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考古
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奇闻.中国

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奇闻.中国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
现场测量佛教造像埋藏坑地点位于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北侧的河滩内。
这一地点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即邺城考古队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
邺城考古队近年一直致力于外郭城的寻找与研究,不断发现一些重要遗址,如南郭城区的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遗迹、佛寺遗址等。
2012年1月上旬,邺城考古队注意到北吴庄北漳河滩沙地内的一些迹象,决定先进行考古勘探,1月10日勘探后发现了佛教造像埋藏坑,鉴于该遗迹的重要性,遂开始了抢救发掘。
发掘期间正值春节,共历时16天,1月25日田野考古工作全部结束。
经勘探发掘初步判断,邺城遗址北吴庄佛像埋藏坑是一个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不规则方形土坑。
发掘现场发掘工作伊始,根据此次发掘工作的紧迫性和文物安全的严峻性,邺城考古队通过河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相关情况,补报抢救发掘执照的申请。
并与临漳县文物旅游局积极协同,立即向临漳县委进行了紧急通报,各部门都对邺城考古队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支持与指导。
埋藏坑出土遗物状况邺城考古队在北吴庄佛像埋藏坑的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规范进行。
首先在现场进行了RTK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然后去除上部5米左右厚的流沙层。
埋藏坑的坑口位于流沙层下,呈不规则的方形,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
在逐层提取标本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全程记录发掘过程。
每件出土标本的提取都进行统一编号,经过全站仪定点测量、原始状况拍照、原始状况录像、专业人员提取、研究人员定名、保护性包装及核对装箱等步骤。
在文物保护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教造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保护文物表面的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石窟寺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至宋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这些石窟寺庙分布在中国各地,尤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陕西延安的元山寺等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山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它以石窟规模庞大、造像精细、艺术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共有234个洞窟,保存了约110,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800多尊石刻佛像。
这些洞窟中最著名的是第5窟和第20窟,其中第20窟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沟内,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千年才完成。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保存了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石窟佛像。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佛陀传记,也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17窟的《卢舍那大士像》是莫高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云冈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100年才完成。
云冈石窟共有252个洞窟,保存了约51,000平方米的壁画和51,000尊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佛像造型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作。
其中,第6窟的《普贤菩萨像》和第8窟的《文殊菩萨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元山寺位于陕西延安市的元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元山寺共有38个洞窟,保存了约17,000平方米的壁画和1,200多尊石窟佛像。
元山寺的壁画风格独特,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佛陀传记,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7窟的《十六王像》是元山寺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这些石窟寺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的建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些石窟寺庙的壁画和石刻佛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解读】佛足迹图像考②——佛足迹的中国化

【解读】佛足迹图像考②——佛足迹的中国化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
佛足迹图像既是佛教文化的浓缩,又散发着地域文化的芳馨,带着中古、近古亚洲各国民众善良的心声,宛如文明使者,向我们走来。
佛足迹图像令瞻仰礼拜者生如在之念,人们将给予佛陀崇敬有加心情,融会在佛教繁荣的祝福之中。
中国是东亚佛足迹图像的发展和传播中心。
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图像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
中国佛足迹信仰于初盛唐达到高潮,既有石刻也有画迹,佛足石似乎当初短暂流行,文献记述南方佛足迹多雕刻在山岩上,现存石窟中佛足迹图像则突出了佛法的象征意义。
宋代佛足迹图像数量锐减,信仰衰退。
明清时期,尤其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碑流行,佛足迹信仰完全转移到佛陀或佛教纪念中来,其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
我们将通过三篇文章,详细梳理中国佛足迹图像发展脉络,及其传入日本、朝鲜的过程,以最大限度还原中国历史上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发展的真实面目。
本期发布第二篇:宋、明、清时期佛足迹图像宋代佛足迹图像宋代佛足迹图像实例有限,迄今所知仅陕西耀县、重庆大足二例,而且前者时间不很明确。
这种情况暗示,宋代佛足迹图像制作及其信仰,似乎处在比较缓慢发展阶段。
陕西耀县佛足迹图像耀县类碑式佛足迹石(图45),所发表图片模糊难辨,据介绍,前后掌各自刻画一车轮,前掌车轮装饰莲花。
两车轮之间刻画双鱼、海螺。
仅存的第四趾、小趾分别刻画花、卍字符号。
足迹外围刻画三周同心圆。
圆外刻画衔莲枝兽类及绶带。
碑石上面外缘刻画缠枝花卉一周。
韩伟基于周缘缠枝花卉和文字风格,推断为宋代作品。
如果就整体情况来看,该足迹碑形制和图像布局从足迹石发展而来,但规格大于通常足迹石,文字所占份量也明显加重,又与后世所见完全汉民族化的足迹碑差别较大,大体属于两者之间的发展形式,姑且可以视为宋代遗物。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由石窟和寺庙组成,以雕刻的佛像为主要特色。
石窟寺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世界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石窟寺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将山腹挖掘成洞窟,然后在洞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壁画。
这种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北方的石窟传统,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北魏石窟以佛像为主要内容,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寺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从简约的线条到丰富的细节描绘,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从单一的佛教壁画到世俗和佛教主题的结合等。
石窟寺的建设是佛教繁荣时期的产物,它们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通过石窟寺的建设和使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以加强,佛教教义也通过壁画和雕刻的方式得以普及。
石窟寺壁画通常以佛教故事、佛教先知、佛教仪式和佛经内容为主题。
这些壁画的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展示了佛教教义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佛像和壁画上。
佛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它们具有雄伟、庄严、慈悲和宁静的特点。
佛像的风格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具有神秘和超凡的美感。
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表现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壁画的色彩从鲜艳到柔和,线条从简约到精细,构图从简单到复杂,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多样性。
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通过对石窟寺的勘察和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可以解读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变化。
