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文学常识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读六国的文化传承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读六国的文化传承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等人物韩非所撰写的一部 influential 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揭示了其社会制度、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六国论的原文及对六国文化传承的翻译解读。
1. 魏文侯问政魏文侯问政,韩非给出了许多政治建议:丞相不得因为害怕知识,而招聘愚蠢的人;国君要重视教育;制定刑罚要公正严明等等。
这些观点体现了魏国注重教育、尊重知识的文化传承。
2. 齐景公问政齐景公问政,韩非认为国家的安危与国王有着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许多对于国家安全的建议,如建立国家情报机关、精选政治人才等。
这些建议体现了齐国注重政治安全的文化传承。
3. 燕昭王问政燕昭王问政,韩非着重强调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他认为兵马是国家的根本,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就很难立足于世界。
这体现了燕国注重军事发展的文化传承。
4. 郑宣公问政郑宣公问政,韩非着重强调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提出了许多有关经济管理的建议,如开发水利、稳定物价等等。
这体现了郑国注重经济建设的文化传承。
5. 赵武灵王问政赵武灵王问政,韩非将国家的发展与国王的德行联系在一起。
他强调国家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君主来引领,依靠其引导国民,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这体现了赵国注重德行教育的文化传承。
6. 卫灵公问政卫灵公问政,韩非重视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他认为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这体现了卫国注重法治建设的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更深入剖析了各国文化传承的特点。
这些文化传承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共通之处,对于我们认识和借鉴历史、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六国的文化传承,推动国家的发展。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孔子弟子荀子的作品,是一部重要的政治著作。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一些文言知识点整理。
首先,荀子在《六国论》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性修辞手法。
他通过对比六国的比喻,阐明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状况。
其中,「商君列车.鬼谷子郑任曰:主合道法.则天下之治.主背道法,则天下之乱.主不令行法,则法不行.主吏有罪.则法不赐罚.主府无赋.则百姓不治.以给主家.则其臣不尽愿死.以使主家.」这一段描写了秦国的情况,利用车辆运行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秦国的政治状况。
其次,荀子在《六国论》中使用了对偶句式。
他将各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对比,使得文辞更加鲜明、有力。
例如:「楚国以微弱诈力征战而强.深沟壁垒.多赋予百姓力而弱.犹不能自存.岂以蛮夷而不用之乎?」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楚国过度依赖诈力征战,而忽视了对百姓的保护和发展,强调了楚国政治的薄弱和虚弱。
此外,荀子还使用了举一反三的修辞手法。
他通过对六国情况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普遍的政治道理。
例如,他认为「世有仁义之士.以便国家.其国家堙.以便仁义之士.……故改武臣之行.是国之兴也.改文臣之行.是国之败也.」这段文字通过具体举例,得出了一条普遍的政治原则:如果国家以适应仁义之士,那么国家将会兴盛;如果国家以迎合武力和权谋,那么国家将会衰败。
最后,荀子还运用了概括总结的修辞手法。
他在《六国论》中对六国的分析总结,展示了自己在政治理论方面的深厚造诣。
其中最为著名的总结文字就是:“关睢之不治.岂金石之罪否.蜀之不治.岂天火之罪否.曹沮之不治.岂司徒岐之罪否.梁孟之不治.岂申林之罪否.魏之不治.岂伯聚厚之罪否.齐鲁之不治.孰获其罪!”这段文字通过概括总结六国的政治问题,强调了各个国家的政治责任。
总之,《六国论》是一部思想深刻、文辞优美的政治著作。
荀子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性修辞手法、对偶句式、举一反三的修辞手法以及概括总结的修辞手法,使得《六国论》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理解《六国论》的问答题

理解《六国论》的问答题问题1:《六国论》是谁写的?《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荀子所著。
问题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六国论》主要讨论了六个国家的兴亡原因和治国策略。
荀子通过对六国的历史和政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建议,旨在帮助各国君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问题3:《六国论》中提到的六个国家有哪些?《六国论》中提到的六个国家分别是晋、楚、齐、鲁、卫和宋。
问题4:《六国论》认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哪些因素?《六国论》认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人民的忠诚和勤劳等因素。
荀子指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统治策略,以稳固国家的基业。
问题5:《六国论》中提到了哪些治国策略?《六国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策略,包括:-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君主应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使国家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人才。
- 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君主应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的统治有序和有效。
- 建设强大的军队:君主应重视军事力量,建立强大的军队以保障国家安全。
- 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君主应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益。
问题6:《六国论》有哪些对后世影响?《六国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和治国的观点和策略,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问题7:《六国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六国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明智的统治和有效的治理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统治策略,并倡导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以及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
只有在这些条件下,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
问题8:荀子在《六国论》中对六个国家的评价如何?荀子在《六国论》中对六个国家的评价是有差异的。
他认为晋国有德行和统治能力,有望长治久安;楚国虽富有,但君主缺乏明智的统治策略;齐国君主虽有德行,但统治能力不足;卫国君主缺乏德行和明智的统治策略;宋国君主虽有德行,但治理能力不足;鲁国君主虽有明智的统治策略,但缺乏德行。
六国论总结

六国论总结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念,主张强调国家间的相互利益和国家利益至上。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六国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为后世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详细总结,包括其核心理念、政治观点以及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一、六国论的核心理念六国论主张国家利益至上,将国家放在首位,强调国家的繁荣和安宁是最重要的目标。
荀子认为,国家是一个由君主和人民组成的有机整体,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应当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采取明智和聪明的政策,通过权谋和智慧来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应当被道德束缚,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政治应当以实用为导向。
六国论强调民族团结,认为国家的力量和稳定来自于民族团结。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推行明智和公正的政策,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荀子认为,国家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国家应该注重民族团结,消除内部的矛盾和分裂,实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六国论主张政治实用主义,认为政治手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来选择和运用。
荀子认为,政治是一场复杂的博弈,需要智慧和计谋来谋取国家的利益。
君主和政治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智慧和权谋,运用政治手段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荀子认为,政治应当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应当被虚无缥缈的理念和道德束缚。
六国论强调强权政治,认为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强权政治是一种现实和必要的手段。
荀子认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强权政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君主和政治家应当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具备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荀子认为,强权政治并不是一种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来灵活运用强权政治,以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同学们有读过六国论这篇文言文吗?以下是它的原文及翻译,跟店铺一起来欣赏吧。
六国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全文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六国论 分析(三)
