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1. 背景和目的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及其资源产生危害的昆虫、病原体、杂草和其他生物种类。

这些有害生物可能会引发森林病虫害,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和繁殖,保护森林资源,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调查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操作规范,以帮助保护森林资源和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工作内容及步骤2.1 确定监测调查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和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特点,选择监测调查区域。

区域可以根据森林分布、有害生物种类、损害程度等因素划分,确保各个区域的监测调查工作能够全面覆盖。

2.2 制定监测调查时间表根据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活动规律和盛发期,制定监测调查时间表。

确保在关键的时段进行监测调查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3 确定监测调查方法根据不同的有害生物种类和监测要求,确定监测调查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通过对植物叶片、根系、树皮等进行直接观察,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

•捕捉法:使用捕捉器具、诱虫剂等工具,吸引和捕获有害生物,进行鉴定和统计。

•样本检测法:采集植物样本、土壤样本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4 建立监测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表、数据录入和存储方法等。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后续数据分析和研究。

2.5 分析和报告监测调查结果根据采集到的监测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制作监测调查结果报告,包括有害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信息。

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建议,为后续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3. 质量控制措施3.1 培训和培养监测调查人员对参与监测调查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有害生物的认识、样本采集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确保监测调查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一、前言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防治有害生物,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实施方案,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普查范围本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森林资源,主要针对林木病虫害、有害植物和其他有害生物进行普查。

重点关注各类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和危害程度等情况。

三、普查内容1. 林木病虫害普查对各类林木病虫害进行逐一调查,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发生规律等内容,确保全面了解病虫害的情况。

2. 有害植物普查对各类有害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有害植物的种类、分布范围、数量、危害程度等内容,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其他有害生物普查对其他有害生物如啮齿类动物、有害昆虫等进行综合调查,了解其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四、普查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采集标本、观察记录等方式,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技术手段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林地进行遥感监测和空间分布分析,提高普查效率和准确性。

五、普查成果应用1. 制定防治方案根据普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针对不同有害生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监测预警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害生物的异常情况,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 信息共享将普查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支持。

六、普查保障1. 人员培训对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普查技能和防治意识。

2. 资金支持保障普查工作所需的经费,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协作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开展。

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历和实施方案

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历和实施方案

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历和实施方案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历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科学管理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控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历程和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旨在全面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并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具体目标如下:1. 全面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并及时预警和预报潜在的有害生物灾害;2. 建立健全的有害生物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对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4. 优化监测预报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二、工作计划和流程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监测点的确定根据先前调研和已知有害生物分布情况,确定监测点位,并确保点位的代表性和充分性。

监测点位应覆盖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林、天然林和特定保护区域。

2. 采样和数据收集在指定的监测点位,采集有害生物样本,并详细记录样本的地理位置、生境特征和数量。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收集和整理有关有害生物的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和预报通过对收集到的有害生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有害生物的分布规律和趋势。

进一步结合气象因素、生态环境和林业经营措施等信息,利用数学模型和预测算法进行有害生物的预报工作。

4. 预警与应对措施根据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发布有害生物的预警信息,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重点关注高风险区域和易受影响的森林生态系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有害生物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三、实施方案为确保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实施,以下为具体的实施方案:1.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推动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及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及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实施方案

某县某年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及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实施方案为掌握某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点、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发生趋势,以便科学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需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工作及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工作,为使两项调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形式成立调查小组,分管领导副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森林病虫检疫防治站人员组成,所涉乡(镇)、林场兼职检疫员参与调查工作。

二、调查时间从某年2月23日开始至4月20日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其中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工作于某年3月20日前完成调查资料的上报工作,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工作于某年4月25日完成调查资料的上报工作。

三、调查的内容、范围及方法(一)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工作1.内容及范围调查的有害生物种类为主测对象云南松毛虫、松褐天牛,其它林业有害生物:松褐天牛、松赤落针病、其它害虫、侧柏毒蛾、拟松材线虫病及其它病虫害,调查范围涉及街道办、街道办、街道、镇、镇、镇、镇、乡、镇、镇、乡、镇、镇等0个乡镇(街道)和林场。

