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最强健脾穴 常用穴位处方

合集下载

太白穴—健脾气补肺气要穴

太白穴—健脾气补肺气要穴

太白穴—健脾气补肺气要穴
太白穴,足太阴脾经腧穴,为原穴,是该经原气所留止之处,又为土经土穴,土可生金,是治肺气虚的主要穴;也用来治疗脾虚泄泻、呕吐,食欲缺乏,身体困重疼痛之疾患。

定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解剖:在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1、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2、体重节痛。

配伍:1、太白配阴陵泉、人中,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湿胜所致水肿;2、太白配足三里、风池、扶突,利湿通络止痛,适用于湿阻经络所致的全身疼痛;3、太白配灸隐白,补阳摄血,适用于崩漏;4、太白配灸足三里、天枢、中脘,温阳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性水泄;5、太白配三阴交、合谷、头维,益气养血止痛,适用于气血虚弱性头痛;
6、太白配太阳、合谷、三阴交,益气养血,清热除风,适用于头晕;
7、太白配阴陵泉、人中,灸气海,温阳化气,开窍,适用于全身性水肿;8、太白配太渊,培土生金,适用于肺虚咳嗽。

气血不足灸太渊太白最强健脾穴

气血不足灸太渊太白最强健脾穴

气血不足灸太渊太白最强健脾穴气血不足灸太渊穴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主呼吸,气为血之统帅,此处穴位开于寅,得气最先,所以在人体的穴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太渊穴的形态犹如山洞深渊,而此穴位的气血就犹如流淌在山洞的溪水。

溪水的寒热温凉以及其溪水的多少变化,直接影响并导致穴位局部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通过从深渊中散发出来的水汽来实现的。

局部环境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到更大的环境,这就是太渊穴的内在作用原理。

太渊穴对于身体虚弱、气不足、讲话有气无力、面色苍白、脉搏微弱,严重时甚至几乎无法触及到脉象的“无脉症”,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太,大并达到了极至的意思;渊,深涧、深洞的意思,此处是指穴位的形态,这个穴位的名称来自于从类似的角度描述穴位在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这个地方散化成为凉性水湿。

因为此处穴位的手内横纹的凹陷处,经水的流向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的,就如同经水从山的顶峰流进地面深渊的底部,所以名叫太渊穴。

太渊穴,属于手肺经经脉上的穴道。

手掌心朝上,腕横纹的桡侧,大拇指立起时,有大筋竖起,筋内侧凹陷处就是这处穴位。

中医艾灸养生认为太渊穴(1)能够治疗气不足、无脉症;(2)对流行性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具有良好的疗效;(3)患有失眠、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肋间神经痛等疾病的人,长期按压这处穴位,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的效果。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太白穴的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揉太白穴,远离脾虚烦恼人体的脾出现问题时,多表现为大便稀溏或便秘、肠鸣、腹胀、胃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表现,人体上有特殊的穴位可以方便我们及时治疗吗?当然有了,这个穴位就是位于足部内侧偏前方赤白肉际处的太白穴。

对于脾虚带来的烦恼,只要按揉太白穴,就能帮你解决。

此穴集脾经的原穴与输穴于一身,不但能治疗上述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而且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是脾经上的重要穴位。

按揉太白穴,治疗脾胃疾病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善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饥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针灸太白穴,缓解各种疼痛本穴为足太阴输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

”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操作方法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太白穴。

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

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太白穴交替点揉。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版权声明:本视频为公众号【艾灸祛百病】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脾虚按摩哪个穴位能治好

脾虚按摩哪个穴位能治好

脾虚按摩哪个穴位能治好身体的内脏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内脏器官出现疾病的症状后,身体就不能很正常的运转。

就会发生很多的疾病症状。

这样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脾虚的症状就是其中的一种,脾虚的情况发生之后,身体就不能正常的消化和吸收了。

那么脾虚按摩哪个穴位才能治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

脾虚按摩穴位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平时也要多吃一些补脾的食物,不能只靠按摩穴道。

对脾虚有治疗作用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胫骨处,膝盖下三横指的位置,平时可以多按摩,按摩的时候要稍微用力感觉到胀痛,这个穴位是健脾的穴位。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这个穴位按摩有健脾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虚。

该穴位位于足内侧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如果找不准,多按摩足底也可以。

脾虚是中医的常见概念,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对于男性朋友而言,更多的是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

由于肝火旺脾虚的症状是及时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肝火旺引起的脾虚,患者有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特别是食欲变差,而且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

由于不同类型的脾虚的症状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出现有脾虚的症状时就应及时进行治疗,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脾虚痰湿是身体异常的一种症状,会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脾虚痰湿的症状主要是四肢乏力,脸色苍白,咳嗽,难受,嗓子不舒服,甚至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现象,所以出现脾虚痰湿一定要几及时的进行治疗,脾虚痰湿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进行治疗,在生活中要保持每天的睡眠质量,不熬夜。

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还要多喝水,多多的补充水分哦!脾虚按摩哪个穴位的问题,可以看上面介绍的穴位来进行就可以了。

按照上面介绍的穴位进行按摩的话,那么就能有比较好的治疗脾虚的效果。

除了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来治疗和环节脾虚的症状外,还要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才行。

这样才能让脾虚的症状好的更快。

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大包,脾经上的治病要穴

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大包,脾经上的治病要穴

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大包,脾经上的治病要穴从中医的角度上说,脾之功能很强大,被称作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运用经络脾胃之法就能够迅速提升人体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

