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8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1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

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某某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内容:检测与练习一、文学常识考查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名____,字___,(朝代)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二、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5.文中能体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词语是: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7.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8.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文段,然后做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 桃花源记附:知识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现在某某省某某市)人。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X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二、积累对联:1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2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3 水流花放;路转峰回。

4 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5 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三、背诵诗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补充备课资料:一、课文内容:桃花源:境奇景美人乐(美丽神秘传奇幽美淳朴幸福)课文思路:发现桃林——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花林(异)桃花源(乐)桃源人(要)桃源梦(寻)二、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桃花源记》教与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教与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与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与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过程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与学步骤〕一、激情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整体感知:(一)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并译句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说出,(那些人)都感叹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案(含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案(含试卷)

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n(整齐的样子1(○你会怎么划分呢?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拓展延伸】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焉.置土石始龀.无穷匮.也A.chě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ùi完B.chéng苦于 yān什么 chèng换牙 kuì完C.chéng苦于 yān怎么 chèn换牙 kuì穷尽D.ché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uì穷尽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解剖(pāo)联袂(mèi)剔透(tì)谆谆教诲(zhūn)B.寒噤(jīn)细菌(jūn)祈祷(qí)得陇望蜀(lónɡ)C.氛围(fēn)折本(shé)恣睢(zì)鲜为人知(xiǎn)D.胚胎(péi)脊梁(jǐ)污秽(suì)扣人心弦(xián)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循。

(《孟子》二章)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孟子》二章)C.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迂,迂回。

(《愚公移山》)D.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派遣。

(《周亚夫军细柳》)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畸.形(jī)绯.红(fěi)匿.名(nì)深恶.痛疾(wù)B.诘.责(jié)慰勉.(miǎn)不辍.(zhuì)杳.无消息(yǎo)C.佃.户(diàn)锃.亮(zèng)盎.然(àng)颔.首低眉(hán)D.酒肆.(sì)炽.热(chì)摹.画(mó)雷霆万钧.(jūn)5.下列对《赤壁》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下列语句。
①渔人 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
5.文中能体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 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二、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检测与练习
一、文学常识考查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名____,字___,(朝代)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7.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 8.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文段,然后做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