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常识简介

合集下载

佛像各部位术语

佛像各部位术语

佛像各部位术语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的塑造和绘画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了解佛像各部位的术语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佛像各部位的术语。

佛像头部术语
顶髻:佛像头顶上的螺状发髻,代表佛陀的智慧。

肉髻:佛像头顶上的肉状突起,是佛陀特有的标志。

眉间白毫:位于佛陀眉间的白色毫毛,象征佛陀的无上智慧。

眼:佛像的眼睛通常细长,象征洞察世间真相。

鼻:挺直的鼻梁,代表佛陀的庄严和神圣。

唇:嘴角微微上翘,象征佛陀的慈悲和喜悦。

佛像身体部位术语
肩:宽阔的肩膀,象征佛陀的担当和力量。

胸:饱满的胸部,代表佛陀的深厚慈悲心。

腹:平坦的小腹,象征佛陀的清净无染。

手:通常有各种手势,如施无畏印、与愿印等,代表佛陀的各种教法。

足:通常有各种足印,如千辐轮足、如意轮足等,代表佛陀的各种境界。

佛像服饰和装饰术语
袈裟:佛陀的法衣,通常为黄色或红色。

缨络:挂在佛像颈部的装饰品,由各种宝石和珠子组成。

法轮:挂在佛像颈部的法轮,代表佛陀的教法流传不息。

莲台:佛像底座通常为莲台,象征清净无染。

通过了解这些术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佛教艺术中的佛像。

这些术语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佛像的构造和意义,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佛教文化和信仰进行交流。

在欣赏和研究佛像时,掌握这些术语将使您获得更丰富、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古代造像知识点总结图

古代造像知识点总结图

古代造像知识点总结图1. 概述古代造像1.1 定义:古代造像是指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具象表示的艺术品,通常是用来表达宗教、政治、文化或个人意义的雕塑作品。

1.2 类型:古代造像分为石雕、木雕、陶雕、金属雕塑等不同类型,展现了古代文明的艺术和创造力。

1.3 意义:古代造像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通过研究古代造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2. 古代造像的材料和工艺2.1 石雕:古代石雕是利用各种石材进行雕刻,常见的石材有大理石、花岗岩、砂岩等。

古代石雕多用于宗教或纪念性雕塑,如佛像、神祗雕像等。

2.2 木雕:古代木雕多用于建筑、家具和神像等方面,工艺精湛,常见于宫殿、寺庙和家庭之中。

2.3 陶雕:古代陶雕常见于陶俑、陶罐等器物上,多用于宗教仪式和葬礼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意义。

2.4 金属雕塑:古代金属雕塑多用于宫殿、寺庙的装饰和神像等,精美细致,常见的金属包括青铜、黄铜、铁等。

3.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古代造像3.1 古埃及:古埃及的雕塑以石雕和金属雕塑为主,常见的有法老像、神像和石棺等,具有神秘、庄严的特点。

3.2 古希腊:古希腊的雕塑偏向于人体雕塑,以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为主,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追求和表现。

3.3 古罗马:古罗马的雕塑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以青铜和大理石为主要材料,雕塑内容丰富,包括神像、英雄、政治家像等。

3.4 古印度:古印度的雕塑主要表现在佛教雕塑和印度教雕塑上,以佛像和神像为主要内容,具有宗教色彩。

4. 古代造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4.1 宗教性:古代造像大多具有宗教意义,用来崇拜神灵、纪念英雄或者用于宗教仪式。

4.2 神秘性:古代造像往往充满神秘色彩,通过雕塑形象来传达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

4.3 美学价值:古代造像在雕刻工艺、立体表现、形态美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受到后世艺术家的推崇和影响。

