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简述曾国藩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姓名:博格李学号:201150692

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思想引起无数人深思学习,李鸿章说——有大人如糟糠,我一扫之,但他不然;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其人。他虽生在晚清,但力挽狂澜,使晚清基业得以延长。勤学励志,饮誉士林,他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思想都让后人连声叫绝。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初名子城,

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双峰县)。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堪称完美。从荷叶塘的湖南湘乡农家走出,一生热爱文章、热爱理学,自律严谨的道德楷模傲立于世,“不做圣贤,变为禽兽”是他的自勉词,获得当时和后人的肯定。会读书、会做人、会做官,赢得了后人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我认为提起曾国藩,不能不提他的成功的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人愿做一个失败者。而想做一个成功者,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其真谛。

1、德智修身,前瞻蓄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修、立、蓄、养,是他的早期的有力奠基。修身。诚、敬、静、谨、恒是其必修课。诚恳,所

有想法都可以展现给世人。敬畏,胆小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细心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心静,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谨慎,谨慎的做事冥冥之中增大了事情的成功率。恒心,一天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难,但是好几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很不易。

立志。曾国藩立的“澄清宇内”之志,便是安邦、治

天下。

蓄才。翰林院清闲,他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为

以后储备大量的知识。

养声望,做诗文和上书是来养望的主要方式。曾国藩的修、立、蓄、养的努力,使人格、才干、

声望得到了明显的升华,充分的准备,才有以后的成功。 2、抓机遇,固本增实。

咸丰二年底,曾国藩看到了绝大机遇,这就是太平

天国。东南多省饱受战乱之苦,朝廷在其省任命了四十三位大臣来配合作战。四十三个大臣,敷衍了事,只有一个脱颖而出,他就是曾国藩。他看清了形势,抓住机遇,一战成名,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

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抓机遇,固本增实。回过头来看,他的固本增实有两个步骤。

后来的民兵,定时训练,打仗和农活时常交换。毫

无组织性,而且各乡都有,人员分散。曾国藩则不然。他一到长沙做大臣,便上奏请求建一大团,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队,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这个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第一步固本,做好基础工作,耳目一新。与太平军发生冲突后,曾国藩巧妙的扩大为5000人,增加水师,共10000人。水陆齐头并进,声势浩荡,达成了一支当时强有力的部队。这是第二步增实。

试问:曾国藩的良好基础和名声,以后怎能不取得

成功?

3、不惧失败,勇敢向前,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衡阳到武汉,八个月里,湘军多次溃逃四散,受

朝廷讥讽。多处伤痛使曾国藩蒙羞,但其不自暴自弃,终于取得武汉。来到江西,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战势一直低迷。这期间,曾国藩又受到多处的责骂,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身心俱疲,简直都要自杀。面对一切,曾国藩坚持住了!一切痛苦自己担当,把所有的痛苦变成复仇的动力。决不屈服,倒下了再爬起来。能

忍常人难忍之事,必然有非常人的雄心。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减少人为的阻碍,向目标迈进。

朝廷很难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千里

驱驰。湘军的私人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防因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1,满人统帅湘军。

让满人当政,满人的私家军队,必然会消除朝廷的

想法。

2,对待下属同僚要友善。

当做下属的时候,要有上级扶持;当做上级的时候,

要有下级拥护。曾国藩正是抓住了这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取得了下级的一致好评。 3,安定后勤,使家人不添麻烦。

普遍的现象就是,做了大官,家人以公谋私,曾国

藩叫人家杜门谢客、莫管闲事。 4、不居功绩,淡化光环。

功高震主,自身难保。曾国藩多次对家人说,自古

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因此他写下了曾国藩家书。他的家信,为什么公告于世人?为什么家信中总是他希望衣锦还乡,向往田园?曾国藩看得透彻。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曾国藩身居高位,不被权势迷惑,才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三、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分析历史,看望未来。读史以明智,以史为鉴,可

以正得失,曾国藩的事迹发人深省。

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前曾国藩被伟人论,如今

曾国藩被百家讲坛等等权威媒体论。为什么提起曾国藩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1出身高低并不影响以后的成功。曾国藩生在农村,

却不能掩盖他的光芒。而曾国藩的行为也激励了毛泽东,杨昌济曾对他说——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为勉之。对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当代大学生更要向毛主席一样,无论出身高低贵贱,我们都要坚持不懈,朝着梦想迈进。

