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合集下载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使得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观念更加开明,他们格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仁政”“文德”,重视心态的整体构建,着重文化修养,强调贤行、仁义、无私,也是我们现在主张的一种“新理念”,我认为其中的“文德”是特有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支持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完美,创建了魏晋文化的更新。

此外,魏晋风度表现出的慈悲之心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他们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他们关注贫穷家庭,慷慨解囊,还有例如贤臣苏秦景县给予农民的丰厚恩惠,其他诸如此类的事例颇多,无不令人倍感赞叹。

总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开拓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度,令中国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能够学习到魏晋风度,即以仁义、文德、托贫以及团结等良好的精神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为更好地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努力。

- 1 -。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展示了当时的礼仪、风俗等传统文化的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此,研究起来也十分有意义。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首先要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入手“仁礼”。

仁礼是魏晋礼仪文化的核心,它在两晋礼论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在《魏书宣和训修》中,曹魏著名的文官曹植指出:“仁者不失礼,礼者不失仁”。

曹植还指出,“仁礼之道,必容于乡里,以无惑也”。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仁礼之道不仅要求人们遵循它,而且要以善良和无私的态度来做出反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尊严。

另一方面,“文礼”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言行和行为中应遵循文明之道,使人们的行为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

在《文心雕龙礼记》中,作者张载称文礼为“事事把节制当作根本”,认为节制是文礼的基础。

文礼还强调人们在言谈中的礼貌,把说话的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有益性上,而不是在空谈上浪费时间。

此外,“礼美”也是魏晋风度中的重要内容。

在《韩非子礼记》中,作者韩非以“礼美”一词提出了对礼仪和美学的要求:要求人们既要做到礼仪上有序,又要在实践中注重形式上的美。

这不仅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衣着、器具以及礼仪活动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美”是魏晋文化中完善与协调的特点,是当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德艺双馨”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行为中应兼顾德智双修,不仅要做到道德上的完善,还要做到学识上的全面熟练。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暗示我们,学习要行之有效,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渊博文武,道德高尚。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仁礼”、“文礼”、“礼美”和“德艺双馨”是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

它们体现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今天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理解和实践魏晋风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须的内容,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自古以来读者喜爱的一个主题。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有关“魏晋风度”的故事,它们着重强调了诚信、勤勉和忠勇等优良品质,也反映出当时魏晋社会中荣辱观念的形成。

因此,本文将从《世说新语》中提取故事,结合历史史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魏晋风度”的内涵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从“魏晋风度”的本质入手。

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

例如,贾谊的《贾雨村传》中,描写的贾雨村的丰富生活能够彰显出“魏晋风度”的本质,他的交际方式伶俐敏捷,家中聚欢节日时,除了许多游戏,还能听到有趣的新闻和段子,以及一些古代著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和武艺比武。

在《谢灵运传》中,谢客是一名官员,他行事忠诚勤勉,绝不贪污受贿,尊重老师,竭尽全力帮助百姓,这也体现出“魏晋风度”的节操、坚定和勤勉。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史料中了解“魏晋风度”的发展变化。

当时,魏晋社会以苗疆民族为主,苗疆民族积极活动,是聚落文明的最初源泉,因此“魏晋风度”的发展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汉书》中,几次记载了苗疆民族祭祀祖先、拜谒长辈等,这都是体现“魏晋风度”的宗教信仰和礼节的重要内容。

此外,当时帝王以及贵族们都热衷于文学、武艺、象棋等,这些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文明的热爱。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古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够看到“魏晋风度”的荣辱观念,以及当时社会中种种礼仪习俗。

它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荣辱观念是其主要体现,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魏晋风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独特而迷人的历史画卷。

在我看来,魏晋时期就像是一个充满个性与自由的大舞台,上面的人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性情。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们的率真洒脱。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来说吧。

这刘伶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豁达的心。

他特别喜欢喝酒,简直把酒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水。

有一次,他居然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他身后,并且放话说:“要是我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就行!”您瞧瞧,这是何等的豪放不羁!还有那王羲之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群文人雅士相聚在兰亭这个美丽的地方。

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不惬意!王羲之在微醺之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那流畅的线条,飘逸的字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轻松愉悦的氛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专注于当下的美好,享受着自然与艺术带来的快乐。

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别具一格。

男子们也会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自己。

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男子同样有追求美的权利。

这种对于美的开放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再说说当时的服饰吧。

宽袍大袖,随风飘动,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潇洒。

女子们的服饰更是精美华丽,各种花纹刺绣,彰显着她们的优雅与高贵。

而且啊,他们对于配饰也十分讲究,玉佩、香囊,每一样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的清谈。

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哲学、人生、艺术,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学术研讨会还要热闹。

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让我给您讲讲我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清谈的小故事。

有一次,王弼去拜访何晏,两人就“老子”的思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晏原本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可王弼却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让何晏听得是目瞪口呆。

最后,何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王弼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篇章。

在我心里,魏晋风度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士族们身着宽袍大袖,行走间衣袂飘飘,那是怎样的一种潇洒自在。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个性的解放,仿佛在对世俗的规矩说:“哼,我才不在乎!”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吧,这七位老兄那可真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阮籍,这哥们那是相当有个性。

他常常一个人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没路了就放声大哭。

这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嘛,但在他那儿,却是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他对那些虚伪的礼教不屑一顾,有次,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愣是大醉六十天,让对方没法开口,就这么巧妙地躲过了这桩不情愿的婚事。

你说,这得多有胆量和智慧!还有嵇康,那可是个超级帅哥,不仅长得帅,还才华横溢。

据说他在山上采药,被人看到,人们都以为是神仙下凡了。

可他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就因为他不愿意迎合权贵,坚守自己的原则,最后被陷害致死。

