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

合集下载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

历史王莽的历史悲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1.王莽改制的背景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就逐渐出现了,权贵者利令智昏,攫取财富、鱼肉民众肆无忌惮,乐此不疲,生活穷困潦倒、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对此,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上书对策之时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描述,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透露出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形势之严峻。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王朝的中期一般都会发生土地兼并的现象,当然,朝廷出于维护统治的长远核心利益之考虑,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来加以抑制和消解,尽可能地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

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除了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质属性强烈驱动之外,也跟汉武帝发起的汉匈战争直接有关系。

众所周知,汉武帝反击匈奴非常必要,正如汉武帝本人所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征和二年)但是反击匈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反击匈奴也给汉朝带来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汉书》卷七,《昭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荀悦《汉纪》佚文)。

其次,是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一触即发。

长期征伐匈奴的战时体制条件下,服役、租税、酷刑、征调、瘟疫、饥馑、水旱,使得广大民众精疲力竭、痛苦万分,不得已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导致整个社会面临大动乱、大洗牌的深重危机:“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

王莽改制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他在新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建立朝廷的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官制改革等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王莽改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既有负面的评价,也有正面的评价。

首先,王莽改制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策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困境。

尽管王莽倡导均贫富、平均土地权利和改善农民福利,但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不力,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时,货币改革也失败了,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短缺问题。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引发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为新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莽改制的正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试图重建朝廷的威信上。

在新政期间,王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势力。

他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太后的地位,并通过改革官制来打击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王莽还实行了一些改善统治基础的政策,例如破格提拔人才、加强教育和治理道德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朝廷重新恢复了一定的威信,并增强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以改革的初衷来评价王莽的改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尽管王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他的改革政策往往是片面和欠考虑的。

他的土地改革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动乱,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多人对他的统治不满和抵制。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综上所述,王莽改制的评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认可其重建朝廷威信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但也批评其改革政策的片面性和不适应社会的因素。

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但其改革措施对于后来的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莽改制的失败也反映了政治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尊重民意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王莽的改制(简述)

王莽的改制(简述)

•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缺乏改革的技术能力,而行政官员大多近乎腐败贪污; • 改制前后缺乏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繁复,朝令夕改,如:多次币制改 革,令货币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又以严刑强制执行,使人民反 感; • 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卖买私属、行六莞,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 ,后者自然鸣鼓而攻之。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谢谢观赏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臵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臵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东汉王莽改制简介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东汉王莽改制简介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东汉王莽改制简介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导致新朝的灭亡。

历史1、失败的原因1.1主观原因动欲慕古,不切实际历史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

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

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

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性情躁扰,轻于改作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

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如何理解王莽改制失败

士族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后世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教训
改革需要顺应历史
潮流
王莽改制失败表明,改革必须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否则 将难以取得成功。
改革需要注重民生
王莽改制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 众生活困苦和社会动荡。后世政 治改革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 高民众福祉。
王莽希望通过减轻赋役、赈济灾民等 措施来改善民生。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削 弱地方势力、改革官制等。
02 王莽改制内容及 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 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废除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提高奴婢地位。
教育改革失败
王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民 众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 匮乏和教育制度不合理,这一改 革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事外交策略失误引发外部压力
对匈奴政策失误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过于软弱,导致匈 奴不断侵扰边境,给新朝带来了严重 的外部压力。
对西域政策失误
王莽试图通过控制西域来加强自己的 统治地位,但由于对西域情况了解不 足和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西域各国纷 纷反叛。
04 王莽改制失败对 当时社会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改制引发社会不满
01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货币、官制等多方面变革,触动了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导致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民众生活恶化
02
由于改制措施不当,如频繁更改货币制度,造成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困苦。
社会动荡加剧
03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是什么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改革,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的区别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都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这两次事件都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阶级的力量而进行的改革,但是两者之间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商鞅变法与王莽改革之间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想要了解二者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首先还要了解这两次变革的大致内容。

首先在商鞅变法中只有拥有军功的贵族子弟才有更多的权利,而没有建立军功的贵族,虽然家中富有也不可以铺张浪费,以此来禁止私斗。

废掉了之前的世袭制度,希望贵族子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官位。

这次变法还指出居民如有一家有罪,需九家一同告发,否则十家连坐。

还有推行县制,同时还奖励耕织。

主张要重视农业忽略商业,如果一个人因为游手好闲而贫困,那么该人的全家都会被罚为官奴,以及统一度量衡。

而王莽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开始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等政策,另外还改革了货币的相关政策,实行宝货制。

