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药动学与药效学分析

药动学考试重点

一.计算题: 1.某双室模型药物快速静脉注射100mg,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如下: 时间(h)0.165 0.5 1.0 1.5 3.0 5.0 7.5 10.0 血药浓度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ug/L) 请计算:α、β、A、B、Vc、T1/2(α)、T1/2(β)。 2.某患者口服某药100mg的溶液剂后,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T(h) 0.2 0.4 0.6 0.8 1.0 1.5 2.5 4.0 5.0 C(mg/L) 1.65 2.33 2.55 2.51 2.40 2.00 1.27 0.66 0.39 已知F=1,求k, k a, t max, C max, Vd, Cl, AUC。 3.某药的治疗窗口2-10mg/L,分布容积为20L,半衰期为10h,如果给药间隔为 8h,请计算该药的维持剂量和负荷剂量。 4.静脉快速给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 C=7.14e-0.173t 其中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为h。请计算: Vd;t1/2;总AUC;总清除率。 5.首剂负荷量静注后,立即以维持量恒速输注。如果稳态的上下限是15%,当 初浓度是下列两种情况时,请计算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 a.80%的稳态浓度 b.500%的稳态浓度 二.问答题: 1.列举3种降低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答:(1)在胃肠道中吸收时间不足 (2)在胃肠道的竞争反应 (3)在肝脏中首关效应的抽提 2.给出并简要讨论4种可能的血浆浓度和反应相关性不好的情形。 答:(1)活性代谢物的出现:因为反应是原形和代谢物的函数,而且体内原形药物有可能比活性代谢物更早消失,这样一来,药物反应与原形药的关系将失去意义。 (2)耐受性:随着药物的连续应用,它的疗效可能消失。在任何时候,药物反应的强度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 合模型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第一节概述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 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着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 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其经时过程;后者描述药物对 机体的作用,即效应随着时间和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后者更具有临床实际 意义。传统的药效动力学主要在离体的水平进行,此时药物的浓度和效应呈现出 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求得其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如亲 和力和内在活性等。但药物的作用在体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体内的 动力学过程较为复杂。以往对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但实际上 药动学和药效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 系。 早期的临床药动学研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来监测药物效应变化情况,其理论基础是药物的浓度和 效应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 说的浓度实际上是作用部位的浓度,但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不可能直接测得作用部 位的药物浓度,因而常常用血药浓度来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随着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动力学过程极为复 杂,其血药浓度和效应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出现了许多按传统理论无 法解释的现象,如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 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有时血药浓度和效应的曲线并非像在体外药效动 力学研究中观察到的 S形曲线,而是呈现出一个逆时针滞后环。进一步研究发现 血药浓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平行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上述的一 些现象,所以在体内不能用血药浓度简单地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来反映药物效应 的变化情况。针对上述问题 Sheiner 等人于 1979年首次提出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 合模型,并成功地运用这一模型解释了上述的现象。药动学和药效力学结合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陈雪华何礼贤 自第一个在1962年应用临床以来,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C-6位引进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的问世,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主要对革兰阴性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阳性球菌则作用较差。但近5年来发现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显示出强大的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和肺炎 支原体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这些优良特性使新氟喹诺酮类几乎成为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治疗药物。抗感染化疗药物的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预测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已不仅仅单纯从既往的药动学参数和体外细菌的MIC来判断,而是必须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性综合判断。即通过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来评价抗菌药物的体内疗效。而且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口服或静脉给药在组织中达到很高的浓度甚至超过血清浓度,一系列的研究也显示新氟喹诺酮类具有很好的PK/PD指标,下面详细介绍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和老的氟喹诺类药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特点。另外一些老的氟喹诺酮类和有毒性问题的新氟喹诺酮类如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格雷沙星(grepa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和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不做讨论范围。 一、基本概念 1. 药动学和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指用动力学(kinetics)的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描述与概括抗菌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即研究A.D.M.E.过程中血 21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 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 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代谢分泌: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出现低血糖。 减少肾血流,增加钠潴留,需要与利尿药联用。 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高血压:减少心排血量。 青光眼、偏头痛:收缩眼部、脑部血管,减少房水生成,降低压力。 甲亢:控制其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使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骤升,心绞痛患者频繁发作。

胰岛素药动学与药效学分析

胰岛素药动学与药效学分析
北京积水潭医院

胰岛素原、胰岛素、C肽
C 31 肽
赖氨酸
1
精氨酸 二肽连接
二肽连接
1 1 A链 B
? ? ?
21
30

86 氨基酸 9000分子量 51氨基酸 5800分子量 唯 降血糖激素 唯一降血糖激素 3020 分子量 只表示B细胞分泌功能
胰岛素原=胰岛素+C肽 胰岛素=A链+B链 3个SS C肽 31氨基酸
《Joslin 糖尿病学》, 2007;69-70

胰岛素的分布
? 胰岛素以游离单体循环于血液中,其分布容积接近于细胞外液的分布 容积 ? 在饥饿情况下,胰腺大约每小时分泌40ug(1U)胰岛素输入门静脉, 门静脉血液中胰岛素浓度达到 门静脉 液中胰岛素浓度达到2‐4ng/ml g/ (50‐100μU/ml / ),外周循环达 到0.5ng/ml(12μU/ml) ? 饭后 门静脉血液中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 外周循环中伴以平行而较 饭后,门静脉血液中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外周循环中伴以平行而较 小的升高 ? ? 胰岛素治疗的目标就是模拟这个方式 但是要用皮下注射达到这个目标是困难的

