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药效学

合集下载

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知识

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药效学
•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病原体) 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组织形态发生的作 用。主要表现为调节机体的功能、抑制 或杀灭病原体。 • 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 • 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全身,直接/间接 •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两重性、 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 (一)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 指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 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 作用弱.如青霉素G •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
3、药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药理学方法 清醒动物--整体观察
麻醉动物--器官及系统观察 离体器官、组织、细胞
实验治疗学方法
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人体实验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起效慢、维持时间短?( B )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E )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 • 定义 化学结构的变化
• 部位 肝 • 方式
40
(1) 消化道给药
给药方式
口服(per os)
吸收部位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
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
(2) 注射给药
•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iv)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iv in drop) •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药效学+药动学基本理论讲义摘要

药效学+药动学基本理论讲义摘要

一、课程内容:基本理论:第1-2单元:药效学、药动学基本理论。

各论:第3-37单元:常用药物。

按照作用系统、治疗疾病分类,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

二、复习方法:1.系统了解复习时要把零碎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药理学》内容。

以章节为线索,将所学内容串联进行学习。

例如:《药理学》章节包括:总论,传出、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血液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化学治疗药等几个方面。

其中传出神经系统药: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几部分。

拟胆碱药:胆碱受体激动药、抗胆碱酯酶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分:M、N受体激动药Ach,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在此基础上,复习Ach和毛果芸香碱。

再如:复习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该类药物分:强心苷、ACEI和AT1受体拮抗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扩血管药等几大类。

首先要系统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再将重心放在大纲要求的重点药物强心苷、ACEI药物上。

使复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便于理解与记忆。

2.重点理解对《药理学》的重点,必须深入学习。

《药理学》总论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要理解其要点,不能相互混淆。

各论中各类药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均必须掌握。

对重点内容的复习要注意横向联系比较。

比如:复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是要注意归纳具有抗休克作用的药物有哪些?作用机制有什么区别?复习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时,要与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相比较。

3.异同比较《药理学》复习时,要注意对同类药物,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解热镇痛抗炎药,均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这是其共性。

但是苯胺类药物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有抗血栓作用,这是这两个药物的特点。

4.强化练习复习后期要适当做一些习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同时也可检验自己复习的效果和不足。

《药理学》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2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2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 PK-PD model)是综合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是将两种不同形式过程复合为统一体,其本质是一种药量与效应之间的转换过程。

PK-PD的研究为各类药物研究开发中阐明药物作用机理、能动设计药物剂型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还有助于解决药物临床反应的个体差异,用于探讨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以及临床试验的模拟等。

1. PK/PD模型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论⑴起源:1979年,Sheiner等在经典的药动学模型理论上,提出一个假想的效应室并与血浆室(中央室)相联系,并结合传统的药效学,组合出一种新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以此模型将药效-血药浓度滞后环转化为药效-药物效应室浓度的正变关系,成功地解释了筒箭毒碱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现象,为现代药理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视角。

⑵基本理论:按照Sheiner等提出的理论,药效-血药浓度滞后环的出现基于以下条件:①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之间存在一个平衡过程,并假设效应室以一级动力学模式与中央室相连。

②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极低,与实际给药量相比可忽略不计,其指数不计入药-时曲线的数学方程。

通过对n室乳突模型中各室药物进出药量的计算并带入药效学模型计算公式中,得到给药后任一时间的药物效应,由此建立时间-效应关系。

上述计算结果还提示,效应室的消除速率常数Keo不仅能反映药物在效应室的消除速率,而且反映药物在中央室与效应室之间的平衡速率。

基于此结果,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现象在理论上与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的平衡相关,Keo可反映药物滞后效应的强弱,Keo越小,滞后效应越强。

2. 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从4方面进行分析)①药物浓度与效应之间的联接---直接联接与间接联接直接联接:指中央室与效应室的药物浓度很快平衡,且血药浓度与效应同步。

举例说明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

举例说明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

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1. 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在药物治疗中有着与其他芳龄群体不同的特点。

