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第一稿

课题: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主备:沙跃课型:新授审核:朱军执教: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学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第一部分(第1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5.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6.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二、重难点讲解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三、课堂反馈随堂练习: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2.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四、课后巩固1.拓展:赏析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
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
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
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
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原是一桃花源人。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桃花源记》PPT课件(第2课时)

拓展探究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 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 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 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 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 望。
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 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 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 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 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 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❶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没有确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接着写桃林奇景,也没 有说出确切的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 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 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 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无迹可寻。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 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 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桃花源记》(第2课时)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线索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感知探究课文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每段写了渔人 与桃花源有关的什么故事内容?
(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 访问 ( )桃花离源开--( )桃花再源寻-( )桃花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诵读、翻译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 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1)诵读、翻译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
引人入胜的写法。
第二课时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板书 :
发现 桃花源
: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桃花源 踪为线索 :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所见 所闻 所历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幽静美丽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似有若无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再 见!
鸡犬相闻:Hale Waihona Puke 互相听到鸡狗叫声,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喜悦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而今的中国,与东晋时代相比,已 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 有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 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 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刻苦努 力是可以实现的。所以,今天的我 们应该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 直面现实,而不能消极避世。同学 们,让我们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中,应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本文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有一定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感到困惑,因此,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理解课文寓意。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问题时互相讨论;2.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课文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相关资料:关于桃花源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桃花源记其次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精确、流畅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3.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其次课时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挨次、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现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觉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觉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奇颜色,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奇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同学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其次、三段:故事的进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写这个抱负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国泰民安的社会。
这个抱负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亮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
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再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 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过程与方法: 问题引导,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
6.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 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点拨一:把握文章内容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 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1.找出渔人的行踪,并归纳本文的行文线索? 2.作者多描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3.桃花源美在何处?神秘在何处?幸福在何处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是什么?“皆叹惋”说明 了什么? 6.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 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 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高尚士刘子 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 到桃花源,这样写是为什么? 9.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点拨三:思维拓展
“桃源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可取吗?
“桃源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不可取 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会导致贫穷落后,一个地
方与外界缺乏科技文化上的信息交流和生产经济上 的贸易往来,就无法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里,就会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落后挨打,清朝就是例子。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D.焉得虎子
作业: 1.抄写2-3段原文和译文。 (平台上传) 2.阅读新冠病毒内容,周五周测时间选 做一个任务。
外面的人
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 源外面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 孩,都安闲快乐。
5.快速问答
选出下列红色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芳草鲜美 C.阡陌交通
B.豁然开朗 D.怡然自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儿女
同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
于是,就
古义:与世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隔绝的地方
再、又
外面的人
今义:没有
出路的境地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 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 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快速问答
选出下列“甚”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欺人太甚 B.甚矣,汝之不惠 C.可爱者甚蕃 D.不求甚解
平坦 开阔 整齐的样子 肥沃的田地 这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的 类 田间小路 便舍船 美丽的池塘
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交错相通
互相 听到
今义:邮电运输业的统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通“邀”邀请
渔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全、都 备酒杀鸡做饭 听说
咸来问讯。
消息
(村人)见到了渔人,于是大吃一 惊,问(他)从哪儿来。(渔人)详 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村人)就邀 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由“一个字”、“一句语”、“一个故事”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重点词语掌握情况(30个)
当堂听写自测并订正
二、理清文章思路,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文章就是写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并访问桃花源,然后离开后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故事,老师在读文章时就在想《桃花源记》空间写的是什么呢?我一查,才发现众说纷纭。
1、有人说:《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字,你们猜猜看,会是哪个字呢?
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答案:
美――环境美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人情美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
异:桃林之美前所未见
洞里面有个村庄(别有洞天)
村庄里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与外人间隔之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处处志之,但寻向所迷,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也没有找到,寻病终
2、有人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讲的一句话,你们觉得会是哪句话呢?
“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处处都在为这句话做铺垫
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在为这句话做铺垫的?
文章从桃花源的发现就充满了奇异的色彩,而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更令人诧异,惊异,而再也寻不到,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可遇而不可求的。
(1)很难找到
(2)不想让人找到
他们害怕这样一种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被打破。
3、我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仙境故事。
但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表现仙境故事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读过的很多类似的仙境故事大都讲的是长生不老和金银财宝,而《桃花源记》描绘却是和平、宁静、幸福的世外桃源平淡生活呢?你觉得陶渊明这样写,与什么有关呢?
(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有关)
补充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
有《陶渊明集》。
三、我们看看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齐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1、这首诗里与课文很多地方很相似,有哪些句子呢?
2、作者为什么不写金银财宝,从诗中你发现了原因吗?性本爱丘山
3、他喜欢怎样的生活?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
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
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
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这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
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四、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读《桃花源记》都有每个人独特的想法,你认为《桃花源记》其实就是讲的什么呢?可以选择文中某一个点或某一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我的桃花源(我的理想生活),谈谈你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1)描述一下它是怎样的。
(2)说说你将怎样去追求它。
(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