胰岛素的半衰期
? 正常人和无并发症糖尿病病人胰岛素血浆半衰期大约是5‐ 6分钟 ? 产生抗胰岛素抗体的病人该数值可以增大 ? 胰岛素原的半衰期比胰岛素长(约为17分钟),胰岛素原 的作用强度仅为胰岛素的2%,胰岛素原约占免疫反应 胰岛素原约占免疫反应“胰 胰 岛素”的10% ? C肽以和胰岛素克分子数相等的量分泌,但其肝脏清除率 低 半衰期长(约30分钟),所以其血浆分子浓度较高 低,半衰期长(约 分钟) 所以其血浆分子浓度较高

药效学及药效动力学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 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代谢分泌: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出现低血糖。 减少肾血流,增加钠潴留,需要与利尿药联用。 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高血压:减少心排血量。 青光眼、偏头痛:收缩眼部、脑部血管,减少房水生成,降低压力。 甲亢:控制其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使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骤升,心绞痛患者频繁发作。 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痉挛: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禁用。 支气管收缩: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 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 注意事项:药物敏感个体差异大,从小剂量开始,不能突然停药。 2普萘洛尔对心脏有哪些作用,可用于哪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3请叙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心脏:兴奋,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 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舒张,皮肤潮红。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胃肠道平滑肌:舒张 泌尿道平滑肌:舒张 眼:瞳孔括约肌:扩瞳,眼内压增高,调节麻痹。

35、老年人肌松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闻大翔

35、老年人肌松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闻大翔杭燕南 年龄因素对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一直是临床麻醉中受到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比例的提高,肌松药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增龄对肌松药的影响更加受到重视。本文就肌松药的体内过程以及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特点作一概述。 一、肌松药的体内过程 1、肌松药的分布和起效 肌松药是高度解离的极性化合物,溶于水而相对不溶于脂肪,细胞膜的类脂质层阻止其进入细胞内,因此其在体内的分布容积有限,其分布容积接近细胞外液容积。肌松药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而静脉给药起效快,肌松药经血流稀释,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同时有部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肌松药的血药浓度一般在静注后1~2分钟即达到高峰,但其作用的峰值多数要在注药后5~7分钟才能达到。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与作用峰值之间的时间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这取决于影响肌松药由血液进入神经肌肉接头以及由神经肌肉接头再回至血液的各种因素。肌松药以不同速度分布到不同部位的细胞外液,静脉注药后,早期肌松药分布到各组织的量与该组织的血流量有密切关系。血管丰富灌流量大的组织,如肝、肾、心、肺等,其血流量占心排量的70%~75%,而其重量仅占体重的9%,肌松药在这些组织内的浓度迅速达到峰值。而占体重50%,血流量仅占心排量17%左右的肌肉组织,肌松药在其细胞外液与血浆浓度之间相平衡的时间较血流量高的组织所需时间长。此外,不同部位肌肉组织内的肌松药浓度达到峰值时间,也因受心排血量、心脏至该肌肉之间的距离和其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并非全身各部位肌肉在同一时间内肌松药作用均达到峰值。肌松药的起效时间还与肌松药的再分布速率以及肌松效能有关,再分布速率快的肌松药如琥珀胆碱、米库氯铵起效较快,肌松效能弱的肌松药其起效相对肌松效能强的肌松药要快。一般肌松药注药后5~7分钟肌松作用即达峰值,而肌松效能强的杜什溴铵,在临床上作用达到峰值的时间在静注后10分钟,甚至更长。 2、肌松药血药浓度的变化特征 根据一次静注肌松药其血药浓度的时间变化,其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肌松药在血浆内浓度的衰减有两个时相,开始时血药浓度迅速降低,这是继松药在体内分布所引起,称为分布相。在此时相,肌松药在血液以及细胞外液分布,并结合在特异作用部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受体)。分布半衰期(T1/2α)一般仅数分钟。其后血药浓度缓慢降低,这是由于肌松药在体内代谢、排泄以及被非特异性作用的组织摄取所引起,即为消除相。消除半衰期(T1/2β)时间较长。肌松药在体内总清除率包括肾脏、胆系排泄和在体内代谢等清除率的总和。肌松药除了与受体结合以外,还与组织内的粘多糖、骨以及血浆蛋白等结合。不同肌松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不同。增加肌松药与蛋白或其组织结合,这增加了肌松药在体内储存和分布容积。结合型肌松药越多则导致游离有活性的肌松药分子越少,但是结合型肌松药没有肌松作用,因此这削弱了肌松效应。由于结合型肌松药不能滤过肾小球,当肌松药因再分布、代谢和清除使得血浆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肌松药又可与结合部位分离成为具有活性的肌松药释放至血浆中,这延迟了肌松药血浆浓度的降低并延长了肌松药的作用时效。消除半衰期长的肌松药长时间反复给药后容易引起蓄积作用。 3、肌松药的代谢和清除 不同肌松药在体内代谢和清除的途径有所不同。肾脏是肌松药消除的主要途径,游离的肌松药可以经肾小球滤过,由于肌松药高度解离,所以在肾小管内并不被重吸收。用渗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