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第二集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唐代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二课时 宗教雕塑)

目 录
一、陵墓雕塑
二、宗教雕塑
二、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
中国传统宗教雕塑以宗教 教义、故事、人物为题材, 反映了古代人虔诚的宗教信 仰,其中以佛教雕塑艺术成 就最高。
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 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 肃、等地百余处。
小组合作鉴赏宗教雕塑作品,并探讨以下问题:
➢ 云冈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龙门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晋祠圣母殿的雕像有什么艺术提点? ➢ 宗教雕塑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 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 祗支(专指和尚所穿的类似于衬衣的 一种内衣),鼻梁挺直,鼻头浑圆, 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 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 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 俊秀之美增色。
南北两侧的胁伺菩萨造 型相似,面容清秀,眉毛细 长,鼻梁挺直,她们低手含 嫣,笑容可掬。体型呈“S” 形,身材修长,亭亭玉立, 姿态妩媚。头束高髻,赤裸 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 轻柔的长裙从两腿间往后飘 扬,表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 质感。裙上描金,绘有团花、 卷草,色泽艳丽。匠师对菩 萨的肩膀、腰胯、脚腕等细 部都有生动细微的描绘。
敦 煌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45窟)
第45窟的塑像原有九身,如 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 这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 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 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塑像既从 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 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 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 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 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 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 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 气韵互贯。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精品课件2

讲授新课
5.宋代和明清的瓷器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 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 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 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 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3.商周的青铜器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 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其纹饰的制 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讲授新课
4.战国、秦汉的漆器和织绣
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 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 稳健端庄之美。
讲授新课
(3)请具体说明秦陵兵马俑雕塑群采用生 动写实的手法体现在什么方面?
秦始皇陵兵马俑跪射佣
讲授新课
提示:五官 与头饰细致 入微的表现
讲授新课
提示:领子 盘扣 丝绦 甲片和甲钉
讲授新课
提示:形象 传神的马和 鞍冁的刻画
讲授新课
3.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
霍去病 墓石雕 塑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第二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摄影制作:吴兆元
明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
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大量藏传佛教造像。
这些造像吸收了汉传佛教造像的技法和风格,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装饰华丽,雕刻细腻。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16世纪
铜文殊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
铜普贤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这种头戴观音巾的菩萨像在明代十分流行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此尊造像背面为嵌银“石叟”二字。
石叟为明崇祯时期的僧人,擅长制作嵌银丝铜器。
他制作的观音像庄重娴雅,极富神韵,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铜文殊菩萨立像11世纪
铜释迦牟尼坐像11世纪
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14世纪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金刚萨埵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鎏金铜双身金刚持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鎏金铜财宝天王坐像16
世纪
鎏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18世纪)
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18世纪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
鎏金铜
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
德(1426-1435
年)
鎏金铜药师佛
坐像明宣德(1426-1435
年)
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坐像明宣德(1426-1435
年)
鎏金同药师佛坐像15
世纪
鎏金铜文
殊菩萨坐像14
世纪
鎏金铜宗咯巴坐像16世
纪
宗
咯
巴
(
1357-1419
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藏
传佛
教
史上的宗教
改革
者
,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鎏金铜弥觉多吉坐像16世纪
弥
觉
多
吉
(
1507-1554
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
系第活佛,长期在
今四
川和西藏地区转播佛教。
鎏金铜白丹意希宁波坐像18世
纪
白丹意希宁波(1639-1694
年
)
是噶
玛
噶举
派系第七世转世活佛。
谢谢观看背静音乐:江河水2011年1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