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 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 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 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 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 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 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 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
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
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六国论
●
译文(三):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六国论
●
原文(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原文《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此书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六国相互争斗、内外交困的状况,以及墨子提出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以下是《六国论》的部分原文:【原文摘录】夫六国之政,虽欲同法中国,不可得也。
其自为法者,尚互矣。
然则其所争者,非其利也,各欲以其势服人也。
既不相服,而乃争者,曰:『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周之闻乎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闻乎周之政,予之。
』或曰:『天子之政,予之。
』或曰:『天子之政,予之。
』或曰:『天下者,予之。
』夫以此之言观之,且或是,且或非。
然则所以争者何也?夫六国之政,有权力者也;尊卑贵贱有等级者也;大国小国有亲疏者也;有敢者、有不敢者;有勇力者、有怯弱者;有从约者、有废约者;有忠义者、有诈伪者;有恭敬者、有轻慢者;有臣民者、有君主者。
以此观之,各欲以其势服人也。
若夫大国之权力,则举贤任能,利害所在,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小国之权力,则君臣之等级,贵贱之差别,有亲疏之分,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敢者之权力,则令行禁止,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勇者之权力,则身先士卒,所向无敌,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敬者之权力,则礼仪端正,遵守约束,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臣民之权力,则忠诚奉事,无私无欺,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如此诸者,各以其势求服人心,故六国之政,不能同于中国也。
【拓展内容】墨子在《六国论》中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他指出,六国相互争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追求权力和地位,而不是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墨子认为,只有实行兼爱的政治理念,才能解决六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乱。
他主张以天下为一家,摒弃地域和国家的局限,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
墨子强调,只有实行兼爱,摒弃争斗和战争,才能达到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
《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的以兼爱为核心的理念,引发了对于政治哲学的思考,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比秦暴虐,却比秦存在的时间长,就是 因为六国正确安置了士人
苏轼总结发现,六国当年之所以长期 存在,就在于他们既合理使用人才,也 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各安其处”,人 尽其才和各得其所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 社会人才资源,使得国家强大,秦朝也 就无法灭亡他们。但是,后来,六国在 使用人才的方法上出了问题,他们开始 排除那些他们认为是异己的人,相比之下, 而秦朝则收回“逐客令”,而广泛利用国 家内外的所有人才资源,这样,六国走 弱而秦朝走强,秦朝就将六国灭亡了。
其他四国任由韩、魏受到秦国 侵略,最后使自己也遭受灾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 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 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 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 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 )尺寸之利,背盟 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正确安置社会上的士人,关系 到国家存亡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 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 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 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 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 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 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 皇为智,吾不信也。
Hale Waihona Puke 如果其他四国能帮助韩、魏,就 不会被秦国所灭
苏辙的论点:“六国不免于死 亡,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他认为六国的灭亡,是因为不 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四国不助
韩魏,以致于暴秦各个击破,最终灭 亡六国;
1.苏洵、苏辙两文的共同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苏洵文的中心 论点是: 弊在赂秦 苏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 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 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 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 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 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 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 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 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 祸。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欢养士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 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 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 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 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 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 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 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 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 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 多者论之。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 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 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 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 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 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 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 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 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 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 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 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 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 思考苏轼和苏辙认为六国为什么会 灭亡的?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 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 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 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 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 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 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 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 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 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 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 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 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 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 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 以(阴)助其急 暗中 (4) (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 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 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 罪 克 溺 弱
"自弱而 取夷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