”。
作品以马车和小旅馆为主要场景,以羊脂球的遭遇为主要线索,以“羊脂球分食给众人、羊脂球被众人胁迫委身于普鲁士军官和再次启程羊脂球被再次唾弃。
”三个主要情节构成。
下面我从作者对羊脂球、其他女性以及男性的形象塑造三个角度解读小说。
一、男权至上——“羊脂球”的命运悲剧带有支配性的男性写作角度与表现手法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是充满了同情的。
但是,受到社会普遍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作者在塑造羊脂球这一形象时也隐含了一些大男子主义思想在里面。
从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的直接描述来看,作者是以一个处于支配角色的男性角度对其进行描写的。
首先,对于“羊脂球”这一称号的由来便带有歧视性的意味。
除此之外,作者对她外貌的细致描写更体现了对女性形成的惯有的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描写偏重于描写其柔弱性。
例如:极度描写羊脂球的丰满:“她浑身都是圆圆的,肥得要滴出油来,十个手指头也都是肉鼓鼓的,只有骨节周围才凹进去好像箍着一个圈圈……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
《羊脂球》有感

《羊脂球》有感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短小的篇幅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性的善恶。
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这本书的主角羊脂球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在面对战争和敌人的威胁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她的成长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在困境中锤炼出来的,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此外,这本书还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羊脂球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看到了许多社会的丑恶现象。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阅读《羊脂球》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磨难和考验的。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女性视角下的《羊脂球》赏析

女性视角下的《羊脂球》赏析作者:胡文博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20期【提要】《羊脂球》讲述了一名妓女——羊脂球的悲惨命运故事。
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莫泊桑对女主人公持肯定与同情的态度,而对男权社会持批评与讽刺的态度,对女性生存价值也有自己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赏析《羊脂球》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莫泊桑; 《羊脂球》; 女性主义《羊脂球》(Boule de suif)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名妓女的悲剧:在普法战争中,来自法国各个阶层的十个人乘坐同一辆马车逃往港口,中途为各自的利益不惜牺牲妓女羊脂球以满足德国军官。
小说赞扬了命运悲惨的女主人公羊脂球高尚的品质,深刻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卑劣自私的丑恶嘴脸,同时对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进行了思考。
本论文从《羊脂球》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色彩出发对小说中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由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Olympe de Gouges)领导而拉开序幕。
而在美·南茜·柯德教授的《现代女性主义的奠基》著作中,“女性主义(féminisme)”一词得到确立。
女性主义是基于法国启蒙思想,主张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而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女性主义运动是跨越阶级与种族界限的社會运动,不同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都受当地具体的文化氛围、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各有其特点,并且主要针对的议题也有所不同。
但是从其根本的目的来说,他们都是为了争取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社会地位而作斗争,其开展的前提都是因为在社会中仍旧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状况。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形容的,女性是“第二性”。
莫泊桑作品《羊脂球》讲析

(二)、作者采用同一件事中横向多层次的对照手法刻画人物。在
小说中出现三次。
1、接受羊脂球施舍之时九个人的不同表现对照
2、敌人对羊脂球提出无理要求时九个人的不同表现对照
3、获得“解放后”的表现及其对羊脂球的态度对照。
乌先生:是个极其庸俗、贪婪、粗鲁的酒店老板 布雷维尔伯爵:道貌岸然,阴险狠毒 卡雷·拉马东:利欲熏心,冷酷无情。 布雷维尔伯爵夫人 :骨子里是个毫无同情心的伪君子 乌夫人 :卑鄙无耻,毫无心肝 卡雷·拉马东太太 :通过这个形象使人民看到体面的贵妇人寡廉鲜 耻的一面 修女:她们假上帝之名,行罪恶之实,毫无圣洁可言
谢谢!
