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保险监管与保险创新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保险监管的经济学动因——保险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保险监管的经济学动因——保险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保险监管的经济学动因——保险市场失灵及其表现陈辞;李炎杰【摘要】政府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有其经济学动因.后危机时代,保险监管呈现出了全球性的特征.从国际宏观角度进行保险监管的微观经济基础的探讨,必将有利于我国保险监管事业的迅速稳固发展.公共利益监管理论认为,政府监管的存在是为了修正低效率或不公正的市场行为.本文根据经济学的框架,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存在的四种市场失灵的表现,即市场支配力、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阐释了保险监管存在的经济学动因,认为合理的政府干预对于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及时纠正市场缺陷、防范各类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4页(P144-147)【关键词】保险市场;经济学动因;市场失灵;保险监管【作者】陈辞;李炎杰【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昆明,650111;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0074;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保险监管是指保险监管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全国保险市场的活动。

政府对保险业实施监管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其经济学动因是保险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彰显。

保险市场的健康运行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的保险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既是政府对保险业实施监管的原因,也为保险监管指明了方向。

国内理论界对于保险监管的理论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用保险业市场失灵的表现来分析保险监管存在的原因和监管方向的文章并不多。

监管对于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背后的经济学动因更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试图从我国保险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来说明监管存在的原因及监管的方向。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的理论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的理论思考

早期的保 险监管理论 中, 正
人们 开始重新 思考 麦金农 和 肖的 保 险业暴 露 出 的种 种 问题 , 反 如保 险经济 学之 父博尔 奇 (9 1 都 18 ) 金融深 化理论 以及 深受其 思想影 映出我 国的保 险业 以及 保 险监管 所提 出 的“ 如果 保 险公 司的 内部
20 0 8年 , 于美 国进 而席 卷 济周期 并不完 全 同步 的保 险业也 始
金 融危机 的发生 也促成 了金
全球 的 金 融 危 机 , 经 成 为 自 卷人其 中。《 富 》 2 0 ) 0 已 财 (0 6 5 0强 融 监管 理 论 的 不 断 完 善 。 可 以 13 9 3年 以来 最严 重 的 一次 危 机 , 排名第 九 、 险行 业第 一 的美 国 说 , 保 每一 次 危 机所 引致 的金 融 监 造成 了世界 经济 的整体 衰退 。尽 国际集 团 ( G) 失 败 , 结 了 管 的 “ AI 的 终 自由 化一 管 制一再 自 由一 管危 机 的影 响 还 远 没 有 过 去 , 但 美 国式保 险监 管 的神话 。 是人们 已经 开始 多方寻 找造成 金 再 管制 ” 的发展 变化 , 是对前 一 都
进行 了尖锐 的批评 。 风 模式 并没有 家 的保 险监 管 实 践 的不 断 发 展 , 上 的“ 险资 本监管 ” 面对 “ 市场 失 灵 ” “ 管 失 人们 开始 从 “ 险 角 度 ” 和 监 风 出发 , 重 全 面 的 、 态 的 考 虑保 险公 司 的 动
灵 ”人 们 开 始 更 多 探 讨 监 管 模 视 资 本 监 管 ( t c mesr 风 险 , 能 完 全 反 映保 险公 司 的 , Hao S h i , e 不 式 。研 究 表 明 , 统 的 “ 格 监 20 ) 偿 付 能 力 监 管 ( hio 风 险特性 , 传 严 04 , C rs — t 因此 不 是 完 全 意 义 上

金融危机后世界保险行业效率分析

金融危机后世界保险行业效率分析

金融危机后世界保险行业效率分析摘要:本文对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美国、欧洲及日本的主要保险公司的效率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保险公司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技术效率;数据包络分析1、引言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金融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作为金融行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影响。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世界保险业的巨头aig(美国国际集团)也宣布即将破产,最终被政府接管。

