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

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
曾国藩是一位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将领,他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个知名人物,曾经担任过湘军的统帅,曾经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他的战略技巧和军事才能备受赞誉。
曾国藩在湘军中担任的统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湘军是晚清时期反对太平天国的一个军事力量,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统帅,还是一个战略家和政治家,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理论上做出了许多贡献。
其中,曾国藩提出的“两宜”、“三不伐”等军事原则,被广
泛认可并且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进攻,避免消耗;远离战略要地,保持自身安全;不得盲动,不得战无法胜。
曾国藩的这些原则和思想,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中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对于战略执行、军事部署、指挥体系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曾国藩在湘军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贡献,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曾国藩在统帅湘军期间,对于湖南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严格的权威和训练,塑造了一支足以满足战争需求的军队。
曾国藩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也为他们树立了可敬的形象,在政治和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统帅湘军经历,为晚清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经验,为中国现代化的军事战略和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简而言之,曾国藩的统帅湘军经历,是中国晚清时期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的军事历史,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他的军事思想和原则,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可,并且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篇一《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摘要: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
他在淮北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做法可谓是秉承了陶澍的票盐思想。
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图借助殷商的“辘轳转运”来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关键词:曾国藩;票盐制;思想一有清一代,实行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清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
在这种纲盐体制下,引商都有专门的引地,“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
后或售与承运者,买单谓之窝单,价谓之窝价。
”[1]清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采取“恤商裕课”的政策,保护大盐商的利益,授予盐商世袭垄断的特权。
在纲盐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嘉道年间,纲盐制日益败坏,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遂在淮北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
陶澍的票盐法,将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无盐济售的滞岸则仿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由运司刷印三联票,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设局收税,听任小民投行购买运往销售,在各场的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上面注明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往销州县、并按路程远近立限到岸,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
陶澍在其《淮北票盐试行有效请将湖运各畅岸推广办理酌定章程折子》中说:“查票盐自试行以来,海属积滞之盐贩运一空,穷苦场民藉资苏活,即游手闲民亦得以转移执事,是以上年海州灾务极重,而地方尚称安帖,实得票盐之济。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2)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2)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篇二《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
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汉学经世礼学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
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
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
“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以求上进。
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
在儒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
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
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
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
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在孔门为文学之科。
“言道则宋师为大”“言艺则汉师为勤”,各有短长[1](P250)在平息汉学与宋学争论的基础上,曾国藩力图求得二者的融会贯通。
比如他对“实事求是”的阐释:关于“实事求是”,较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简述曾国藩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姓名:博格李学号:201150692
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思想引起无数人深思学习,李鸿章说——有大人如糟糠,我一扫之,但他不然;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其人。
他虽生在晚清,但力挽狂澜,使晚清基业得以延长。
勤学励志,饮誉士林,他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思想都让后人连声叫绝。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初名子城,
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双峰县)。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堪称完美。
从荷叶塘的湖南湘乡农家走出,一生热爱文章、热爱理学,自律严谨的道德楷模傲立于世,“不做圣贤,变为禽兽”是他的自勉词,获得当时和后人的肯定。
会读书、会做人、会做官,赢得了后人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我认为提起曾国藩,不能不提他的成功的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没有人愿做一个失败者。
而想做一个成功者,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其真谛。
1、德智修身,前瞻蓄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修、立、蓄、养,是他的早期的有力奠基。
修身。
诚、敬、静、谨、恒是其必修课。
诚恳,所
有想法都可以展现给世人。
敬畏,胆小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细心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
心静,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
谨慎,谨慎的做事冥冥之中增大了事情的成功率。
恒心,一天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难,但是好几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很不易。
立志。
曾国藩立的“澄清宇内”之志,便是安邦、治
天下。
蓄才。
翰林院清闲,他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为
以后储备大量的知识。
养声望,做诗文和上书是来养望的主要方式。
曾国藩的修、立、蓄、养的努力,使人格、才干、
声望得到了明显的升华,充分的准备,才有以后的成功。
2、抓机遇,固本增实。
咸丰二年底,曾国藩看到了绝大机遇,这就是太平
天国。
东南多省饱受战乱之苦,朝廷在其省任命了四十三位大臣来配合作战。
四十三个大臣,敷衍了事,只有一个脱颖而出,他就是曾国藩。
他看清了形势,抓住机遇,一战成名,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
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抓机遇,固本增实。
回过头来看,他的固本增实有两个步骤。
后来的民兵,定时训练,打仗和农活时常交换。
毫
无组织性,而且各乡都有,人员分散。
曾国藩则不然。
他一到长沙做大臣,便上奏请求建一大团,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队,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
这个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
这是第一步固本,做好基础工作,耳目一新。
与太平军发生冲突后,曾国藩巧妙的扩大为5000人,增加水师,共10000人。
水陆齐头并进,声势浩荡,达成了一支当时强有力的部队。
这是第二步增实。
试问:曾国藩的良好基础和名声,以后怎能不取得
成功?
3、不惧失败,勇敢向前,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衡阳到武汉,八个月里,湘军多次溃逃四散,受
朝廷讥讽。
多处伤痛使曾国藩蒙羞,但其不自暴自弃,终于取得武汉。
来到江西,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战势一直低迷。
这期间,曾国藩又受到多处的责骂,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身心俱疲,简直都要自杀。
面对一切,曾国藩坚持住了!一切痛苦自己担当,把所有的痛苦变成复仇的动力。
决不屈服,倒下了再爬起来。
能
忍常人难忍之事,必然有非常人的雄心。
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减少人为的阻碍,向目标迈进。
朝廷很难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千里
驱驰。
湘军的私人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防因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1,满人统帅湘军。
让满人当政,满人的私家军队,必然会消除朝廷的
想法。
2,对待下属同僚要友善。
当做下属的时候,要有上级扶持;当做上级的时候,
要有下级拥护。
曾国藩正是抓住了这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取得了下级的一致好评。
3,安定后勤,使家人不添麻烦。
普遍的现象就是,做了大官,家人以公谋私,曾国
藩叫人家杜门谢客、莫管闲事。
4、不居功绩,淡化光环。
功高震主,自身难保。
曾国藩多次对家人说,自古
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因此他写下了曾国藩家书。
他的家信,为什么公告于世人?为什么家信中总是他希望衣锦还乡,向往田园?曾国藩看得透彻。
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
曾国藩身居高位,不被权势迷惑,才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三、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分析历史,看望未来。
读史以明智,以史为鉴,可
以正得失,曾国藩的事迹发人深省。
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前曾国藩被伟人论,如今
曾国藩被百家讲坛等等权威媒体论。
为什么提起曾国藩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1出身高低并不影响以后的成功。
曾国藩生在农村,
却不能掩盖他的光芒。
而曾国藩的行为也激励了毛泽东,杨昌济曾对他说——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对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如果当代大学生更要向毛主席一样,无论出身高低贵贱,我们都要坚持不懈,朝着梦想迈进。
2全面的修身提高修养是很重要的。
曾国藩五岁读
书,二十二三年应试教育,从道光二十一到道光二十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更是在翰林院,遍读先辈大家著作,学问和人格的提升,为他日后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每个时代都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或天赋禀艺,或绝顶聪明。
我们总是为看到身边器宇不凡之辈而倍感欣赏。
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