脾经上的穴位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将新鲜的血液引入病灶之处,除了漏谷穴,还可以按摩以下几个脾经穴位:隐白穴一、隐白穴脾经的循行从脚至胸,隐白六为其第一个穴位,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地方,隐白,六最主要的功效为止血,能够缓解各种出血症状,艾灸隐白穴的止血效果更好,隐白穴非常小,不容易找到,用指甲点或用细一点的按摩棒按摩效果都非常好。

大都穴二、大都穴从隐白穴向上,大脚趾根处即为大都穴。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个重要的补钙穴位,按摩大都穴能够促进钙吸收。

此外,还能够治疗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

当然了,这些症状也可能为缺钙所致。

因此,只要记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即可。

此外,颈推病患者不但要经常按揉大都穴,还要在这个穴位旁边找个最痛点去按摩,配合按摩,治疗效果更好。

太白穴三、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方凹陷处,为脾经之原穴,健脾补脾效果非常好。

很多人都存在脾虚症状,如夜问睡觉时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过东西不久就会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冷,血液无法循环至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无法收摄;由于气血无法升至头部而导致头晕等,这些症状即为脾之运化功能差所致。

尽管脾虚症状有很多,不过大都可以通过按摩太白穴来防治,因为太白穴是脾经之原穴,主管脾经上的一系列问题。

太白穴上的按揉方法: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健脾效果最佳,此外,按揉太白穴还能够调节血糖,治疗精尿病。

公孙四、公孙穴太白穴向上1寸即为公孙穴,公孙穴的功能很强大,既能够调动脾脏、脾经运血,将血液输送至全身,是疏散点、枢纽,又能够调节身体上因为气血瘀滞引发的各种症状,。

总结起来,即通气、活血、解瘀。

每天按摩公孙穴还能够防治各种妇科疾病。

此外,公孙穴还能够抑制胃酸,若此时出现酸水状况,立即按摩公孙穴,能够迅速好转。

太白穴详解

太白穴详解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

人体健脾要穴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

太白穴主治疾病: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

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方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方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

记住,两侧太白穴上都要贴。

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

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有些朋友们平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平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两侧太白穴,方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和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又益肝。

有些朋友如果对医用的胶布过敏,那就采用按摩好了。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太白穴的功能主治

太白穴的功能主治

太白穴的功能主治1. 太白穴简介太白穴位于头部,是人体上的一个特殊穴位。

它是十二经络之一,位于头顶正中线的最高点,准确位置为正中额头顶部。

2. 太白穴的按摩方法按摩太白穴是一种常见疗法,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缓解某些疾病。

下面是按摩太白穴的方法:•双手合十,将掌心按在太白穴上。

•以适度的力量,轻轻旋转掌心按摩太白穴。

•按摩时间为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 太白穴的功能主治太白穴具有多种功效,以下是太白穴的多种功能主治:3.1 缓解头痛太白穴是一个常用的缓解头痛的穴位。

按摩太白穴能够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的紧张感和疼痛感。

特别是对于因紧张、压力引起的头痛,按摩太白穴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改善失眠太白穴的按摩还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太白穴位于头顶,按摩太白穴能够调节脑部神经,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因此,太白穴的按摩是缓解失眠问题的自然疗法。

3.3 缓解眼部疲劳太白穴还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或者长时间阅读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可以通过按摩太白穴来缓解。

按摩太白穴能够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感,使眼睛得到放松和休息。

3.4 舒缓焦虑和压力太白穴的按摩还可以舒缓焦虑和压力。

现代生活压力大,常常会引发焦虑情绪。

按摩太白穴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出正常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物质,从而缓解焦虑和压力,给人以放松和安宁的感觉。

3.5 增强记忆力太白穴的按摩还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太白穴位于脑部最高点,按摩太白穴能够刺激大脑的活动,增强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提高大脑的运转效率,从而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3.6 缓解眩晕太白穴的按摩还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对于常常感到头晕、眩晕的人群,按摩太白穴能够调节头部血液循环,平衡头部压力,缓解眩晕的不适感。

4. 注意事项虽然太白穴的按摩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按摩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适度的力量进行按摩,不要过度按摩,避免造成损伤。

•如果在按摩时出现不适或疼痛,需要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最强补脾穴位——【太白穴】

最强补脾穴位——【太白穴】

最强补脾穴位——【太白穴】
最强补脾穴位——【太白穴】,每天揉按5分钟,让你的全身气血充盈,经络通!
位置好找,我们可以用手指沿着大脚趾的内侧往下摸,当摸到一个凸起的骨头时,继续往下,会摸到一个凹陷,这个位置就是太白穴了。

按方法:
1、大拇指指腹对准穴位揉按,按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力度,最好能感到穴位处有微微酸胀感。

每天坚持揉按3~5分钟,慢慢地也能将脾胃补回来。

2、用右脚的脚跟踩压左脚的太白穴位置,踩压3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左脚踩压完后,再换右脚。

每天睡前踩一踩,脾胃也会好起来。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是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经常揉按这个穴位,能较好的补充脾经经气的不足。

所以,揉按太白穴的补脾效果相比其他穴位要好。

另外,大家如果有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不妨经常按一按太白穴,能够较好地缓解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常用穴位处方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
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

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
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
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十二、千金十一穴歌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