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官僚、将领和思想家,他在治理官场时借助自己独特的人才观,通过对人才的挑选、培养和留用,建立了一支效忠皇室、忠于国家、勤勉实干、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者。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观究竟是怎样的呢?以下就是曾国藩对人才的八句话:一、“观其言行而知其人,闻其言而知其意。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了解他的本质和品质。
一个人做事的方法、态度和风格都会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因此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二、“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这句话说明,曾国藩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并将其置于能力之上。
他认为,无论你有多么出色的才能,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培养干部,首先考虑的是道德,其次才是才能。
三、“知其可为而用之,不知其可为而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利用他。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出现错误的选择,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强调了人才与组织之间的价值认同。
曾国藩认为,只有在价值观念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团结战斗的力量。
因此,他会先了解干部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看看是否与自己的组织相符,再考虑是否留用。
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干部充分信任,不要过于担心失误和差错。
只有塑造出这种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励干部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六、“成大事者不为急功近利之事。
”这句话强调的是长期的眼光和深远的思考。
曾国藩认为,真正的英才是有耐心、有毅力、有长远目光的人,他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原则,而是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奋斗。
七、“善追求者如鲲,义不苟合者如蝼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对人才的细节观察,要看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追求和精神力量,是否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正义、不屈不挠。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 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
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诸葛道熹:如果眼界过高,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
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
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
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
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
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
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
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
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
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
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诸葛道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要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就行。
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识人用人管人内容提要:人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用不了。
用钱总有用尽时,用人才才能坐拥天下。
曾国藩处世三绝,独到的听声辨人之绝学。
道破世间用人的各种禁忌及任用天下智才、天下偏才、天下奇才、天下权者等的妙法。
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管人不精,则功亏一篑。
无须通天本领,无须绞尽脑汁,只要掌握了鉴人的妙招,就能洞察人性优劣,识别人心好坏,精明老练的用人,得心应手的管人。
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好在用人,坏也在用人。
你明白吗?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不是UFO,不是百慕大三角,不是艾滋病,而是关于人自己的秘密!人们总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们常说:千难万难,最难的事在于识人、用人、管人。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
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于是有了《识人·用人·管人》一书的问世。
本书所要告诉人们的,绝对是一些能让你“恍然大悟”、“霍然而起”、“拍案叫绝”的识人、用人、管人秘诀。
有人说一般人学会识人即可,聪明人学会用人则妙,而天才、大才、领导之才就一定要学会管人之道。
不能识人,何谈用人?不能用人,何谈管人?不能管人,何以打天下,创事业?根据五行的分类,各种形态类型的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聪明机智,多变。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曾文正公用人之道五篇

• 四、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不是 真正的爱才,也是缺少战略眼光体现。 • 年轻干部身上有许多宝贵的优点。他们大多学历较高, 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比较厚实,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 活跃,观念比较新颖,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但与老同志 相比,他们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少实际 工作经验。 • 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 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对人才,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进行 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作风教育,特别是进行勤政廉 政教育; • 在管理上要严格监督,经常检查和指导他们的学习与工 作,发现不足及时指出,给以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 因此,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 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正确的态度是: 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个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还不 很成熟的人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的态度, 疑问在先,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 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 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 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这是不拘一格的 大胆用人观。 • 用人要疑:这个“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人才 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企业管理中, 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 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 二、发现人才
• 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 杰克.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 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 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 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 “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 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他说,通用之 所以成功,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 大有关联。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武职官员的标准也有四项。
第一要“才堪治民”。
就是你的才能能够服众,能够让下面的人由衷地钦佩你,这与文职官员不一样。
武职官员必须到第一线去,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把山头打下来,这就必须得服众。
第二是不怕死。
第三是不急名利。
第四是耐受辛苦。
之所以如此排列,曾国藩回答说,一个人要治理他的辖地,首先要才堪治民,就是能不能让下属、让所有这个团队心服口服,非常钦佩你。
才堪治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人肯定不服气,不勤则业务必然荒疏,故第一要务在此。
敢打敢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下属才能追随你,因此作为第二个条件。
为名利而出的人提拔稍迟则生怨,稍不如意再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员工争毫厘,因此列为第三个条件。
身体弱过劳则病,精神乏短的人久用则散,因此作为第四个条件。