2全面的修身提高修养是很重要的。曾国藩五岁读

书,二十二三年应试教育,从道光二十一到道光二十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更是在翰林院,遍读先辈大家著作,学问和人格的提升,为他日后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每个时代都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或天赋禀艺,或绝顶聪明。我们总是为看到身边器宇不凡之辈而倍感欣赏。而不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2 / 17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简述曾国藩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姓名:博格李学号:201150692 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思想引起无数人深思学习,李鸿章说——有大人如糟糠,我一扫之,但他不然;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其人。他虽生在晚清,但力挽狂澜,使晚清基业得以延长。勤学励志,饮誉士林,他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思想都让后人连声叫绝。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初名子城, 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双峰县)。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堪称完美。从荷叶塘的湖南湘乡农家走出,一生热爱文章、热爱理学,自律严谨的道德楷模傲立于世,“不做圣贤,变为禽兽”是他的自勉词,获得当时和后人的肯定。会读书、会做人、会做官,赢得了后人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我认为提起曾国藩,不能不提他的成功的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人愿做一个失败者。而想做一个成功者,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其真谛。 1、德智修身,前瞻蓄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修、立、蓄、养,是他的早期的有力奠基。修身。诚、敬、静、谨、恒是其必修课。诚恳,所 有想法都可以展现给世人。敬畏,胆小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细心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心静,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谨慎,谨慎的做事冥冥之中增大了事情的成功率。恒心,一天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难,但是好几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很不易。 立志。曾国藩立的“澄清宇内”之志,便是安邦、治 天下。 蓄才。翰林院清闲,他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为

论文曾国藩

学术论文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陈锭生 学号:06110601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丽欣 完成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摘要 正所谓“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大清安定,建立丰功伟业。他推进洋务运动,促进清朝末年中国进步。曾国藩不仅是清朝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家。 关键词: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培养人才 他是很多历史名流学习的榜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极其崇拜他,说他“足为吾人之资”。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一定能拯救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他,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曾国藩以儒学为基础,内寻宏论,诚信为根本,精益求精,可谓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斗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实践真理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发扬的品质。

中国近代史论文-评析曾国藩

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是功大于过的。 其次,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发挥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其实,1863他全力支持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再者,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一方面来看,曾国藩所倡导的作为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自强、求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曾国藩

小论曾国藩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自豪;作为一个娄底人,我们听的最多却是曾国藩。 他雄韬伟略,夫近代之中国,内罹发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发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仪,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军父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请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 本人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之上。换句话说,只是总体地知道那是个这样的年代,大中华帝国就像一只垂死的肥猪,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秃鹫们抢着来瓜分这只基本没有反抗能力的肥猪。所以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于是,时势造英雄地,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也因此,历史课本让我们知道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制造者,曾国藩。 曾国藩,其名,如雷贯耳。从书店里地摊上满摆着的他自己写的书籍、有关于他的书籍、甚至于某些人为求销量生拉硬套地为自己的书命名《曾国藩与XXX》。。。不能不看出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其人。。。没见过。对其之了解,真只是略懂。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人们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人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太平天国运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只是一场受压迫的农民对封建地主的剥削的起义战争。可坏在洪秀全是利用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与广大无知农民对平等分配的渴望,企图建立自己的帝国。他若成功了,中国岂不硬生生地被拉回那个荒蛮的时代?代表着中国封建主义的曾国藩可不愿意,起码中国的封建主义比你洪秀全的神学教条先进。所以,曾国藩也就顺应时势地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

曾国藩研究综述

曾国藩研究综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这个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同时影响着晚清政局变化的历史人物,重温他的重要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曾国藩;外交;学术;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如果对这个人物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想,也许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有价值的结论。关于曾国藩专题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不少,见诸报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之多。为了推动曾国藩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曾国藩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曾国藩( 1 8 1 1一1 8 7 2 ) , 字伯洲, 号涤生, 湖南湘仑( 今属双峰具) 人。有关曾国藩总体评价问题,仍然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物。徐泰来坚持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1]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的人物。曾国藩一生干了几件事,“绞杀太平天国与捻军有大罪;晚年办理天津教案,恐洋媚外,草菅人命,有罪;倡导洋务??有功。功罪不能相抵,但可以相比。比较下来,曾国藩罪大于功,铁案铸成,他是历史的罪人。”王汉新认为:“曾国藩的言行,表明他实质上是一个信奉唯心主义理学,充当帝国主义、清王朝的走狗,极端残酷地屠杀人民的人。”[2] 历史人物作用于不同时空, 而且内容不同、类别乃至性质也不同的那些活动与事件是无法借用数学座标上的正负值来表示, 无法通过加减计算方法来判断其功过大小的。况且许多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 有时还具有某种因果必然性甚至互补性。二.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对曾国藩,如果撇开镇压太平天国等政治、军事活动,那么,他在中国学术史上应该有一定地位的。,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 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他认为“礼”是一种“经世之礼”和“治世之术”,即“礼治”。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曾国藩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道”的政治性。他将姚鼐的“三门之学”扩充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