此外,欧洲各国保险公司如瑞士再保险集团,德国安联集团,英国英杰华等世界知名的保险公司也受到重创。

在亚洲,日本的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宣布破产。

因此,在金融危机前后,研究世界保险公司效率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2009)认为,金融危机不是由技术的因素或者政府的政策造成的,而是由美国以前发生危机的历史造成的,而这些历史影响着当今美国经济人的行为。

他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传统的效率理论提出了挑战。

张炀(2010)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放松金融监管、推崇金融自由化的弊端;危机前美国的“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多头监管、监管疏漏和监管失控等内在缺陷;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加强了监管力度,拓展政府介入监管的程度,在财政部设立全国保险办公室(oni);改革旨在堵塞美国金融体系漏洞,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恢复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陈辞,李炎杰(2010)中认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保险业遭受危机的沉重打击主要源于金融混业经营、保险机构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为次级债券提供的违约信用保险、金融海啸凸显强化监管的必要性。

巴曙松,牛播坤(2010)指出面对着欧洲保险市场监管的诸多漏洞,欧盟对再保险、认可资产评估和最低保障基金水平的监管指引有所强化。

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加速转型的五大关键点

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加速转型的五大关键点

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加速转型的五大关键点普华永道随着世界部分地区开始走出新冠疫情的高峰,保险公司的战略焦点将转向未来的竞争格局,思考新形势对业务的影响及如何脱颖而出。

本报告提出的五大关键点,将有助于保险公司在后疫情时代变得更强大且更具韧性。

目录3后疫情时代的世界4凤凰涅槃,浴火重生4五大关键点6调整成本结构,优化生产力8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企业10开拓新收入来源12提升员工技能14改进资本运用效率16革新和差异化17 联系我们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新冠疫情持续对全球各地的社会、经济和商业带来长期阴影。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持业务连续性,为客户和员工提供支持。

整体而言,保险业的疫情应对较好,不仅支持远程工作,也能应对当下的资本问题。

随着保险公司应对眼前的危机以及政府开始试探性地放松管制,两大方面的关键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运营方面:在新常态下,如何妥善部署复工复产。

尽管这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应能在短期内解决。

另一个方面则更为棘手:研判危机的中长期影响和制定相应的战略。

董事会和企业战略规划会议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待解答的问题(参见右边“有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经济复苏可能呈现何种形态(V、U或W型)及其影响?•疫情对经济、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者行为有哪些长期影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举措,会如何影响保险行业和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疫情导致的这场危机中,在业务、市场需求及满足这些需求的准备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吸取?•如何才能做好最佳部署,从经济复苏中获益?•未来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变化对员工、运营和业务有何影响?•如何使成本结构与战略保持一致?有待解决的战略问题•如何调整或优化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探索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情景分析和计划。

答案则将取决于业务性质:财产险与人身险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

尽管如此,无论经济复苏的情况,还是分属不同的细分领域,本报告探讨的五大关键点将有助于保险公司渡过危机并变得更强。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问题探讨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问题探讨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问题探讨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针对自身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反省,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强化了金融监管。

本文拟从回顾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入手,观察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的新动向,努力找出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监管;新动向;对策一、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发展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各个国家想方设法加快本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努力抢夺金融制高点。

2007年底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进而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在保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金融产品创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强化金融监管意识,对我国的金融改革深入发展尤为重要。

(一)金融监管是应对外部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需要外部效应主要是指负外部效应。

相对于其他类型机构而言,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要更强一些,当银行的金融机构发生挤兑风波的时候,由于银行的资产价值一般是大于清算价值,根据先到先得原则,金融机构更容易产生系统性问题。

同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杠杆率较高,金融机构倾向于短债长用,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金融市场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此次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继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金融机构较强的外部效应和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都要求必须加强金融监管。

(二)金融监管是应对市场不完善和市场失效的需要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出现市场失效。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结果可能就是市场失效。

同时,现代社会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化,消费者无法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分析

