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初探
教案实施中如何引导幼儿表现创意

教案实施中如何引导幼儿表现创意创新和创意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是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幼儿时期是培养创新和创意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在创意表现方面的天赋、兴趣和想象力可以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未来的创新者和领袖。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幼儿表现出创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这样,幼儿可以感到安全和自信,他们会更愿意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创造出一个充满着鼓励、支持和赞美的氛围。
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自己的创造性,并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在教学中关注幼儿的特点、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幼儿,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
这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出幼儿的创意表现,并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书籍、艺术品、玩具等。
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摸索、实验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世界,并且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鼓励幼儿探索新的想法和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去探索新的想法和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尝试和实践。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幼儿才能深入了解世界,并且发掘出自己的潜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五、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教师在引导幼儿表现创意时,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幼儿在表达自己创意的时候,应该是自主的和主动的。
这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加积极和参与学习过程。
六、表扬和奖励幼儿的创意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表扬和奖励幼儿的创意表现。
这可以激励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创意,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初中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结题报告

《初中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结题报告第六中学《初中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课题组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0XX年9月以来,我校以《初中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为研究课题,谈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时代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前提。
创新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作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创新作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
3、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
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
我校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如何突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们意识到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价值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已势在必行。
我们也为此进行了很多努力,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看到:抓好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要求、创新实践的训练和研究,符合时代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因此,我们把《初中生创新作文教学初探》作为我校研究的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开拓写作教学的空间,开发写作教学的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同时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改善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幼儿贝壳造型活动研究初探

幼儿贝壳造型活动研究初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幼儿艺术活动的活力也在于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
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能够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
我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尝试运用家乡特有的贝壳材料,指导幼儿用贝壳作画,尽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放手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究,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与表现能力。
一、创意产生于收集之始——引导幼儿收集贝壳,启发创造意图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要你用心留意,生活中处处都有可用的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滨海小城,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五彩斑斓的贝壳……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它们的不平凡之处,用创新的思维去想象、去构思、去创作。
各种材料都有适合表现的东西,幼儿往往在和材料接触的一瞬间,就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孕育出构思的雏形。
比如,在收集贝壳的活动中,孩子们奔跑于沙滩上,不断寻找自己认为美的贝壳,一会儿工夫就能听到许多欣喜的声音:“老师,这像花瓣。
”“老师,这像树叶。
”“这像蝴蝶。
”……一个男孩找到一个很大的海螺,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这像恐龙的身体。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可能只是机械地收集,但在其他孩子的启发下,也会突发一些奇妙的想法。
这种偶发的、瞬问即逝的灵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
收集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制作内容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多形式、多手段、多媒材的造型方式不断丰富起来。
为了使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均衡发展,美术教育应趋向于综合化。
如在用贝壳制作孔雀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丰富的材料:有扇贝壳、鸟贝壳、海螺壳、蛏子壳、蛤蜊壳、鲍鱼壳等。
这些材料,经过幼儿自己去搜集、去发现,无意间培养了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美的习惯,而且使幼儿懂得了材料的再利用、再创造,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造句”开始——第一学段“造句”教学优化策略初探