临刑前,他神色不变,淡定地弹奏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人心。

再说刘伶,这位仁兄整天喝酒,还让仆人拿着锄头跟在身后,说:“如果我醉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这是何等的洒脱!他在家里也是赤身裸体,别人责怪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嘛跑到我裤子里来?”哈哈,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奇葩,但又奇葩得那么可爱,那么真实。

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聚会,曲水流觞,吟诗作对。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缓缓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

想想那场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各种应酬和烦恼,只有诗意和友情,真是美哉妙哉!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毫不掩饰。

王戎的妻子常常亲昵地称呼他为“卿”,在当时,这种称呼可有点不合礼数,但王戎说妻子喜欢这样叫,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他们的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文学作品为代表,体现着当时的整个国家的思想和精神。

魏晋时期对“风度”的理解,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到魏晋文化的影响,它将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观念融入人们的渗透。

由此衍生出的观念优秀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

魏晋风度的体现,不仅存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学的发展中,如《晋书》、《魏书》等。

它们描写了当时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外交等等,让人慨叹他们丰富的文化和谋略的遗产。

总之,魏晋风度表现出当时重视道德、大度而不拘小节的品质,它向后代传承了一种丰富而文雅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 1 -。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是指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它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理念和审美。

首先,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仁义、礼仪、智慧和信仰。

例如《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众多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

这些作品被历代中国人所敬仰,被誉为“中国经典”。

其次,魏晋时期的理念观念也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墨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以君为本”,主张“守礼遵命”,强调“尊师重道”,强调“自强不息”,注重“实事求是”,提倡“忠孝两全”,力求“立德立言”等。

这种理念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使中国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实践指导的特点。

最后,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也对后代影响深远,以纵横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统一规范”,主张“天人合
一”,强调“大义正气”,强调“宽厚仁爱”,注重“温厚柔和”,提倡“美化环境”,力求“和谐社会”等。

这种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化变得宽容包容、浩大恢宏,能够将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它不仅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魏晋时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观念,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使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精神,它包含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影响了今天的生活。

首先,魏晋风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了礼义、仁爱、德行、和平等、服务他人、友爱和恪守礼仪等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更加有序,也为今天的社会扫清了障碍。

其次,魏晋风度要求人们必须以文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互动中要表现出谦虚、温和、有礼貌、讲客气等礼仪,以增强彼此的互动,使社会更加团结和和谐。

此外,魏晋风度还以“忍”为中心,强调人们要有耐心、不急躁、不悲观、不心急等品质,以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对今天的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和推崇魏晋风度的思想,做一个文明有礼、心胸宽广的好人。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高虹政法学院 1110300005
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第一大都市会稽,唐诗:“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在上周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魏晋风度》。

下面就谈一谈我眼中的魏晋风度。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了。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整个魏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时代,长期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诸侯的叛乱等。

在这个不安宁的时代,人们神灵涂炭,如同曹操诗中就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这个时期敏感的文人们,更容易感到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

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及时行乐,求仙问道了,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政治上的不顺或追求心中的自然境界
魏晋时期是动荡的,而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是“动荡纷繁”的,在这期间,文学上比较重要的变化包括了门阀制度兴起,玄学和佛教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方面,而我讨论的则是“药与酒”的文学,即隐逸求仙,沉迷山水,在祸福难测的时代,及早行乐。

在建安时期,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文学不在只为政治教化服务了,文学主要变成个人的行为,是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方式了。

虽然三曹的文章带有政治内容,但更多的是表达政治上的抱负和不满,很少带有儒学强调的教化的目的了。

魏晋时期的宫体诗,虽写的是宫廷生活,但也只是为了娱乐而已。

当然,”偏安一方,寄情山水“的主体还是那些求仙求道的隐逸文人和陶潜的田园诗。

这一时期的游仙诗辞藻华丽,描写神仙境界。

例如,郭璞的游仙诗系列,以求仙为主旨,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写,抒发自己的苦闷情怀。

将自己在仕途或生活上的不满,通过山水来表达出来。

之后的玄言诗,也通过自然来阐发一些玄理,,如孙卓的《秋日诗》: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可以看出,玄言诗抒发老庄玄理,也需借山水来表达。

还有东晋是的王羲之和他组织的兰亭集会。

这次集会,就是与与一些隐逸名士交游,与他们寄情山水,吟咏山水。

这次的集会,创作的兰亭诗的内容,或直抒山水游赏之乐,或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通过山水去抒发情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开始注意到山水的情趣了,并以山水为描写对象了。

而在以前,山水虽在诗中出现,却多起修饰作用。

这次集会,说明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集会,共有名士四十余人,说明很多的文人墨客远离官宦之场,更乐于游荡于山水之中,赏赏花,看看水,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就算是官宦出生的王羲之和谢安,也乐于这样。

偏安一方即安平乐道,寄情山水即崇尚自然,那么就不能不提陶渊明了。

他曾在官僚和隐士间转变,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他说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功名利禄,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写的多是田园诗,在山野之间过着躬耕的生活,通过他的田园诗,我们可见他悠然自得地心境。

他的《归园田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说明他远离喧嚣,过着宁静自得的田园生活,这些田园诗简单明了,不过给人一种惬意之感,让人有种羡慕的感觉。

当然,他是散文和辞赋,也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我们都学过的《桃花源记》也许就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美好社会。

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陶渊明只能偏居乡野了。

他的生活中,总会有酒和菊,这也成了他吟咏的象征了吧。

陶渊明隐逸一方,又给人一种超脱的境界,似乎自他之后,诗人苦闷了,就有了精神家园了,因而,历代都会有隐士的出现,我想,这多少和陶渊明的影响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