二、普法战争:小说背景
1870年发生了普鲁士和法国争夺欧洲 霸权的普法战争,莫泊桑参加过普法战争, 对于普鲁军的军队深入国土,烧杀掳掠,感 到十分的愤慨;对于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 苟且偷生,感到十分的痛心;对于人民大众 的同仇敌忾,英勇反抗,则充满由衷的敬佩。 而《羊脂球》就是表现作者上述感情的许多 小说中的优秀篇章。
多特镇事件
资产者、贵族、修女、“民族党”,这些法国社 会的重要成员,在国家民族经受考验的危难时
刻,在敌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涉及自己利益 的时候,卑鄙地出卖同胞,出卖民族气节。
第二段行程
资产阶级人物的虚伪自私和卑鄙无耻, 暴露无遗
三、人物形象分析
羊脂球的形象
《羊脂球》的中心人物,本名伊丽莎白·鲁塞。由于身体过早发胖,
4、肖像描写生动、逼真。
5、人物语言极具有个性化。
“羊脂球”的外貌: “她的脸庞儿好象一个红苹果,又象一朵含苞将 放的芍药 在这副脸蛋儿的上端睁着两只非常美丽的大眼睛,四周遮着 长而浓的睫毛 ,睫毛的阴影一直映在眼睛里,下端是一张窄窄的妩媚 的嘴 ,… …嘴里是两排细小光亮的牙齿。 ”
高尚者贱,卑贱者高——《羊脂球》导读

高尚者贱,卑贱者高——《羊脂球》导读妓女羊脂球犯的最大错误,便是对人性的估计不足。
首先,她估高了同行乘客。
逃难路上,有幸同车,对她而言,车上坐的人,非富即贵——不是商人,就是厂长兼参议员;不是贵族,就是民主党人士或修女,他们穿着华贵,谈吐不俗,“是社会上每年有靠得住的收入、生活安定、势力雄厚方面的人,同时也是信奉宗教、服膺原则、有权威的上等人。
”羊脂球仰视着他们,尽管他们的女人以“娼妇”、“无耻的人”之类的词眼,在背地里称呼她,但是,在关键时刻,羊脂球表现出的她温柔善良、高尚纯洁的品性,却为众人所不及。
当大家饥肠辘辘时,她毫不吝啬地邀请同行者共享她的食物,并且,她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又用谦逊而温和的声音邀请”,语气之中不乏热情、谦逊、好客。
当年轻的棉纺厂厂长夫人晕倒之后,是羊脂球的葡萄酒唤醒了她;当另外四位饿着肚子而矜持的顾客不主动吃她的东西时,她“脸涨得通红,显出很为难的样子,眼睛看着那四位饿着肚子的旅客,吞吞吐吐地说道:‘天啊,我要是不怕冒昧的话,真想请这两位先生和两位太太也……’她不再往下说,怕惹出一场无趣,白受侮辱。
”因为,她深知自己的身份,她并没有想要趁机抬高自己身份的念想;她时时小心,她并没有忘记了自己的地位。
她总以为大家都是人,都应该在困难之际不吝自己,互相帮助,彼此温暖;虽然,她不奢求别人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
然而,后来,当她利用自己的身体为人求得通行证后,当那些自以为高贵的人能够逃难时,他们,却恣意尽情地享用着购买的食物,却把曾经为了他们而含垢忍辱地与普鲁士人做交易的羊脂球蔑视地逼在了一角。
当普鲁士军官垂涎她的胴体时,她毫不犹豫地认为,国难当头,身为法国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就她而言,就是不随便与普鲁士人发生关系。
那些腰缠万贯、身份高贵的人,却不利用自己的头脑,设法谋得普鲁士人的同意,而是以冷言冷语、讽刺挖苦的方式,逼迫羊脂球就范于普鲁士军官的淫欲。
浅谈《羊脂球》的人性及艺术特色

浅谈《羊脂球》的人性及艺术特色[摘要]《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小说在具有讽刺性的对比手法上娴熟运用真实自然创作手法,表现了语言运用的简练与细腻,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反应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描写的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题材背景的短篇小说.在《羊脂球》里莫泊桑通过叙述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到人们歧视的妓女作为主人公。
将她与那些自诩为上层人的、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人物作对比。
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国心和善良,歌颂了法国普通民众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热情以及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对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给予同情。
同时也描写了那些虚伪的“高贵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卖良知的不耻行为.这形成了强烈的美丑对比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莫泊桑别出心裁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羊脂球;美丑人性;艺术特色一、莫泊桑与《羊脂球》故事简介(一) 莫泊桑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向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作家学习,福楼拜的影响和带领下,莫泊桑结识了不少活跃在当时文坛的知名人士。
