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南方沿海,有着一群世世代代都漂泊在水上,过着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旧时代的贱民,备受欺凌。

一生中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渡过,终生也不得上岸。

他们的“家”犹如漂泊于海面的蛋壳,因此被称为疍家。

当然了,对于“疍家”的叫法来源还存在着争议。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无法在陆上生活,只能以捕捞、采珠、摆渡为生,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漂浮,行迹遍布了浙、闽、粤、桂、琼等大小海域,包括内江也有分布。

在长期与陆上居民的社交分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饮食、服饰、婚俗等方面均自成一体。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不算是独立民族,而是同一类生活方式的水上居民。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版的巴瑶族,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但疍家人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吉卜赛人。

直到近代的文明变革,疍家人的命运才发生转变,冒出了大放异彩的人物,如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和爱国商人霍英东都是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起源关于疍家人的来源,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南方土著越族的一支,理由是:秦始皇征发五十万大军开戍南岭时,当地的不甘为秦所掳而逃往江湖以渔业为生的部分土著越人。

或者认为,闽越国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闽人流落江海形成了“水疍”。

包括历史学者罗香林都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

还有的认为,在战乱的历史时期,一些南下的逃难者,为了躲避官兵化作渔民,并日渐与当地渔民融合形成了疍家人。

疍家渔民想要找到疍家人的真正源头,还是先要弄清他们是具体出现时间。

从名称上看,晚古的史籍把疍家人写作为疍民、蛋民、疍户、蜑等,都近似蛋音。

类似的字音更早就出现在东晋的《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努、賨苴、夷、蜒之蛮。

”这里的蜒蛮,指的是西南地区部族,与现今疍家人所在的区域明显不同。

其后又有《南齐书·高逸·名僧传》:“建元之年为巴州刺史,绥坏蛮蜒。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摇滚乐的前世今生

摇滚乐的前世今生

但如果这样来撰写摇滚乐的历史,就会发现,摇滚乐的诞生跟白人音乐毫无关联,尤其是它后来 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样的标志怎么能没有白人的介入呢?显然,这样的摇滚历史是不能 让主导文化的白人接受的。所以,标准的摇滚历史都被拖后了两年,因为他们要等那个卡车司机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把车开到孟菲斯的太阳唱片公司的门口。而从摇滚乐后来的发展来看,它从 来都是以黑人音乐为主导,白人音乐只不过是摇滚乐中的一点点佐料而已。所以,猫王的介入, 实际上为摇滚乐是乡村音乐、民歌和布鲁斯组成的这种说法变得更加冠冕堂皇找的一个托词罢 了。
什么是摇滚 - 摇滚乐的前世今生
2004年,是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认定的摇滚乐诞生50周年,如果回顾美国不算太长的历史,会发 现,摇滚乐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提供的为数不多的文化之一。鉴于美国从摇滚乐诞生之日便已成为 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所以,它的文化和它对外扩张的步伐是一致的,在很短时间内便席卷全 球,进入到60年代,摇滚乐已成为西方国家青少年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黑人最持久不衰的文化就是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就会建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使它 可以自给自足。所以黑人音乐可以不停地更新,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黑人音乐不是一种独特的 音乐风格,而是来自不同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它的组成是文化、政治和社会经验,这些都 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黑人音乐是没有风格的。它的音乐只会随着不 同的时代而更新但不会被抛弃,这一点和白人音乐不同。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前,黑人流行音乐 被统称为“种族音乐”,直到40年代,《公告牌》杂志用一种不太规范的词语来描述这种音乐, 就是“节奏与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简称R&B。什么叫节奏与布鲁斯呢?大概指的就 是黑人演奏的那种布鲁斯音乐有明显的节奏吧,这一看就是不了解黑人音乐的白人编造出来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好,它至少避开了种族歧视色彩。R&B是最有名的黑人音乐之一,因为我们今天 所知的流行乐就来源于此。虽然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最初的风格影响依旧。从布鲁斯到 灵歌,R&B始终是黑人文化的重要元素。