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师夷长技以自强,当然曾国藩只是想借助外来技术来达到自强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根本的东西是在于推翻陈旧的封建制度。当然洋务运动再拯救民族危亡方面对中法战场上中国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近二年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

最新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世事别来一番新”。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 (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而且,经世派当时只是看到了西方文化表层的洋枪大炮、科学技术了,即文化的器物层面。 因此,曾国藩一边推进近代化,一边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后。 (3)洋务运动。“师夷智”从议论转化为实践,曾国藩是最早的领袖和开创者。而曾国藩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当时迅速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近代化工业基地,他在派遣中国人留学外国这一事件上作出巨大努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他的初衷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他仍应是为中国最初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之一。 二、建军与治军 (1)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由“以礼治军诚字为本”、“刚柔互用宽严相济”、“勤恕廉明修己治人”组成。而之后,将团练变为湘军,也就是清廷的兵权,移入汉人手中的起点。但是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给当时的军队纪律治理注入了鲜血。同时,壮大了军队的力量。但是,湘军在发展庞大之后,军纪已不如以往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最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人物。他率领指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使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又停滞了几十年。而在天京失陷后,曾国藩军队为了抢劫而放火焚烧天京。一直到三十二年后,南京人民一说起曾国藩兄弟,大家都咬牙切齿的痛恨,曾国藩的好杀与对农民起义者的阶级仇恨,是一贯的。然而,“以杀人为业”的曾国藩的罪恶,是埋不掉的。 (3)军事细想的历史影响。其一,积极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政治思想工作的机制部分地引进了军队,主要表现在把认得思想因素看做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军民关系看做军队生存和活动的重要条件,这些对后世的建军思想,特别是后来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其二,消极影响。离开国家编制别树一帜,为日后军阀的割据做了思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不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两位风云人物对曾国藩有着重要的评价,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这些评价与他的一生的作为和他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的社会的动荡而趋于不治,然而曾国藩入世便是评判乱党。他在军事方面知人善用有着别样的才能,就算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是佩服曾国藩的才能。他在学习方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一名书生。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书呆子,他刻苦努力,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生。他每日不拘何时,静坐时刻,正位凝命。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这些都是曾国藩老先生的人生航标。在处世方面他有着独特眼光。总之曾国藩在为人方面有着谨慎的态度,在治学方面有着严谨的态度,在对世事的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 曾国藩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有着相当的地位,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生,他的行为完全是按照儒家的观念来处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恪守三纲五常,对君王和臣之间有着传统而不可动摇的观念。说是传统的化身一点也不错。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离不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的一身将近20年就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军,而且他的一生大部分的评价就是来源于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天国军席卷整个清王朝,势不可挡。曾国藩认为封建王朝虽说是腐败,但是比起洪秀全的神学观念来说是更好的,

因而曾国藩顺势镇压太平军。在清王朝的政策支持下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映他一生巅峰人生的时刻,在他的湘军出现之前太平天国军一直是桀骜不驯,战无不胜。曾国藩致力于太平军的镇压,他主张攻取安庆进而攻取天津从而破灭天国军,不得不说曾国藩有着独特的军事才能。在之前他进军九江,过于自大被太平军烧毁战船,投江自杀幸好被部下所救,仓皇逃窜。曾国藩他的镇压活动在长远的观点来看是有利于社会进程的发展,缩短了社会曲折的前进。对于这个中国学者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曾国藩在掌握湘军时就是打劫把湘军组合成了一个类似于土匪的军队,他杀人太多,“曾剃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他的这个疯狂杀人已是让他的名声有着影响。 不得不说曾国藩和洋务运动,可以说,曾国藩就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首领,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文化运动,也就是说曾国藩就是近代文化运动的领袖。不得不说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他在洋务运动中提出要用师夷之技来治夷,率先兴兵造战船,制火炮。开企业发展清王朝经济,发展科技。可见当时的曾国藩的眼光是多么的远大,抱负是多么的宏伟。他是一个爱国者,他更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有着超常见识的军人。想起大家说曾国藩是一个书呆子是一个愚昧之人。我想说曾国藩是见识超群的智者,是一个有着比常人更愚昧的智者。对于一个问题就算是常人都知道而且明白,但是智者这是就是一个愚者,比常人更愚昧,他会在这个常理理中提出问题,提出矛盾。这是的他就是愚者。但是表现出了智者的风范。洋务运动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但这正说明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令人争议的重大作用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以为,要认明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要认明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任务是什么?为了实现其历史任务,历史提供的条件又是什么?总之,不能拿一把超时空的尺子来衡量一个具体时代的具体个人。要看其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充当什么角色,于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才能确定其人的历史地位。 曾国藩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62年的时期里,这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时期,是中西文化大冲突和大交汇的时期,是封建社会全面衰败和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产生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炽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巨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任务,一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一是捍卫民族独立;或者说,一是反封,一是反帝。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时期,曾国藩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处理了天津教案。曾国藩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同实现此两个历史任务的关系决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一个人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是多方面的,即使在一个事件一个运动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不同的色彩,在处于不同时代的后人眼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曾国藩。所以,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有之,颂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者有之;骂曾国藩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反动头子”者有之;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者亦有之①。我以为,这些说法不能说都没有道理,没有依据。但是要明确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必须把曾国藩置于孕育他的时代,把他同他的时代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分析历史给他提供的任务及实现其任务的历史条件,他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把曾国藩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近代化联系起来,他究竟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确定其是进步,还是反动。把曾国藩置于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之中,视其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定其爱国或卖国之功过。在国家问题上,议者应有个共识:我们的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既不是汉族之国,也不是满族之国,而是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之国。我们说的捍卫民族利益,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民族的单独利益。这不仅是照顾某个民族的情绪问题,而是要承认满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大家庭已存在两百多年的事实。 下面,我们按照曾国藩走上历史舞台进行活动的顺序,分析其几个重大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 一镇压太平天国之功过 曾国藩的一生,前30年是读书和求取功名阶段。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后,开始了仕宦生涯,但政绩平平,谈不上有什么历史性活动,只是“自正其心以维世道”,追求做一个“无愧为天地之完人”。做京官前12年,也主要还是个人完善时期,只是在做京官的最后两年才开始了企图影响中国历史的活动。他面对国内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已不能再空议什么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军、为学、为官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第一,太平天国没有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二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汉学经世礼学 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以求上进。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在儒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 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