2.调查方法(1)调查线路及样地设置以各乡镇(街道)所在地为中心分别设置调查线路,在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地方设立标准地调查,设立的标准地面积为667平方米,调查样株虫害不少于20株,病害不少于100株。

(2)调查的技术方法病害调查,根据病害菌丝和孢子越冬场所以及危害症状的不同,分别设立样方进行调查病害种类、发生面积、感病株数等;虫害调查,根据害虫越冬虫态和场所,设立样方调查害虫种类、发生面积、受害株数、虫口密度等。

3.内业工作将外业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种有害生物种类、发生面积、受害株率、感病程度等,然后结合往年发生情况和气象因子分析,预测发生趋势,发布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完成《越冬代调查报告》及有关报表资料上报工作。

(二)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工作1.普查内容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和少量湿地松等松材线虫病的寄主植物枯死情况、松褐天牛的发生危害情况以及对枯死木进行取样分离和镜检。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部位
树叶被害率 1/3<树叶 ≤1/3 被害率 ≤2/3 枝梢被害率 20%枝梢被
枝梢病 虫 干、根部 病虫 种实病 虫 鼠、兔、 螨类
≤20%
害率 ≤50% 10%<受害 株率 ≤20%
率 >50% 受害株率 >20% 种实被害 率 >20% 被害株率 >20% 侵占林业用地 >20%,或严重 影响树木生 长、森林更新
峻。 我县位于我省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是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其地 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境内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便利,外来 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威胁越来越大。为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 扑灭我县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摸清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种类、分布区 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管理策略的研究 十分迫切和必要。根据省厅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定于2003年 12月—2005年5月在全县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做好对外来入侵 物种的登记、建档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及已造成危害 的本土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为今后我县的外来 有害生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范围、对象和内容 1、普查范围 各乡镇所辖区域的有林地、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花卉基地 等为本次普查范围。同时,依据人为活动较多和保护重点林区的原则, 确定了以下普查重点区域: 1.1花亭湖风景区、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国家公益 林区; 1.2我县境内铁路、高速公路、105国道、211省道等主干交通两面 侧,长河沙河、薛义河等河流两岸,泊湖周边的林地、湿地; 1.3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 1.4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以在城企业为主; 1.5县苗圃。 2、普查对象 2.1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查重点。对那些已经在其他 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本地区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本次 普查对象,如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松突圆满蚧等。 2.2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 指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本土有害生物(最多统计 20种),包括林业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 等。 2.3其它林业有害生物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普查技术方案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普查技术方案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14]36号)、《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的通知》(办造字[2014]92号)和《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林造字[2014]134号)的要求,为进一步统一和明确普查的技术标准,使我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普查质量,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1普查范围全省范围内森林、荒漠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名木古树)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木本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

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区、重点湿地、重点工程区、重点旅游观光景区(点)、沿交通干线的生态敏感区域、毗邻疫区的高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水源涵养林地,以及花卉苗木栽培引种品种多、数量大、商品经营活跃的地区。

2普查对象和内容2.1普查对象可对林木、种苗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

普查对象包括:2.1.1危险性种类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14种)、《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192种)、国家林业局2014年第6号公告新增列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椰子织蛾和松树蜂)。

2.1.2常发性种类2003年以来全国有发生、危害记录的林业有害生物(506种)(见附件1)。

2.1.3造成危害的种类在本地区已造成危害但尚未记录的林业有害生物。

即原本属于本土有害生物,以前未造成危害且尚未记录,但近年来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

2.1.4新传入的种类2003年以来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新纪录种类。

2.1.5本省需要关注的种类我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如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杨树花叶病毒、桉树枝瘿姬小蜂、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钻蛀性害虫,如松瘤象、小蠹、杉天牛等;林农关注的苗木和经济林病虫害。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林木和野生动植物造成危害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