但是反复改变币制,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而地名的频繁变更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这样一来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十分明显了。

二者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主要还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而不同之处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空前强大,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而王莽改制由于王莽本人刚愎自用,在再加上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因此没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莽改制的影响王莽改制最后是失败了,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但对于这次改革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王莽改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那么王莽改制的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首先王莽改制的影响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建立了新朝,通过托古改制,兴周礼之治,挽救西汉的统治,王莽在经济上面实行王井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井田制度,这其中体现了儒家的理想社会,也为后来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完善尽了一份力。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2、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一)刘秀的统一战争从建武元年到十六年,长达15年的统一战争。

历史趣谈汉朝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趣谈汉朝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导语: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

1、实行"王田""私属"制。

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

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

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

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

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

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

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

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

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莽改制之功过
A地皇四年,在长安南郊一片哭声里新朝走向了末世,王莽死于乱军中,除了身首异出王莽还落下了千古骂名。

B可是历史上的王莽是真的如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和司马光等历史学家对王莽评价:一个伪君子,一个篡位的巨奸吗?他们用一个“伪”字来抹杀了王莽的一切成就。

今天就让我们用更加公正合理的眼光来评论王莽他的一生。

A他出生于一个外戚世家,不过在他幼时其父兄就先后去世,留下王莽与老母相依为命,所以王莽的幼年过的十分贫苦,正是这种贫苦的生活养成了王莽坚毅的性格。

王家在当时是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其子孙多不肖,沉迷声色犬马,唯有王莽独守清静,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王莽生活简朴,勤劳好学,而且还抚育兄长的寡妻遗子,同时对外结交贤士,帮助穷苦人家,久而久之其贤德的声名就远扬。

后在汉成帝阳朔三年年仅24岁的王莽进入中枢为官,就此开启他传奇的一生
B王莽早年在中枢为官可谓尽职尽责,加之当时王家外戚显赫的身份,所以王莽年仅30岁就被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并在在大司马王根退休时,打败他的竞争对手淳于长就任了大司马。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王莽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

汉哀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管控,削弱王氏的影响力,他引入了新的外戚,在汉哀帝和新的外戚集团的打压下王莽不得不卸职归隐封国。

A王莽为了在这场巨变中里不仅丢了辛苦了官职,甚至还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正是这场变动让王莽清楚的认识到皇权的巨大权力,也明白了若是想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就必须登上那尊贵无比的皇帝宝座。

从此一颗篡位的种子就此埋下。

B后来汉哀帝去世,王莽重新回到汉帝国权力的中心。

重新掌权的王莽开始了为他篡位铺平道路,在王莽多年的经营下,终于在初始元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A王莽称帝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王莽认识到西汉王朝最严重的社会矛盾是土地兼并,于是他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借恢复周制的借口在全国推行耕田国有制,并禁止了私人土地买卖,同时王莽还进行了货币改革,官制改革,历法和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B王莽的改革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而进行的,可是为何新朝在王莽的改革之下不到二十年就灰飞烟灭了?
A首先王莽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王莽身上的书生气太重,从他在外交和民族政策可以清晰的看出王莽在国家的治理方面个人理想高于国家利益。

在他在制定与匈奴外交政策之中,王莽改变原先汉朝的政策,王莽登基之后他改汉朝赐的“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一个“新”字的加入,改变了匈奴和新朝的关系的性质由投靠、依附,变成内部附属关系,而且由“玺”变“章”,其品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帝王、诸侯王级变成了列侯级。

B王莽除了改了赐玺还给“匈奴单于”改了一个“降奴服于”,最终导致新朝与匈奴冲突加剧。

自汉宣帝起的匈奴与中原的和平被王
莽打破,边境连绵的战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A王莽为了自己的民族观念导致了匈奴与新朝的对立,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使无数边民流离失所,甚至死于匈奴人的刀下。

同时新朝为了防御和打击匈奴不得不将在在全国征发士卒,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加速了新朝的灭亡。

王莽不仅仅挑起与匈奴的战争还引发了新朝与周围国家与游牧民族的对立,可谓是东南与西夷皆乱。

虽然外部的战争,给新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小编认为内部的混乱才是导致王莽新政和新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B无疑王莽是个果断、有抱负的改革家,但是王莽陷入一个为改革而改的怪圈。