可能是你的前世今生的文案

可能是你的前世今生的文案

可能是你的前世今生的文案
1、一定是前世的缘,才注定了今生的情。

不然,为什么人诲茫茫,我就偏偏落进了你的网?
2、背面是恢弘的城,前面是水面摇晃的幻影,樱花伤逝,大雪降临。

谁是谁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

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衰伤的精魂。

3、有种守候是思念,有种精彩是爱上了你,有种幸福是与你在一起,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擦肩而过,感谢上帝,前世五百次回眸还欠一次,换来今生的一生缘!
4、御剑江湖天涯路,前世梦今生误。

晚舟唱,情相忘,泪痕浅瀛目。

一世情缘未书,半生离愁难诉,不记春秋几回,只叹花落几度。

5、我的今生输给了她的前世,注定一辈子的彼此纠缠。

6、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陆丰的前世今生

陆丰的前世今生

陆丰的前世今生今天看到一个老陆丰人在讲陆丰的历史,我看之大为震撼!作为后一辈的年轻人更要去扩充这样的历史知识,哪怕你对家乡有多么的不满与异议,你如何去见解!都要把家乡的历史看明白,看如今的它更要看以前的它,就如同你站在现在回望以前的你,改变了什么,好的坏的,好的,要如何去深入开发。

坏的,要如何去改,才有思路与步骤!让我们来看这段历史评论吧!1984年前(改革开发后)林升平任县委书记时,陆丰可以说是“太平盛世、政通人和”。

当时的陆丰是汕头专区的经济大县、广东省的标兵!当时顺德的党政部门也曾经组团来陆丰取经。

1983年底,陆丰回归到久别的惠阳专区(惠州府)温暖的怀抱后,林书记就遭人排挤掉,并换来了另一系统的政府官员,从此陆丰走上了不归路:1、教育荒废。

由于回归惠州后,原汕头籍的老师回流汕头,造成陆丰的小学老师教初中,初中老师教高中的师资困境。

以博美中学为例,84年前每年都可以考上十几个大学生,之后却一个都难!2、官场开始腐化。

买官卖官开始出现,各个部门都有权打私贩私。

以博美为例,博美武装部就曾经设立打私办而到处扰民。

3、港资企业开始有减无增。

以博美为例,当时博美有港资厂大大小小十几家,而现在只剩霞绕手袋厂一家,这一家的主厂现搬到东莞,员工也发展到几千人。

4、本土企业逐步没落。

东海牌风扇(据说顺德的美的是来陆丰取经后才组建的)、陆丰糖厂、陆粮香酒厂、碣石化工、碣石凉果厂、甲子贝雕、甲子远洋冷冻厂。

等等,现在已消声灭迹。

5、家庭作坊(传统手工业)日益消瘦。

原甲子的贝雕、碣石的麦果雕、博美的豆枝(腐竹)。

等等,现在也好像很少看到了。

1988年海陆丰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成立了汕尾市,陆丰人民也曾经欢呼过,以为从此可以重整旗鼓、有所作为。

但谁也想不到后来居然发生“人民大厦吃人民”的丑恶事件。

汕尾建市,受益的不是陆丰人民,而是汕尾、陆丰的****官员。

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们不惜牺牲陆丰老百姓,到碣石、甲子等镇打私贩私,捞笔钱后就虚报产量,撤县改市。

完全数的前世今生

完全数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数学家对数字情有独钟。

他们在对数的因数分解中,发现了一些奇妙的性质,如有的数的真因数之和彼此相等,于是诞生了亲和数;而有的真因数之和居然等于自身,于是发现了完全数。

6是人们最先认识的完全数。

发现完全数研究数字的先师毕达哥拉斯发现6的真因数1、2、3之和还等于6,他十分感兴趣地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了完全数的概念。

约公元前300年,几何大师欧几里得在他的巨著《几何原本》第九章最后一个命题首次给出了寻找完全数的方法,被誉为欧几里得定理:如果2n-1是一个素数,那么自然数2n-1一定是一个完全数。

并给出了证明。

公元1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尼可马修斯在他的数论专著《算术入门》一书中,正确地给出了6、28、496、8128这四个完全数,并且通俗地复述了欧几里得寻找完全数的定理及其证明。

