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合集下载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1970年11月11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0
1970年11月11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1
两股冷 空气合 并,槽 后脊的 发展及 槽的加 深,使 冷空气
南下
1970年11月12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2
1970年11月12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3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T24中心演示 图
59
1972年3月25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60
阻高建立, 冷空气在 横槽北部
堆积
1972年3月27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1
1972年3月28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2
温度场振 幅大于高 度场,横 槽后有暖 平流,槽 前有疏散 等高线和 冷平流, 将转竖
1972年3月29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35
三、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分为三大类: (1)小槽发展型 (2)低槽东移型 (3)横槽型
36
(1)小槽发展型寒潮
(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37
1963年12月19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8
1963年12月21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9
两支槽构成阶 梯,形成疏散 状等高线
1963年12月22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29
30
二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 的作用
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 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 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 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 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黄文霖;张翔宇;王伟伟【摘要】利用闽东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4a闽东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寒潮气候特征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闽东寒潮活动时空差异较大,西北部开始早、结束晚,东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频次在冬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再次;秋季寒潮略呈减少趋势,春季寒潮略呈增加趋势;M-K检验表明,寒潮频次未发生明显突变;在1 1月、12月、1月、3月寒潮活动偏强年和无寒潮过程年,环流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前期菲律宾附近海区、日本以东洋面、澳大利亚东部海区、鄂霍茨克海、渤海和东海、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对预报闽东不同季节寒潮频次异常有一定的前兆意义.【期刊名称】《海峡科学》【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6页(P36-40,44)【关键词】闽东;寒潮;气候特征;环流特征;海温【作者】黄文霖;张翔宇;王伟伟【作者单位】宁德市气象局;宁德市气象局;宁德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闽东位于福建东北部沿海,其西部、北部内陆有4个高海拔山区县,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显著[1]。

寒潮是闽东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近五十多年福建出现寒潮最早和最迟的站点均在闽东[2]。

寒潮爆发时往往带来强降温和大风,常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寒潮气候特征及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3-10],对福建寒潮气候特征的研究较少[2,11],目前尚无对闽东在福建寒潮新标准下的气候特征研究。

本文分析了闽东寒潮的气候特征、环流特征及海洋背景,为寒潮天气的趋势预报和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1)闽东9个气象观测站(福鼎、霞浦、福安、宁德、寿宁、周宁、柘荣、屏南、古田)逐日最低气温资料;(2)NCEP/NCAR再分析2.5°× 2.5°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3) NOAA 扩展重构全球2.0°×2.0°逐月海温资料;所用气温和500hPa高度场资料年限为1971~2014年,海温资料年限为1970~2014年。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低槽东移型
此类寒潮的冷空气常来自冰岛以南的 洋面,途径欧洲南部、地中海、里海、 巴尔喀什湖进入我国新疆或蒙古,然后 取西路或西北路影响我国各地。 这类寒潮的冷空气路径很长,容易 变性,所以寒潮强度不大。不过,在以 下三种情况下,冷空气可达到寒潮强度
(1) 低槽东移过程中,受地形、有新鲜冷空气 或贝加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 加强. (2)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 海有明显的暖平流,高压脊发展,脊前西北气 流加强,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 原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 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东偏北移。黄河气旋及 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环流型:
小槽发展型 低槽东移型(这次过程) 横槽型
小槽发展型
小槽发展型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这类寒潮是由不 稳定短波槽发展引起强冷空气爆发造成的。 通常,高空500hPa不稳定小槽最初出现格陵兰以东洋面上。小 槽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不断发展,最后在亚洲大陆东岸发展成一个大槽, 称为东亚大槽。对应槽后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 东移南下,爆发寒潮影响我国。 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 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3、寒潮路径的预报:
1、地面高压的轴向。 地面冷高压的长轴方向往往就是寒潮入侵的方向。 如:高压长轴呈南北向时,冷空气南侵,当高压长 轴为东西向时,冷空气一般偏东移。
2、看地面正变压中心的移向。 地面+△P3和△P24中心的移向,大致与寒潮 高压的路径相同。 3、引导气流
4、寒潮降温的预报:
(1)、寒潮降温幅度预报,以确定冷空气的等级 ;
• • • • 符合寒潮环流形势 东亚大槽可能重建 南支与北支槽的叠加 地面气旋发展(先有北方气旋、后有南方气旋发展)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摘要】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

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from 1971 to 2011 provided by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authors used wea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facts of cold w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ed wavele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d wave occurrences and distribution from 1971 to 2011,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of cold wave which affect-ed Liaoning province , and found that:cold w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 northern area , andcen-tral plai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there existed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mong different decades;the monthly and ten-day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lso had certain featur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d wave were summarized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小波分析【作者】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91278部队,辽宁大连116041;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2(1. Ji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 C hina; 2. 91278 Regiment, Dalian 116041, China; 3. Longcheng Meteorologic 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寒潮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