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不一定会因此而减少。尤其在金融创
新 活 动活跃 时期 ,不 仅 增 加 了金 融 机构 自身 的经 营 风 险 , 而且对 整个 金融 业也 带来 了不 可分 散 的系统性 风 险 。随着 金 融业 的发 展 ,金融创 新将 会破 坏传 统 的金 融业务 垄断 和 分 工格 局 ,导致 各类 金融机 构业 务 和产 品 同质 化 的趋势 日 益 明显 ,加 剧 了金融 机构 之 间的竞 争激 烈程 度 。在 这一 形
渠道 的同时 ,确保 金融 机构 稳定 运行 。随 着资 本 市场 的逐
步健全 ,大型企业 通过 资本 市场 直接 融资 将成 为 其重 要 的 融资手段 ,而 中小 企业 融资 是金 融业 务 的薄 弱项 目,金融 机构应 当重视此项 业 务 的研发 和创 新 ; 其 次 ,创新 和 完善 “ 三农 ”金 融服 务 体系 ,根 据农 业 和农 村 对 金 融业 务 的多 层 次需求 ,积极创新 和 发展 大宗 农产 品期 货 、农业 保 险等 金 融项 目,秉承多 方共赢 的原 则构 建 一个农 村 金融 组 织产 权 明晰 、功 能互补 的多层次农 村金融机 构体系 。
济 增长 和发展 的 内在动 力 ,使 风 险监 管成 为金 融创 新的 重要保 障 ,确保 两者协 调发 展 。基 - - I -  ̄ L 点 ,本 文在 分析 金 融创 新 与风 险监 管 关 系的基础 上 ,对后金 融危 机 时代 下的金 融创 新策 略及 其风 险监 管措施 进行探 讨 。
2 . 2 金融创新要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 我 国 ,大部 分金 融创新 活 动都是 由政府 主导 的 ,而 想要 使金 融创 新产 品规 避风 险的作 用得 以更好 地发 挥 ,就 必须 进一 步增 强金 融机 构 的 自主创 新 能力 。在 当前 市场 经 济 的背景 下 ,金融机 构 的金融 创新 产 品既要满 足社会 各个 方 面的需 求 ,同时还 应借 助创 新 的过 程来 提 高机构 自身 的 竞争 力 ,这 有 利 于 在 激 烈 的市 场 中健 康 、持 续 发 展 。为 此 ,金融 机构 应 当构 建完 善 的创新激 励机 制 ,并建立 科学 的创新 绩效 衡 量指标 ,将业 务 创新纳 入到 绩效 考核体 系 当

论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论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私募股权基金 ,还将进一步影响到消费信贷和企业的正常
融资 需求 ,进 而对 整个实 体经济 产生影 响 。
2 我国金 融监管体 系存 在 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形成 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
监会 分业监 管的金 融体制 ,对金 融机构 的准入 、经 营以及 退 出进 行监 管 。 目前 ,我 国的 金 融 监 管不 是 一 种 有 效 监
生 。由此 看来 我们 的监管方法 还是 落后 的。所 以我 们要 用 新 的理念来 应对 不断变 化 的情 况 ,尝试用 新思路来 管理 我
加强金融 监管 ,是我 国在后 危机 时代抢 抓发 展先 机 的关 键
所在 。
们 的金融 市场 ,让金融 机构变 被动 为主动 ,提高 自身的风
险防 范能力 。
1 金融监管不力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 美 国金融危 机愈 演愈烈 ,欧美 证券 市场暴跌 。由 于全球很 多机构 投资 者包括投 资基 金 、养老基金 及保 险公
22 我国目前的金 融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金融市场缺少 .
约束 力
由于我国 目 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 以各个金融主体 前 所
所未 有的高度 ,引起 了全 球 的高度 重视 。 因此 ,认 真分 析 我 国金融 监管 中存 在 的问题 ,及 时采 取应 对措 施 ,有效 地
力。这对量差 ,造成 了大量 的不 良资产 ,增加 了金融机 构
的经 营风险 和流动性 风险 。为 了剥 离不 良资产 ,我 国成 立 了 四大金 融资 产管理公 司 , 还是 有很多新 的不 良资产 产 但
股 票 ,以缓解 赎 回压力 ,进而 产生全 球连锁 反应 。从实 体
经 济的角度来 看 ,金融 危机最 大的影 响莫过 于其所 引发 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 ) 业监管 体制 不合理 , 管真 空和 重复监 管并存 一 分 监
随着银 行、 证券 、 保险业 的行业趋 同性 和可 替代性不 断加 强, 月异 , 中央 银行难 以及 时制 定有效 地监 管措施 予 以应对 , 会导致