此外,考古研究还为保护和修复石窟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持原貌和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和文献,这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历史和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制模下矩 。 ” 通“ 摹” 。照着样子写或画。《 北史 ・ 冀 倘传》 : “ 善隶属, 特工模写。 ” J (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0 1 - 0 6 ; 修回 日 期: 2 0 1 2 - 1 2 - 2 6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陕北石窟调查与研究》 课题经费资助项 目( 1 2 X J C 7 8 0 0 0 1 ) ; 西安美术学 院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是否产生 巨大的影响力。“ 长安模式” 是否成立是 目 前佛教考古学研 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 关键 词 : 佛教 考 古 ; 造像模 式 ; 造像 样 式 ; 长安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 K 8 7 9 . 2 9
・_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2 7 3 1 ( 2 0 1 3 ) 0 3 - 0 0 4 7 - 0 5 “ 式” 字释义为: 法式 ; 标 准 。《 北史 ・ 周 高 祖 本
古正美先生则认为对凉州模式的研究除了必须考察实物及史料外也应当对该地流行的佛经做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凉州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凉建国者将佛教转轮王观作为了他的理想凉州模式也可以称作是护法模式或供养模式是中国佛像建造最基本的模式北魏之后许多朝代的皇帝也想做转轮3这也许正是模式存在王这种模式仍沿用不已的意义之一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古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石窟寺的考古概要进行介绍。
中国石窟寺,又称石窟庙,是由山体中开凿而成的石窟,内部供奉佛教造像和壁画。
中国石窟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北宋至元代。
中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以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最为著名。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随着佛教信仰的兴起,人们开始在山体中开凿石窟,用于供奉佛像和修行。
这些石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和装饰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早期的石窟寺以北魏风格为主,佛像造型简单朴素,壁画内容以佛经故事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石窟寺开始兴起,其风格更加华丽壮观,佛像造型更加细致,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佛像和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上。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石窟寺的佛像和壁画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石窟寺的环境保护、修复受损的壁画、制定合理的参观管理措施等。
在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中,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铭文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石窟寺中的壁画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途径,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考古学家们也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护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石窟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的考古发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即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
这个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辽朝佛教文化、城市布局和宫殿建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遗址的挖掘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到该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进一步揭示辽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在对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调查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系列建筑基址和遗存。
根据这些遗址和遗存,可以初步还原出佛寺的整体布局。
据推测,该佛寺是按照佛教传统的寺庙布局形式建造的,采用了“三进院落”和“前后堂殿”的结构。
整个佛寺占地面积广阔,尤其以中央大殿最为宏大壮丽。
从佛寺的布局来看,其建筑风格充满了辽朝特色,展现了辽代宫廷建筑的独特魅力。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辽朝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佛教在辽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了辽朝宗教和文化的一部分。
佛寺作为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和追求。
通过对该佛寺遗址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辽朝佛教的发展状况、信仰形式和宗教仪轨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由于佛教艺术与辽朝宫廷文化相互渗透,通过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还可以间接了解到辽朝宫廷建筑的一些特点和风格。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城市布局和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辽金时期首都的上京(今辽宁省北部)是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建筑,在城市布局中往往有着战略位置和重要地位。
通过对佛寺遗址布局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辽上京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些特点和原则。
例如,佛寺的位置是否与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商业区相邻,以及佛寺和其他宫殿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此外,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也对于研究宫殿建筑和宫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宫殿建筑以其华丽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佛寺作为辽朝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其布局和建筑风格会受到宫殿建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找到的
中国佛教考古获重大发现 邺城遗址出土数千佛像 2013年05月19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自法
0人参与0条评论
3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向媒体介绍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掘情况。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日下午在北京宣布,2012龙年春节期间,该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共出土编号佛教造像2895件(块),未编号造像碎片有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
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分享到:
更多
一是埋藏坑位于邺南城外郭城区内,其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是编号佛教造像数量达2800多件(块),其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
三是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
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题材包括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
这些都充分显示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四是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朱岩石表示,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田野发掘工作虽已初步完成,但是该区域的考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埋藏坑与具体遗迹或古代寺院遗址是否有关系、该遗迹对东魏北齐邺南城外郭城的探寻能够提供怎样的线索等,均需要下一步探讨。
目前,邺城考古队最紧迫的工作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保护和整理这批珍贵文物。
据悉,由于出土佛教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金箔装饰加固、碎块拼接缀合等工作非常艰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保护方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