课程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造句”开始———第一学段“造句”教学优化策略初探冯丽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浙江杭州)造句是让学生练习运用词语的一种常用方式。
通过造句训练能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学会运用词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造句”教学现状的透析,从“创设情境,促感知”“善于引导,拓思维”“巧妙转换,励求异”等六方面探索了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造句”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研究的缘起作为一个有二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作文;而语文教师头痛的事,也莫过于周而复始地批改学生的作文。
前几年,在我担任中、高段语文教师时,总听到同办公室的语文教师抱怨:“班里一些孩子连一句话都写不通顺!”于是,我想,如果有机会让我教低段学生,我一定要给学生打好“写句子”的基础,低段会写句子,到了中、高段,写段落、写篇章就不难了。
2020年9月,刚带出毕业班的我,接手教了一年级。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却远比想象的要繁重得多,学习习惯的培养、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已是相当辛苦,教师似乎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深入开展“造句”教学。
于是,我又想起以前的同事议论过的话题,一、二年级,一定要让孩子们写好句子!的确,在二年级上册的课堂作业本中,“造句”练习出现得很频繁,孩子们的“习作起步”,就应该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二、研究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我浏览了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发现当前低段语文教学中造句训练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词义模糊低段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影响,在词语含义的把握上难度较大。
(二)思维狭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造句喜欢刻意机械地模仿,造出的句子思路狭隘,内容雷同,缺乏创造力。
(三)取材局限小学生造句喜欢重复现成的材料,材料积累得少,缺乏想象力。
(四)评价机械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造句的评价,只有对错之别,没有优劣之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初探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任务群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 法。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 关的任务,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目标。 本次演示将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 表达”任务群教学。
2、任务群教学需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可能会导 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3、任务群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这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改进任务群教学的不足之处,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任务群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教 师掌握实施任务群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3、写作方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教师需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为了更好地实施任务群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设计:
1、结合本单元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并准 备相应的教学资料。
2、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要保证任务群教学的实施时间,又要保证正常的教 学进度不受影响。
3、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读写结合”的教学实施策略探究以统编版必修上 册第七单元为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 力的培养。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 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探讨如何有效 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中学生自由创意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1.03真情 教育探索131作文教学中学生自由创意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齐向东河北省武安市紫旭中学摘要:由河北省武安市紫旭中学齐向东同志主持,田海学、杨华、范兰友、刘巍、王静、彭川同志共同参与研究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自由创意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SKT2562。
本课题2019年12月18日立项,2021年3月4日结题。
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课题成果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SSKT2562;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自由创意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SKT2562。
本课题由河北省武安市紫旭中学齐向东同志主持,田海学、杨华、范兰友、刘巍、王静、彭川同志共同参与研究的国家级重点课题。
本课题2019年12月18日立项,2021年3月4日顺利结题,课题成果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现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一)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教学论文、案例。
一年来,我们阅读了大量教育书籍,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和读书笔记多篇,在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在学校内积极开设研讨课、公开课。
一年来,我们在校内开设多次公开课、研讨课,获得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同时也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三)本研究较为完善的探究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由而有创意表达策略的问题,主要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际、现实问题、切实有效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科学有效,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的研究结果,并在本校进行大力推广落实,最终取得了学校教师的一致好评。
(四)总结出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由而有创意表达的策略1.深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作文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是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反映。
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初探

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初探一、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
在美育视野下,音乐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演奏一首乐曲或唱一首歌曲,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音乐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韵味。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音乐剧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可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美育视野下,音乐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而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创造性天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让他们通过合作创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五、结语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富有挑战的工作,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音乐教学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在美育视野下,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得到全面发展。
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为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为美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初探