机构 分类 监管 各 自为 政 , 沟通 协调 困难 的 问题 , 而且 能够覆 盖我
方 面 , 积极借 鉴 外国先进 的金 融监管 法规 , 应 弥补 监管上
金融监 管 是政 府通过 特定 的机 构对 金融 交 易行 为主 体进行 的不 足 。另一 方面 , 定并 完善适 合我 国国情 的金 融监管 法规 , 制 的某种 限制 或者 规定 。 保 证监管 工作 有法 可依 , 有法必 依, 使监 管机 构和 被监 管机 构 都 中央银 行金融监 管一股 来说有 以下 四个 目标 : 保护 本国金融 受 到必要 的法 律制 约 。 时, 同 要提 高立法 的层 次和相 关法 律的 实 体 系的安全 与 稳定 、 护存款 人 和公众利 益 、 护银 行业 公平有 际可 操作 性 。 且还要 适应 金融创 新 的需要 , 保 维 而 配置相 应 的监管法 效竞 争 、 证中 央银行 货 币政 策 的顺利 实施 。 保 近 年来 , 随着 国 际国 内金 融业 的发展 , 国中央 银行 金融监 我 管范 围不 断扩大 , 现在 中央银 行金 融监管 的主 要 内容包括 : 市场 性管 理 , 资本充 足率 , 款保护 以及 危机 处理等 方 面 。 存 二、 中央银行 金融 监管面 临 的挑战 及不 足 律, 尽量 避免监 管真 空 的出现 。 ( ) 动我 国金 融监 管体制 的 变革 二 推 使金 融监 管从 “ 金融 机构 ” 业监管 向“ 分 金融 服务功 能” 统一 监管 , 如可指 定央行 作为牵 头单位 , 建立及 时磋商协 调机制 , 相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危机时代保险监管与保险创新关系分析内容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我国保险业要重新审视我国的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理顺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改进保险监管并促进保险创新,以期有效地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保险监管创新搭便车后危机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出现了数轮冲击波,还引发全球“金融风暴”,造成全球政治和经济恐慌。

从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到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AIG公司濒临破产,都说明倒闭风险的焦点已经开始转向保险公司,中国的保险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政府监管部门应重新审视保险监督与保险创新的制约关系,有序、规范地发展中国保险业。

后危机时代保险业中的保险监管与保险创新(一)后危机时代下我国保险业现状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系统产生了数万亿美元的“坏账”,造成近6000万人失业和大量的贫困群体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经济触底、回升,各国政府都在调整和创新各项政策等待下轮增长周期的到来。

据我国保险监管部门2010年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4.2%,保险机构共实现投资收益7201.2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超过6%,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保险业受惠于国家对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制度的加强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行业的长期增长空间将得以有效使用。

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国保费收入实现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6%。

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投资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各家保险公司的利润,为了弥补收益率不理想的状况,各家保险公司开始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并迅速增资。

如2008年,中国平安在对欧洲金融巨头富通集团的股票投资计提了227.9亿元人民币减值准备,2010年生命人寿、信泰人寿、阳光人寿等46家保险公司增资逾331亿元。