王莽想全面改变西汉末年社会的颓势,于是他从社会的个个方面进行改革。

但是王莽的改革有些矫枉过正,而且王莽施行的改革也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脱节。

若只从客观上分析王莽的改革,他拟定的改革方向是没有错误的,可是王莽太过于急于求成,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可是王莽为了证明自己的新朝比西汉王朝强大而强推改革。

A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王莽大部分的改革都与他的初衷相背离,小编就以王莽的货币改革来说明。

王莽为了削弱商贾、贵族世家对百姓的剥削,推行了货币改革。

首先王莽对流通的货币进行了改变,由西汉广泛施行的五铢钱改成六大类二十八种钱币,之后又推出了大小钱,可是还没多久就又废除大小钱,实行新的货币。

王莽每次流通货币的变化都给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相当于变相的掠夺民财。

而且这种三易其政、朝令夕改的做法,使百姓对王莽的新朝失去了信任,
也使王莽的新朝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B王莽失信于民的行为不单单影响了货币改革的施行,也影响了国家信贷制度、和税收改革的进行。

由此观之,信用无论的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尤为重要的,个人失去信用难以立足于社会,国家失去信用难以长存的天地。

A若抛开信用问题单论王莽的货币改革,还是很有社会意义。

无论是信贷制度的建立还是税收的改革都是有益于当时的社会的,甚至对后世的朝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当然若只是政府的信用存在问题,还不足以那么迅速的瓦解王莽的统治。

王莽的快速破灭在于他施行的土地改革。

笔者认为王莽的土地改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为收私人土地为国有,实行国有化。

其二以人口均田。

其三禁止私人土地买卖。

大家是否有点熟悉的感觉,没错这与我国解放初期施行的土地改革十分相似。

这也侧面证明王莽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

A但是王莽忽视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在于当时统治中国的是无产阶级,而且封建地主势力在解放战争中基本瓦解。

社会的生产力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以巨大提升,所以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得以成功。

B然而王莽身处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

毋庸置疑王莽的土地改革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不过在西汉末年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封建王朝维持政权稳定的帮手主要是贵族世家、地主豪强。

若失去了这一类人支持,中央政府很难施行自己的政策。

A王莽土地改革的核心就是私田国有化,这一点就严重威胁到贵族世家、地主豪强的根本利益,所以各地豪强会揭竿而起,对王莽的新朝群起而攻之。

B除了贵族世家。

地主豪强的反抗,王莽失去对乡村的控制也是其灭亡的催化剂。

西汉还是一个农业国,社会主要的人口主要集中于乡村。

而当时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却是通过地主豪强进行的。

地主豪强的王莽统治的工具,然而地主豪强的利益又在土改中受损,自然不会维护新朝的利益。

A久而久之新朝的国库就入不敷出,财政的困境引起的连锁反应加速了王莽新朝的灭亡。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导致王莽政权快速灭亡的还有连绵不断的天灾和人祸。

王莽当政期间几乎年年发生天灾,或是旱灾、地震、是蝗灾,真可谓天亡其也。

在天灾之之外还有四十万官军败于三万起义军的人祸。

这些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王莽的新朝十九年而亡。

B小编认为王莽是这个值得肯定的改革家,他托古改今,能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

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王莽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开始王莽为了个人的儒家的大同社会的理念强推土改,施行不合国情的外交政策。

A王莽身上的书生气也太重,行事也按照一个“儒者”来。

这是一个为帝王者之大忌。

同时笔者认为王莽的性格也太过浮躁,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所说:“莽性躁扰,不能无为。


B王莽改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为人所诟病,但是除开不合道义的篡位,王莽的改革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先进的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给后世的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启事。

A王莽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他的“大同社会”所努力,为了改变西汉黑暗的社会情况。

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为了这个儒生共同的理想,王莽他不惜背上篡位巨奸的历史骂名。

王莽或许不是一个合格帝王,但是他肯定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儒者,任何一个为了自己理想而奋斗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B王莽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一个鲜活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形象。

古之儒者那为天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光辉形象在王莽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莽执政期间不为外界所影响坚持初心。

即使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任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停止改革。

这或许就是儒者的尊严,儒者的信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