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莽改制与社会改革
王莽新政的政策与影响分析

王莽新政的政策与影响分析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新政是一个引人注意的时期。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经过皇帝指定却成为帝王的人。
他推行的新政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改革王莽推行的新政首先体现在政治制度改革上。
他采取的是一种封建式的联盟,以鼓励地方豪强,加强地方政权,这有利于防止中央集权。
同时,王莽也实行了基于家族联盟和宗法制度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减少了地方政治势力之间的对抗,加强了中央的统一。
二、经济政策改革在经济政策方面,王莽也实行了一些省税减轻的政策。
他推动改革,试图通过财政和经济的手段让百姓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好处。
但他采用的措施并不够切实,他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彻底解决百姓的负担,而且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社会制度改革王莽推行的新政还涉及到了一些社会制度的改革。
他提出了一个用人原则,即用人不问出身、贵贱,而是以才干为主。
这种用人原则尽管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朝廷腐败的可能性。
另外,王莽还采取了一些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让人民意识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国家的统一。
四、王莽政策的影响王莽的新政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莽强调的道德和养生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刘宋时期;基于新政建设的宗法制度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莽推动的农业改革手段和经济政策对于后来的中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王莽新政改变了当时的历史格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
其封建式的联盟和基于家族联盟的政治制度,虽然在后期被改变,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和宗法体制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他在新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建立朝廷的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官制改革等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王莽改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既有负面的评价,也有正面的评价。
首先,王莽改制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策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困境。
尽管王莽倡导均贫富、平均土地权利和改善农民福利,但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不力,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时,货币改革也失败了,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短缺问题。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引发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为新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莽改制的正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试图重建朝廷的威信上。
在新政期间,王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势力。
他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太后的地位,并通过改革官制来打击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王莽还实行了一些改善统治基础的政策,例如破格提拔人才、加强教育和治理道德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朝廷重新恢复了一定的威信,并增强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以改革的初衷来评价王莽的改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尽管王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他的改革政策往往是片面和欠考虑的。
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动乱,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多人对他的统治不满和抵制。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综上所述,王莽改制的评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认可其重建朝廷威信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但也批评其改革政策的片面性和不适应社会的因素。
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但其改革措施对于后来的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莽改制的失败也反映了政治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尊重民意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历史趣闻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王莽改制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王莽改制的影响导语: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王莽改制的影响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王莽改制的影响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导致新朝的灭亡。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
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
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阶层也会如此。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
王莽要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
他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
生活常识分享。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士族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后世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教训
改革需要顺应历史
潮流
王莽改制失败表明,改革必须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否则 将难以取得成功。
改革需要注重民生
王莽改制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 众生活困苦和社会动荡。后世政 治改革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 高民众福祉。
王莽希望通过减轻赋役、赈济灾民等 措施来改善民生。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削 弱地方势力、改革官制等。
02 王莽改制内容及 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 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废除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提高奴婢地位。
教育改革失败
王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民 众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 匮乏和教育制度不合理,这一改 革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事外交策略失误引发外部压力