4.4 社会意义:古代造像不仅是艺术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佛造像常识简介

佛造像常识简介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各为吉祥,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
2、菩萨跏跌从。也叫关结跏跌坐。清代人, 工希查布的《造像量度续续补》中说:左股一置 右足而左足入于右股下,谓之菩萨跏跌。此姿为 石窟最常用的坐势。
3、莲化跏跌坐。是交脚的坐势。工希查布 说:两足少展而足胫左上右下,相交于二膝下六种道中,一 切降伏无畏,故名能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到: 如来以菩萨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 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 除术无畏,故名人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如 来以菩萨身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 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狮子座。 不过这样的狮了座,诸天主也是可以用。唐道世 《法苑珠林》卷三《三界篇奏请部》引《立世阿
4、善跏跌坐。是两足下垂的形象,工希查 布又说:坐高座而两足下伸者,谓之善跏跌坐。
立佛像与足下所踏之莲花。立佛像是释迦游 化时和乞食的形象。佛足踏莲花的根据;唐道世 的《法苑珠林》引《大悲经》说:佛告阿难,汝 观如来在路行时,能领大地,高处令下,下处令 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 ……一切丘陵、坑、屏厕臭秽丛林、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瓦砾皆悉扫除,平整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 如来足履,踏上而过。众花之中,莲花最为清净, 柔软,所以佛不仅有莲座,而且有佛的脚,也踏 着莲花。
佛光。是石窟造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论 中说,佛的各部分都能放光。佛教认为佛光是有 益 有 人 的 。《 大 智 度 论 》 中说 : 佛 人 三 昧 …&h 作者华夏收藏网

佛的微笑——说说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佛的微笑——说说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佛的微笑——说说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古印度造像简洁质朴,藏传佛像华丽庄严,中土造像庄严静穆\气韵生动。

中国各个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个性鲜明,极具时代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石刻造像很少。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十六国古式金铜菩萨立像金铜高33.3cm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jpg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

1 .铜 佛 造 像
北 魏
2 .镏 金 一 佛 二 菩 萨 铜 造像
3 水 月 观 音 石 坐 像 宋 代
唐 代
4 地藏菩萨石坐像 5 .释 迦 牟 尼 佛 铜 坐 像
宋 代 明 代
41
扫 寸 期 ,佛 教 艺 术进 入 初刽 阶 段 ,佛 教 造像 的 创 造 尚处 在模 仿 吸 收外 采 佛 教艺 术 阶 段

时 佛 像 的 特点 大 多 为面 相 方 圆 ,着 通肩 或 半 披 肩袈 裟 ,体 孽 肩 宽

菩萨 上 身 基 本 裸 露 。
下 着裙 ,基本 保持 了 印匿 式造 像风 格 。镇 原 县博 物馆 馆 藏佛 教 适像 千 姿百 态 。

即所 谓 犍 陀 罗佛 教 艺
术 。中 原 佛 教 造像 出 现 于 乐汉 晚 期 ( 约公 元 7 0 0年),东 汉 、三 国 、 两晋 时 期 自 魔 教 造
像 比 例 失凋 ,还没 有 形成 单 独 的体 系 ,显示 出 中 国早 期佛 教造像 原 始 性 的 一 面

t六 国

辟锻 迭像 F ( l A ( ) _ z A x I A N (
佛 教造 像 艺 术产 生 于 公 元 前 1世纪 至 公 元 1 、2世 纪 间 的 印 度 北 部 犍 陀 罗 地区


糅合 古 刚 度 原始 佛 教艺 术 与 莽噔 酿 刻艺 术 于一 体 的 一 种造 型 乏术

佛教造像的概述——浅谈观音像的特点及造型

佛教造像的概述——浅谈观音像的特点及造型

艺术鉴评文 席 跃佛教造像的概述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佛教人物造像。

在众多佛教菩萨造像中,比较有特色的当数观音菩萨像。

笔者认为要塑造好观音菩萨像,须对观音菩萨像的流传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不同时代的造像特征,了解佛经中所描述的各种形象和说法,以及前人优秀的作品,遵守菩萨像的塑造方式,塑造出观音菩萨像的庄严、慈祥、宽容、智慧。

观音菩萨像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化。

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符合中国审美的观音菩萨造型。

如杨柳观音、滴水观音、坐莲观音、送子观音等。

宋代以后,在唐代宫廷贵族女性和仕女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观音菩萨像,更具女性的柔美。

