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和欣赏《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
2. 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解释“世外桃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二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的经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渔夫回到桃花源后的生活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中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落英缤纷”、“无人问津”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四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与桃花源人的对话。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理解故事中“桃花源”的重要意义。
3.能够感受和描绘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可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辅助讲解。
2.阅读故事文本,分析其结构、情节和语言特色。
可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讨论,并记录学生的解读和见解。
3.带领学生感受和描绘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可进行情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故事主题。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阅读、讨论和理解故事。
3.多元智能法:通过情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故事。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资源,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共同阅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全班共同阅读《桃花源记》文本,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故事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
2.学生自主阅读、解读和记录故事,并将个人的见解和理解写在笔记本上。
三、感受与描绘1.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理论,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2.学生进行情景还原活动,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深入感受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描绘故事中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解。
四、小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并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做出反思和评价。
2.教师鼓励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本节课的收获和草稿,以便后期做出完整的总结。
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出评估。
2.通过学生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的情感和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做出评估。
3.通过课堂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话语和表达能力做出评估。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符合自己水平的相关文学作品,提升阅读和综合素养。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__内容,理解__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__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
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
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采访对话,理解课文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
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学会正确面对和调整心态;(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象的理解和想象;2. 分析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文注释及翻译;4. 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学生评价课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桃花源美好景象中,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2)讨论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
2.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秦代,有一群人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下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桃花源,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听配乐朗诵。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自由诵读有关描写桃花源内部、外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想象桃源之"美"。
2.展示作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结合你的绘画作品选取的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这样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3.学生展示作品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总结:桃花源是美丽的,她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五、六百年前的东晋桃花源,去对桃源中的村民进行一番现场采访吧。
2.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桃花源
——《桃花源记》说课稿
华理大附中官燕超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它是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
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成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对于初三第二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也仅限于对字词句的基本梳理,对文章大意的了解而已。
而且,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也是单薄的。
因此,本节课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备对这篇文章做更深入的解读,同时教给学生一点阅读的方法。
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2、学习“补白”这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三、教法介绍
本文是一篇简洁流畅,思想深刻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文中有多处留白,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因此,我重点针对留白处设置了几个中心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组织,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有针对性的研读文本,进而深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又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学生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另外,朗读在本课中起着突出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来再现桃花源的美景,理解桃花源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良好风气。
四、学法指导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根据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补白的方式,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交流碰撞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因此,本堂课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交流探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离不开圈划,离不开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划关键词句,并加以适当的批注,再结合各种形式的读,达到逐步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
(二)传授新课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2、研读课文,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三)巩固新课:质疑。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由于第一节课已经疏通了文意,加上同学们手头都有《点击》这本书,上面有译文,因此,如果我还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文顺序加以讲解,学生也会觉得没劲了。
而且,常规的教学也基本就是这种形式,所以,我想换种教学方法。
考虑到本文的一大特点是在内容上有多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
那么,填补出这些留白的内容,不失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好方法。
因此,在导入之后,整个课堂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字展开:“说”、“叹”、“寻”。
(一)“说”:第四段中,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说了些什么?
(二)“叹”:第三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都叹了些什么?
(三)“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太守及刘子骥去寻访桃花源?
第一个问题重在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一个完整的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把握,而且关注到发现前和离开后的内容。
这样,能够训练学生关注上下文的意识。
可能学生会遗漏发现前和离开后的相关内容,这时老师要适当引导。
第二个问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写作背景,旨在让学生明白桃源人对于外界动乱社会的惋惜,以及对宁静祥和生活环境的满意。
这样,作者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之意已经呼之欲出。
但是,这种理想社会仅仅是作者所向往的吗?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深意吗?因此,紧接着我设计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太守及刘子骥去寻访桃花源?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研读文本,并且关注到作者安排太守与刘子骥的用意,让学生领会桃花源是人人所向往的,不仅渔人这种普通人,还有像太守这类做官的人,以及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人士。
这样,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学贵有疑,因此,在巩固新课环节我设计了对文本的质疑,一是巩固“补白”这种阅读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质疑文本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说奇美淳
叹惋恋
找神秘、向往(人人)
这个板书旨在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概括整个课堂内容,又展示课堂流程。
七、两点说明
1、《桃花源记》作为老篇目,很多人都教过,自己也教过好几遍了。
怎样才能上出新意
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留白这种表现手法给了我启发,因此,围绕说、叹、寻三个字展开就成了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2、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浩如烟海。
本人觉得自己有点新颖的是对渔人、太守、刘子骥
身份的解读,希望以此也能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附原文: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