了解老年人药物代谢和药物效果的特点对于保障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2. 药动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老年人的药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吸收:随着芳龄增长,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消化道蠕动减慢,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 分布:老年人的体液含量和蛋白结合率可能发生改变,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也会受到影响,增加药物的分布容积,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代谢:老年人的肝功能可能下降,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使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

4) 排泄:肾功能随着芳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药物的排泄速度减慢,从而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3. 药效学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规律。

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药效反应: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有所减退,他们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可能会有所增加,需要更小心地选择药物和控制剂量。

2) 药效延迟:老年人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药效的发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更加耐心和持续的监测。

3) 药效变化:老年人的组织和器官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对药物的作用可能会产生变化,这要求医生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地调整用药方案。

4. 老年人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关注和重视。

在给老年患者用药时,我们需要更加仔细地评估他们的生理状况和用药历史,个体化地选择药物和控制剂量,并且定期监测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结语:在医学领域,老年人药物治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有着独特的规律,对于老年人的药物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地处理。

相信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老年人药物治疗的理解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和全面,为老年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药动学与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药动学与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5.351±0.533 1.084±0.177 65.18±4.96
6.12

20.73
12.1±4.1
1.3±0.71

9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PK/PD疗效预测指标 ▪ Cmax/MIC >8 ▪ AUC0-24/MIC
AUC0-24/MIC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125~250 >30~175
不同给药间隔对不同细菌的T>MIC %
750mg/Q8h
1125mg/Q12h
71.6%
55%
60.5%
40.3%
52.7%
35.2%
2250mg/Qd
33.8% 20.1% 17.6%
17
头孢呋辛的给药方案
❖ 头孢呋辛的两种不同给药方案
以1500mg·d-1持续静脉滴注给药与750mg/Tid静脉注射相比,两种给药方案获 得的稳态血药浓度相似,总体治愈率相同,但日均费用有明显差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持续静脉滴注更能体现用药的经济学原则。
5
依据PK/PD理论制定给药方案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的制定 合适的给药剂量 恰当的给药间隔 耳、肾毒性
6
庆大霉素的给药方案
❖ 一日一次大剂量给药
氨基糖苷类临床有效率由Cmax/MIC 决定,当Cmax/MIC>8~12时,临床 有效率>90%
❖ 间隔24h给药,减少细菌耐 药性
MIC(mg/L)
0.25 1 1
MPC(mg/L)
达稳后Cmax mg/L
达稳后Cmin mg/L
1
5.351±0.533 1.084±0.177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500mg 44
1
7~14d
44
2~4
11~22
750mg 103
1
103
2~4 25.6~51.5
5d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3
抗菌药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思考?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给药方案 的可行性?
10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确定给药方案、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
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1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T>MIC)
100
80
60
40
PSSP
PISP-PRSP
20
H. influenzae
Cmax 剂量规程 (mg/L)
CS肺炎球菌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Cmax/MIC MIC(ug/ml) Cmax/MIC
500mg
5.7
1
5.7
2~4 1.4~2.8
7~14d
750mg
12.4
1
12.4
2~4 3.1~6.2
5d
结论:左氧氟沙星750mg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对部 分耐药菌有效,并可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4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小结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的相关研究,发现了抗菌药物不同的PK/PD特性;提出了预测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PD参数为AUC0~24/MIC,cmax/MIC,t>MIC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等;而且对评价药物有效性,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避免产生耐药性都有指导性的作用。

因此,PK/PD 研究是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础,在研究、设计和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制定敏感性临界值以及推荐用药指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参数;合理用药。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

研究细菌的耐药性趋势、新的抗菌机制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过去,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常作为评估抗菌药物活性的指标,而未考虑到抗菌活性的时程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后药学专家开始进行抗菌药物活性的时程研究包括杀菌率与增加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抗生素后效应(PAE)等],随着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深入,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MIC、药物峰浓度(cmax)/MIC、时间、PAE等作为预测抗菌药物疗效的有意义的药效学参数。

