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1.严守纪律,不偏不倚地执行任务。
2. 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 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人员。
4. 坚持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冲突。
6. 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事情。
7. 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标准,不随便妥协。
8. 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不轻易放弃,面对困难要有勇气。
9. 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良好,不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
10. 坚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11. 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理解和包容他人。
12. 坚持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立场和信仰。
- 1 -。
曾国藩管理方略

打造战船 建水师
1853
参不平定 太平天国
1854
平定成功 局势稳定
1864
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
显的时期;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清廷更以严密监视。
兴办洋务运动
1
书院/书局 /教育
入仕初期(1838-1850) 内 圣 求学阶段(1811-1838)
求学阶段
出生/入学 1811
考取秀才 1833
会试/殿试 1838
这一阶段,曾国藩广泛涉猎各种怃想,尤其致二经丐怃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癿一代圣贤,要立德、 立功、立言三丌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廸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癿形势。
爱禾考必去稗,爱贤考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乀吏,治军必去蠢军乀将,一定乀理也。
——咸丰十年致曾国荃、曾国葆
厚耄丌能使,爱耄丌能令,乱耄丌能治,譬如骄子,丌可用也。 ——咸丰十年致曾国荃、曾国葆
具体阐释
厚爱士卒却丌能使用,溺爱下属却丌能吩令,远法乱纨耄丌能惩治,这样癿军 队就像惯坏了癿孩子一样,是丌能用来合敌人作戓癿。
齐心相顼 彼此照顼 永丌相廻
反复讪谕 泤重灌输
战场
训练
心态
塑心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宋。仍湘军乀制,刌上下相维,喻利二丿。将卒亲睦,各护其 长。 ——曾国藩
统领如根,由根耄生枝、生右,皀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耄勇丁感营官挑选乀恩, 皀叐其私慧。平日既有恩谊相济,临阵自能患难相顼。 ——曾国藩
曾国藩管理方略
目彔
曾国藩其人其事
曾国藩领导方略 曾国藩聚人方略 曾国藩用人方略 曾国藩齐家方略 曾国藩修养方略
曾国藩团队管理

42
体验VS概念
教育≠训练
教育
陈述观点、灌输概念 提供信息与传授知识 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
训练
身心互动、引发思考 颠覆常规的特殊教育 要我们把知道的做到
43
训练的途径与目的
◆训练是开拓思维的过程 ◆训练是建立信念的过程 ◆训练是开发潜能的过程 ◆训练是固化行为的过程
要做好企业训练导师先当“运动员”,再 当“教练”。
——摘自《大学》开篇语
21
格物—随时找到方法的方法
组织
品牌 建设
企业 文化
战略 MBA
生产
人力 资源
财务
营销
招聘 解聘 奖惩
培训 人力 资源
制度
薪酬 劳保
绩效 考核
会场
效果 评估 资料
设备 流程 会务 签到 服务 责任人
培训 主题 师资
时间 地点
培训 对象
培训
训后 评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2。2
24
道家文化与现代管理
● 大道——企业的信仰与价值观 ● 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企业创新 ● 柔弱胜刚强——企业的基业常青之道 ● 利他——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 抱一守中——始终坚持一个目标 ● 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25
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管理
2
关于学习的探讨
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 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
——曾国藩
听易忘,见能记,动开悟,悟生慧。
——鬼谷子
学习中找体会,体会中找感觉、感觉中悟方法
3
知识 方法 智慧 学问
现代人不应该缺知识,好方法很难学得到
湘军成功经验

咸丰二年(1853年),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命在湖南督办团练,以协助政府军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在创建自己的“忠义血性之师”湘军时,就运用了高薪激励这一方式,他将普通士兵的军饷开到了每月6两白银,是清政府的绿营军的1.5两的四倍。
这比堪称最佳管理实践的亨利福特在1914年的提薪之举,即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每日2.5美元提高到每日5美元,要早了近60年。
这一政策为湘军招募到了大量的优秀兵勇,也吸引一大批有文化素养的秀才、举人加入湘军。
一方面高额的军饷让兵勇们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无后顾之忧,能积极投入训练及战斗。
另一方面,文人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的文化水平,让曾国藩的一些军事思想能迅速地得以贯彻。
而且曾国藩在晚清是有名的宋明理学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这就使得他的军事地位能得到很好的拥护。
也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才在以后的战斗中屡败屡战,终于同治三年攻下天京,打败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和湘军的成功,实属不易,可谓是历经波折,归结其间要点,我想,大致可以列出以下五点:一、军制改革,兵为将有曾国藩认为清军失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一,绿营军的兵、将、军各层之间统属性太差,造成“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而太平军刚能做到内部团结,生死与共;其二,绿营兵当兵为吃粮,以兵为业,造成军营习气败坏。
因此,他决意湘军做到赤地立新,比八旗,绿营相比,要富有朝气和凝聚力。
湘军在进行招募时,讲究“忠义血性”。
