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1.王莽改制的背景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就逐渐出现了,权贵者利令智昏,攫取财富、鱼肉民众肆无忌惮,乐此不疲,生活穷困潦倒、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对此,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上书对策之时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描述,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透露出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形势之严峻。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王朝的中期一般都会发生土地兼并的现象,当然,朝廷出于维护统治的长远核心利益之考虑,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来加以抑制和消解,尽可能地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
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除了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质属性强烈驱动之外,也跟汉武帝发起的汉匈战争直接有关系。
众所周知,汉武帝反击匈奴非常必要,正如汉武帝本人所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征和二年)但是反击匈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反击匈奴也给汉朝带来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汉书》卷七,《昭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荀悦《汉纪》佚文)。
其次,是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一触即发。
长期征伐匈奴的战时体制条件下,服役、租税、酷刑、征调、瘟疫、饥馑、水旱,使得广大民众精疲力竭、痛苦万分,不得已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导致整个社会面临大动乱、大洗牌的深重危机:“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他在新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建立朝廷的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官制改革等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王莽改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既有负面的评价,也有正面的评价。
首先,王莽改制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策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困境。
尽管王莽倡导均贫富、平均土地权利和改善农民福利,但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不力,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时,货币改革也失败了,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短缺问题。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引发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为新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莽改制的正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试图重建朝廷的威信上。
在新政期间,王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势力。
他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太后的地位,并通过改革官制来打击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王莽还实行了一些改善统治基础的政策,例如破格提拔人才、加强教育和治理道德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朝廷重新恢复了一定的威信,并增强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以改革的初衷来评价王莽的改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尽管王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他的改革政策往往是片面和欠考虑的。
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动乱,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多人对他的统治不满和抵制。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综上所述,王莽改制的评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认可其重建朝廷威信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但也批评其改革政策的片面性和不适应社会的因素。
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但其改革措施对于后来的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莽改制的失败也反映了政治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尊重民意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王莽的改制(简述)

•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缺乏改革的技术能力,而行政官员大多近乎腐败贪污; • 改制前后缺乏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繁复,朝令夕改,如:多次币制改 革,令货币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又以严刑强制执行,使人民反 感; • 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卖买私属、行六莞,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 ,后者自然鸣鼓而攻之。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谢谢观赏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臵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臵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东汉王莽改制简介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东汉王莽改制简介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导致新朝的灭亡。
历史1、失败的原因1.1主观原因动欲慕古,不切实际历史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
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
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
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性情躁扰,轻于改作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
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士族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后世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教训
改革需要顺应历史
潮流
王莽改制失败表明,改革必须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否则 将难以取得成功。
改革需要注重民生
王莽改制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 众生活困苦和社会动荡。后世政 治改革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 高民众福祉。
王莽希望通过减轻赋役、赈济灾民等 措施来改善民生。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削 弱地方势力、改革官制等。
02 王莽改制内容及 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 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废除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提高奴婢地位。
教育改革失败
王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民 众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 匮乏和教育制度不合理,这一改 革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事外交策略失误引发外部压力
对匈奴政策失误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过于软弱,导致匈 奴不断侵扰边境,给新朝带来了严重 的外部压力。
对西域政策失误
王莽试图通过控制西域来加强自己的 统治地位,但由于对西域情况了解不 足和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西域各国纷 纷反叛。
04 王莽改制失败对 当时社会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改制引发社会不满
01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货币、官制等多方面变革,触动了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导致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民众生活恶化
02
由于改制措施不当,如频繁更改货币制度,造成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困苦。
社会动荡加剧
03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改革,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都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这两次事件都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阶级的力量而进行的改革,但是两者之间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商鞅变法与王莽改革之间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想要了解二者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首先还要了解这两次变革的大致内容。
首先在商鞅变法中只有拥有军功的贵族子弟才有更多的权利,而没有建立军功的贵族,虽然家中富有也不可以铺张浪费,以此来禁止私斗。
废掉了之前的世袭制度,希望贵族子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官位。
这次变法还指出居民如有一家有罪,需九家一同告发,否则十家连坐。
还有推行县制,同时还奖励耕织。
主张要重视农业忽略商业,如果一个人因为游手好闲而贫困,那么该人的全家都会被罚为官奴,以及统一度量衡。
而王莽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开始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等政策,另外还改革了货币的相关政策,实行宝货制。
但是反复改变币制,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而地名的频繁变更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这样一来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十分明显了。
