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二O O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概况 (2)三、镇区概况 (4)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一、规划依据 (4)二、规划年限 (4)三、规划原则 (5)四、规划目标 (5)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三、产业发展规划 (7)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一、城镇性质 (23)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三、功能结构规划 (24)四、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一、现状 (26)二、绿地系统规划 (26)三、景观规划 (26)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二、道路交通规划 (27)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一、给水工程规划 (28)二、排水工程规划 (28)三、燃气工程规划 (29)四、电力工程规划 (29)五、通信工程规划 (29)六、管线综合规划 (30)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三、城镇防灾规划 (31)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三、近期建设重点 (31)四、近期建设项目 (3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背景及现状一、规划背景(一)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震,致使中江县境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毁,数万居民无房可居住。
《高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简要说明

《高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简要说明一、规划期限与范围1、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2020年以后为城市发展远景。
2、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即行政辖区范围,含1个街道和16个镇,总面积219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高要市经济最发达、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
包括南岸城区、金渡镇、新桥镇、莲塘镇、白土镇、大湾镇的镇域范围以及砚坑紫云谷旅游基地、华南中医药城、回龙镇50 平方公里旅游基地,总面积约662.98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北以西江为界,东至烂柯山,西至蛇山,南抵莲塘镇,包括南岸街道的全部、金渡镇的大部分以及莲塘镇北部等地区,总面积约为138.6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珠三角核心区城镇化主要扩散区域;肇庆市城区和产业空间的主要拓展区;粤港澳区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2、经济发展目标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中心镇为纽带,发挥城乡两个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既服务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富裕城乡。
3、产业发展方向——农业精细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
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快推进绿色蔬菜、水产养殖、岭南四季佳果、肉桂生产加工、禽畜饲养、农业生态旅游、优质大米、名优经济林木等农业“八大工程”建设,打造高要罗非鱼、活道生态米、西江优质肉桂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品牌。
——工业集约化,建设创新力强的产业园区。
根据现有产业优势和潜力,重点培育壮大五金制品、精密压铸、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五金技术创新中心、五金产品展销中心和五金产品出口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壮大精密压铸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精密压铸生产基地;继续接受佛山等地的陶瓷产业的转移,加快金陶陶瓷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成为生态环保、可循环发展的陶瓷产业基地。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O O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概况 (2)三、镇区概况 (4)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一、规划依据 (4)二、规划年限 (4)三、规划原则 (5)四、规划目标 (5)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三、产业发展规划 (7)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一、城镇性质 (23)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三、功能结构规划 (24)四、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一、现状 (26)二、绿地系统规划 (26)三、景观规划 (26)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二、道路交通规划 (27)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一、给水工程规划 (28)二、排水工程规划 (28)三、燃气工程规划 (29)四、电力工程规划 (29)五、通信工程规划 (29)六、管线综合规划 (30)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三、城镇防灾规划 (31)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三、近期建设重点 (31)四、近期建设项目 (3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背景及现状一、规划背景(一)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致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毁,数万居民无房可居住。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2030年)说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0年)说明济宁市总体规划(2022-2030)《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21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
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
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有限。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
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用地规模。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回顾1. 规划背景1.1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当今世界,总体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2 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升级给广东落后地区带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时期,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
广东省提出以珠三角为核心,带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协调发展,加强泛珠三角的区域协作,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及其转移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给广东省相对落后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
1.3 中心镇为广东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由于中国的国情,小城镇历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意识到小城镇的集约与规模发展的重要性,在省内选择了273个中心镇集中发展,推进广东省城市化的进程,中心镇建设是广东省城镇化的重要战略。
1.4 “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梅州”,即“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工业梅州为重点、生态梅州为基础、文化梅州为动力,这对某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某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 某镇成为某县的中心镇现在的某镇所指为原来的某、文葵、大都合并后的镇,取名为某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某县的中心镇。
中心镇的确立给某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某镇的空间得到了拓展,某镇的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和民营企业的集聚发展和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某地形较平坦,是某南部商贸集散中心,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占城镇总体规划简要说明

占城镇总体规划简要说明一、地理位置:占城镇位于辉县市南部,面积59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全乡364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9人。
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3公顷。
镇政府驻大占城村,东北与北云门镇相接,东南与新乡县合河乡相连,南隔卫河(大沙河)与获嘉县照镜镇相望,西北毗邻冀屯乡,西南毗邻峪河镇,北与赵固乡接壤。
占城镇区距辉县市城区18公里,距获嘉县城区18公里,距新乡市中心城区30公里。
二、人口规模:从2009年35793人到2015年全镇户籍人口为41814人,年均增长率9.29%,人口预测规划远期5年后2020年为45046人,10年后2025年为50753人。
2015年镇区人口基数为7641人,人口预测规划远期5年后2020年为8062人,10年后2025年为17400人。
三、城市定位:将占城镇建设成为农业基础牢固、工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繁荣、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四、功能分区:占城镇域范围内对外交通有黄马线,从镇域西部南北向贯穿而过,是本镇域联系其他乡镇的主要道路,另还有县道X017,乡道Y016、Y009成了占城镇内外联系的道路网络,对外交通条件较弱,交通无明显优势。
现状镇区有加油站2处,均位于南北向乡道009上,占城镇用地广泛,以行政办公、商贸、文教、及居住为主的城市中心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5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万人。
五、产业布局:占城镇的现状产业主要为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工建材业、生活服务业、精品农业(花卉、药材等)、畜牧业等。
近年来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综合开放。