对于军官,要求一会治军,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要能吃苦。
对于士兵,要求忠厚,质朴,身体健壮,最好是山村的农民。
为保证部队的凝聚力,曾国藩规定,士兵要有同乡或家人担保,若有逃跑或犯禁者,追问保人责任,士兵之间也多是乡亲或宗亲关系;官员之间,主要由读书人担当,其间关系也是亦师亦友,通过私人情感相维系;各层次之间绝对服从,由上级选拔下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就确保了湘军的整体统属性,让湘军成了一支“胜则举杯以让功,败则死力以相救”的血性之师,而曾国藩也就是唯一能指挥调度这样一支部队的统帅,实现了“兵为将有”,开创了近代第一支军阀性质的军队。
屡败屡战——曾国藩管理湘军的艺术

曾国藩管理湘军的艺术1851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西金田村起事,然后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八旗和绿营溃不成军,清政府的统治危在旦夕。
于是朝廷勒令地方各省办团练,并一共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
在天平天国的凶猛攻势下,各省团练几乎不堪一击,唯有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异军突起,挽狂澜于既倒,清朝的气数因此又延续了五十多年。
在不被清廷信任,处处受其箝制,并得不到军饷和武器支持的窘境中,为何湘军能够打败气势如虹并拥有数倍军力的“虎狼之师”太平军,以至于连毛泽东都佩服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一却都源于曾国藩屡战屡败的管理艺术。
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曾因曾国藩据有关资料记载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初期,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提及屡战屡败,后来经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
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位权位显赫,作用很大,而且具有影响力甚大的人物。
我们不要刻意去评价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要着重是看他修改奏章的那一件事,从中你就会深有感触:他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虽然说它们只是把词序上简单的颠倒一下,但是却能反映出对待失败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
“屡战屡败”反映出的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败屡战”则反映出的是一种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国藩没有摆脱掉那种“屡战屡败”的悲观情绪,其结果也一定是消极沉沦,而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他就不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更不用说以后会成为清朝末期的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了。
正是这样一种屡败屡战的管理湘军的艺术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这么一个建立大功勋的人物,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却陈诉自己屡战屡败,主动请罪,看来他的军事之路确实坎坷。
那么为什么“屡战屡败”会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却带给人以一种希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的管理

曾国藩的管理“要道”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成功代表,身兼五部,统帅湘军,封侯拜相,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以今天的现代视角来看,曾国藩也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首先,曾国藩极其重视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其次,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关键环节。
最后,曾国藩以“勤政、自律”为法,以勤为乐,严格自律,忠于事业,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终达事业巅峰。
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当今的管理者,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修身箴言: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成功”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无疑是成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社会典型文人将相的代表,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甚至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儒家道德观念中的理想人格魅力,且注重自身的修养。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作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
内容有: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它,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历史书籍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做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忙: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这十二项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要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是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不能无法无天。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道家 • 左列钟鸣右谤书,人 左列钟鸣右谤书, 间随处有乘除。 间随处有乘除。低头 一拜屠羊乐, 一拜屠羊乐,万事浮 去过太虚。 去过太虚。 • ——曾国藩 曾国藩
(2)要有识人的智慧 )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 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 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 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 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 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 ——薛福成 力。 ——薛福成
