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学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

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

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

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

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

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

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

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

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

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

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

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

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内容提要】一、曾国藩的成功之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篇,扬长而去。

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哂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好厉害啊,听了几遍就能背熟,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啊,还需要继续苦读!“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2、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

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情商(EQ)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最先提出来的;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推出《情商》一书,于是情商新潮在美国掀起,一些热心人在许多学校里开设"情商课",讲解情绪自控、应对、挫折与待人接物等学问。

"EQ"一词很快风行世界。

到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

曾国藩“成功学”之怪现状

曾国藩“成功学”之怪现状

甘堕落 ”。闻语警醒 ,继而汗颜 ,最 终 由 刽子 手 ”与 “ 国贼 ” ( 文 澜 《 奸 卖 范 汉 他 另想 了名字 ,蒙混上市 。 曾 国藩 招牌 的各 类 “ 谋 ” 、 “ 术 ” 权 秘
刽 子 手 曾 国藩 的一 生 》 ) ;及 至近 二 十 已是 恢 复 “ 正 公 ”庄 严气 象 的趋 势 。 文 所 谓 “ 冒伪 劣 ” ,是 指 那 些 打着 余 年 ,风 尚大变 , “国学 ”转 热 ,俨 然 假

些 菜 蔬 , 打湿 了 也将 就 用 的 ;我 担 中
其 道 真 不 可 得 也 。 于 是 , 造 成 了 怪 现 可 都 是 京广 贵 货 ,万 一 沾 水 ,那 就 一 文 状 。 一 边 是 曾 国 藩 被 神 化 ,其 人 之 名 不值 了 。对 不 起 ,我 让 不 得 。 ”道 理 说 号 ,几 能 点 铁 成 金 ,促 成 书 籍 的 畅销 ; 不过 ,老 头 乃 祭 起 “ 经 ” ,说 : “ 挺 来 另 一 边 ,却 是 曾 国藩被 庸 俗 化 ,大 书 其 来 来 ,待 我 老 头 儿 下 了水 田 ,朋 友 您将 名 的 印 刷 品 , 竟 成 了 劣 质 书 籍 的 代 名 货担 递 给 我 ,我 项 在 头 上 ,您 空 身 从 小 词 ,他那 幅 头 戴 官 帽 的苦 脸 标 准 像 ,竟 儿 边 上 绕 过 ,我 再 递 还 担 子 。 如 何 ? ” 成 了劣质 文 化 生活 的注 册 商标 。 不 待 答 应 ,老 头 便 弯 身 去 商 投 其 所 好 ,炮 制 出借 名 曾 氏 担 子 ; 您 身材 高 ,不 至 于 沾 水 。故 此 请 的成 功 指 南 ,读 者 不 能 视 而 不 见 。 既有 您 让 一 让 。 ”货 郎说 : “ 儿 担 内不 过 你 这 么 强 的驱 动 ,假 冒伪 劣 书 籍 欲 不 大 行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1.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2.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

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3.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4.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5.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曾国藩的八大学问

曾国藩的八大学问

曾国藩的八大学问新高考新视野2010-12-19 07405cc149a20100nk80曾国藩的八大学问点灯的心的博客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人生之学问有万千。

对弱者来说,他们理解的人生学问,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总习惯去寻找“第三只手”,但对强者来说,他们坚守的人生学问则是砥砺自我,善于从中争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

人生之成,成在何处?有人以为是靠别人来获得成功的跳板,从而让自己一步登天。

这是一种最可笑罪愚钝的人生谬误。

这种人自然会是弱者——软如泥。

脆如草。

真正的人生是有强者来完成的,他们善于磨砺自我,找到自己行动的目标,靠顽强的毅力打开人生的缺口。

曾国藩自然属于强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砺”两字中度过的,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心智,强化自己的能力,从而寻找到了一条被他称之为“人之龙”的成功之路。

这就是曾国藩磨砺人生的学问。

这个学问,直接决定了他的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的基础。

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性格误区”是现代人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性格之误乃为人生之大误。