它们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确保数据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制定针对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三、实施步骤1.确定普查区域:根据森林资源和历史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将普查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制定普查计划:根据普查区域的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具体的普查计划,包括普查的起止时间、普查人员的配备、普查方法和工具等。

3.组织普查人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普查人员对有害生物的识别能力和普查方法的操作技能,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实地普查:根据普查计划,组织普查人员进行实地普查。

普查人员应主动收集、记录有害生物的相关信息,包括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等,并进行标本采集和保存。

5.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确定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密度和季节变化等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编制普查报告: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报告,明确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等内容,提出防控建议和措施,形成科学、有针对性的普查报告。

7.报送上级部门:将普查报告及时报送相关部门,以供决策和防控工作的参考。

四、普查方法1.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对林木的生长状况、树冠形态和叶片病虫害情况进行记录,获取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

2.陷阱设置:在普查区域内设置昆虫诱捕器或粘虫板,吸引有害昆虫并捕获,进行种类和数量的识别和记录。

3.标本采集:对发现的有害生物或可疑生物进行标本采集,同时记录其分布位置和数量,并进行标本的处理和保存。

4.调查问卷:向林地管理者、农民和周边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并及时记录和汇总。

林业有害生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1. 林业有害生物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和林木健康造成危害的生物,如病虫害、鼠害等。

它们会引起森林资源减产、病害传播、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失。

2. 行动实施的目的: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减少有害生物对林业的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总体目标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现以下目标:1. 林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明显降低;2. 林业生产能力提升,森林资源保护更加全面、有效;3. 林业生态系统稳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得到加强。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2)提升有害生物检测和识别技术水平(3)加强对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规律的研究2. 改进防控措施和技术方法(1)强化集约化防控技术研发(2)推广绿色、环保的防控技术(3)加强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培训和推广3.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1)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建立合作机制(2)推动国际间有害生物防控合作项目(3)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共享和交流4. 加强全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1)提升公众对有害生物防控的认知和重要性(2)鼓励公民、企业等各方积极参与防控工作(3)加强有害生物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四、实施方案的保障机制1. 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组织体系2.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3. 增加经费投入和资源保障4. 加强监督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五、实施效果评估标准1. 林木健康状况评价2. 有害生物防控成果评估3. 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评价4. 森林经济效益分析六、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具体时间安排按照实施需要和资源保障情况确定,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按年度进行具体的工作计划制定和实施。