他还将自然数划分为三类:富裕数、不足数和完全数,其意义分别是小于、大于和等于所有真因数之和。

千年跨一步完全数在古希腊诞生后,吸引着众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像淘金般去寻找。

可是,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第五个完全数没人找到。

后来,由于欧洲不断进行战争,希腊、罗马科学逐渐衰退,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带着他们的成果和智慧纷纷逃往阿拉伯、印度、意大利等国,从此,希腊、罗马文明一蹶不振。

直到1202年才出现一线曙光。

意大利的斐波那契,青年时随父游历古代文明的希腊、埃及、阿拉伯等地区,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

他才华横溢,回国后潜心研究所搜集的数学,写出了名著《算盘书》,成为13世纪在欧洲传播东方文化和系统将东方数学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个人,并且成为西方文艺复兴前夜的数学启明星。

斐波那契没有放过完全数的研究,他经过推算宣布找到了一个寻找完全数的有效法则,可惜没有人共鸣,成为过眼烟云。

光阴似箭,1460年,还当人们迷惘之际,有人偶然发现在一位无名氏的手稿中,竟神秘地给出了第五个完全数33550336。

中国砖瓦的前世今生

中国砖瓦的前世今生

中国砖瓦的前世今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烧结砖瓦的国家之一。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块”;5500年左右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就已经出现;4000多年前就有了制作精美的烧结板瓦与筒瓦;4100多年前出现了用“还原法”烧制的青砖;3600多年前“轮制法”普遍用于瓦的生产。

从此,烧结砖瓦以其具有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耐久抗风化、抗腐蚀、隔声、阻燃、装饰等多种功能以及舒适、健康、环保的优异性能与人类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历经远古时期的盛世辉煌、近代的衰落和现代的复兴与崛起,伴随着华夏民族绵延数千年,其本体上的文化附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论古而知今。

几经沉浮,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有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相信经过我国砖瓦行业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国砖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经转型发展的中国砖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不断趋向优化和提升,中国传统的砖瓦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转型发展,以崭新的风貌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

1.古代的盛世辉煌 远在31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长2500px、宽800px、厚525px、孔洞率约60%);春秋晚期或战国初(距今约2400~2550年)便出现了画像砖。

秦、汉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之一,秦朝的制砖水准达到了史上鼎盛。

制砖的原料选择和工艺非常严格,规定要由专门的官窑烧制,有专门的“司空”机构监管。

颁布了“物勒其名”制度,即制砖工匠要在其制作的砖瓦上刻上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及姓名,一经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循此线索,严惩不贷。

因此,秦朝制砖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誉为“铅砖”。

在约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出现了瓦当,即在筒瓦顶端下垂部分由素面到纹饰,增添了瓦和建筑的美感。

秦汉时期的瓦当装饰艺术被称为艺术品中的瑰宝,经历了半圆到圆形当面、由阴线或阳线刻到浮雕、由具体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的演进过程。

我的前世今生_初中作文

我的前世今生_初中作文

我的前世今生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我的前世今生,感谢您的阅读!在我未被发现时,我可能只不过与一团团黑煤球一样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与它们混为一谈;在我未被发现时,我只不过是他的“足球”,被他踢来踢去作为游戏一样玩耍;在我未被发现时,我也不知道在黄土地下与公路上呆了不知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如今天下的格局如何,我只能在默默地哭泣。

因为我知道,我绝非庸俗之物。

对于踹我的那个无知少年,我不知是感谢他还是嫌弃他。

不过,这一脚让我重见天日。

1981年,我仍然酣睡在马路边上,只听得一阵阵孩子们的喧嚣嬉戏声。

“哇,这里有个黑煤球,让我来踹他一脚!”为首的孩子说。

“什么,这小屁孩子竟然说我是个黑煤球!我的年龄可不知道比你大多少岁,因为我是独孤信的……”我愤愤不平得想着。

“走起!”那孩子使劲往我身上一踹,真痛啊!踢完后,那孩子也有点好奇,拿着我端详了一阵。

“快来看啊,这可能是文物!”他大叫着,旁边的孩子也跟着大叫着。

当晚,我被送去检查是否是文物,送去时,我隐隐约约地听见那个孩子叫宋清……很快,我的真实身份也慢慢被揭开了,我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为我是独孤信煤精印!因此,我也一“掘”成名。