对匈奴政策失误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过于软弱,导致匈 奴不断侵扰边境,给新朝带来了严重 的外部压力。
对西域政策失误
王莽试图通过控制西域来加强自己的 统治地位,但由于对西域情况了解不 足和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西域各国纷 纷反叛。
04 王莽改制失败对 当时社会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改制引发社会不满
01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货币、官制等多方面变革,触动了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导致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民众生活恶化
02
由于改制措施不当,如频繁更改货币制度,造成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困苦。
社会动荡加剧
03
王莽篡汉改制读后感

王莽篡汉改制读后感
王莽新政,总的来说目的是好的,虽然有些地方方式方法不好,但是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去还是有好处的。
主要是改革太急,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
对于前朝的皇帝可以保留性命并保留祭祀可以说笼络了皇室的人心。
但是对于刘氏的王侯将相,直接集体降低爵位,为后来众多刘氏反叛埋下伏笔,应当先对于位高权重的人明升暗降,对于地位一般的人适当的给点不切实际的奖励,之后再以法律的名义对他们进行铲除。
对于货币改革,这是一定要搞,货币是国家的一种代表,但是初次改革货币种类太多不利于使用,之后多次改革导致不敢使用,至于国家信誉在民众心中丧失。
对于税制无法评价。
对于设立五均、赊贷等方式来稳定民众收入可以说非常好,但是对于连渔、畜牧、狩猎等方面都要收重税可以说让民众无路可退,应该对于矿、盐等国家命脉必须国家经营外,对于畜牧、渔等行业应该允许民营或官民合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罪民众,。
对于外事新朝侮辱匈奴挑起战争为匈奴在新朝边境骚扰埋下伏笔,还好胜利后分化匈奴部落,使匈奴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反击,在新建的朝代对于外交事务应该尽量为国内发展形成一个和平的状态。
王莽新政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与启示

王莽新政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与启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被称为“短命皇帝”的王莽,他的新政也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实践,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启示。
一、王莽新政的影响1.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王莽新政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种植,如减轻赋税和徭役、免除田租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实行“平均田制”,使得土地更加公平地分配,让农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对科技文化的影响王莽新政对科技文化的推动也是非常积极的。
他鼓励各地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他还设立书院,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注重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这些措施不仅使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历史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王莽新政对政治制度的改革是极有影响的。
他废除了西汉后期的封建制度和世卿制度,改成九锡诏制,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力机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他还希望将神权与世俗权力相结合,让政权更加强大,但这一想法却未能实现。
这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二、王莽新政的启示1. 历史经验的启示王莽新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改革是需要时机和环境的,不是随意可以进行的。
各项措施的实施必须在社会和经济基础上,逐步推进,不能一次性大刀阔斧,否则就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2. 科教文化的启示通过设立书院等措施,王莽新政注重科教文化,培养人才。
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现代社会需要人才,需要发展科技文化,因此注重科教文化的繁荣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必不可少。
3. 政治制度的启示王莽新政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也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政治制度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整体的政治体制。
改革政治制度需要考虑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科学、适应性的创新和改革。
王莽改革的失败因素与教训

王莽改革的失败因素与教训王莽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失败的尝试,也是一个极具教训意义的历史事件。
在公元新朝时期,王莽担任摄政王后,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挽救新朝的崩溃。
然而,王莽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本文将探讨王莽改革的失败因素,并总结其中的教训。
一、缺乏政治合法性王莽改革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政治合法性。
王莽通过谋夺摄政王的位置,违背了传统的继承原则,使他的统治地位缺乏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改革措施很难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相反,大多数人对他的改革心存怀疑,并持有抵制的态度。
缺乏政治合法性使王莽无法真正实施他的改革理念,因此改革失败。
教训:政治合法性对于任何改革计划都至关重要。
领导者应该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权力,以便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否则,改革计划很可能会因缺乏合法性而失败。
二、过度集权的统治方式王莽试图通过过度集权的统治方式来实施改革。
他取消地方豪强的势力,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然而,这种过度的集权统治方式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抵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许多地方官员对王莽的改革措施抵触甚至对抗,使得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过度集权的统治方式成为王莽改革的一个失败因素。
教训:在进行改革时,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的利益和诉求。
过度集权会导致官员和人民的不满,阻碍改革的实施。
因此,改革需要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尊重地方的权力与利益。
三、经济改革的不彻底王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土地制度、货币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然而,尽管他的改革方案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诚意,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
例如,在改革土地制度时,他并未对贵族地主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导致这部分人的强烈抵制。
另外,他实行的货币改革措施虽然意在稳定经济,但却未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反而使经济更加混乱。
这些问题使得王莽的经济改革不彻底,乃至失败。
教训:经济改革需要全面考虑各方利益。
国史论文

论王莽改制王莽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妇孺皆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雷贯耳。
许多史书中及后人都非常的贬低他,可谓是万人唾骂。
但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影响了历史呢?这可以从他失败的改革中看出来。