保险公司加速资本的扩张也给保险业的监督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保险创新与保险监管在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性在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金融当局开始有意识地扮演保险创新推动者的角色,以适应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

如20世纪80年代英国金融改革、90年代日本“金融大爆炸”就是以金融监管当局为主导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为特征的金融创新。

而中国保监会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取消部分审批事项,即是鼓励保险公司市场创新活动的具体举措;同时中国保监会积极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责任险、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为保险公司的创新活动扫除障碍。

特别是金融危机中,暴露了美国保险监管的漏洞和失控,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曾经说过“次级房贷市场就像是狂野的美国西部,超过一半以上的这类贷款由没有任何联邦监管的独立房贷机构所发放”。

美国监管机构一贯崇尚的是“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和保险产品的推旧出新,造成保险等金融机构不顾一切地误导消费者。

中国保险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程度远远小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原因如下:一是中国保险业一贯出现创新不足,如业务开拓、保险产品创新等都不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二是我国保险业在前期监管中偏重于行业准入管理和风险防范,从而也抵御了一部分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其忽视了保险行业服务水平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保险业收益成绩不佳,保险中介市场盈利压力加大。

据数据统计,2008年1822家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全年实现盈利406.84万元,但平均每家公司的盈利水平仅为0.22万元,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所以,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不仅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对后危机时代下保险业的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险监管与保险创新关系分析保险监管与保险创新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从一致性看,保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以便从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而保险监管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以促进保险产业的发展,因此效率性是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共同追求的目标。

与此同时,保险监管必须保证保险市场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但保险创新就是为了打破现有的市场均衡,以承担创新风险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险监管的求平求稳、与保险企业的求新求变形成了一对矛盾。

(一)保险监管对保险创新的影响分析1.保险监管对保险创新产生的促进作用。

保险监管是保险创新的一个诱因。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把金融监管列为外部制约的组成部分;制度学派认为,在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下金融创新范围很小,而在受管制的条件下却能产生大量的规避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凯恩的“规避管制”理论也把政府管制视为诱发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所以,保险监管可以诱发保险创新;保险监管为保险创新提供了风险保障。

高收益陪伴着高风险,保险创新的背后是创新风险,创新失败既可能威胁创新者的生存,也可能殃及产业安全。

保险监管有助于及时发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异常情况,对保险创新风险进行监控和预警,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化解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对保险公司在监管制度许可范围内的创新行为具有鼓励作用;保险监管为保险创新提供了产权保护。

一是对某些创新活动制订保护期,禁止其竞争者的使用和模仿;二是通过审批和备案环节,对处于保护期内创新成果相类似的创新活动不予审批和支持;三是对违规模仿者进行处罚。

通过这些监管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防止市场竞争者的“搭便车”行为。

2.保险监管对保险创新造成的抑制作用。

保险监管的审批程序增加了保险创新成本。

保险市场主体进行保险创新时,许多项目必须报保险监管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

这些行政审批手续一方面消耗了创新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保证审批的顺利通过,创新企业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向监管部门支付租金;另一方面,行政审批手续所消耗的时间也会使创新者坐失创新的最佳时机。

这些成本不仅是创新的代价,而且影响着创新者的决策,当监管者的审批手续过于繁杂、审批结果难以预料、创新收益的大小难以确定时就有可能放弃创新而墨守成规;保险监管机构的干预抑制了保险创新。

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审批、核准、备案和监控,当监管者认为创新活动所增加的风险超过允许的标准之后必然要求停止创新活动。

而这种叫停既可能制止了真正的风险,也会扼杀可行的创新活动,这是因为监管者所依据的指标、标准、规范是对原有保险市场的经验总结,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创新之后保险市场的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监管者的判断能力受自身监管水平所限,有时把很有前途的创新活动打入“冷宫”。