《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其他代表作还有《一生》《俊友》.《羊脂球》发表后的10年内他创作了3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数十篇成为传世之作,因此他也被誉为“卓越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
(二)《羊脂球》故事《羊脂球》描绘了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一辆法国的驿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
军官提出驿车通过的条件是要车上名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
羊脂球虽然身份卑微但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因此断然拒绝了军官的无礼要求。
然而同车的上流社会的乘客却为了一己私利,然而与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们为了各自利益竟然一起游说羊脂球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逼羊脂球做出妥协牺牲自己.无奈之下她做出了让步.即为了大家免受其他的痛苦而牺牲自己的肉体。
她很无奈地答应了这个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羊脂球的几个有名流“身份"的酒行老板、纺织厂老板、伯爵、州参议会议员以及贵夫人们却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情感大转弯,这些人见到羊脂球就像见了陌生人一样疏远她不与她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羊脂球》中的人物形象
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即: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到别人没有发掘过的东西;反对在作品中现身说法,要保持客观;揭露和鞭挞资产阶级偏见。
1880年,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
而莫泊桑的《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羊脂球》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
《羊脂球》讲述的是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十个人身份特殊的人同坐一辆马车从鲁昂出逃,在出逃途中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用简短的笔墨塑造了十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道貌岸然的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保守且麻木不仁的修女;懦弱的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正直、勇敢、善良的妓女“羊脂球”。
作品以马车和小旅馆为主要场景,以羊脂球的遭遇为主要线索,以“羊脂球分食给众人、羊脂球被众人胁迫委身于普鲁士军官和再次启程羊脂球被再次唾弃。
”三个主要情节构成。
下面我从作者对羊脂球、其他女性以及男性的形象塑造三个角度解读小说。
一、男权至上——“羊脂球”的命运悲剧
带有支配性的男性写作角度与表现手法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是充满了同情的。
但是,受到社会普遍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作者在塑造羊脂球这一形
象时也隐含了一些大男子主义思想在里面。
从作者对羊脂球这一形象的直接描述来看,作者是以一个处于支配角色的男性角度对其进行描写的。
首先,对于“羊脂球”这一称号的由来便带有歧视性的意味。
除此之外,作者对她外貌的细致描写更体现了对女性形成的惯有的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描写偏重于描写其柔弱性。
例如:极度描写羊脂球的丰满:“她浑身都是圆圆的,肥得要滴出油来,十个手指头也都是肉鼓鼓的,只有骨节周围才凹进去好像箍着一个圈圈……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
”细致地描写羊脂球的嘴唇:“下部是一张窄窄的妩媚的嘴,嘴唇是那么湿润,正好亲吻,嘴里是两排细小光亮的牙齿。
”我们通过描述可以发现,羊脂球的外貌是极易让男性产生怜惜感甚至会产生情欲想法的。
这一点我们从文中的男性对她的轻挑的言语,以及想要占有她的一些举动就可以看出。
“魔鬼”与“天使”——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西方宗教对女性有两种极端性的分类,一种是完美无缺的“天使”形象,另一种则是罪恶使者“妖妇”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羊脂球虽然是身份卑贱的妓女,但是她勇敢、正直有浓烈的爱国主义,她反抗并杀死了入侵的普鲁士士兵,当普鲁士军官提出不正当要求时她断然拒绝,在谈论到战争时,她甚至为军队的无能而义愤填膺;她善良且具有奉献精神,在同行的人饥寒交迫时主动分享了自己的食物,在被扣留时,虽有千般不愿意但仍然为同行的人牺牲了自己。
纵使周围人对她抱有敌意,但她还是以超越她自身的宽容,以一种博爱的情怀包容
他们。