首先看看王莽改革的背景。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不断加重。
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已经艰难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了。
贵族、豪强却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
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贵族、豪强及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数量剧增,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了。
王莽掌握政权以后,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出发,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
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思想。
王莽自由熟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王道乐土”十分向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他对穷人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
他认为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会矛盾,就必须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及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罪恶。
王莽的改革在很多史书上说是“复古更制”,其实这并不是他自己首创,而是沿袭了汉武帝以来的政治、学术倾向。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以为完美无缺,是治国最好方案,同时也是为了缓和西汉末年尖锐的阶级矛盾,于是附会《周礼》,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其一,王田、私属。
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
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其二,五均、六筦。
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
“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
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莽改制与社会改革从王莽改制的阶级属性、指导思想以及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找出改制失败的原因,并对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应遵循的规律进行探索。
标签:王莽改制;儒家;改革;社会主义0引言王莽当政前,中国正处在西汉王朝末期,随着帝国的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开始尖锐。
以外戚为代表的权贵阶层长期把持着朝政,并与豪强地主以及大商人相互勾结,兼并土地,掠夺财富。
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贫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两极分化严重。
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和商人又代表着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于以外戚为代表的权力集团的压榨和剥削十分不满,要求利益的重新分配。
整个社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广大人民迫切需要一场改革来革除积弊,解决社会突出矛盾,解放生产力,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
王莽改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顺应而生的产物,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针对社会各种突出矛盾进行的全方位变革。
但是王莽改制却因种种弊端而导致失败,其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改制的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其失败的原因,能够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起到借鉴的作用。
1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改制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就像封建时代的很多其他改革一样,改制也以失败而告终。
回顾改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历史过程,其失败也有着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的时期对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总结,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就在于其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我们对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可以借助这一方法,就是对王莽改制存在的独特原因进行分析,对其存在、发展和失败的历史规律进行总结。
1.1改制的指导思想脱离社会现实矛盾任何变革能否成功,其领导阶级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至关重要。
这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是领导阶级是否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二是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首先考察第一个方面。
王莽改制时期正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起步的发展时期,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社会思想还处在封建文明的开始阶段,生产技术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
要支撑社会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要求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这也是土地兼并浪潮不断发生的一个客观原因。
封建地主阶级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代表。
王莽本人是外戚,属于封建贵族,而支持王莽上台的主要是封建士大夫们。
原本封建统治者与封建地主阶级具有一定的利益一致性,但王莽集团对于地主阶级的不信任以及操之过急的土地改革方案使得最终没能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
对于第二个方面,因为王莽集团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封建士大夫,他们缺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出改制蓝图的可能,在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地选择了儒家理想这一现成的但缺乏社会实践证明的指导思想。
在随后的改制过程中,王莽集团缺乏对改制艰巨性的深刻认识,一碰到困难要么就是拘泥于教条,要么就是想当然的随意改变,其政策的不断反复妥协就是证明。
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成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王莽集团照搬儒家社会理想,未能将其时代化,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现实,无法提供解决社会矛盾的现实办法,导致整个统治集团无所适从,劳民伤财,最终崩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王莽孝敬尊长,友爱兄弟,善待士人,思想高远,其改制举措具有理想主义的特性。
在当时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况下,他能大胆地提出并推动改革,这确实值得肯定。
只可惜王莽集团的阶级局限性制约了其改制的成功,他无法从前人那里找到一套适合的改制理论方法,也无法通过本阶级的社会实践去寻求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两千年来封建制度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所有的改革都无法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唯一可能取得的成功只能是局部的矛盾缓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路线是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社会的进步在两千年的时间长廊里显得极为缓慢。