占城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其主要经济依靠农业及其相关的养殖业维持。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占城镇农业初步形成了畜禽肉类和小麦育种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养殖业已经成为一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区域总体规划说明样本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计划设计说明第一章、概况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一、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关键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和人口: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
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经过市域,是台州地域内陆交通枢纽。
市区计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
夏少酷暑冬无严寒。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
降水关键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显著,十二个月有两个丰水期(5、6月梅雨和8、9月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对枯水期)。
风向随季节转换显著,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显著。
气象灾难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难发生。
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
因为受海水调温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因为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显著。
四、历史沿革: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
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
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
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指导思想……………………………………………………………………………………四、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第二章城镇现状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城镇概况………………………………………………………………………………………..二、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三章行政区人口规模和结构……………………………………………………………一、行政区人口规模预测……………………………………………………………………………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一、村镇体系规划…………………………………………………………………………………..二、镇域空间布局…………………………………………………………………………………..第五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一、现状概况………………………………………………………………………………………..二、主要公共设施规划………………………………………………………………………………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一、道路交通现状及问题……………………………………………………………………………二、道路交通规划……………………………………………………………………………………第七章镇域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一、现状水资源概况…………………………………………………………………………………二、给水工程规划……………………………………………………………………………………三、排水工程规划……………………………………………………………………………………四、通信工程规划……………………………………………………………………………………五、环卫工程规划……………………………………………………………………………………第八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一、生态环境规划…………………………………………………………………………….…..二、城镇防灾规划…………………………………………………………………………………….第二部分三口塘镇镇区建设规划………………………………………………….第一章镇区现状分析……………………………………………………...............一、现状概况……………………………………………………............................二、现状问题分析………………………………………………............................第二章镇区性质、范围、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方向…………………………………….一、镇区性质…………………………………………………………………………….........二、镇区规划范围……………………………………………………………………….........三、镇区发展规模……………………………………………………………………….........第三章镇区用地布局………………………………………………………… .........一、规划布局原则……………………………………………………………………….........二、规划布局战略…………..………………………………………………………….........三、布局结构………………..………………………………………………………….........四、居住建筑用地规划……..…………………………………………………………..........五、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六、绿化景观系统规划……..……………………………………………………..............七、镇区规划用地统计.………………………………………………………….............. 第四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二、规划道路网结构………..………………………………………………………….........三、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第五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一、近期规划导则………..…………………………………………………………...........二、近期规划的年限……..………………………………………………….………..........三、近期规划的规模……..…………………………………………………………............第六章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电力工程规划……..…………………………………………………………..............四、通信工程规划……..…………………………………………………………..............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二、环境保护规划……..…………………………………………………………................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7、《湖南省建制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8、国家、省、市近期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二、规划原则1、推进经济发展原则:以发展镇村经济为中心,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布局镇村空间形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镇村劳动生产效益,缩小城乡差别。
2、占补平衡原则: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耕地总量相平衡,尊重农民意愿,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3、生态保护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完善镇区与村庄公共设施,确立节能环保的城镇建设理念。
三、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2、综合确定镇区的发展规模,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土地,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宜人的小城镇。
3、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见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5、本规划由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执行中因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查时,须按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三口塘镇总体规划范围是镇行政区划用地55.2平方公里。
根据祁阳县总体规划,确定了本次规划的期限。
1、近期规划期限:2009年——2014年。
2、远期规划期限:2015年——2029年。
第二章城镇现状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城镇概况1、地理位置三口塘镇地处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中部西南边,距县城24公里,镇域面积55.2平方公里,东邻观音滩镇,南接大忠桥镇,西靠冷水滩区,北连茅竹镇。
辖30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4万人,为全县农业大镇之一。
2、历史沿革三口塘自1958年成立了人们公社,隶属于白水区,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讲将三口塘乡、栗林乡、胜利乡等合并为三口塘镇。
3、自然环境(1)地形:祁阳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凹”字形盆地景观。
县内地貌类型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地、溶洞。
三口塘镇貌有平原,岗地丘陵及山地,地形复杂,镇区规划分散,三面环山,一面临稻田。
(2)气候:祁阳县属亚热带季见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其特点为春温多变,寒潮频繁;夏多暴雨;秋常干旱,气候炎热;冬少严寒,间有冰冻。
年均日照为1591.9小时,无霜期293天,年平均降雨量1275.7mm。
年内绝对最高气温40O C,最低气温-5O C,年平均气温17.8O-18.4O C。
年降雨量1217毫升。
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居多,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夏季干旱,天气直接受大气环流的控制。
冬夏季风的进退失常和台风登陆的次数太少,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但对农业有严重危害性的是7-9月夏秋连旱。
低温、大风、冰雹、冰冻天气也常有发生。
4、人口与用地三口塘镇镇域面积55.2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稻田面积2.5万亩,辖30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183人,其中农业人口21067人。
非农业人口2116人,城镇总人口2089人,常住人口1827人,暂住人口157人,流动人口105人。
5、经济发展现状三口塘镇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底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
全年财政收入330.6万元,税收达100万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推进“三化”为主攻方向,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以煤炭、建材、规模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农业产业体系,经济社会逐步呈现出基础稳固、经济壮大、环境优化、产业提升、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