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合集下载

浅谈曾国藩的成功之路

浅谈曾国藩的成功之路
基 奖 励
础 研
引用频率和影响因子较低 , 获州市县级或单位奖励
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理论、 现实问题有 很大作用 , 对学科发展有 奠 基 作用
成 科 果 3 学 2 0 评 价 性 % 总 值
经检验完全正确, 阐述很全面 , 逻辑严密、 简明 经检验 比较正确, 阐述较全面、 当, 精 逻辑较严密 经检验基本正确, 有一定参考价值 经检验基本正确, 参考 价值比较小 , 不太规范
失。
关键词: 曾国藩; 传统文化: 成功之道
中图分类号:1 . 文献标识码: F2 1 36 A 文章编号:N3 1 7F2 7i — 6 — 2 C 4 一 0 / (0 】 1 0 2 0 0 7 作 者: 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 系; 湖南, 衡阳, 1 2 40 20 要探悉 曾国藩的成功之 道 。 先 要了解 什 么是 首 传统 文化及其 有 关成 功 的涵 义 。 而 肯定 曾氏 的成 功 进
指 标 层 指 标 层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杂志或世界著名出版社出版
国外期刊转载 、 评论或被译成外文, 引用频率很高 , 获世界顶级 奖 励

甜 涉及领域很广 , 理论难点多, 问题很复杂, 资料搜集很难 学 难 l 涉及学科领域广, O 问题复杂 , 资料搜集与加工难 基 2 易 涉及领域较广 , 问题较复杂 , 资料搜集较难 础 度 % 研究问题不复杂 理论难度小 , 研 研究须处理的各因素 间逻 究 辑关系简单


人 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认为就是被历代统治阶层认可的以 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它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 投 入社会, 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 自 使 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 到最大的发挥。 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道德、 事功、 言辞, 左传》 即《 所说”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再其次有立言。按照《 左传》 的 说法, 人若在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 传之久 二 、 一步探析 曾国藩成 功的源 点? 进 远的业绩, 则可称之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 最上等 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 其次为功业, 再次为文字著述。 1“ . 勤能补拙” 。 但若是一个人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 也就是三者并举的话 , 那 这里笔者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曾国藩小时候的天 么, 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如果将此 赋并不高, 并不是那种过目 不忘、 一目十行的神童, 跟普通的孩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成功经验分析

曾国藩成功经验分析

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分析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第一声炮响打开中国的大门开始,中国的近代史无疑就是被侵略的历史、屈辱的历史。

然而,就是在这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却有一个人,凭借自己超乎寻常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这就是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旷世圣相”的曾国藩。

本为旨在通过变革型领导的相关知识及其人格修身之志,齐家治国之法来诠释变革型领导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变革型领导;修身;魅力;识人;用人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0-02一、变革型领导概述变革型领导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领导理论研究的新范式。

变革型领导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来激发起高层次的需求,从而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

bass明确了变革型领导的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工具mlq,最初将变革型领导归纳为三个关键性因素,avolio在其基础上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方式概括为四个方面:领导魅力、感召力、智力刺激、个性化关怀。

具有这些因素的领导者通常就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能够成功的激励员工超越个人利益,为了团队的伟大目标而相互合作、共同奋斗。

二、变革型特质之自身体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后人为曾国藩特撰的对联。

然“大厦非一木可以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

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1]。

作为领导者、统帅,曾国藩不仅能够使人才聚集成为他的幕僚集团,又组建了湘军铸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成为近代军阀的鼻祖,实在他具有变革型领导的特质。

1.人格魅力之学识《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致知在格物。

曾国藩出宗程朱,力排阳阴,要由格物而致知,因此他是十分注重学问的。

他一生问学不辍,首先是立定规模,博览群书,然后是求精求熟,约取精髓。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内容提要】一、曾国藩的成功之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篇,扬长而去。

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哂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好厉害啊,听了几遍就能背熟,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啊,还需要继续苦读!“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2、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

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情商(EQ)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最先提出来的;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推出《情商》一书,于是情商新潮在美国掀起,一些热心人在许多学校里开设"情商课",讲解情绪自控、应对、挫折与待人接物等学问。