1.2生产关系变革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单王莽对土地国有政策是认真推行的。
土地是国家的,国家依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与近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也有相似之处,怎么不好呢,怎么会不成功呢?改革受到土地占有者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强烈反对,这是可以预见的,可惜的是,改革的受益者农民也起来反对,王莽政权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倒塌了。
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采取的是一种“逐渐过渡并尝试错误”的方法,具有灵活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王莽改制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一特点。
王莽改制时,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已经几百年。
王莽的改制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回到原始社会。
自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农民不再是奴隶,而是租用地主土地。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快速增加,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强大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对抗自然和外族侵略的能力,在当时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王莽将土地关系改回井田制,限制了土地的流转,而农民受剥削的性质没有改变,仅仅是将剥削的主人由地主到皇帝变成了直接面对皇帝。
封建社会最基础的组织结构—地主阶级遭到打压,失去土地,社会生产秩序和社会化生产模式遭到破坏,荒地无法得到开垦,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国力衰退。
经济改革也是一样,王莽以皇权至上为思想指导,不顾甚至不懂经济规律强行推进币改,在货币理论上奉行主观历史唯心主义,按照《周礼》自搞一套,以为通过政府的强制力就可以无所不能,结果弄得市场混乱、经济崩溃。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将归于失败。
王莽的改制就是脱离了社会的现实要求,一味地拘泥古制,想当然的制定政策,失败后不能及时总结经验,立场摇摆不定,失去了各阶级的支持,最终失败。
1.3改制的不彻底性王莽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可避免。
王莽领导集团是由官僚贵族、地主和士大夫组成的,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系统的腐败问题,无疑是拿起武器革自己的命。
从王莽上台开始,就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所有的改制均是出自于自己的一厢情愿。
对改制的不当之处,不知道在实践中改良,反而一意孤行,“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等到反对声变大,局面无法收拾了,又慌忙全面废除新政,导致民众无所适从,对改制失去信心,改制彻底失败。
土地政策上,王莽推行的井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危机起到了有利效果,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
由于王莽政策的推行还是得依靠官僚集团,导致“推行改制没有清明的吏治和必要的专业人才相配合”,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大打折扣,豪强地主多方抵制,大量土地没有上交,国家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
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出台政策禁止买卖奴婢,但又不给奴婢改变身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
官僚地主们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
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经济政策上,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
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阻遏商人对农民的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平抑物价。
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
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
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
莽患之。
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
’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2王莽改制失败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借鉴王莽改制失败至少说明三个问题:(1)改革执行者是否能始终与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这是改革能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
(2)改革的方案是否符合实际,这是改革能否产生好的效果的根本。
(3)改革的结果能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改革能否得到拥护的保证。
2.1改革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王莽改制的最大失败就是复古,他遵循上古的《周礼》,带着美好的愿望建设心目中的理想国。
王莽颁布的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
但是《周礼》的一套制度在后世并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王莽直接照搬,危险性可想而知。
比如井田模式,王莽按照《周礼》把全国的土地重新平均分配,分配的额度也按照《周礼》来,人均不得超过一百亩。
结果导致全国的土地根本不够分配。
井田制来源于古代奴隶社会,王莽按照该办法,取消土地私有,禁止土地买卖,严重削弱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结果得不到任何社会阶层,包括农民的支持。
王莽的失败证明了一个道理,改革要想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一理论必须经得起实践所检验,同时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其正确性已经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我们应该更加坚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中国改革的理论指导。
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始终能够正确地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向前进。
2.2改革应坚持从实践出发王莽改制从理论上有着先天的缺陷,具体政策的制定上又不能做到从实践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是抱着复古的理论不放,一切想当然,面对失败时没有勇气与智慧坚持改制的方向,调整完善改制的办法,直到最后败亡仍然执迷不悟,发出“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的愚人感慨。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成功,就是立足于科学实践观,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革命奋斗历史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这条道路,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虽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不是按照已有的社会主义理论照样发展就能成功呢?“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王莽选择《周礼》指导改制,作为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主,缺乏正确的实践观,坐在朝堂里拍脑袋制定政策,对于社会在改制后发生的真实情况不调查不了解,遵循了一条不合时宜的理论,也没有创造性地调整与改变,一切凭借主观想象,导致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