显然,性格问题是人生的一大学问。

为此,有些人总是傲慢骄横,以为它是天下学问最高的,世上他的气势是最壮的,所以常作出一副总裁的样子,指东划西,吆三喝五;为什么又总是有些人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只会羡慕别人,而不懂得让自己开始长征路,所以人生总是一片渺茫。

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

曾国藩的一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改变自己的性格。

尽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应对人生风云。

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整个人生当作了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以改变性格为学问,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人生中的第一学问。

”的确,每个人或者都是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

因此,我们看到了无数想拯救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展现不同的战斗姿态。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做人36字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 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

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部《曾文正公文集》,堪称成功学百科全书。

细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浸润着他自己对人生、事业的深刻领悟。

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句句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

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集中展现。

此书,就是对曾国藩人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对成功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

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

将这些文献汇集在一起,就是一套生动、系统的成功学。

曾国藩用语简练,最喜欢将成功经验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他称之为“字诀”。

其中有“二字诀”、“三字诀”、“四字诀”,甚至“六字诀”,用一个字归纳,可以统称为“一字诀”。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一起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国潘。

这位老人家可算是被他的后人们给玩坏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对曾国潘这个人可没啥好印象,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的外号叫“增剃头”,是一个刽子手,是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一个“恶棍”但是后来呢,随着年岁渐长,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很多大牛人物比如说毛泽东、蒋介石,提及曾国藩,都会有一种爱戴甚至是崇拜之情。

所以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当时标准当中的一个成功人物。

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形象就变了。

在中国地摊文学上,他是成功学著作的一个重要作者。

前几年流行一句话:“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要看曾国藩。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成功不成功呢?他当然很成功。

按照当时的标准,他28岁中了进士,少年得志;然后就是十年的京官生涯,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连续提拔七次,如果按级别上说,提了十级,到了吏部的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副部级的高官。

可谓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他当了侍郎之后,家里出事,母亲去世,他就按照当时的规矩,回老家湖南丁忧守制。

没料想,赶上了太平天国兴起,于是他投笔从戎,响应皇帝号召,组织了家乡的团练,这就是著名的湘军。

湘军可不得了,不仅在当时战功赫赫,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军阀的老祖宗。

曾国藩这后半辈子就是带领湘军跟太平天国死磕到底,愉悦皇上,最终磕赢了,灭掉了太平天国。

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却给清政府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没法封赏了。

功劳实在太大,对清朝来说几乎是再造之恩。

如果按照原来咸丰皇帝的想法,咸丰曾在生前悬赏过一个赏格——谁帮我灭了太平天国,我封他一个王爵。

即王爷。

你今天听起来没什么,皇帝封一个王爷不就随口一说就行了嘛。

实则不然。

在当时清政府那么复杂的一个制度环境下,自打三藩之乱吴三桂死后,汉人怎么可能当王爷呢?清朝就是封王爷要不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要不就是朝鲜、蒙古这些外藩可以封王。

旗人,那是奴才,封不了王,汉人就更别说了,那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给外姓封王,这是一个大大的赏格。

所以后来咸丰死后,留下慈禧、慈安两个妃子,俩人一看太平天国也被灭了,这王爷呢,舍不得封,就给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即侯爷当中的一等。

曾国藩这个人当然更牛的是后来功成身退,而且有一个善终。

这在帝制下,那么大的一个功臣,最后能有一个善终,这也是不得了的官场的生存能力。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其实如果非要说曾国藩这个人有什么缺点呢,就是,这个人,他比较笨。

当时有黑他的人说,你就是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即三甲出身的进士就看不起他。

因为当时如果考进士,一共分三档:一甲——状元、榜眼、探花,称作进士及第;二甲——人数稍多,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就是皇上可怜你,赏赐你,你的身份就如同进士。

中国古代有个词,叫做“如夫人”,就是小妾,小妾如同夫人。

你看这差到哪里去了,这赐同进士就相当于小妾和夫人的区别。

所以当时有个对联叫做: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许多人这么黑曾国藩。

这其实没什么道理。

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基数来算,三年才考一次京考,然后得出那点进士,数量实在是很少,比今天的清华北大的学历那要金贵很多,所以曾国藩还算是一时之人杰。