PK/PD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早期化合物的筛选,而且对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间隔,使不良反应最小化,以及避免或减少药物耐药性都有指导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础,在设计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PK/PD的特性,可将抗感染药物分成两大类:(1)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有时间依赖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本文通过国外对PK、PD的相关研究,对抗菌药物的PD分类、实用的PK/PD参数、PK/PD的临床意义等3方面作了阐述。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临床药学专家加藤博在一项头孢氨苄的体外抗菌实验中(图1)发现,影响头孢氨苄杀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是有效药物浓度作用于细菌的时间长短,而与浓度的增加关系不大。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橡胶中溶解度大
麻醉机上有橡胶
延长诱导期,苏醒缓慢
二、理化性质与分类
根据吸入麻醉药在常温常压下是挥发性液体还
是气体,分别称之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气体吸入
麻醉药。
分配系数:指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时,
麻醉药在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 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血 / 气分配系数是指在体温( 37℃ )条件下,
6
75 4.5
33
18.1 1.09
14.5
5.4 0.32
12.5
1.5 0.08
在紧急手术麻醉时,为加速麻醉诱导,可 以让病人吸入一些二氧化碳。 因为: ⑴二氧化碳可兴奋呼吸、增加肺通气量、加 速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上升;
⑵二氧化碳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从而加快脑内麻醉药分压的上升速度而加速麻 醉诱导。
★ 第二气体效应产生机理:
1.浓缩效应:高浓度气体吸入浓度愈高,由肺 泡向血中扩散的速度愈快,肺泡迅速缩小,低浓
度气体在肺泡中浓度迅速升高,即浓缩效应。
2. 增量效应:高浓度气体被大量吸收后,产
生较大负压,使肺通气量增加,吸入的混合气体
也增多,混合气体又可以带来一些低浓度气体, 即增量效应。
第二气体:1.66% O2 : N2 O: 31.66% 66.66%
1.麻醉药在血中的溶解度 常以血气分配系数表示。血气分配系数
越大,表示麻醉药在血中的溶解度越大(分
配系数,λ )。
2.心排血量(Q)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血液摄取
药物增加,PA上升缓慢
休克等,心排血量减少,血液摄取药物减少,
PA、Pa、Pbr上升快 心排血量对吸入麻醉药的影响与溶解度有关, 对易溶性麻醉药影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半衰期)
27
◇连续给药的药时曲线的意义
1.稳态水平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2.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给药的间隔成正比
※剂量不变,加快给药的频率体内药物总量增加峰谷 浓度差缩小 ※延长给药间隔体内药物总量减少,峰谷浓度差加大
3.达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28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意义: 1)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2)是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3)是评价药物的依据
33
M-R
选择性
◊Glands ◊Eye ◊Smooth muscle ◊Heart ◊血管 ◊CNS(中枢)
二 治疗作用
分类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特点 治本 治标 用药目的 举例 化疗药品 解热镇痛药 激素类药
消除原发致 病因子
11
○一级消除动力学 转运(消除)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dC/dt = -k1C0
-kt Ct = C e 0 积分得:
取自然对数: InCt = lnC0 – kt 换成常用对数: logCt = logC0 – k/2.303 t = log C0 /Ct 2.303/k 若 Ct = 1/2 C0,t 即 T1/2: T1/2 = 2 2.log303/k = 0.301 2.303/k = 0.693/k
消除2.5单位/h 2.5单位/h 2.5单位/h
16
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药 物 (一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代 概念: 谢 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实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 动 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用F表示: 力 学 F=A/D×100% 重 要 绝对生物利用度(%)= 口服等量药物AUC ×100% 参 静注定量药物AUC 数
改善症状
补充营养和 补充治疗 替代疗法 代谢不足
34
三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 利、不符 用药目的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副反应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耐受性 ◊依赖性
药物 作用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用药目的
35
三 不良反应
19
三个药厂生产的地高辛
20
(二 )表观分布容积
指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 药物分 布体液容积,单位常用L/kg,也有用L。常 指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 药物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静脉注射药物 后未待分布平衡实际上已有部分药物自尿排泄或经肝 脏转化而消除。故需多次测定Cp作时量图,将稳定消 除段向0时延升Y轴交点求得理论上静脉注射药量在体 内分布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C0 Vd=A/C0 ※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多数药物的Vd>血浆容 积 21
待测制剂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0% 标准制剂AUC
17
Plasma concentration
峰浓度(Cmax) 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 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曲线下面积 单位:ngh/mL 反映药物体内总量
Area under curve
达峰时间(Tmax) 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18
43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44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
A型药物不良反应 (量变型异常) B型药物不良反应 (质变型异常) 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 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一般很难预测