七、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明确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的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
为指导、规范我县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根据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办 公室林防检[2003]31号文件《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结 合我县实际印发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及意义 外来有害生物(exotic pest)是指某一有害生物由于人为活动影 响,使其从原有自然生境中传播到另一生境中,其扩散范围已超越其潜 在的自然扩散能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后,将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和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并可能对当地一些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破 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给国家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造成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的日趋频繁,以及由于交通便利所带来的 地域相对缩小,大量林业有害生物从外国传入,并对我国的林业资源和 国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据统计,松材线虫病(Bw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et Buhrer Nickle)、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松突圆蚧(Hemiber 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湿 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Lobdell) Ferris)、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Kuwana)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多万亩, 致死树木上千万株,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达560亿元人民币。 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B.K)、紫茎泽兰 (Eupatoriumadenophorum Spreng)、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L)等外来有害植物的侵入也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甚至在局部地区形成难以逆转的生态灾难。对此,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 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鉴定中心和外来有害生物管理 办公室,负责全国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一些外来有害生物的侵入已给我省的林业资源造成相当 程度的破坏,其中松材线虫病1988年传入我省,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2 亿多元,已对**等风景名胜区的古松、名松构成极大威胁。近期,主要 分布在辽宁省的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Phompsis macrospora)传入我省 东部地区,造成大量杨树苗木死亡,严重影响我省退耕还林工作。一些 有害生物也已对我省其它县(区)的森林资源构成威胁,形势十分严
部位
树叶被害率 1/3<树叶 ≤1/3 被害率 ≤2/3 枝梢被害率 20%枝梢被
枝梢病 虫 干、根部 病虫 种实病 虫 鼠、兔、 螨类
≤20%
害率 ≤50% 10%<受害 株率 ≤20%
率 >50% 受害株率 >20% 种实被害 率 >20% 被害株率 >20% 侵占林业用地 >20%,或严重 影响树木生 长、森林更新
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普查为主的经济林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1980年森林病虫害普查以后,我县在林业生产上产生过较大危害的 有害生物除了马尾松毛虫外,其他有害生物主要集中在板栗为主的经济 林上。因此,我县有害生物普查将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有害生物普查为 重点,同时兼顾其他有害生物。确定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主要调查 对象有: 一、经济林 板栗 板栗白粉病 板栗疫病 栗枝枯病 板栗紫纹羽病 栗实干腐病板栗膏药病 栗瘿蜂 铜绿丽金龟 栗透翅蛾 云斑天牛 桑天牛 栗绛蚧 栗新链蚧 栗大蚜 栗大蚜 剪枝栎实象 桃蛀螟 栗实象 板栗雪片象 栗皮夜蛾 调查范围:全县各乡镇 2、油 茶 : 油茶炭疽病 油茶软腐病 油茶煤污病 油茶根腐病 调查范围:油茶产区乡镇
3、杜 仲 杜仲角斑病 杜仲褐斑病 杜仲灰斑病 杜仲枝枯病 杜仲根腐病 调查范围:*等乡镇新造林地 4、其他经济林: 银杏 枣 枇杷 李 调查范围:主产区 5、危害经济林幼林 有害植物 蕨 白茅 芒 牛筋草 调查范围:经济林新造林地
二、杨 树: 腐烂病 锈病 褐斑病 溃疡病 舟蛾类 毒蛾类 螟蛾类 潜蛾类 天蛾类 刺蛾类 叶甲类 调查范围:丘陵畈区有害生物分布各乡、镇
表2
踏 查 记 录 表
调查 时间 乡镇 村 组 寄主 有害 危害 危害 特特 小地 名称 生物 程度 面积 描述 名 名称
注:(1)有害生物名称如果无法鉴定,可以采集标本请有关专家鉴 定; (2)危害程度按照“有害生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1)填写。 调查人:
表1 有害生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等级 轻微 中等 率 >2/3 枝梢被害 严重 树叶被害
三、竹类 杆基瘤病 煤污病 黑痣病 华竹毒蛾 刚竹毒蛾 竹笋毒蛾 竹笋夜蛾 竹笋泉蝇 竹螟类 竹小蜂 竹丝球蛾蚧 调查范围:主产区乡镇和元竹分布区 四、其它 马尾松毛虫 松疮锈病 松褐天牛 松梢小卷蛾 球果小卷蛾 松梢螟 粗梢双条杉天牛 危害园林植物的有害生物 危害苗圃苗木的有害生物 贮木场内有害生物 调查范围:全县林区、苗圃地、贮木场 五、省定重点普查对象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峻。 我县位于我省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是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其地 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境内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便利,外来 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威胁越来越大。为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 扑灭我县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摸清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种类、分布区 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管理策略的研究 十分迫切和必要。