我是一件这件多面体印章,由煤精石刻制而成。

我共有26个印面,由18个正方形,8个三角形构成组印,制作我的工匠也真是心灵手巧。

当然,我的主人也绝非中庸之辈,因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三朝国丈——独孤信!我的主人,独孤信,乃北周一代英雄。

独孤信,又名独孤如愿。

乃突厥(鲜卑)名门望族,西魏、北周大将。

史称“美容仪,善骑射”。

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

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正是由于他的功名显著,名声远扬,他也不得不每天日理万机、整理公文。

于是我就诞生了。

由于山西产煤,我身体乃为上等煤精石铸成,颜色黑亮,我那多面的身体上也刻着不同的字体与内容。

简要概括唐僧的前世今生

简要概括唐僧的前世今生

简要概括唐僧的前世今生
唐僧的前世是观音菩萨的徒弟金蝉子,因为犯了佛法的戒律,被贬下凡间为人。

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考验,修行至精神境地极高,最终得到观音菩萨的指引,被派遣去西天取经,化身为唐僧。

唐僧的今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名叫陈靖仇。

他在少年时期被妖魔所伤,但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而幸免于难。

成年后,他遇到了菩萨修行的真谛并投入了修行,最终成为一位高僧,并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被选中去西天取经。

陈靖仇化身唐僧后,在取经路上,面临各种困难和敌对势力的阻挠,但他始终坚守佛法,克服了种种难关,最终成功取回了佛经,将佛法传播到了东土大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的前世今生在位于北京西单的教育部办公大楼的五层,有一个“4%办公室”,这是中国少有的以数字命名的政府协调机构。

这个办公室是2012年教育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为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成立的。

对于教育人来说,4%可谓是痴缠多年的梦想;对于国家来说,4%是对教育事业作出的庄严承诺。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

自此,4%成为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公共财政决策史上非常着名的数字。

2012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经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从1993年到2012年,4%目标自从提出到逐步实现,经过了二十年。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波折起伏,二十年艰苦卓绝。

4%成为牵动中国教育的“符号”,成为中国教育人魂牵梦萦的期盼。

4%的提出为什么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的4%?4%是怎么提出的?时针拨回到1982年。

当时中国教育百废待兴,农村的大批校舍都属危房,急需国家大量投入,其他的教育欠账也非常多。

教育经费短缺,一度成为两会讨论的主题,成为当时亟待研究解决的尖锐的政策问题。

据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善迈教授回忆,当时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政府要拿出多少钱办教育才算合理?这个题目被列入“六五”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良焜回忆说,这是一个新的角度,过去只是就教育研究教育,很少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当时国外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科思想开始传入国内,人们企图通过这些新学说破解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

最后,由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任组长,陈良焜、王善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孟明义任副组长,共计40多人组成的课题组成立。

该项目的名称定为“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与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合作的成果。

”厉以宁在后来接受访谈时说。

怎么确定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王善迈回忆说,当时最直接的思路就是从计算教育的实际需求和财政的实际供给入手,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方法。

但是教育要花多少钱,取决于教育发展的目标,各级各类教育要培养多少学生,成本是多少,但是由于当时没有相关数据,无法测算。

后来项目组采用了一种国际比较的方法,即在同等经济水平条件下,以计量回归模型测算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和下限。

陈良焜回忆说,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国际的数据很难获得。

经过探询,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是国际组织年鉴的受赠单位。

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项目组的成员每天坐公交车,到位于北海前门的北京图书馆国际组织资料的部门收集收据,因为当时复印机还是稀罕物品,找到了资料也只能手抄。

泡在图书馆抄了好几个月,项目组收集了大概100多个国家的从1961年到1980年共20年的各种数据。

当时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没有官方统计,项目组从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银行采集了1953年到1983年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相关数据。

经过筛选,项目组选择了38个人口千万以上的市场经济大国1961年到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统计数据(换算成1980年美元),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的方法。

根据这组计算公式,按照邓小平提出的2000年小康社会的标准——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把800美元代入模型中计算,结果是4.06%。