药物的药理作用增 强所致 可以预测
特 点
临床特征 发生率高 死亡率低 发生率低 死亡率高 种 类
副作用 毒性作用 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常性 遗传 药物分解与杂 质和赋形剂等
14
○零级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
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定量消除.多数情况下是体内药量过大, 超过机体的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dC / dt = - k 0
积分得:
C
Ct =-k0t+ C0
logC
t
t
15
若Ct = 1/2 C0→t1/2=0.5C0/K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因药物可进、出房室,故称开放性房室系统 开放性一室模型和开放性二室模型为常见
7
◎ 药 一室模型: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 物 到平衡,即给药后血液中依度和全身 动 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 力 学 的 二室模型 基 本 模 二室模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 型 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
第 3 ~7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
梯形面积法 求AUC0t
2
时量曲线
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药时曲线: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时效关系: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血 药 浓 度 最小中毒浓度 高峰浓度 高峰 浓度 安全 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 Tmax 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期 非静脉给药的时量曲线
房室模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的背景
◉药物应用以后,其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等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药物在体内 的量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药物体内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
体内过程
房室模型
体内过程 简化系统
复杂系统
目的是为了数学处理的方便
6
房 室 模 型
视身体为一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
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特异性
两个公式与推论
药物特异性=f(药物化学结构)
药物的化学反应专一性强
药物选择性=f(体内分布,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药 物与组织细胞亲和力,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
选择性高 药理活性高 针对性强 不良反应少
3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特异性
阿托品
特异性 Block
具有相对性
特异性和选择性 二者不一定平行
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 药时,药物的吸收快于药物的消除, 体内药物开始蓄积。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t=A0 (1-e-kt)
25
定义:给药速度等RA于消除速度RE时, 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Css=RE/CL=RA/CL =Dmτ-1/CL=Dm τ -1/KeVd
○静脉恒速滴注血药浓度可以平稳达到Css
hrs
AUC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重 要 参 数
生物利用度的药理学意义:
1.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 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 径的吸收程度
3.相对生物利用度可反映不同厂家同一制剂和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药品的吸收情况 4.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AUC相等,吸收快的血 药浓度达峰时间短且峰值高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与受体
成都医学院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29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30
一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NE
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 原发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
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 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 的改变(结果)
-R
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31
一般情况下,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两个词互相通用
Klu肺消除速率常数
10
k= ke+ kb+ kbi + klu+
二 药物消除动力学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 随时间不断变化 消除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elimination)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1 dC/dt = - kC 零级消除动力学 n=0 dC/dt = k
时间
3
时量曲线的意义
1.时量曲线的形态-----定量分析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
2.时量曲线的时间段----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时间过程
3.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不同的房室模型,不同的给药 途径有不同的药时曲线形态
4
血浆药物浓度 (mg/L)
口服
静脉注射
时间
5
一 房室模型
36
产生机理 药物动力学原因
二 不良反应
1. 副反应(Side reaction):
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阿托品
特异性
药物的辩证法
原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 特点: ◈一般不太严重 可以减轻或避免 ◈可以预知 ◈相对性(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而转化)
M-R
选择性
Glands ◊Eye Smooth muscle Heart ◊血管
注意后遗效应与副作用的区别
两者浓度不同;作用性质不同
39
◎ 药 物 作 用 的 两 重 性
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例:久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糖尿病性便秘使用乳果糖、麻仁丸等
原因:药物的药理作用干扰了机体的正常功能。 特点:可预知、可防治。
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故也称治疗矛盾。
◇定义: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特点:半衰期反应药物在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 ◇意义: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23
(四 )清除率 (Clearance)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重 要 参 数
◇定义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 肝肾功能,通常指总清除率CL=RE/Cp 单位:L/h
9

常见的速率常数
ka:吸收速率常数 ke:总消除速率常数 kn:尿药排泄速率常数 k12:双室模型中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双室模型中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