而且这种类型的造像逐渐成为观音菩萨像的主流。

笔者以为,虽然观音菩萨的外形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是大致离不开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几种工艺技法,圆雕及浮雕的造型多姿多彩,材料也不同。

大多以黏土、木、玉、石、根、陶瓷、金属等为主,也有少数地域以茶砖、沙石做一些形象图案。

观音铜章《佑》采纳了古代观音菩萨造型特点,并融入了笔者的理解,创作了一些浮雕黄铜金属观音像。

其中,《佑》 铜章直径90毫米,厚9毫米。

创作初衷以“观音菩萨自在像”为题材,庇佑众生为指引,整件作品为正背两面,运用雕、刻等技法,把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相结合,让黄铜有了生命。

作品在铜章正面上半部以观音面相为主,运用不同高度大小,层层递进,采用透视手法,让佛像逐渐消失。

再加上浮雕深浅不一的表现,佛像体现出了佛之寓意无限深远。

下半部用罗汉众生祈福状,五百罗汉虔诚祈祷,运用另一焦点透视手法,从高到低以致消失。

浮雕技法与透视的相结合,体现了众生罗汉的恢宏气势,方寸之间见天地。

另外整幅铜章正面中间,为高浮雕杨柳佛手挥洒甘露,极好地把整体造型统一完整,整面铜章采用了高浮雕、薄浮雕和刻的技艺,虚实相接,高低相称,罗汉精细不烦琐,观音自在而慈祥,佛手圆润饱满,体现了佛像造型的入理入法等。

另外,铜章背面采用佛教吉祥图案题材,以薄浮雕莲花绕边一周,向内以六字真言为题不停转动,中间辅以《心经》全文,正中一《佑》字让主题明显。

泥塑佛像知识点总结

泥塑佛像知识点总结

泥塑佛像知识点总结泥塑佛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东汉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弘扬佛法,中国的佛教徒开始制作佛像。

由于铸造佛像需要昂贵的青铜材料和复杂的工艺,因此当时制造佛像的主要方式是以泥土为原料进行塑造。

这种以泥土为原料的制作方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泥塑佛像。

泥塑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塑造、雕刻、烧制等步骤。

首先,制作泥塑佛像需要选择合适的泥土,通常是选用当地的特殊泥土,经过淘洗、晒干等处理后,再进行调配,加入适量的纤维素及其他粘合剂,以增加泥塑的粘结力和塑造性。

其次,是塑造和雕刻。

制作者通常先用手捏出佛像的整体轮廓形状,然后再用刀、刷等工具对佛像进行细致的雕刻和修饰,如表情、服饰、手势等。

最后,是烧制环节。

泥塑佛像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非常关键,一般来说,烧制过程分为预烧和成品烧两个阶段。

预烧是将泥塑佛像放入窑中进行初步烧制,去除水分,增加硬度,成品烧则是在高温下将泥塑佛像彻底烧结,使之成为坚硬的陶瓷状物质。

泥塑佛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首先,它的造型形象各异,包括多种造型,如坐像、立像、卧像等,每一种造型都具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姿态和表情,展现出佛陀的慈悲、智慧和祥和。

其次,泥塑佛像在造型上十分注重比例和细节,从整体到局部,比如脸部、头发、服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泥塑佛像的工艺制作非常精湛,每一件佛像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制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

最后,泥塑佛像的色彩丰富多样,有些佛像需要上釉瓷或着色,通过绘画艺术对佛像进行精美装饰,更加突显了佛像的神圣与美丽。

泥塑佛像在佛教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佛寺供奉的主要对象,还是佛教信徒礼佛、进供、修行的重要工具。