中国近代史论文—我眼中的曾国藩

中国近代史论文—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111234108张战威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 不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两位风云人物对曾国藩有着重要的评价,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他在军事方面知人善用有着别样的才能,就算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是佩服曾国藩的才能。他在学习方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一名书生。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书呆子,他刻苦努力,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生。他每日不拘何时,静坐时刻,正位凝命。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这些都是曾国藩老先生的人生航标。在处世方面他有着独特眼光。总之曾国藩在为人方面有着谨慎的态度,在治学方面有着严谨的态度,在对世事的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 一、成长经历 说起曾国藩没有人应该感到陌生,那个被骂“满清走狗”,被章

放弃,我想这才是研究历史的本意。 二、真正的曾国藩 当名誉装满了衣钵,盗贼就随之而来了。 真正的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也只有从其事迹出发,寻找突破口,别人评价都是“二手货”,我们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曾国藩在入仕之后在翰林院干得不错,连连升官,在汉人常被排挤的满清朝廷里当了个侍郎的职位。到后来太平天国起义,才回乡筹办湘军,此后湘军逐步壮大,曾国藩也被推到了权利的巅峰,权倾朝野。不过,后来他辞去了自己的所有职务,一是因为身体欠佳,二是由于他深谙官场之道。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做人之道:中庸。 他知道“月盈则亏”,所以急流勇退。在官场上,他提拔左宗棠、李鸿章,即使后来二人对他都有批评,却始终公私分明。在家里,他严加管教自己的家人,关照、爱护他们,却让自己的亲生弟弟为国捐躯。用一句话可以形容在中庸原则下的曾国藩:“为善坚持,虚怀若谷”。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这15年里,他屡遭挫折,也曾经因为兵败无颜而两次自杀未遂,但是结局是美好的,他赢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漂亮的胜利。也许没有老师会那样包容学生对自己近乎严厉的批评,但是曾国藩可以。他以自己的包容之心容纳着万物,天下苍生,金陵一役后,大局已定,看着自己手下的将士死伤多半,他解散了湘军,虽然也带有政治考量,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真正博爱的人。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 《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 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 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所谓“廉以服众”,就是要求各级将领做到廉洁自律,以改变军中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腐败现象。所谓“明以应务”,就是要求统兵将领要了解治军和作战的具体环节,以便在军中做到赏罚分明。当然,尽管曾国藩治军严明有方,但是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所训练的军队,不可能成为一支讲求“礼”、“诚”的“仁义之师”。 第三,“以主待客”、“奇正互用”的作战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认为,两军作战时,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到战地者为主,后到者为客;两军对峙,先放枪者为客,后放枪者为主。他还把战场上的兵力分为正兵和奇兵,即“中间迎敌者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者为奇兵”,他认为用兵作战的关键是要区分主客、奇正的特点,并且在战场上做到忽主忽客,忽正忽奇,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1]。 二)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人物,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妥协投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