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买官鬻爵现象有多严重
明朝大老虎刘瑾

龙源期刊网
明朝大老虎刘瑾
作者:许石林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7期
刘瑾在正德年间,独揽朝政,贪污纳贿,卖官鬻爵,专权枉法。
经过了多年的经营,羽翼丰满,刘瑾联合内廷的其他七个太监,称“八虎”,这个“老虎队”把持着宫廷的各个要枢,皇帝等于是被牢牢地绑架了,他们掌握着大明朝的一切。
刘瑾当然是八虎之王,即大老虎、老虎中的战斗虎。
他很快就自己做大做强,成为当时大明朝最成功的人。
本来明朝有锦衣卫、东西厂负责维稳和治安工作,但刘瑾还要设置一个高于锦衣卫、东西厂的内行厂,由他直接掌控指挥。
大小官员不要说想方设法谄谀巴结他,就是赞美他赞美得慢了,类似鼓掌看上去不热烈,都会惨遭迫害。
正德五年,安化王造反,造反的檄文上面没说皇帝不好,只是数说了刘瑾的多少条罪状。
正德皇帝派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为总督,领兵镇压。
一番恶战后,安化王之叛被平息,大军凯旋而还。
听了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讲平叛经过,正德皇帝对刘瑾十分恼怒,亲自带领东西厂人马,查抄了刘瑾的家。
不查不知道,一查,把皇帝吓一跳:刘老虎家钱太多了,有多少?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他珍宝细软无法统计。
其实,钱多少,皇帝不在乎,关键是
查出了准备篡位的玉玺和龙袍,这还了得!
刘瑾被判凌迟,行刑还有规定:要分3天,共割3357刀。
那些恨刘瑾的人、被刘瑾迫害过的人或家属,花一文钱买一片刘瑾的肉吃下解恨。
这道菜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老虎刺身”。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6)

01
放宽商业政策
明朝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允许商人自由经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02
发展手工业
明朝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03
开海禁
明朝政府实行开海禁政策,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工商业的发展,为明朝经济注入了
新的活力。
应对农民起义的策略与结果
军事镇压
明朝政府通过调集军队对农民起义进行军事镇压,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起义的蔓延。
招抚政策
明朝政府采取招抚政策,对部分起义军进行招安,给予一定的政 治和经济待遇,以分化瓦解起义力量。
改善民生
明朝政府采取一些改善民生的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 等,以缓解社会矛盾。
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与成效
社会动荡对政治衰败的加剧作用
农民起义
明朝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如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战争, 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其灭亡。
士人抗争
明朝士人阶层在政治衰败的背景下,通过结社、抗议等方式表达不 满,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性。
商业危机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危机不断爆发,如“嘉靖大 倭乱”等事件对明朝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政治衰败。
政治与社会互动的恶性循环
政治衰败导致社会动荡
01
政治衰败使得社会矛盾加剧,民众生活困苦,从而引发社会动
荡和不安。
社会动荡加剧政治衰败
02
社会动荡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使得政治统治力量进一步削
弱,加速了政治衰败的进程。
恶性循环的形成
03
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明朝的政
【明朝历史】明末官场的丑闻和奇闻

【明朝历史】明末官场的丑闻和奇闻明末时期,吏治败坏,在任用官员问题上尤为突出,发生过一系列丑闻和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闻。
例如某些被罢黜并系狱究办的大员,必须行贿,方能进入监房坐牢,即出现于此时。
崇祯初,朝中京官或地方主官出缺,除循例由新进士中选拔外,也由任过一定时期的州县官吏中进行考选。
这就给某些朝臣,大开了发财之门。
考选标准并非根据德、才,而是徇私枉法。
譬如礼部郎中路迈,只因为和大学士周廷儒的弟弟周正仪是儿女亲家,依仗这个关系,竟订出“七千求词林(翰林官)、五千求科(给事中)、三千求道(监察御史)”的价格,公开受贿,代人走门路求官。
如果没有把握,路迈岂敢公然如此?朝中层层勾结、徇私舞弊的内幕,由此不难窥见。
进京接受考选的官吏,为了攫取肥缺美缺,无不争相向当权者施贿。
授官大权由吏部掌握。
东厂为了分肥,常对该部的舞弊行为提出弹劾。
因此,每遇考选的年头,吏部官员惴惴不安。
后来双方协议,每次选官,由吏部送银二万两给厂监,听由该部寻找谋缺的人,从此才相安无事。
崇祯十年三月出任吏部尚书的田唯嘉,为掌握内外情况,曾向宫内太监普遍送礼,要求互通消息。
次年,被御史参劾“考选不公”,而劾本内容他很快便知道了,于是匆忙上疏自辩。
谁知谏官们认为,御史的奏疏送入内廷,尚未公开,田唯嘉何以得知其情由,再度提出纠劾。
皇帝为宫中泄密一事感到恼火,传旨令锦衣卫镇抚司究办,先逮捕了田家的四名亲信。
田唯嘉心中惧怕,只得把到手的贿金大部份送给镇抚司,但后来还是被罢了官。
事情外传后,民间曾讥讽说:“吏部囊空,锦衣地重!”作为执法主管机构之一的刑部,同样是黑幕重重的浑水衙门。
崇祯十二年升任该部尚书的甄淑,表面上道貌岸然,一介不取。
但却听任儿子贪赃枉法制造了许多冤案。
次年他因故下狱,囚禁狱内的受害人一见到他,立刻蜂涌而上,予以痛殴。
狱官叶国华恐怕他被揍死,只好把他关在狱吏室内,使冤愤者不能近身。
任用大员也存在问题,皇帝往往凭印象出发,决定尚书、侍郎人选。
明朝国库空虚时的做法