在佛教传播和弘扬过程中,泥塑佛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佛像的形象、构造和意义,向信众阐释佛法的教义和理念,增加信众对佛教的认同感和敬畏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毫相。是佛像中一种特殊形象,在两眉之 间,鼻的上面。《佛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品》中说:眉间毫相,右旋宛转,具足柔软,清 净光鲜。《方广大庄严经》卷三中记佛三十二, 大人相的白毫相是:眉间毫相,白如珂雪。
佛座。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方座,左右有 二狮子的狮子座,一是有仰覆莲化的莲化座。据 《大智度论》中解释: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 亦名狮子座。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狮子,人称 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狮子四足兽中,独步无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毗昙论》云:时帝释天将诸天众,欲园游戏,至 善法堂。诸开围绕恭敬人园,善法堂内中柱了边 有狮子座,帝释升座,左右二边各十六天五行列 而座。狮子座,不是一般人所能坐的,只有国王, 天主、或佛才有资格坐。
关于莲花座,《大智度论》中说:问曰:诸 床可坐,何必莲华?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坐法。 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今花不坏
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 花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漫陀耆尼池, 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化, 复大拉此,是则可容结跏跌坐。佛所坐华复胜于 此百知万倍,又如此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 梵轮。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 于宝华上结跏坐,说六波罗密闻此法者,毕至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堤。
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 切降伏无畏,故名能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到: 如来以菩萨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 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 除术无畏,故名人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如 来以菩萨身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 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狮子座。 不过这样的狮了座,诸天主也是可以用。唐道世 《法苑珠林》卷三《三界篇奏请部》引《立世阿
一、佛像造像的依据
佛。高肉髻与发,与一般人的髻与发不同, 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三所记:太子三十二相是: 一者顶有肉髻,二者螺发右旋,其色青绀。《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品下》中说:大王, 是童子,头其上肉髻,犹如山顶。在佛像顶上, 造出如山顶状的高肉髻,佛发又多是右旋,后来 又作螺形。
佛的鼻、目、耳,也是极为端正,非一般人 所能比。据《佛说观佛三味海经》、 观相品》记: 如来鼻高修而且直,当于面门,如来鼻端如鹰王 嘴,鼻孔流光,上下灌注,二眉,形如月初,卷 生诸毛,稀稠得所,随目形转,如来眼睫,施生 七毛,轮廓众相。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4、善跏跌坐。是两足下垂的形象,工希查 布又说:坐高座而两足下伸者,谓之善跏跌坐。
立佛像与足下所踏之莲花。立佛像是释迦游 化时和乞食的形象。佛足踏莲花的根据;唐道世 的《法苑珠林》引《大悲经》说:佛告阿难,汝 观如来在路行时,能领大地,高处令下,下处令 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 ……一切丘陵、坑、屏厕臭秽丛林、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各为吉祥,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
2、菩萨跏跌从。也叫关结跏跌坐。清代人, 工希查布的《造像量度续续补》中说:左股一置 右足而左足入于右股下,谓之菩萨跏跌。此姿为 石窟最常用的坐势。
3、莲化跏跌坐。是交脚的坐势。工希查布 说:两足少展而足胫左上右下,相交于二膝下者, 谓之莲花跏跌。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须弥座。佛经中说:佛座称如须弥山,或胜 过须弥山。《佛说观佛三味海经》卷七《四威仪 品》中说:是时佛身表里俱净,过于净妙,胜琉 璃珠。于佛身内有狮子座,一一狮子座,如须弥 山,一一座上,有一如来。宋代大建筑家李诫《营 造法式》须弥座条中指出:须弥座就是莲花座, 第五层博为合莲博,第七层为仰莲博。在宋时, 有人把佛称为须弥座,李诫所记的须称座,其实 就是莲座或狮子座。因此,佛座正真的名称是莲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瓦砾皆悉扫除,平整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 如来足履,踏上而过。众花之中,莲花最为清净, 柔软,所以佛不仅有莲座,而且有佛的脚,也踏 着莲花。
佛光。是石窟造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论 中说,佛的各部分都能放光。佛教认为佛光是有 益 有 人 的 。《 大 智 度 论 》 中说 : 佛 人 三 昧 …&h 作者华夏收藏网
座或狮子座,不是什么须弥座。
佛坐的姿势。
1、结跏趺座,也叫作金刚跏趺坐,是最稳 的种坐,坐姿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 坐先后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左股,此即左舞 右,左手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 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 二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跌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