他还提醒说:下级弁勇对于本营将领,其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是否干净( 清廉),保举是否公道,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
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服弁勇之心,而小款小赏,又常常从宽,使在下者恒得沾润膏泽,则惠足使人矣。
明之一字,第一在临阵之际,看明某弁系冲锋陷阵,某弁系随后助势,某弁回力合堵,某弁见危先避,一一看明,而又证之以平日办事之勤惰虚实,逐细考核,久之,虽一勇一夫之长短贤否,皆有以识其大略,则渐几于明矣。
大抵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决不能选用没有生气的人。
他力求从书生中选拔人才,强调“秀才带兵”,希望借助于他们的知书明理,练习韬略。
以上四条只是一般标准,文官也好,武官也好,这四条标准只是一般性用人标准,而重要的、关键的岗位,仅有这四条标准是不够的。
为此他提出一个最高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用他的话叫“上上之选”。
那么,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曾国藩用了四个字——“忠义血性”。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在儒家的概念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此可谓曾国藩选人用人体系的核心所在。
其一是“广收”。
曾国藩在其著作《挺经》中写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既然人才不是“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磨炼”才能脱颖而出,那么广收“可塑之才”,就是发现人才的第一步。
为了能够做到“广收”,曾国藩每到一地,便积极访求可用之人,有时甚至张贴告示,招贤纳才。
在求才之时,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真诚,非常注意尊重他人。
他听说在家守孝的彭玉麟很贤能,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共襄大义,彭玉麟被曾国藩的这番情意所感,于是投奔他。
曾国藩特别喜欢别人给自己推荐人才,有时甚至写信要求朋友给自己推荐人才。
其中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吴廷栋向他推荐方宗诚,方宗诚后来又向他推荐吴汝纶,都受到曾国藩的重用。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求人之法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日来以此广告各处求荐才以辅我,……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把罗致人才比成苍鹰猎物,不到手不罢休,可见其诚意。
广收人才,为曾国藩进一步用人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慎用。
人才招致之后,如何使用是重中之重。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慎”,务必做到人尽其用。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
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
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人才的使用必须根据其性格、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才可以发挥其所长,避免其所短。
不然,即便是很有才能的人,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碌碌无为。
曾国藩特别留心考察幕僚的特点,若善于治军、忠勇善战,则纳入行伍,使之成为湘军干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鲍超等人,可以归入此类。
若有治国之才,则委以重任,极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可以归入此类。
若善于创造,敢开风气之先者,则努力培养其为洋务干将,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容闳等人,可以归入此类。
慎用人才,是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成功的关键。
其三是“勤教”。
曾国藩注重对身边的幕僚进行言传身教,平时严格督促他们读书,多有指点,并定时进行考试。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中记载,当时各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幕僚又有100多人,此外更有候补官员、怀才志士,以及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聚集,各尽其才。
曾国藩的幕府,成了晚清政府名副其实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众多得力名臣大多是从曾国藩幕府中走出来的。
对于“为人坦荡,晓畅兵机”但却锋芒毕露的左宗棠,经曾国藩举荐后,负责招募楚军,并得以前线领兵;对于天资聪颖但却恃才傲物、不甚检点的李鸿章,曾国藩多次加以批评,又在时机成熟之后让他创办淮军,终成大器。
最后是“严绳”。
曾国藩对于自己和下属要求都极为严格。
曾国藩将其祖父告诉他的八个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作为生活准则。
无论在军中还是官场,曾国藩都能做到赏罚公正,恪尽职守,强调“廉矩”“敬勤”,“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将“严绳”作为培养人才、督促手下的必要手段。
《清史稿·曾国藩传》这样评价曾国藩:“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
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
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清末著名学者欧阳昱更是认为曾国藩“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和他的善于选人用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德优于才,贪图小利的人不可重用人才自然是德才兼备最好,但有时往往不可兼得。
曾国藩认为:“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
”也就是说,德优于才,贪图小利的人不可重用。
选人用人之时,他要求尽量弃用那些官气重、心思多、投机取巧之人,而选用那些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之人。
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在他看来,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皆不可推荐。
曾国藩在拣选湘军之时,就仿效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做法,招募“以忠义之气为主”、最为淳朴的农民,并加以训练。
而曾国藩帐下的将领,亦多为忠义血性之人,如江忠源、李续宾等人作战极为奋勇,“立功于天下,以节死义”,并最终获得成功。
曾国藩认为,只要有了“德”这个良好的基础,适当加以培养,必定能成大器。
另一方面,凡是德行有问题的,他一律敬而远之。
据《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旧传文正(指曾国藩)在安庆时,有乡人某来投,朴讷谨厚,将以试以事矣,一日共饭,饭有秕,某除之而后食,文正熟视之。
饭后,奕既,令支应备数十金为赆。
”因为看到此人吃饭时剔除秕谷,贪图享受,就认定此人品性不端,毫不犹豫地将其打发回乡。
此人不是别人,而是曾国藩的亲外甥。
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品性的看重。
如何判定人才的道德品质呢?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指出,应该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这七个方面来进行。
他认为,观人应先观其“神骨”,即眼神和面庞,因为“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眼神清澈、坚定之人,往往品行端正;眼神浑浊游移之人,往往为“败器”“隐流”。
一个人如果天庭饱满,枕骨充实,太阳骨平正,眉骨明显但不过于突出,颧骨不凹陷,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国家的栋梁。
在观察完面貌之后,要考察这个人的脾气秉性是“刚”是“柔”,性格是否沉稳,思维是否缜密。
性格过于刚硬,则难免粗鲁;过于阴柔,则易愚钝。
粗鲁愚钝之人,皆难堪大用。
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有所发展。
“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亦即通过人的外在形态来体察其内在精气神,从而由表及里地洞悉其内心和志趣。
虽然有点类似于相面术,其实也很有科学依据。
刘铭传受李鸿章的推荐,慕名拜访曾国藩。
与刘铭传一起拜访曾国藩的还有其余两位书生。
为测验他们三人,曾国藩故意在约定的时间里不露面,让三位客人在客厅里等候,自己却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
结果其余两人都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唯独刘铭传平心静气地欣赏墙上字画。
曾国藩出来寒暄后,询问客厅中的字画情况,只有刘铭传答得头头是道。
刘铭传因此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推荐,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首任台湾巡抚。
在曾国藩看来,识人用人的目的,是为了“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天下的封疆大吏中,竟然有一半是出自于曾国藩的湘系集团。
由于出于公心,为国选才,曾国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称赞。
经曾国藩一手提拔的左宗棠,曾经一度因为一些过节绝交。
晚年和曾国藩之间有了矛盾,但曾国藩并不计较,也从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左宗棠。
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尽心为左宗棠筹饷,并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结果为左宗棠在陕甘新疆立下大功。
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常常喋喋不休。
但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国藩却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
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可见他也不得不为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和宽阔胸怀所折服。
总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总体上可概括为注重道德品行,并加以不断的培养磨炼,激发人的潜能,将每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正是凭借这种本领,曾国藩成为“一代名臣”,晚清最为优秀的领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