到文章的最后,她无法反抗只能无助地唔咽,成为了这一车上流社会人的牺牲品而被抛弃。
羊脂球卑微地贡献自己,遍体鳞伤却只能默默忍受,甘做牺牲品。
这无疑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形象的化身之一,作者一方面将其审美理想寄托在羊脂球形象上,另一方面却又剥夺了羊脂球形象的生命,在她原本可以反抗到底时最终将她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宿命论——女性悲剧的起源
从这个形象的塑造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潜意识里面隐含有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在里面。
在由男性创造的西方宗教里,以人类起源的神话为例来看,当上帝以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的时候,女性被男性支配的命运已然形成。
羊脂球虽然勇敢反抗外国侵略者,杀了普鲁士士兵并逃走,但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她始终逃离不了被凌辱被蹂躏的悲惨命运。
她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妓女,就算她不断地以卑微的姿态讨好式地展现自己的善意,她也不能获得所谓上流社会的人的公平对待。
因而,作者将文章情节写得波澜起伏,却没有给羊脂球一个走出歧视的阴影并获得被社会尊重的机会。
就算她表现出了超阶级的博爱与宽容,她在上层人眼中也不过只是一个卑贱的妓女。
这就是她的宿命,一副挣脱不掉的枷锁,她只能选择在所谓上层人士的凌辱之中苟且地活着,逆来顺受、受尽屈辱。
二、男权的附庸——其他女性的悲剧
女性自我的缺失以及成为男性控制女性的工具
其次,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性作家
的笔下只是作为一个男性的附庸而存在。
无论是鸟夫人、伯爵夫人、卡雷-拉马东夫人还是两个修女,作为一个女性在看待另外的女性时,她们总是以男性的角度来衡量女性,而不是从女性自己的视角出发,而她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道德评判标准都是属于男性专用的。
这从贵妇人们第一次见到羊脂球时的窃窃私语,骂羊脂球是“婊子”、“社会耻辱”以及后来因羊脂球的不肯就范而说出的一些话:“跟所有的男子干这种事,原来就是这个倡妇的本行,我认为她没有权利拒绝这个人或接受那个人……她这个肮脏的女人,倒假充起正经人来了!”可以看出。
如果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同为女性的羊脂球的遭遇,首先应该是要展现出她们的同情而不是批判和辱骂。
贵妇人们在行为上也深深受到男人们的影响,因而行动缺乏自己的判断力,沦为男性压迫女性的工具。
鸟夫人在享受羊脂球的同时,仍然像一个贵族一般,摆出一种高傲且警惕的假正经的姿态;当她得知羊脂球不肯就范时怒不可遏,甚至于像鸟先生一样吐出“这个肮脏的女人”、“强奸”等粗鄙的字眼,还说出“她既然是干这行的,为什么拒绝这个军官。
”这样的话。
卡雷-拉马东夫人有着他丈夫的资本家的思想,肤浅且盲目。
她主动靠近伯爵夫人,以外表衡量人的好坏。
虽然自身便是丈夫用来讨好军官的工具,自己也曾是“让那些较好的军官得到慰藉”的人物,而面对羊脂球将被凌辱竟然还称赞那个普鲁士军官“如果是个法国人倒还是个还不错的轻骑兵。
”还萌生过如果她是羊脂球就宁肯拒绝别人,也不会拒绝普鲁士军官的想法。
而伯爵夫人表面上是个和蔼宽祥的贵族,但内心却藏着损人利己的龌龊想
法。
她一步步引导老修女讲出许多女性为男性牺牲的神话,借以同化羊脂球的思想逼她就范,表面仁义,实际却是用语言的软暴力逼人就范,而这些也是上层社会所共有的本性。
女性自身沦为宗教压制女性思想的工具
文中的两位修女是典型的被男性创造的宗教思想的傀儡。
她们信奉着本来便对女性充满歧视的宗教,还用那些损害女性权益的宗教思想,以及所谓的伟大的女性形象来劝导羊脂球为男性牺牲。
她们被宗教思想洗脑变得麻木不仁,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钳制妇女思想的工具。
她们深陷其中浑然不觉,当老修女以“只要动机纯洁,行为本身总是可以得到天主原谅的。
”的语言说服羊脂球牺牲自己,却全然不知自己成了压迫女性的帮凶,而后在启程离开时的车上,她们对羊脂球的目不斜视完全体现了她们的愚昧和麻木。
三、性别歧视——男人们对女性的欺压
文中科尔-尼代故意就着羊脂球的唇印喝酒以及趁着天黑想要侵犯她,甚至于到宾馆的头一天夜里想要迫使羊脂球就范。
这些行动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态度,用男性的力量优势对女性施暴。
而鸟先生说的“跟歌谣里唱的小船上一样,吃那个最肥胖的旅客”的轻佻的语言,讨要食物时故作绅士假装正经,偷窥羊脂球与科尔-尼代的会面,抬头望着天花板时的意淫以及开低级趣味的笑话。
这些都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以及男性对女性的语言暴力的体现。
而普鲁士军官对羊脂球提出性要求,是男性对女性性侵犯的最赤裸裸的体现。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文章发现:造成羊脂球命运悲剧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男性及男性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以及暴力压迫;另一方面则是女性自身受男性文化的影响不自觉地帮助男性对女性自己进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