政策早研究(zhczyj)这里讲曾国藩笨,是说他小时候。

他小时候是真笨,曾28岁考取进士,但是他考取秀才23岁,前后考了七次。

当然这里有基因的问题。

他老爹叫曾麟书,一辈子到43岁才考取秀才,考了17次,还不如他儿子呢。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就不是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你去看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都很早,这是一个智力的象征。

比曾国藩年龄小的左宗棠,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

曾是考了七次,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

梁启超16岁就中了举人,李鸿章17岁中了秀才,所以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曾国藩后来,包括他成功后就一直讲,说我这个人才气不行,包括同时的左宗棠,后生的梁启超之辈都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不以才气见长。

后来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四大堑”,前两次都与智力有关。

第一次是他考秀才,第六次依旧考得不行。

然后学台大人就张榜公布,说这曾国藩给他四个字的评语——文理太浅。

但也是可造之材,这秀才你是当不上了,给你搞一个身份,叫佾生。

《论语》里有一章《八佾》,八佾就是儒生们在祭祀的时候跳的一种舞。

就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你这个佾生可以来伴舞。

你想,这是一个多大的屈辱。

所以曾国藩把这个当做人生中第一次奇耻大辱。

第二次就是他在跟咸丰皇帝打交道的时候。

咸丰1850年上台。

1851年时,曾给咸丰出主意,说我们现在要给皇帝讲课,叫做日讲。

咸丰皇帝说,这个想法不错啊,你做个方案。

然后曾国藩就做了个方案,还把日讲的讲堂画了一个布置图,给同僚看。

可是所有同僚看了都说,这图画得太丑了,给谁看,谁都嘲笑他这个图。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农家出身的腼腆少年,怀着一种壮烈的心志想干一件事,结果干出来让所有的人都嘲笑,这也是曾国藩认为的一次奇耻大辱。

所以历史上,尤其是少年、青年时期的曾国藩,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笨笨的形象。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字——“笨”。

中国人说人笨,通常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愚,第二个字是蠢,第三个字才是笨。

这三个字不同,含义也有区别。

所谓愚,上从隅,下从心,隅指山脚或墙角,合起来就是这个愚字就是指一个人钻牛角尖,不开通、死心眼、一根筋,钻到角落里难以自拔。

所谓蠢,春字下面两条虫,就是春天到了,虫出来了,它一通乱动,所以乱动为之蠢。

笨是最难解释的,所谓笨,竹字头,把一个竹子破开后,你会发现里面有一层薄薄的洁白如纸一层东西,那它跟笨蛋有什么关系呢?很多女孩子当时古人形容,说这个女子很笨,指的是她像白纸一样的纯洁简单,后来这个简单的意思,才演化为笨蛋的笨。

我们说曾国藩“笨”,指的就是他的简单,因为他从小接受的一整套儒家教育,那世界是很简单的。

只要上者仁义,感化下面的人,下面的人每个人都恪守本分,文官死谏、武官死战,那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朗朗乾坤。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但这太简单了,简单到根本没法运作。

《红楼梦》里贾宝玉讲过,什么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骗人的。

但曾国藩就相信这一套,而且身体力行,把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图景和道德准则不仅用于要求自己,而且用于要求其他人;不仅用于要求普通人,而且用于要求皇帝。

举个例子:咸丰皇帝上台之后,咸丰与道光性格截然相反。

道光又抠门又死心眼,咸丰是个公子哥性格,又好色,又爱听戏,心眼儿也比较活络。

他上台之后,就按照一般的惯例,求直言,大家都说说,我有什么缺点错误,给我提提意见。

这个时候,一般臣子都轻描淡写,简单地提提诸如领导不爱惜身体啊之类的意见。

而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里面说了皇帝三个毛病:第一条,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第二条,徒尚文饰,意即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第三条,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这三条意见放在现代,哪怕是一个领导给一个90后下属说这样的意见,人家也会急眼,更别说当时的皇上了。

