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要点

10. 简述组织传播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
1) 经验-功能学派: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经验-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来源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它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形式上价值中立,但是被调查对象不会是客观的,是有观点和有情感的。
5. 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特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特定范围有性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信息的功能:认识功能、社会功能。
6. 请你举出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的例子
翘大拇指( thumb )。在中国,翘大拇指表示“好”,用来称赞对方干得不错、了不起、高明、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一样的。英美人伸大拇指,向上翘,意为“ It's good. ”或“ It's OK. ”。伸大拇指,向下翘,意为“ It's bad. ”或“ I don't agree it. ”。但是在一些国家还有另外的意思。比如,在日本,它还表示“男人”、“你的父亲”、“最高”;在韩国,还表示“首领”、“自己的父亲”、“部长”和“队长”;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则表示“祈祷命运”;到了法国、印度,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它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此外,一些国家还用这一手势指责对方“胡扯”。
3) 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4. 请阐述噪音对整个传播过程所起到的影响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E.Shannon)曾经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传播中”噪音“的概念,即由于技术故障或技术不完善所造成的干扰并使得发出信号与接受信号之间出现信息失真。一部分噪音是技术性故障,比如光电转化失真,画面不清晰不稳定,同期声录制粗糙,口播字幕失误等,这些可以通过硬件技术和行业培训的完善予以消除或减弱;而另一部分噪音则来源于受众心理上的抵触、怀疑、漠然等消极因素,它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类传播的演进1、美国传播学奠基⼈威尔伯·施拉姆的⽣动⽐喻(将⼈类历史的100万年作为⼀天计算)2、⼈类传播演进的过程(1)⼝语传播时代(2)⽂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传播时代第⼆章传播及传播学1、传播的定义郭庆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德弗勒和丹尼斯在《⼤众传播通论》⼀书中定义更全⾯些:“⼤众传播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机械媒介⼴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的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式影响他们。
”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泛和模糊。
史蒂⽂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的社会的相互作⽤”。
影响说: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的)以影响另⼀些⼈(接受者)⾏为的过程。
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个过程,过程就是⼀系列的活动及运⾏永远向着⼀个特定的⽬标在⾏动。
传播不是⼀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的实体。
传播是⼀个恒动过程,⽤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意向”2、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普遍存在的;(2)传播的前提是,双⽅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3)传播是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的;(4)传播是⼀种信息共享的⾏为;(5)传播是⼀种双向互动的⾏为;(6)传播是⼀种⾏为,⼀种过程,⼀种系统。
3、传播学的产⽣(1)产⽣背景:政治的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经济的影响:⾃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军事的影响:⼆次世界⼤战催⽣媒介的发展: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基础(2)传播学的发展:40年代:初具规模50年代:陷⼊低⾕(模式理论发达)60年代:三⼤转机——(a)传播研究冲出了效果分析的狭窄⼀隅,开始对传播进⾏全⽅位多⾓度的探讨,不仅限于传播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个⽅⾯;(b)⼈们对效果问题的看法发⽣重⼤转变,开始重视传播的间接效果和远期效果;(c)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益提⾼。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P11)2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具有情绪性和感染性,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播媒介)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P139)3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4把关和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传播学先驱者库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5拟态环境: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对事实的选取与组合。
(p170)6恐惧诉求法:指运用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P216)7“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具体表述为:Who(谁):指传播者或信息来源,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和传递。
Says What(说什么):传递的内容,是一组信息符号的集成。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即传递信息必需的媒介体,如电话、书信、报纸广播和电影、电视等。
To Whom(对谁):信息的接受者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使受众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P90)8”魔弹论”(也叫“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如同枪弹一样,只要命中目标,受众就会应声到下;又仿佛“皮下注射”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会像注射的药水一样发挥效用,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第九讲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较易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较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便于对空间的控制。
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d、注意传播技巧的运用
大众传播的界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①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②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的诞生背景:A:政治背景⑴:美国大选与传播学诞生⑵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B:经济背景⑴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⑵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与传播研究的关系C:军事:⑴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⑵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⑶霍夫兰的说服理论●霍夫兰的劝服研究:研究重点: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研究的两个阶段:⑴1934-1945:战时传播研究“这个集中了美国心理学界最出色人选的班子所从事的大型研究项目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而且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赛弗林、坦德⑵1945-1961:耶鲁研究(服务冷战)“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辨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那类劝服性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或减弱。
”《传播与劝服》(1953)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弊病:闭门造车之嫌实用主义取向----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只探究实际的传播效果●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正---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负---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降低大众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互联网传播过程的优、缺点: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工具、时效性较强、保存性较强、保存性较强、选择性较强●选择性定律:三层含义: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基本思想◆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思维方式尽量协调一致。
选择性定律的认知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传播的理解,把握传播的双向交流性对新闻工作者的启发揭示了译码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由主义体制的缺陷: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弊端:媒介无法避免政府的控制–政府的硬性调控–政府的软性控制媒介无法摆脱资本控制重视自身自由,却忽略公众及个体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需要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发进行的研究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是特定“需求”的一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根据这一观点,受众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传播效果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
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who:传者、信源(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受传者to whom:受众、信宿(受众个性意见领袖群体规范)信息Sayswhat:传播内容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传播技巧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