2、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
统领
统领
统领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 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义于利。 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义于利。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 亲睦,各护其长。 或则皖省,或援豫章,先生不出, 或则皖省,或援豫章,先生不出,续 宾何敢独行前往?……先生带我出山 先生带我出山, 宾何敢独行前往?……先生带我出山,仍 祈带我归里。 祈带我归里。 ——李续宾 ——李续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为吾人之师资——蒋介石话说1840年的鸦片贸易之战,导致大清集团公司开始走向衰落,本国市场的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外跨国公司开始大肆进攻,争夺市场和人力物力资源;国内由于劳工待遇低下,多次爆发大规模罢工斗争。
公元1851年,广西金田村的一帮拜上帝教教徒揭竿而起,宣布成立太平天国公司,欲与大清集团公司分庭抗礼,争夺国内市场。
太平天国公司创立初期,由于推行股份制,承诺将来给每个员工分配相同的股份,即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竞争力不同凡响。
大清集团连忙调集属下的国有企业绿林军公司前去镇压,无奈绿林公司制度落后,管理者昏庸,员工缺乏培训,素质低下,毫无斗志可言,所以太平公司一路北伐,势如破竹。
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候,在湖南省湘乡市荷叶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他就是曾国藩。
早年的曾国藩勤奋好学,才思过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后,在大清集团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吏部侍郎)。
由于太平公司的猖獗,经过很多企业界著名人士如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推荐,大清集团总裁咸丰帝决定任命曾国藩为团练总监,建立一个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与太平公司对抗。
当时曾国藩因老母逝世回家奔丧,临危受命,接管了罗泽南的民营团练公司,亲自任总经理,罗泽南任副总经理,与太平集团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
后来民营团练公司正式挂牌为湘军集团公司,开始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市场斗争——一、高举孔孟之道的大旗,以优秀企业文化鼓舞员工太平公司当时被视为邪教组织,以西方拜上帝教为企业文化,总裁洪秀全与副总裁杨秀清装神弄鬼,愚弄员工,暂时骗取了部分员工的信任,同时招聘了很多被大清集团残酷剥削而走投无路的员工,对他们许下“人人入股”等无法兑现的承诺,于是企业规模空前壮大。
但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思想,社会精英们都推崇孔孟之道。
太平公司以邪教为企业文化,宣称要打倒儒家,颠覆纲常名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所以得不到知识界的认同,当时科学院、工程院以及各所高等学府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反对这个企业文化。
于是太平公司实际上处于孤立状态,只能得到下层较低文化水平的员工的拥护。
而湘军公司就不一样。
曾国藩高举孔孟之道的大旗,大力建设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企业文化,于是得到天下大多数人尤其是知识份子的拥护。
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明末清初湖湘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船山)的经世致用之学,被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胡林翼、彭玉麟等高层领导奉为圭臬;《王船山遗书》也被曾国藩指定为湘军公司企业文化读本,即使在市场斗争最繁忙的时候,也要将其校勘出版,有力地鼓舞了全体员工的斗志。
得人心者得天下,曾国藩凭借优秀企业文化为号召,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同德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卓越雇主品牌,尽揽天下英才企业品牌可以分为对员工和对顾客两个方面,对员工的品牌就是雇主品牌,决定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对顾客的品牌就是服务品牌或者产品品牌,决定了企业对顾客的亲和力。
湘军集团公司建立伊始,由于曾国藩担任大清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的身份,以及爱才如命、知人善任的美誉,因此树立了良好雇主品牌。
天下英才,纷纷投奔到曾国藩帐下,摩拳擦掌准备干一场大事业。
一时间,曾国藩的顾问机构高朋满座,人才济济,号称“神州第一顾问团”。
有人考证说,中国近代史上有3个最大的智囊机构,第一位是曾国藩的湘军顾问团;第二位是左宗棠的楚军顾问团;第三位是李鸿章的淮军顾问团。
当然,后面两大顾问团的影响与势力远远不及曾国藩顾问团。
据薛福成在《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中记载,曾国藩属下的高级专家多达到83人。
但另据统计,曾国藩的顾问团人才实际在400人以上。
出自曾国藩专家顾问团的人才,到曾国藩出世时,担任事业部副总裁以上官职者达22人,同时,担任各地分公司总裁以上职务者也达到20多人,大清集团当时全国设立8大市场总监,有5人出自曾国藩的顾问团。
三、任人唯贤,科学激励,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曾国藩的顾问团人才众多,但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个个都是真才实学。
首先,曾国藩顾问团的准入门槛非常高。
虽然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曾国藩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但都要经过严格面试才能录用。
曾国藩那高超的相人术也被人传为神话,他从来没有看走眼过。
其次,在量才录用的基础上,曾国藩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
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他深知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统率全局之才,便向朝廷推荐担任大清集团下属分公司的总经理;他深知彭玉麟、杨岳斌等足智多谋,能够独当一面,就奏举其担任水军部总经理;他深知丁日昌、容闳等熟知国际情况,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就让其负责操办对外贸易事务;他深知李瀚章、郭嵩焘等有理财之能,乃著名注册会计师,便任命他们担任财物部长,负责筹集工资粮饷之责;他深知赵烈文、薛福成等才思敏捷,乃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就把他们长期留在幕中担任秘书工作;他深知李善兰、华蘅芳等熟悉工程技术,乃海龟派人士,就聘任他们负责产品研发。