明朝国库空虚时的做法说实话明朝国库空虚的时候做法这事儿,我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可头疼了。
我看很多资料,发现明朝有时候会增加赋税。
就像从老百姓口袋里多掏点钱放到国库里似的。
不过这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试着想象自己是那些负责征税的小吏,你得一家一户地去算,哪家有多少田产,该交多少税,特别麻烦。
而且百姓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有时候赋税一加,好多老百姓就过不下去了。
我记得有记载说有些地方因为赋税太重,百姓都逃亡了,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削减开支呗。
这就好比自己家里钱不够花了,那就得省着点用。
朝廷削减官员俸禄或者裁减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建设之类的。
我想这在实施的时候肯定特难,怎么判断哪个工程是不必要的呢?官员俸禄一削减,那些当官的肯定不乐意,容易暗地里使绊子,影响整个朝廷的运行,这可能也就是为啥这种做法不能让国库立马就充实起来的原因吧。
再来说说卖官鬻爵,这个听上去就不是什么好法子,但明朝好像也这么干过。
这就好比是为了眼前有几个钱,开始卖家里重要的位子一样。
那些花钱买官的人,心思很多时候就不在好好治理上,而是怎么把买官花的钱加倍赚回来,那最后肯定会把整个政治环境搞得乌烟瘴气的,对于长期的国库充盈只能是更糟糕。
再有就是开展贸易也能增加收入。
我感觉这个过程就像是你把家里种的多余的菜或者做的漂亮小物件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钱。
明朝的时候海上贸易其实有很大的潜力,可是有时候因为海盗,有时候因为朝廷的政策不开放,没有能把这个贸易好好发展起来。
如果当初能够更好地管理海上贸易,把丝绸啊瓷器啊卖出去,大量的银子不就流进来了,国库也就不会那么空虚了。
总的来说,明朝在国库空虚的时候尝试了不少做法,但是很多做法都埋下了更多的隐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还搞得整个国家从里往外乱透了。
明朝的消亡原因与历史教训 (2)

民起义频发,如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对明朝政权造成
了严重冲击。
04
经济衰退与民生凋敝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贵族、官僚和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 失地、破产。
土地高度集中,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 锥之地”的局面。
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成为流民或佃农,生活困苦 ,社会动荡不安。
商业贸易受阻
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了禁锢和束缚,使得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这种政策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阻碍文化交流
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明朝文化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这 种政策限制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06
历史教训与启示
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
抑制创新思维
八股取士制度要求考生必须遵循固定的写作规范和思维模 式,这种选拔方式抑制了考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程朱理学思想束缚创新
强调传统观念
程朱理学是明朝官方哲学,强调 对传统观念的尊重和继承,这种 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导致社会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 。
忽视现实问题
05
文化保守与思想僵化
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人才选拔
严格选拔标准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八股才能参加 科举考试,这种选拔标准过于严格,导致许多有才华的人 才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忽视实际能力
八股取士制度过于注重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而忽 视了对考生实际能力和政治素养的考察,导致选拔出来的 人才往往缺乏实际执政能力。
边境防御体系崩溃
长城防御体系的失效
明朝在北方边境修建了长城防御体系,但在后期由于维护不足和兵 力匮乏,导致长城防御体系失效。
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导语: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签当官,在当时称为掣签法,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吏部尚书孙丕扬创立。
过程是吏部进行选拔任用官员时,预先把地区、官位等信息写在竹签上,装入一个桶中。
之后,集合候任官员们,抓阄撞大运,抽签选出自己的任职地区及官位。
这样,管你是谁,全靠运气。
清王朝建立后,继续沿用此制度,外省官员分配任用,还是由吏部以掣签分配任命。
制定这个制度的人脑子进水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根据《明史》记载,孙丕扬长期担任刑部、吏部两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七十有八"仍"白首趋朝”,是正直的名臣。
孙丕扬任吏部尚书,他刚直公正,没人敢走他的后门。
不过,孙丕扬虽然公正秉直,但太监权倾朝野,最喜欢干涉官员任免,要害岗位几乎都被太监的人霸占了。
孙丕扬想打破僵局,就发明了掣签法。
他很无奈,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只好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
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堵住不少,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
在此之前,吏治已经极其腐败荒唐,权贵肆意安插心腹、卖官鬻爵、结党营私。
吏部官靠卖官发财,礼部官靠科举获利,百官早已心照不宣。
宦官王振权倾天下,操纵官吏选拔。
大名鼎鼎的名臣于谦就是被王振罗织罪名打入死牢,经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才得以活命。
严嵩,曾以"千辆资财,用以遗贵近",这才当上了内阁首辅。
掌生活常识分享。
从卖官鬻爵看吏治腐败的危害