而项目组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研究测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应占GDP的3.87%。

虽然不同研究的样本国数量、数据跨越时间、美元汇率等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论是相近的,都在4%左右。

1986年,项目组写了一个一千字的报告,报送给中央。

从研究结果落实到政策文本,经过了7年的波折。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中央最终决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并把这一目标写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是教育经费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给出定量的评估标准和政策目标,体现了中国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成为中国教育财政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

从此,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拨款有了数量上的政策依据,我国公共教育经费逐步走上有保证的稳定增长之路。

4%的历程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2.46%,2005年占2.82%,2006年占3.01%,2011年占3.93%……在近年教育发展史上,没有哪一条曲线更能比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走势更牵动人心了(见图表)。

提出4%历经波折,实现4%更是艰苦卓绝。

实现4%的难度到底有多大?观察曲线图会发现,从1992年到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低于3%,直到2006年才达到3.01%。

中国人口多,GDP基数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举个例子来说,1992年中国的GDP为2.6万亿元人民币,当时的人均GDP不到2100元人民币,财政收入为4153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为15.6%,这些钱要维持百姓的吃饭问题,要解决经济、国防保障等问题,还要切出2.71%的蛋糕留给教育,实属不易。

从1992年的2.71%到2006年的3.01%,虽然只增加了0.3个百分点,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2006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比1992年增加了5000多亿元。

在实现4%的艰苦征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铭记:——1995年,“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了法律保障。

——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三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1998年—2002年的5年中,中央本级教育事业费因此增加489亿元。

从4%到“一个百分点”,显示了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意志和智慧。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4%是《决定》中唯一一个数字性指标,再次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切实增加教育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增长,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

同时,提出了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措施。

为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通知》,从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财政教育支出比例、教育附加征收率和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四个方面对各地投入情况进行评价。

中央财政设立财政教育投入综合奖励资金,对综合评价结果为优异的省份给予奖励。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健全了落实4%目标的政策框架。

——2012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成立了4%办公室,加强沟通协调,开展月度监测和分析评价,督促和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大政策措施。

在这些政策文件背后,除了中央和各级政府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更有无数教育界及社会人士的呼吁,声音迫切,让实现4%的历程带着浓浓的热切、厚重的期盼。

至今仍在北航校园工作的沈士团,已经是满头银发,做过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有个着名的外号——“4%专业户”,做政协委员的10年里,他有9年提同一个提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达到GDP的4%。

2005年两会期间,由杨泉明代表发起、108名人大代表签名附议的一份议案,建议加强和改善人大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即使现在,沈士团仍有担忧,“就是实现了4%也不能掉以轻心,教育投入不能只靠这工程那工程,要有制度和法律保障”。

在向4%爬坡的过程中,也从未中断过争议声,比如有关教育经费统计口径,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比如,对于党校、行政学院、军校等经费支出计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各方意见不同。

再比如,有的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导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较低的原因,对此,人们也是看法不一。

也许正是因为实现过程中充满复杂和艰苦卓绝,4%才格外沉甸甸。

实现4%的风雨二十年,是中国教育成长的二十年,也是考验中国政府智慧和决心的二十年,更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教育优先发展道路上开拓前进的二十年。

4%的背后4%不单单是一个投入的数字指标,围绕这项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中国近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从这个角度说,实现4%目标可以写成一部历史,它是中国近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财政史上的缩影,更记录了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晓宇正在做一个“4%政策的回顾和展望”课题,以回顾过去二十年不同阶段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政策的改革和演变过程;分析各阶段我国教育经费筹措、分配和使用的进展情况;研究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政策和经费供求的现状,估算未来我国教育经费供求的前景,等等。

陈晓宇说,中国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对4%的实现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GDP总量巨变,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万亿元。

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财力也在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分税制改革之前,政府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财政收入占GDP总量从1978年的30%多降到1995年的百分之十几,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力明显增强,中国才初步具备了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和能力,才能考虑包括教育投入在内的公共财政服务问题。

陈晓宇说,4%实现后,财政性教育经费仍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社会上对于教育经费的关注可能会有所转向,从关注经费是否充足转移到重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分配是不是公平合理,使用是不是合法合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