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统治措施

合集下载

东汉的改革王莽新政赤眉改革与光武复辟

东汉的改革王莽新政赤眉改革与光武复辟

东汉的改革王莽新政赤眉改革与光武复辟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

在东汉初期,中央政权由新朝的王莽夺取,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王莽新政。

然而,王莽的改革并未得到人民的支持,导致了赤眉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由刘秀领导的光武复辟,本文将对东汉的改革王莽新政、赤眉改革和光武复辟进行探讨。

一、王莽新政的实施王莽新政于公元9年开始实施,其核心目标是恢复夏、商、周的旧制度,并且试图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王莽新政在农田制度、货币制度、官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在农田制度上,王莽实施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使每个农户获得相等的土地面积,以减轻贫富差距。

在货币制度上,王莽推行了青铜泰伯钱,旨在恢复旧时代的货币制度,加强经济稳定。

在官制方面,王莽废除了汉朝的九卿制度,升级了官员的职位,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然而,王莽新政并未获得广泛的支持。

一方面,王莽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引发了不满和抵抗。

另一方面,王莽新政并未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二、赤眉改革的兴起王莽新政的失败最终导致了人民的反抗。

公元17年,赤眉农民起义爆发,他们以赤烧眉毛为标志,要求推翻王莽的统治并恢复汉朝。

赤眉农民起义是东汉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之一,表明了人民对王莽新政的不满和抵制。

赤眉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刘秀,借助农民的力量,成功推翻了王莽的统治。

他在复兴汉朝的过程中,不仅恢复了汉朝的统治,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恢复社会的秩序。

在农田制度上,刘秀废除了王莽的均田制,恢复了汉朝的封建土地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在官制方面,他继承了汉朝的制度,修复了官员的等级体系,确立了良好的行政管理。

此外,刘秀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赋税负担,提高人民的福利。

三、光武复辟的兴起刘秀成功复兴了汉朝,但东汉的局势仍然不稳定。

他的继任者刘永在位不久即去世,随后出现了光武复辟的局面。

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

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

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王莽,字字寿,曾任汉成帝刘骜的太傅,是汉室内阁的重要成员。

他在汉成帝去世后,趁机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建立了新朝,称帝为“新”. 然而,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并未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导致其统治不久便被推翻,世人对其评价也多为负面。

一、王莽篡汉新朝的动机和背景王莽篡汉新朝的动机主要源于权力欲望和对现行统治的不满。

当时,汉室内外相继发生了许多问题,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王莽认为这是由于地主贵族的过度剥削和天子的软弱无能所致。

他看出了形势,积极献策,并与其他权贵达成共识,逐渐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二、王莽篡汉新朝的手段和过程1. 掌控权力:王莽利用自己在内阁的地位,借助熟悉的官员选拔和评奖制度,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实际上成为了政治中心的核心人物。

2. 打压对手:王莽通过政治手段清除了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打压异己势力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3. 发动宗族联姻:王莽通过宗族联姻,与权贵家族结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各个省份。

三、王莽篡汉新朝的政策和改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实现国家的发展,王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1. 土地改革:王莽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行为,重视农业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2. 货币改革:王莽废除了汉朝的货币制度,引入了新的货币体系,试图解决当时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

3. 改革官制:王莽压缩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然而,尽管王莽在篡夺汉朝统治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但他的统治却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不稳定:在篡位后,王莽虽然试图改善社会秩序,但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并未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秩序仍然动荡不安。

2. 权贵阶层的反对:许多地方的地主贵族和官员对王莽的统治表示不满,他们不接受改革政策,积极抵抗新朝的建立。

3. 外部压力:新朝建立之初,还有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和外族入侵,对新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他在新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建立朝廷的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官制改革等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王莽改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既有负面的评价,也有正面的评价。

首先,王莽改制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策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困境。

尽管王莽倡导均贫富、平均土地权利和改善农民福利,但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不力,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时,货币改革也失败了,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短缺问题。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引发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为新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莽改制的正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试图重建朝廷的威信上。

在新政期间,王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势力。

他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太后的地位,并通过改革官制来打击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王莽还实行了一些改善统治基础的政策,例如破格提拔人才、加强教育和治理道德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朝廷重新恢复了一定的威信,并增强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以改革的初衷来评价王莽的改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尽管王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他的改革政策往往是片面和欠考虑的。

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动乱,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多人对他的统治不满和抵制。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综上所述,王莽改制的评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认可其重建朝廷威信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但也批评其改革政策的片面性和不适应社会的因素。

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但其改革措施对于后来的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莽改制的失败也反映了政治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尊重民意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王莽的改制(简述)

王莽的改制(简述)

•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缺乏改革的技术能力,而行政官员大多近乎腐败贪污; • 改制前后缺乏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繁复,朝令夕改,如:多次币制改 革,令货币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又以严刑强制执行,使人民反 感; • 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卖买私属、行六莞,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 ,后者自然鸣鼓而攻之。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谢谢观赏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臵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臵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

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

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统治长达四百多年,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然而,在汉朝后期,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局势引起了整个国家的震动。