(二)保险创新对保险监管的影响分析1.保险创新增加了保险监管的难度。

一是增加了新的监管内容。

保险创新之后往往对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课题,要求保险监管部门掌握新的知识并探索新的监管手段;二是增加了新的风险。

从整体上而言保险创新使保险企业高风险业务比率不断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业务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保单持有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剩余的同时,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却毫不含糊地增加了,保险体系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保险监管的难度。

2.保险创新促进了保险监管的完善。

面对保险创新,监管者必须对原有的监管制度进行反思,重新部署保险监管体系,将保险企业的创新纳入新的监管范畴,由此进一步完善了保险监管体系。

因此,凯恩认为,金融企业以创新工具作为原有产品的替代品以绕开政府管制,当创新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时政府又会加强管制,管制导致又一轮创新,创新又引起更完善的管制……如此交替上升。

同样,政府规制追逐理论也认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在相互追逐中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监管的完善。

改进保险监管并促进保险创新当前,我国保险创新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较低;二是部分监管政策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约束了市场创新;三是市场创新的保护机制不足,导致保险创新积极性不高。

面对国际保险创新大潮,发展中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应将保险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将市场主体创新与政府的扶持诱导结合起来,体现本国保险业发展特色。

因此,保险监管创新已经成为保险创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般地,保险监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促进保险业创新。

(一)适度放松管制1.减少审批环节。

过时的审批环节妨碍保险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繁琐无用的审批环节积累过多则形成制约保险创新的体制性障碍。

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应定期对审批项目和审批程序进行重新审订,在重新审订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基层监管机构和各级被监管者的意见,听取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声音,修改审批项目和审批程序,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当降低审批标准、减少审批内容、简化审批手续。

2.推进费率市场化。

当前我国对部分保险产品实行比较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在保险公司精算技术薄弱、内控能力不强的年代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保险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保险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具备一定的精算力量,以鼓励产品创新为主要目标的费率市场化工作将有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保险费率市场化一是宜采取逐步放开、依次推动的方式,部分险种可在管制价格的基础上先设置一定的浮动范围,再逐步放开;二是将现行统一的适用于所有险种的精算规定进行改革,建立分散化的精算规章体系,既便于分类指导,又能保持很好的拓展性;三是改进责任准备金的监管,分险种建立责任准备金评估标准,放开价格管制,强化偿付能力监督。

(二)保护与推动创新1.控制创新风险。

创新活动往往与创新风险为伍,这些风险常常不被识别、不被发现、难以预防,从而降低了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削弱了保险监管的时效性,累积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因而需要更加完善的保险监管步骤和方法进行防范:信息传递渠道保持畅通、采取有效措施或制定有效风险化解方案、严格处罚借创新之名所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真正的创新活动。

2.引导和推动保险创新。

保险市场发展初期以及经济转轨时期,保险公司的创新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方向不明确,保险监管机构的引导和推动显得格外重要。

可以通过帮助保险公司进行体制创新,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并引导保险公司保险经营方式的创新、积极排除创新前进过程中的障碍。

3.保护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鉴于我国保险创新以模仿为主,有必要对某些创新领域实行产权保护,通过外部收益内部化提高创新者的创新收益,加快“瓶颈”险种的发展,实现保险创新的良性循环。

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或在保护的领域内内设立行政保护或行业保护,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处罚,以保护保险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1.王稳,王东.公司治理风险、保险创新与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J].保险研究,2010(1)2.孙颖.后金融危机时期与政策抉择[J].金融与经济,2010(1)3.吴定富.进一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发展[J].中国金融,2004(1)4.T.H.Hannon and J.M.McDowell: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of New Techolog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19845.W.A.Silber: Toward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Financial Innovation,Lexing Books,19756.E.J.Kane:Microeconomic and Macroeconomic Origin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Financial Innovations ,Kluwer-Nijhoff,19847.粟丽丽.加入WTO 后中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2(11)8.[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郭旭红(1973—),男,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西保监局,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保险监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