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1)过程概况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

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引起地面倒槽进一步减压,出现闭合的低压环流。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宋若宁;邹琤;王桂春【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

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ºE;55ºN~60º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

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Based on conventional weather data and synoptic analyses,cold wave weat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Dalian on November9~10,2013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cold wave weather process were a trough and a ridge,and turning of transverse trough to be vertical caused the outbreak of cold flow field. 500 hPa high on the weather map -44 ℃ cold center located at 120oE;Between 55 to 60o N. Corresponding to high altitude 700 hPa center cold weather map-32℃;And the intensity of cold high pressure center on surface weather chart for 1 060 hPa,marke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ld air could produce cold wave intensity. The outbreak of cold air from the Lake Baikal to south area which location was usually to the north and east,only Zhuanghe which the most northern area of Dalian reached the cold wave standard,the minimum temperature dropped 9.1℃within 24 hours. Themain forecast factors of cold wave in Dalian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4(000)014【总页数】3页(P215-217)【关键词】寒潮天气;寒潮标准;寒潮关键区;辽宁大连【作者】宋若宁;邹琤;王桂春【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6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孙磊;彭明艳;张方方;安迪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32
【摘要】通过对2011年11月18 ~ 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总页数】3页(P15801-15803)
【作者】孙磊;彭明艳;张方方;安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6
【相关文献】
1.2018年4月成都地区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唐钱奎;鲁燕
2.黔南冬末春初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J], 潘启学;赵杰;高红梅
3.四川省两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唐沛;袁静;王俊驿;赵巍燃
4.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1月初两次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 [J], 施晴天;薛宇峰;何淋彬;彭玮怡
5.嵊泗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陶烨明;虞佳维;张恩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寒潮个例分析

寒潮个例分析

(1)寒潮酝酿过程
新地岛-喀拉海的冷低压中摆出一个 小槽(赶槽),并有-40 ℃冷中心与 槽配合,这股冷空气沿西欧脊前西北 气流东南下追赶来自欧洲东移过来的 冷空气。
10号08时500hPA
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有来自欧洲的两股冷空气的汇合, 使负的ΔT24加强为-16 ℃,说明冷平流强度增强。
由欧洲移来的冷高 压移到咸海附近, 强度只有1029hPa, 中心附近最低气温 为-5 ℃ 10日08时地面
12日08时850hPa
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 升到1052hPa
11日08时地面图
冷锋合并为一条,强度 也加强了,锋后出现大 风和阵雪天气。
12日08时地面
综合上述情况,这次寒潮不但要 影响到我国北部地区,还会影响 江南地区。到 15日08时,东亚大 槽已经建立.寒潮冷锋也进南海, 本次寒潮宣告结束。
11日冷中心增强到-44 ℃, 从低压中生出一个小槽, 同时带出一股冷空气沿高 空西北气流东南下。
11日08时500hPa
在11日08时850 hPa图,可以 看到贝尔加湖至我国新疆北部 有一个强锋区,并伴有较强的 冷平流。
11日08时850hPa
这两股冷空气是否合并加强, 就成为这次冷空气东移能否 造成寒潮天气的关键。
15日08时地面
谢谢观赏
地面图长冷锋(主锋)的后 部出现一条较小的冷锋。同 时长冷锋已进入蒙古和我国 新疆北部地区。
11日08时地面图
(2)寒潮爆发过程
南、北两条槽线已经完全 合并并加强,而且移到贝 加尔湖、蒙古等地的下坡 地区。槽加深发展
11日08时500hPa
12日08时500hPa
可以看到,强锋区已压到哈 尔滨和哈密一线,锋区内的 冷平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的 增强和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此次寒潮过程为低槽 东移型,地面冷高压东移 南下。来自新地岛以南的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 积,在高压脊的作用下与 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 度加强,形成寒潮。 我国 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 气,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出 现降雪。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谢谢观看
12日 地面
由于12日500hpa高空 槽的加深,12日地面高 压增强,地面出现冷锋, 东北地区伴随有大范围 的降雪过程
13 500hpa
此时低槽快速移动到 贝加尔湖附近,槽继 续加深发展,冷空气 南下
13日 地面
13日,地面锋线已 经沿南通-海参崴 东北西南走向,
14日 地面
此时冷空气高压边 缘已经推进到南岭 一带,此次寒潮过 程接近尾声
一次寒潮过程的分析
20151331031 程锦辉
概述
此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积,在 高压脊的作用下与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度加强,形 成寒潮。 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蒙古以及 东北地区出现降雪。
12日 500hpa
在暖平流的作用 下里海附近高压脊向 北发展,脊前的西北 气流增强,,促使新 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 速南下与原低槽中的 冷空气合并。合并后 在500hpa上冷中心 变为-44°C,冷平流 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