作者: 金海林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市公安局纪检组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腐败现象 吏治腐败 卖官鬻爵 深刻认识 危害 中国封建社会 党风廉政建设 江泽民同志 干部队伍 助长
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讲政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危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
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
这种历史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注意"。
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透视历史上卖官鬻爵现象,并深刻认识其危害,对于我们今天纠正和克服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卖官鬻爵助长公开纳贿之风,导致官场腐败。
大明贪官顺口溜

大明贪官顺口溜摘要:1.引言:介绍大明贪官顺口溜的背景和含义2.大明贪官顺口溜的内容和形式3.大明贪官顺口溜反映的社会现象4.大明贪官顺口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结论:总结大明贪官顺口溜的特点和影响正文:【引言】大明贪官顺口溜,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民间对官员贪腐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揭露。
顺口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贪官的丑恶嘴脸,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
【大明贪官顺口溜的内容和形式】大明贪官顺口溜的内容主要围绕官员的贪腐行为,包括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卖官鬻爵等。
这些顺口溜以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法,将贪官的罪行揭露无遗。
在形式上,大明贪官顺口溜多采用七言或五言句式,押韵上口,易于传唱。
【大明贪官顺口溜反映的社会现象】大明贪官顺口溜反映了明朝时期官场的腐败现象。
在明朝中后期,官场黑暗,贪腐盛行,民生疾苦。
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还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大明贪官顺口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成为民间对官场不满情绪的宣泄。
【大明贪官顺口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大明贪官顺口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它为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官场生态;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大明贪官顺口溜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警惕贪腐现象,加强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民间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
【结论】大明贪官顺口溜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瑰宝,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贪官的丑恶嘴脸,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买官鬻爵现象有多严重
“入官场顿改寒酸态”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的人们,做官之后可得到很多“权力性获益”,所以从古到今很多人都争相当官,而入仕最直接、便捷的途径,除了“科考”就是“买官”了。
说起卖官鬻爵的由来,据研究成果表明,主要是两种原因所致:
其一是封建政府为充实“国库”,以资挥霍所需的国家行为。
自秦汉开启恶劣先例后,不少朝代的政府,在遇到财政危机、或因战争而军费告绌,或因灾荒而财政拮据,为换取足够的财政收入,都曾采用公开标价的方式卖“乌纱帽”。
这种做法发展到清代,竟变成称为“捐纳”的做法,跻身于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政府最初为解决燃眉之急而卖官鬻爵,可能有出于无奈的因素,但开启了标价卖官的恶劣先例,使之成为吏治腐败之源,其罪莫大焉。
毕竟,负面作用极大、恶劣影响深远。
容易导致上行下效、到处借鉴。
正如《明史·李俊传》所言:“此以财贸官,彼以官鬻财。
”
其二是封建官僚为聚富敛财、结党营私的私人行为。
这种现象也非明朝独有。
东汉灵帝时,有宦官张让、赵忠怂恿灵帝卖官鬻爵,时任九卿的崔烈以500万钱买了司徒之位;唐代时也有王播以巨资贿赂宦官王守澄而登上相位;宋代更有刘逵、余深、薛昂等人贿赂蔡京而得到超拔。
只不过明朝时期这般现象严重些、普遍些罢了。
以正史记载,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权倾天下,凡是想当官者,一律“攫金进见”。
明世宗时专权乱政的严嵩,既以买官得以升迁,又以卖官聚敛钱财。
史载,严嵩曾以“千辆资财,用以遗贵近”,终于当上了内阁首辅。
其卖官,“官无大小,皆有定价”,如文官州判300两,吏部官售价最高,郎中、主事开价3000两,后又猛增至1.3万两。
严嵩败落后,抄其家所得净金、金器重3.4万余两,净银、银器重203.9670万两,其他珍宝、字画、房地产不计其数。
而到了晚明奸臣马士英买官鬻爵的丑行就更为朝野所切齿。
他在明崇侦17年9月取消了童生制,破坏了朝廷的诠选制度,买官鬻爵的勾当愈演愈烈,甚至连朝官也用银子来买,并给许多官职定了价。
林林总总,实在难以概况,只好挂一漏万、点到为止了。
形成明朝买官鬻爵愈演愈烈的根源,笔者看来,主要有三:一是存在着买官卖官的政治经济环境;二是蔓延着厚重的“官本位”观念折射;三是执行着色彩浓烈的“人治”用人机制。
在社会所有腐败现象中,危害最烈,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吏治的腐败,而卖官鬻爵则是最严重的典型的吏治腐败现象。
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就很具有现实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