果然,咸丰皇帝当时拿到这个奏折勃然大怒,后被身边大臣拦住,曾算是捡回一条命。

曾国藩可不只是跟皇帝这么来劲,他跟自己的同僚也是一样,都是把自己要求自己的道德标准拿出来,一模一样的要求别人。

所以曾国藩开始时在长沙混的并不好,后来去了江西,在江西也呆不下去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咸丰六年),他的父亲有去世了。

于是曾国藩不得不抱着一股怒气,回家丁忧守制。

这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

所以湘军崛起的第一阶段(从湘军诞生一直到曾国藩回家丁忧守制的这一阶段),是曾国藩年轻时混的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

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在现实面前,把自己的理想磕得粉碎,还得不到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曾的年轻时代,真的可谓是因笨而郁闷。

失落苦闷的曾国藩一回到湖南老家就病了,患的是怔悸之病,也即失眠。

且在守孝的几年间,而且他跟自己老家的几个兄弟处得非常不好。

当然,曾国藩是一个受过系统的正统的儒家教育的理学家,他的理学造诣也十分强,有一套自己的修身方法。

在这两年期间,他也确实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包括读了很多老庄的书,渐渐地这个心态就平复下来了。

后来曾国藩在回顾自己的经历说,我出山前的一段时期,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什么都不对,但是丁巳、戊午两年后,我觉得我心性大变,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而我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长处。

很多人的人生在精神上,境界脱胎换骨,往往都经历过这样的变化。

再次出山之时,(他给从文官到武官,所有他将有可能打交道的官员都写了一封请教的信(惠乞指针),甚至礼贤下士,拜会了长沙县令这样在官场上受人脸色的小官。

曾国藩这个时候变得圆滑,所以你看,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以自己是圣贤自期的儒家士大夫了。

他几乎就变了一个人。

包括跟自己的下属打交道。

在他出山第一时期时,他对待属下比较苛刻。

但看保举一事,曾国藩打下武昌时,保举属下的比率仅为3%,而同时期与他齐名的胡林翼在打下武昌时,对下属的保举率则为30%。

然而在曾国藩第二次出山后,曾的保举几乎到了滥保的程度。

在太平天国被灭掉之后,经曾国藩保举出来的地方督抚一级的大员有24个,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实职的有50多个。

所以他后来也不把保举当个事了。

再比如说军纪,第一次在自己带兵的时候是非常严守军纪的。

但曾国藩二次出山时,就是变了一个人。

放任军队抢东西,只要不太破底线,他在军纪执行上就没有刚开始那么严。

故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人堕落的故事吗?原来一个以圣贤自期的人,后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曾国藩的故事越来越像一个圣贤变得市侩,一个有理想变得没理想的堕落故事。

那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要知道,曾国藩的故事,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你或许已经在心里给曾国藩的人生画了一条曲线,一条人生堕落的曲线。

但如果你要真的这么想,真是冤枉他了。

曾国藩一生都对自己有严格的道德标准,一生都是一个廉洁自持的官员。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一书,它的作者是张宏杰先生,该书整理了大量曾国藩一生的史料,曾国藩的后半辈子,当了12年的总督,其中10年的两江总督,2年的直隶总督。

按照张宏杰的计算,当这两任总督,他基本可以结余一百八十万两白银,这当然包括正俸,正俸很可怜,一年只有一百五十两,包括朝廷给的养廉银,一年一万八千两,还有18万两的陋规。

但是这个陋规可不是非法收入,这是朝廷和官员之间达成默契的一笔合法收入,所以总共算下来,曾国藩卸任时,他应该有一百八十万两的蓄积。

但是曾国藩临死的时候,他的积蓄是多少呢,只有一万八千两,只相当于1%,而且这1%是他本来准备自己告老还乡之后养老用的,结果没用上,因为他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死了,然后办丧事将这一万八千两花光了,因为他交代自己的儿子,办丧事不准收礼。

所以原则上讲,曾国藩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除了在湘乡的一栋房子和里面的藏书。

曾国藩一辈子对自己的私生活要求非常严,吃饭就是用一个瓦盆,见很多客人穿着破衣邋遢,因为他觉得自己也不是京官,穿那么好干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