一、王莽执政的背景王莽是在西汉末年,汉平帝病重时被充任内门将军的,而后成为新嗣教书令。

在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然而他年幼无法执掌政权,于是他的母亲及卓文君的父亲卓文贵争夺丞相之位,导致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王莽表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二、王莽篡权的契机1.民众的不满情绪汉哀帝虽然年幼,但统治期间,百姓的生活并不十分艰难。

然而,随着汉哀帝的逝世,王莽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他利用了百姓对京都的失望和对政局的不满情绪,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

2.朝堂内部的混乱局势在汉哀帝去世后,朝堂内部一片混乱。

卓文君的父亲卓文贵及其他丞相之位的争夺者,无一例外地都因为私心和争权夺利而被推翻。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步步紧逼,最终引发了一场政权的更迭。

1.改革措施的实施王莽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放弃了汉朝的制度,成立了新朝,实行了独特的经济、农田、教育制度等政策,力图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实施得过于仓促,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2.内忧外患的加剧与此同时,国家的内忧外患也日益加剧。

对内,由于新政府的强力推行,很多人物和地方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对外,汉军的实力开始衰败,边疆地区的民族开始频繁入侵。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王莽手足无措,难以解决。

四、王莽篡权的失败1.社会动荡的加剧王莽改革政策实施得过于草率,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民众开始大规模的抗议和暴力行动。

这使得国家的治理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2.全国范围内真宗属下的谋反在王莽连年的失败措施和动荡局势下,真宗属下的势力开始进行反抗和反击。

他们利用王莽政府的腐败和愚昧,纷纷起兵谋反。

王莽的革新新政的开展

王莽的革新新政的开展

王莽的革新新政的开展王莽,公元9年至23年期间担任中国东汉末年的地位临时皇帝。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政策,被称为新政。

这些政策试图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强大的中央政府,并为社会经济带来变革。

本文将探讨王莽的革新新政的开展,着重讨论其政治、经济、农业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一、政治改革王莽实施的首要政治改革之一是废除世袭制,以实行任用官吏的制度。

他取消了封建的世袭制度,将官职的继承改为由中央政府任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世族势力,强化中央政府对官员的控制。

此举减少了贵族对政府的干扰,使政府能更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此外,王莽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旨在缓解百姓的负担。

他颁布了颇具争议的均田制度,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确保平均自给自足。

此举旨在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经济改革为了重建国家财政和经济体系,王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

他实行了官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了与现代银行类似的国库制度,统一收入和开支,以确保国家财政平衡。

此举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财政基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莽还制定了货币政策,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

他废除了汉朝时期的铜钱,引入了新的五铢钱币,以提高货币的价值和流通性。

这一举措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

三、农业改革王莽在农业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除了前文提到的均田制度,他还通过减免赋税、提供农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增加耕作和种植的投入。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粮食供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王莽还实施了农田灌溉系统改革,修复和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他通过该工程,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计和生活条件。

四、文化改革王莽统治时期,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

他实行了新的教育体系,加强了学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他鼓励知识分子在政府中任职,并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福利。

这一举措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改制内容政治方面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改革官制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因此,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

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修改地名王莽还更改了许多地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地。

冻结奴隶制度对现有的奴隶数量冻结,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

使其自然消灭。

经济方面实行了王田、私属制、五均、赊贷、六筦(管)和币制改革。

实行王田、私属制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诏令还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井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针对西汉以来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两大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

从主观上,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

因此,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在这一点上,王莽比西汉历代统治者都要高明。

但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早在战国以后即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秦和西汉二百余年的发展,到西汉末年,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因此,实行王田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举兵反抗。

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王莽不得不在始建国四年(公元11年),即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管)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建兴帝王莽下令“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士族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后世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教训
改革需要顺应历史
潮流
王莽改制失败表明,改革必须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否则 将难以取得成功。
改革需要注重民生
王莽改制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 众生活困苦和社会动荡。后世政 治改革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 高民众福祉。
王莽希望通过减轻赋役、赈济灾民等 措施来改善民生。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削 弱地方势力、改革官制等。
02 王莽改制内容及 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 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废除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提高奴婢地位。
教育改革失败
王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民 众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 匮乏和教育制度不合理,这一改 革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事外交策略失误引发外部压力
对匈奴政策失误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过于软弱,导致匈 奴不断侵扰边境,给新朝带来了严重 的外部压力。
对西域政策失误
王莽试图通过控制西域来加强自己的 统治地位,但由于对西域情况了解不 足和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西域各国纷 纷反叛。
04 王莽改制失败对 当时社会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改制引发社会不满
01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货币、官制等多方面变革,触动了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导致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民众生活恶化
02
由于改制措施不当,如频繁更改货币制度,造成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困苦。
社会动荡加剧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内容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7]
措施
第一、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
王莽钱币系列(17张)
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

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

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第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

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

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

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7] 第三、禁止买卖奴婢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也未获得民众支持。

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

三年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管通管)。

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

各城设交易丞五人。

钱府丞一人。

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

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

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

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

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7]
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

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

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

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

最终,
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第五、王莽食古不化,认为改制后-切都要符合古义。

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进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

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

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

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7]
失败原因
第一、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结果,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第二、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7]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不切实际的乱改还引起社会的混乱。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四方农民相继起义,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

[7]
3人物评价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