根据省厅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定于2003年 12月—2005年5月在全县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做好对外来入侵 物种的登记、建档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及已造成危害 的本土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为今后我县的外来 有害生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范围、对象和内容 1、普查范围 各乡镇所辖区域的有林地、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花卉基地 等为本次普查范围。同时,依据人为活动较多和保护重点林区的原则, 确定了以下普查重点区域: 1.1花亭湖风景区、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国家公益 林区; 1.2我县境内铁路、高速公路、105国道、211省道等主干交通两面 侧,长河沙河、薛义河等河流两岸,泊湖周边的林地、湿地; 1.3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 1.4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以在城企业为主; 1.5县苗圃。 2、普查对象 2.1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查重点。对那些已经在其他 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本地区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本次 普查对象,如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松突圆满蚧等。 2.2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 指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本土有害生物(最多统计 20种),包括林业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 等。 2.3其它林业有害生物
林员、业主等进行访问咨询,了解当地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发生 等情况。 2.2野外踏查 2.2.1踏查路线的设计。以乡镇(场)为单位,根据事先确定的普查 重点区域的分布情况,在林相图上合理确定踏查路线。踏查路线应穿过 当地主要森林类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设置踏查路线时,应考虑外 来有害生物容易侵入的以下区域: 一是交通干线两侧。如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211省 道、赤百公路两侧林地; 二是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湿地等。如花亭湖风景区林地、湿地, 绿色长廊工程造林地。 三是物种多样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地区,如泊湖、长河等周边、 两侧的林地湿地; 四是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破坏后的生境; 五是人为经营活动频繁的经济林、竹林和苗圃地。 在设计踏查路线时,对外来有害生物容易侵入的区域的踏查线路间 距要相对密一些。可根据具体情况,从300米到1000米或更大一些。对 本土危害严重的有害生物,可根据历史资料进行踏查路线设计。 2.2.2踏查方法。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发生期(危 害期)沿踏查路线进行目测调查,分小班或不同类型的林分记载有关森 林调查因子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当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 物时,应设立标准地开展详查。此外,在踏查时,要根据需要,及时采 集标本,供制作标本和鉴定用。 2.2.3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踏查。现场查看贮木场等现存木材(含 成品、半成品、包装材料等)是否有有害生物。主要通过表层缝隙间看 是否有新鲜蛀孔、蛀屑和活虫爬行。同时要了解贮木场木材树种、采伐 时间和地点以及过去、目前有害生物发现情况(见附表)。 2.3标准地调查 在踏查时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应随即设立有代表性的标 准地进行详查(以节省往返时间),详细了解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 度。 标准地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标准地应有代表性,其面积不少于3亩,且主要寄主树木不少于
受害株率 ≤10%
种实被害率 10%<种实 ≤10% 被害率 ≤20% 被害株率 ≤10% 10%<被害 株率 ≤20% 5%<侵害林业 用地≤20%,或 明显影响树木 生长、森林更 新 5%<被害率 ≤10%
有害植 物
侵害林业用地 ≤5%, 或对树木生 长、森林更新 构成影响 被株率≤5%
木 材
被害率 >10%
除了完成2.1和2.2规定的内容外,对全县境内所有林业有害生物进行 一次普查,尤其是对经济林、竹林和新造林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 摸清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区域、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为今后 森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外来有害生物的确定 在确定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标准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遵循分级 管理、逐级上报的原则。县(市、区)以从国(境)外、1980年以后从 外省(区、市)、外市、外县(市、区)传入的危害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的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作为划分对象 4、普查内容 4.1寄主植物。指每种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 木、花卉等)查到种。 4.2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摸清所普查到的各种林业有害生物详 细分布区域(以乡镇为普查基本单位)。 4.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调查所普查到的各种林业有害生物 的分布面积。发生面积分轻、中、重三个等级统计(具体分级标准见表 1)。 4.4危害木材的有害生物普查。调查危害木材(包括原木、板材、方 材、木质包装材料、垫脚木和人造板等)的有害生物种类、危害数量 (以立方米为单位)、危害程度以及危害地点名称和单位名称(危害程 度标准见表1)。 4.5上报材料,各乡镇林业站每月20日前上报踏查记录表(表2)和 相应的简易标本,临时发现新情况及时将简易标本和其他相关材料上报 县森防站。 三、普查工作安排 1、全面开展普查工作,定期报送普查材料。由于普查时间紧,为确 保普查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我县于2003年12月启动普查工作。各乡 镇林业站可以利用护林员开展踏查工作,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县森防站。 每月20前各站应上报踏查记录表。 2、普查技术方法 2.1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针对某个地区(林区)、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花 圃等,或某种植物、某种病虫害,有目的地对当地群众、技术人员、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