(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慎独)大众传播: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失,积累无意义(风动幡动)选择性记忆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①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②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③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原理》11年级、12年级练习一.判断题1、传播具有阶级性特征 T (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和阶级性;2、目的性和计划性3、主动性和创造性;4、协同性和互动性5、永恒性和历史性)2、传播具有目的性特征 T3、传播的规律是人为规定的 F4、非语言符号具有离散性 F(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贯性 2.相似性 3.通义性 4.协同性5.即时性6.真实性 )5、媒介组织不是一个产业机构 F(媒介组织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 .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 )6、知情权是受众的最基本的权利 F(选择权是受众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7、符号的内蕴意义包括文化意义 T8、动物(包括人)都能创制符号F(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9、意见领袖是一类介质受众 T10、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的核心学科F(传播学的核心学科是理论传播学)11、传播的功能研究是一种社会研究 T12、时间性媒体不适用于进行情感暗示 F13、印刷传播的产生将人类带入到跨国传播 F14、组织传播的信息一般是情感性内容信息F(大都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内容)15、对内向传播的研究主要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T16、媒介组织与受众之间应该处于服务关系状态T17、优秀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T(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l)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 (3)引导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示功能 )18、传播研究、传播理论是传播学建立的基础T19、电子传播的产生主动将人类推向了信息F(将信息推向人)20、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客观的、稳定的T(外延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 )21、自由传播权是职业传播者特有的权利 F22、人际传播不太容易改变受传者态度 F23、符号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F(每个符号都有“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这叫做符号的形式和内容,它们的联系与结合并非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关系,而完全是出于符号创造者的主观规定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约定。
)2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集中 F25、整体互动模式中,价值分析是属于边际要素范畴T26、相对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T(非语言符号特征:1.连贯性 2.相似性 3.通义性 4.协同性 5.即时性 6.真实性 )27、媒介组织与信源之间不一定总是处于合作关系状态T28、容貌漂亮、风度翩翩的传播者所传信息更容易为受众接受T29、传播学对新闻学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T30、模式方法可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程或结果进行预测T(个人见解,欢迎纠错O(∩_∩)O哈哈~)二.名词解释题1、守门人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首先,他是一位接受者;其次,他是一位守门者;再次,他是一位传播者。
2、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也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3、传播符号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4、晕轮效应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5、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
6、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7、角色丛角色丛指那些由于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整体。
8、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纯粹受众又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
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等9、传播技巧就是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
10、号召从众法是指传播者的讯息总是力图让接受者相信,能对他们产生真实或臆想压力的那个群体(个人)都已经或正在接受他的观点和方案,暗示(号召)接受者要想避免孤立、减少压力就应该采取和大家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11、媒介组织所谓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12、“名片”效应是指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13、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4、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15、魔弹效果论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三、简答题、简述题1、阐释受众的归属性特点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
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
2、阐释符号的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外延意义和内蕴意义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外延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
词汇意义是指跟词的语音形成相结合的社会集团公认的单一词汇的意义。
语法意义是指若干单词的有机组合所产生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是在特定的场合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内蕴意义包括修辞意义、语境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
这就是说,同一语言符号在不同的修辞方式、语言环境、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意义。
3、阐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也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总之,两者各有特点。
4、阐释信息概念与讯息概念的关系。
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地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译码)还原信息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讯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载荷者消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5、阐释传播者所具有的代表性特点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大众传播者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无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思想性,反映并代表一定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6、阐释意见领袖的“加工与解释功能”对意见领袖行为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发出信息和影响,而且自己也积极摄入信息和影响。
但是,意见领袖的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而后以微型传播(如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
他们经常运用的加工与解释的方法有:(1)生发引申;(2)添枝加叶;(3)客观复述;(4)裁减回避;(5)歪曲攻击。
对信息如何解释?加工到什么程度?选用何种方法?这取决于外在信息与意见领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个人利益和文化模式相贴近或相背离的程度,取决于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三道防卫圈的严密程度。
7、简述勒温“群体动力论”的基本观点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里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景和所属群体决定。
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8、阐释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角色的含义信息产品“像其他的产品一样,是工业加工过程的产物”, “需要劳动分工复杂的社会化组织和大量的高级技术资本投资”。
作为消费者,受众阅听和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亦即消费信息产品,必须付出一定的金钱或代价。
9、阐释使用语言不当时,产生的“死线上的抽绎”现象。
死线的抽绎现象是指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就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低水平线上使人不得要领。
比如,当传播信息中充满了诸如“民主、自由、人权”等高度抽绎水平线上的字眼,而又没有低度抽绎水平线上的词汇相配合时,这样的信息内容就会因其难以理解而让人敬而远之。
但是,当一位记者像记“流水账”似的向人们报告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有低水平线上的描述而没有高水平线上的抽绎时,这种琐碎的全面报道也会把人吓倒。
可见,不论语言传播是处在抽绎阶梯的高水平线上,还是低水平线上,只要他是在某条水平线上横向的直线运行,他都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10、阐释符号的约定性特点虽然符号具与符号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但是符号一旦创立完成,具、义的联系一经社会成员的认同、约定,那么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改变。
符号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示意义的标记,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不仅个人无权改变它,就是社会大众或政治集团也不能改变现存的符号。
要变,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的渐变和量变。
11、阐释传播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特点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一种本能反应和自然现象。
因此,传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没有传播与接受的主体——人,传播活动就不能成立。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
作为社会的成员,不论是传播者、守门人,还是中介者、受传者,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立场、有信仰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隶属于一定的群体、集团、阶级的人。
因此,他们的传播活动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特别是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在传播媒介由谁控制和录用谁为专业传播者,以及传播的目标、方向、流量、形式应如何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上,无不反映了传播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