第三,曾国藩注意人才的培训工作,在很多培训班上,曾国藩都亲自讲课,言传身教,讲业务,讲精神,讲情操,努力让下属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第四,赏罚分明,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犯错误的员工,马上会按章处罚,绝对不留情面;而在市场斗争中有功劳者,马上就向大清集团高层举荐,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和职位提升。
由是,科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使湘军集团在人才战略上取得巨大成功。
四、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清集团属下的绿林公司采用世袭制,员工职位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工资都由大清集团统一发放。
这种国企大锅饭的弊端到了后期已经暴露无遗,竞争力大大降低了。
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员工由世袭制改为招聘制,工资也不由大清集团发放,而是企业自主操作。
这样,就完全摆脱了对大清集团在产权和人事上的依赖,真正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所以,在与太平天国公司的市场争夺中,湘军公司的业绩远远胜于绿林公司,这就是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五、斡旋官场,纵横捭阖,推行超级公关战略大清集团的法制不很健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于是商场与官场总是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
面对内部倾轧严重的现状,湘军集团公司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大靠山撑腰。
曾国藩运气不错,在那个对汉人防范甚严的大清时代,居然有满清高级管理层的翁同??对曾国藩赏识有加;后来实际的最高总裁慈禧太后也对曾国藩颇为信任,这就为湘军集团的成功扫清了障碍。
当然,由于利益和观念上的冲突,加上曾国藩对传统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来自大清公司内部的阻碍自然难免。
这样,在大清各级部门之间上斡旋逶迤,推行超级公关战略就势在必行。
湘军集团副总裁胡林翼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胡林翼担任大清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期间,对上峰派来监视他的保守派大员官文大灌迷魂汤,用糖衣炮弹将其意志摧毁。
同时,胡林翼在武汉建立“国中之国”,与大清集团分权,独掌湖北财权、行政权,这样就保证了将湖南、湖北两个分公司的物力财力源源不断支持前线湘军公司的斗争,为了湘军公司的节节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千古文章传天下,争夺舆论阵地,彻底打赢广告战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咱卖的是猫尿。
市场竞争,广告尤为重要。
这一点无论太平公司还是湘军公司都清醒地认识到了。
所以,公司每开拓一块地盘,就要大力做广告宣传,各种讨伐檄文、安民慰问告示铺天盖地,贴满大街小巷。
如前面所言,太平公司得不到知识精英的支持,所以也写不出高明的宣传稿子出来,在广告策划与创意上也要输一筹;而湘军集团人才济济,高手如云,那些堪称千古大作的广告语在民间大量流传,比脑白金还脍炙人口,再加上湘军集团掌握了主流媒体,因此更能得到消费者的共鸣。
早在湘军集团创办之前,湘军集团副总左宗棠就被炒作了一把,名扬天下。
那是左宗棠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大清高层管理人员,此人向大清总裁咸丰帝进告状,咸丰帝欲将左宗棠解雇。
而曾国藩、胡林翼等一帮朋友则联合起来,向总裁上书保左。
上书中这样一句话流芳千古:“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这是实话,也是广告词。
总裁咸丰帝被这句广告语所打动,不但没有给左宗棠降罪,还将他连升三级。
此外,湘军公司还是户外广告的鼻祖,在湘军集团控制下的长江流域,所有的船只都挂上了湘军集团的旗帜和标语,斗大的“曾”字随处可见,虽然这些广告需要花费不少成本,但有力地传播了湘军集团的品牌与企业文化,大长自家志气,大灭长毛威风。
可以说,在广告战上,在争夺舆论阵地上,湘军集团取得完全胜利。
七、热血铸就湘军品牌,市场竞争所向披靡在湘军集团内部,大小管理者个个都是“上马击狂胡,解鞍搞策划”的儒商。
这样一个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市场业绩自然非同凡响。
然而,湘军集团的品牌的树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曲折而惨烈的市场斗争,正是热血与牺牲铸就了湘军集团的威名。
在早期初涉市场之时,由于湘军集团的管理者大多是刚刚从岳麓书院等高等学府毕业的大学生,书生气有余,经验值不够,于是在跟长毛公司的竞争中常常失败,很多优秀人才甚至操劳过度,以身殉职。
但是,曾国藩不愧为大企业家,他和他的下属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在给大清集团总裁的年中总结报告中写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表达了跟长毛集团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湘军集团的那些高才生都很快成长起来,在市场斗争中逐渐显示了他们的实力。
尤其是水军部总经理彭玉麟受到曾国藩的重点培养,成长速度最快,他和杨载福领导的长江水师公司,纵横商场,威震敌胆,一步一步打出了湘军集团的品牌。
尤其在与长毛集团争夺湘潭市场的过程中,长江水师公司十战十捷,从此占据了主动,湘军集团公司本年度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接下来,长江水师公司沿长江疯狂扩张,矛头直指长毛集团公司总部南京。
以后经过了田家镇、小姑山等几次大规模的市场争夺战,总经理彭玉麟差点过劳死,长江水师公司终于名震天下,为湘军集团品牌的树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湘军水军业务板块与陆军业务板块相互配合,一路东下,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1862年占领了长毛集团总部南京的全部市场,长毛集团宣布彻底破产。
八、目标远大,面向世界,朝着跨国集团方向迈进打败太平公司之后,彭玉麟与曾国藩总结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立足于未来水师公司的发展和抵御国外公司竞争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发展跨国集团的远大目标,经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创立了《长江水师公司章程》,类似于《华为基本法》,意义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