二者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主要还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而不同之处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空前强大,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而王莽改制由于王莽本人刚愎自用,在再加上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因此没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莽改制的影响王莽改制最后是失败了,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但对于这次改革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王莽改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那么王莽改制的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首先王莽改制的影响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建立了新朝,通过托古改制,兴周礼之治,挽救西汉的统治,王莽在经济上面实行王井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井田制度,这其中体现了儒家的理想社会,也为后来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完善尽了一份力。
王莽改制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2、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一)刘秀的统一战争从建武元年到十六年,长达15年的统一战争。
历史趣谈汉朝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导语: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
1、实行"王田""私属"制。
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
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
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
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
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
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
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
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
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 诏采伊尹、周公之号,加莽为“宰衡”,位诸侯王上。招 诱西羌万余人来降,称“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 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 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
莽父曼早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
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
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
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
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莽兄永为诸曹,早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
莽休沐出,振车骑,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嗷嗷然,陷 刑者众。后三年,莽知民怨,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买 卖,勿拘以法。(汉书食货志上)
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点。 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王莽钱范
改官制
改地名
王莽认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度 量衡也是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的文物颇有遗留。
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
才,……及其窃位南 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
面,处非所据,颠覆 王莽以之身灭。
之势险于桀、纣,而
《宋书·礼志序》
莽晏然自以黄、虞复 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
出也。……自书传所 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
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 变更,欲事事效古,美
考其祸败,未有如莽 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
(平帝元始四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 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 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 《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 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 记说廷中,将以正乖谬、壹制度云。群臣奏言:“昔周公奉继体之 嗣,据上公之尊,然后七年制度乃定。夫明堂、辟雍,堕废千载莫 能兴。今安汉公起于第家,辅翼陛下,四年于兹,功德烂然。”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所。《汉书》应劭注:“明堂 所以正四时、出教化,……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 宫,在国之阳。”
辟雍:古代太学。《三辅黄图》:“周文王辟雍……如壁 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
灵台:古代观天之所。《诗经》郑玄注:“天子有灵台者, 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
以上合称“三雍”。 《汉书》应劭注:“三雍者,辟雍、 灵台、明堂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
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
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
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
问知其夫人,皆惊。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 汉 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 书
·
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铜卡尺
铜 方 斗
嘉量 铜环权
莽至明堂,授诸侯茅土。……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 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千五百一 十一人。九族之女为任者八十三人。……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 且令受俸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
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啬。托以地理未定,故且先 赋茅土,用慰喜封者。
王 莽
传
平帝元始元年 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重译献白雉。诏荐于宗庙。 群臣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有定国安汉 家之大功”。诏加莽太傅,封安汉公。
二年 莽奏选皇后,请勿采王氏女。吏民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 言“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 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终选莽女为皇后。
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 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 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 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莽知其不 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
以予虞唐尊为太傅。尊曰:“国虚民贫,咎在奢泰。”乃身短衣小 袖,乘牝马柴车藉藁,瓦器,又以历遗公卿。出见男女不异路者, 尊自下车,以象刑赭幡汙染其衣。莽闻而悦之,下诏申敕公卿思与
皇后王政君(元 后)生 ②成帝
傅昭仪生 定陶王康
丁姬生 ③哀帝
王弘
王禁
安阳侯 阳平侯 王曼 平阿侯 安成侯 王政君 成都侯 红阳侯 曲阳侯 高平侯
王音 王凤
王谭 王崇
王商 王立 王根 王逢时
新都侯 王莽
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享 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 侯,卒成新都。(《汉书·元后传》)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 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 税以自供奉,疲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 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 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 至掠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 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 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于九族邻 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毁井田圣制、 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以“妖言惑 众,大逆不 道”伏诛。
元帝时 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 后以“非谤 京房奏 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 政治,归恶
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 天子”弃市。 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成帝时 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 甘忠可 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言
之甚者也。昔秦燔诗、 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
书以立私议,莽诵六 所尚非务,故以高义,
艺以文奸言,同归殊 退至废乱。此不知大体
涂,俱用灭亡。
者也。
《汉书·王莽传赞》
桓谭《新论》
以“假鬼神 罔上惑众” 下狱病死。
哀帝时 惟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
夏贺良 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
建议下 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
诏
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
以“执左道, 乱朝政,倾 覆国家,诬 罔主上,不
冯昭仪生 中山王兴
卫姬生 ④平帝
①汉元帝
五年 吏民以莽辞让新野封地,上书者累计487 572人。诏加莽 九锡殊礼。“风俗使者”八人还奏:天下风俗齐同,郡国造歌谣、 颂功德凡三万言。莽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 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平帝暴卒。
居摄元年 莽立二岁幼儿婴为皇太子。自效“周公故事”摄帝位。
三年 哀章献符命。莽篡位。流涕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 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王莽改制
王莽篡位的历史背景 改制及其失败
西 汉 后 期 的 社 会 思 潮
七纬三十六种
昭帝时 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此当有从匹夫为天 眭弘奏 子者。……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
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 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 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 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