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导言1.教学目的和意义:介绍课程意义和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及目标;2.课程内容概述:简述课程的内容范围及涵盖的重点领域,引起学生兴趣;3.教学方法与评价:说明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跨文化交际概述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其重要性;2.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困惑;3.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介绍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素养,如文化敏感度、文化适应力等。

三、文化差异与沟通1.文化对沟通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的影响;2.非语言沟通:介绍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3.社交礼仪: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4.语境和修辞:介绍语境和修辞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四、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的应用1.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跨文化商务沟通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技巧;3.文化差异与商务谈判:介绍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分享应对策略;4.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跨文化误解的成因: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误解成因;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3.跨文化解决冲突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1.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发展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发展和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建议;3.跨文化适应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分享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经验和故事。

七、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跨文化交际项目,如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概说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必修课。

2.课程任务:《跨文化交流概说》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语言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模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重要内容,并能够对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体系、语言等各个方面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本学科研究的定位与发展,以期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定位与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跨文化交际学概念与学科性质。

4.教学内容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二、跨文化交际的分类三、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第二章文化休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文化休克的含义,人们在异文化中的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到过异族文化难有深刻的体会。

但跨文化交际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教学内容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和特征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失误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了解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是20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为善,严慧仙。

本教材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是跨文化交际通论性教材。

教材以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供中文系、外语系本科生及相关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本教材力避与外语专业同类教材的重复,努力出新,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体现出学术性、实用性和原创性。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等进行界定后,全书从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等角度进行阐述。

教材吸取当前外语学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创建了不同于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框架。

教材编写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适当地淡化纯理论的探讨,重在实际案例的分析;弱化对西方文化的系统介绍,强化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分析传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文化变异现象;转变立足“翻译”的思路,着眼于现时的口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全部开课学期1学分2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有利于学生文化历史知识的拓展,提高和其他国家人士交往的能力。

建议教材《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胡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主要参考书[1]《跨文化交际》,顾日国.北京:外国语言与研究出版社,2000[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胡文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跨文化交际研究》林大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实用型课程,通过跨文化交际失误案例分析、生活中出现的英汉商标、广告翻译失误分析等形式,深入浅出,生动但系统地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规约、社交礼仪、体势语言、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必备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和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时应该如何遵守相应的社交规约、如何准确使用得体的体势语言、如何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开启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现象及其内涵,扩展语言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并帮助学生学会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异域习俗。

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合计1Chapter1: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44 2Chapter:2:The Hidden Core of Culture44 3Chapter3:Verbal Communication44 4Chapter4:Nonverbal Communication44 5Chapter5: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44 6Chapter6:Social Interaction Custom447Chapter7:Cultural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Context448Chapter8: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44合计3232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教学内容:介绍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模式,交际中的各种意义等。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XXXXXX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和互动的影响。

3.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流的概述a.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意义b.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c.重要的跨文化概念和理论(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认知等)2.文化差异与交流a.文化的组成和特点b.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c.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和挑战3.跨文化沟通技巧a.跨文化沟通的原则和方法b.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时的应对策略c.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挑战a.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b.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c.文化冲突和误解的解决5.跨文化团队和跨国公司管理a.跨文化团队的特点和挑战b.跨文化领导力和管理技巧c.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和战略6.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分析a.通过具体案例学习和探讨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b.分析跨文化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和经验7.跨文化交流实践和体验a.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b.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环境和交流方式教学方法:1.授课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概念、原理、案例等,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堂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考和交流。

4.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跨文化情境,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

5.实地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不同文化环境,提供实际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体验。

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教案标题: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 跨文化知识的学习。

5.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6. 跨文化沟通技巧的训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跨文化经验和观察,并从中总结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和挑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场景的角色扮演,锻炼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跨文化交际。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一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教材,作为教学指导。

2. 多媒体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视频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真实的跨文化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展示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跨文化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一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考试,测试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概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建议将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分为10个教学小时进行教学,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引入跨文化交际概念和重要性(课堂讲授)- 第二课时: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课堂讲授)- 第三课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 第五课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 第六课时:跨文化沟通技巧的训练(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七课时:复习和总结(课堂讲授)- 第八课时:学生小组讨论和准备案例分析报告- 第九课时:学生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讨论- 第十课时:期末考试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敏感性。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同时增加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历史和发展;2.理解文化的定义和要素,掌握文化差异的分类和解读方法;3.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4.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历史和发展a.跨文化交际的定义b.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和发展趋势c.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挑战2.文化的定义和要素a.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文化的要素: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c.文化因素对交际行为的影响3.跨文化差异的分类和解读方法a.地理文化差异:气候、地理环境等b.社会文化差异: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c.非语言文化差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d.解读跨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技巧4.跨文化沟通的方法a.语言和交流方式的适应性b.姿态和守则:尊重、礼貌、包容、灵活c.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倾听、理解、互动5.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的培养a.增加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b.提高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认知c.跨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方法6.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a.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b.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分享c.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和提升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授:概念、理论的讲解和分析2.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研讨3.视频观摩: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实例观看和讨论4.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进行实践操作5.跨文化体验活动:参观文化场所、参与文化节庆等五、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报告、课后阅读和思考题2.期中考试: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上海市重点课程
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分:3 学分
总学时:54 学时
开课专业:对外汉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跨文化语言交际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提供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

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1 - 2周,共6课时)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
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3 - 4周,共6课时)
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5 - 6周,共6课时)
第一节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第四章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7 - 8周,共6课时)
第一节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符号与代码系统
期中考核(第9 - 10周,6课时)
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
课堂交流:交流案例,并评选优秀案例
第五章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11- 12周,共6课时)
第一节汉英句法差异分析
第二节汉英语义差异分析
第六章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13 - 14周,共6课时)
第一节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第七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第15 - 16周,共6课时)
第一节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
第二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
第八章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17 - 18周,共6课时)第一节性别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跨性别文化交际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吴为善《跨文化语言交际》,商务印书馆,2007
2、参考书目:详见“参考文献目录”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四、课外学习要求:
1、阅读指定参考书目,做好笔记。

2、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

3、参加两次跨文化交际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五、考核方式:
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占20 % ;
交际情景案例作为期中考核成绩,占30 % ;期末考核为书面考试,占50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