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一、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发展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佛教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各大佛教圣地、寺院等地方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代石匠技艺的高超,塑造的这些佛像是为弘扬佛法,为佛教修行而为。

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从传统佛像雕塑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这是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在,融汇着雕塑独有的特色,这些雕塑记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1、传统佛像雕塑产生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雕塑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

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2、传统佛像雕塑流传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

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

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二、各朝代佛像雕塑造型1、北魏时期雕像特征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塑的代表作。

北魏时期受南北战乱的影响,人们都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因此那个时代的佛像雕塑都有尊贵无极珍的地位,让佛像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官民都造佛像保平安。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佛教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兴起于印度。

并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最初表现了它的独立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更迭,环境的改变,它开始不断的与中国文化相互磨合,进而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

我们单从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就可窥见一斑。

一、初传期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固有文化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除此以外,道家的黄老学说,神异道术也大为盛行。

因此佛教被作为一种外来神仙方术进行传播,佛陀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仙,将黄老浮屠混而为一,国人普遍以中国式的思维与方式接受它。

因此,此时的佛教并未引起重视。

十六国时期多数统治者崇信和提倡佛教,印度佛教造像也随即传入,中国的佛教造像采用印度佛教造像的底本,通肩大衣,波发,薄唇的犍陀罗样式流行。

云冈石窟佛像二、磨合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汉代儒学丧失权威,以老庄为核心的玄学大为流行,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为“有无”问题,与佛教般若学的中心问题“空有”较接近。

佛教的因果报应切合了统治阶级和大众的需求,作为统治压迫人民的麻醉剂,成为安定社会的主要力量。

在北朝的五个朝代中北魏存在的时间最长,佛教也以北魏最为盛行。

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依然保持了它初传时期的特点,然而北魏孝文帝时“太和改制”,实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像风格,南方受魏晋文化熏陶,将佛与升仙思想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南士为本的“秀骨清像”风格。

后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佛教发展过于强盛,北魏太武帝时实行灭佛政策,直到文成帝即位才复兴佛教。

据说文成帝时高僧县曜建议他在京城西部武周山下开凿洞窟,雕造佛像。

这即为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

青州隋代观音石像三、融合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佛教的利用和译经事业的发达几方面,而且佛教造像也完成了它的汉化。

中国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当时皇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僧伽变相的内容演变及形成:以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为中心

僧伽变相的内容演变及形成:以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为中心

僧伽变相的内容演变及形成:以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为中心僧伽变相是中国佛教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佛教中的神通变相,即佛、菩萨、罗汉等化身成不同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僧伽变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研究僧伽变相内容演变及形成的重要范本。

简析僧伽变相的来源。

僧伽变相起源于印度佛教传统,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主要表现为佛陀的化身像。

这些像以佛陀的形象为基础,通过神秘的变相手法,展现出佛陀在不同时空和情境下的不同姿态和形象,从而体现佛陀的神通力量和慈悲智慧。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僧伽变相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演变。

探讨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的僧伽变相特点。

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安岳市简阳县两铺镇,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摩崖造像之一。

简阳造像聚天宫山南麓群两平台,位于简城沱江南岸的市北河东岸,它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中,僧伽变相的形象十分丰富多样,包括佛陀、菩萨、罗汉、神祇等不同身份和形象的化身,这些造像以神秘而唯美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佛教教义和信仰内涵,也传递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挖掘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的僧伽变相内容演变。

通过对安岳简阳两铺摩崖造像的研究发现,造像中的僧伽变相内容演变十分丰富多样。

简阳造像的建造始于东晋,到隋、唐以来,才增具化佛,朝西面井,简阳造像所具图经多类,方、秘、童、大乘并具,不保留同一地方的唐代佛经,同佛坐的华丽椅子,连用雕扼石窟。

简阳两铺摩崖造像中的佛教造像除了记录佛教故事、菩薩法身之外,亦绘制了大量的佛教经咒,这些经咒在唐代佛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简阳造像的经咒图同绘诸天、金刚、摩利支天等图像,并销金刚部(早唐作分别是冥帝部与起子部),例示佛教的整个教义系统。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以其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可追溯到4世纪末,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莫高窟也逐渐兴起。

初期的莫高窟主要以石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窟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二、艺术风格1.雕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以壁龛中的主尊佛为主,主尊佛通常占据整个龛位,并且多半为弥勒佛。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安宁感。

此外,莫高窟中还出现了许多辅佛、菩萨和护法神的雕像,各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2.壁画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壁龛和走廊为主,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等。

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多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壁画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中期的壁画主题更加广泛,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兼具写实和艺术创作的特点。

后期的壁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莫高窟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经典和神话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容,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解脱的追求。

其次,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总结: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传播的特点】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作者:肖媛, Xiao Yua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美术系,内蒙古,赤峰,0240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11,32(1)
1.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1999(01)
2.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2001
3.胡同庆;胡朝阳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3)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 1996
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2003
6.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1995
1.何志国.He Zhiguo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侯亚红关注新疆克孜尔石窟[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3)
3.徐玲犍陀罗佛教美术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8)
4.彭景荣.PENG Jing-rong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8(4)
5.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4)
6.陈晓露.Chen Xiaolu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6(4)
7.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8.耿剑.Geng Jian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9.何志国.HE Zhiguo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期刊论文]-敦煌研究2010(1)
10.朱军论贵霜艺术中神像的设计风格[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wdmzszxb20110107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