"EQ"一词很快风行世界。

到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

曾国藩处世哲学16字

曾国藩处世哲学16字

曾国藩处世哲学16字曾国藩处世哲学16字为:"知行合一,立己达人,以德立身,以德报怨"。

这16字是曾国藩的处世哲学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信条。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16字的含义,并阐述曾国藩是如何将这一哲学融入到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

曾国藩认为,知行合一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

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在任何情况下,曾国藩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坚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他鼓励自己和他的学生们不断实践,不断尝试,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立己达人是曾国藩处世哲学的第二个重点。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立好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立己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正确评估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而达人则是指成为卓越的人才,做出卓越的成绩。

曾国藩要求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以身作则,注重修身养性,不断追求卓越。

以德立身是曾国藩处世哲学的第三个要点。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立足于社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曾国藩注重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品德,他坚信只有以德立身,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他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精神,严守道德底线,做一个守诚信、守承诺的人。

以德报怨是曾国藩处世哲学的最后一个要点。

他认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该用宽容和善良的态度来应对。

不仅要能够包容他人的过错,还要善待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人。

曾国藩坚信,以德报怨是一个人高尚品质的体现,只有用善良和宽容来对待他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安宁。

曾国藩将这16字处世哲学融入到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哲学的真谛。

他在官场上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之风的侵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注重实践,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曾国藩成功之道探析

曾国藩成功之道探析

曾国藩成功之道探析作者:成赛军来源:《船山学刊》2013年第02期摘要: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曾国藩的成功基于这样一些因素:读书储识,坚强立志,修身定性,倔强行事,交贤纳才,开放纳新。

时至今日,这些品质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成功;读书中图分类号: B2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064-04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

梁启超对曾国藩非常赞服:“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1]青年毛泽东曾经在致友人的信中感慨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2]。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曾国藩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呢?这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问题,本文不揣谫陋,略陈管见。

一、读书储识自曾国藩的祖父起,曾氏家族形成了“耕读”为本的家风,曾国藩从8岁起在父亲曾麟书“晨夕讲授,指画耳提”督教下有过一段扎实刻苦的读书生活。

这种读书经历对他影响很大,让他受益终身。

1836年,曾国藩在“恩科”会试落第后返家途中典卖衣服购买了一套《二十三史》,父亲曾麟书知悉后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

”[3]曾国藩从此发奋圈点,研读不辍,立誓“中断不孝”,一年之内几乎足不出户,终将《二十三史》点读一遍。

在京为官时,曾国藩以朱子之书为日课、月课,制定课程十二条,规定“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4],在家书中勉强弟弟说,“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生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人生教训。

以下是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1. 勤奋努力: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他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表现出色,这都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努力。

2. 以德服人:曾国藩深知人心向善,只要自己行为正直,待人诚恳,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在官场上也一直秉持着“以德服人”的原则,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3. 恪守责任: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名公仆,必须时刻保持对职责的敬畏之心,恪守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为民众谋福利,为国家效力。

4. 积极学习:曾国藩一生都十分重视学习和思考,他不仅善于汲取各种知识,还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曾说过:“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 谦虚谨慎:曾国藩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也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避免意气用事,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

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

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

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

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

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

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

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

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

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

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

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

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

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

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

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

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

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

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

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

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

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宇宙间和人类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对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够离开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而且很聪明用阴和阳来代表。

曾国藩从此悟出什么东西呢?
他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他比之为放在阳的范畴,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厚道别人、自己压抑,这许多方面归为阴的范畴,这样两个东西要互补、要调和。

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够,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

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不要破坏。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

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

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

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赠太傅,谥文正。

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个温暖和谐永盛的家,一定有位胸怀大志,豁达大度,认真负责有担当的好男人。

一定有位温柔体贴,善良贤惠,尊老爱幼的好妻子。

一定有位知书达理,言传身教的好长辈。

具备这些,家成了宁静的港湾,温馨的家园,春风和煦,波澜不惊。

家的和谐美满,需要我们用心经营,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永远并肩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