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初探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在众多的载体中,绘本以其图像简约直观、趣味性强深受幼儿喜欢。
从美术角度来说,绘本中的图画具有美术表现语言丰富多变,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色彩运用大胆协调等特点。
其中蕴含点的舞蹈、线的律动、面的张力、色彩的渲染,能给正处于读图阶段的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绘本就在幼儿的身边,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儿童读物。
我们认为可以借用和挖掘绘本中的优秀美术教育资源,拓展绘本的艺术育人价值,将绘本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开辟幼儿园美术教学新途径。
下面就以大班绘本美术活动“花格子大象艾玛”为例,分享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多元解读绘本,寻找最佳美术切入点绘本中蕴藏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可利用的美术元素很多,实践中需要立足幼儿的实际水平,引导幼儿多元解读,感受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言运用的精彩。
当绘本中既有完美的构图、漂亮的色彩,又有个性的创作手法时,我们需以幼儿的主动发展为根本,削枝强干,有取有舍,从中寻找最佳美术切入点。
“你见过大象吗?他们是灰色的吗?有一只花格子大象,叫艾玛,可是有一天,艾玛开了个不得了的玩笑,他把自己的花格子变没了……”艾玛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艾玛踩高跷、艾玛捉迷藏、艾玛打雪仗、艾玛化装节……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甚是打动人心,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艾玛滑稽可爱的百变造型,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从美术视角分析,该绘本具有较高的美术教育价值。
1. 赏读艾玛的与众不同,感受色彩的对比。
一群青灰色的大象中间站着一只布满各种颜色的亮丽花格子大象,形成素艳的强烈对比,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象的灰与艳并置,让艳者更艳,灰者更灰,更突显了艾玛的亮丽。
故事中艾玛的百变造型、画面图案丰富多变,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欣赏大象身上不同的花纹,体验色彩与图案的精彩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初探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是希望学生作文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独立、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摒弃人云亦云、套话连篇的僵化作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本来是不高的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诸种弊端,如作文内容泛化、情感淡化、形式僵化、语言刻板等,因此,给“创意的表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课标之所以“建议”,原因正在于此。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呢?经过一学年来的摸索,我们总算也有了自己的“创意的表达”。
一、引导创意表达的语言外衣
高尔基曾这么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写作的材料。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
文贵在新,要想写出好文章,一定要具备一件崭新的语言外衣。
因此,让学生所表达语言富有创意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注意用字用词。
要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鲜活生动,必须要求学生注意用字用词。
我们不要求学生以文学角度,锤炼字词,但注意用字用词准确还是必须的。
如一位老师在学
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恰当之后,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任一习作,说说这篇习作中那个词或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写一段话。
我们认为,经常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定会有“绿”的创意。
2、巧妙运用修辞。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如比喻的巧妙运用:“‘减负’了,同学们苦瓜似的小脸一下子开朗起来。
”再如拟人的巧妙:“只见从壶嘴里流出来的水细细的,好像极不情愿似的。
”又如在写《春天来了》一文时,学生用引用《春天在哪里》这一首歌来结尾,耐人寻思
3、语言力求风趣。
比如:“男生们越吹越带劲,吹得牛儿满天飞。
”这善意、风趣的语言写绝了同学们的“超级特长”——吹牛,也表现出集体生活中少年儿童相互取乐的生活情趣。
4、注重新奇组装。
组装本身就是一种创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张冠李戴。
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规”,最后,荣幸地受到校长的“亲切接见”;②褒词贬用。
如“张××同学一副英雄形象,谁也不敢惹他。
”③巧借熟语。
如:“青蛙,这位农民的’有功之臣’,却遭到这样的毒手。
”;④错位拱配。
例如:“一道道埋怨的眼神凝成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⑤旧词新用。
如“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桌子上的’边界’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展示同学们的“创意”果实,
“创意”的花朵也必然竞相开放。
二、引导创意表达的生活经历
周一贯老师在《个性写真:作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一文中指出:“生活经历的最基本特点是因为不同生命的活动所构成的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
”因此,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去写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事,那么作文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就不可能雷同,也自然地富有创意。
然而多少年来,作文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造假,写自己没有经历、没有感受乃至根本不知道的事。
比如拾到一个钱包上交、下雨时老师为我打伞、我修车时师傅不收钱等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
实验班的这一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我们除了要求学生“不要在作文之前看别人写什么、看范文写什么;(2)以我为主,写我之想写。
”外,还注意以下几方面:
1、解放心灵。
解放心灵,就是该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喜欢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让他们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做到不抄袭不模仿。
2、敞开心扉。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你是怎么想”方面进行训练,学生凡是说出真感觉的,要特别的给予肯定与表扬。
3、开放生活。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发现
和创造都与陶醉于无穷乐趣的生活紧密关联。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从热爱昆虫开始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由于热爱风筝和风车,进而迷恋于流体力学,最后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受到启发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孩子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让孩子尽情地游戏,能为创意地表达积累丰厚的素材。
4、感受生活。
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走进生活、把握生活。
具体做法:一是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真情。
要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真实融入作文中;二是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三是引导学生用明亮的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引导创意表达的体验感受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情是文章的灵魂。
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叙事的过程中把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也写进去,由于儿童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意遇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和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表达也就有了创意。
在例如一个学生写一篇为《运动会》的文章,文章写了几个场面。
其中有一个场面是写800米决赛的:“800米决赛开始了,运动员一个个像离弦的箭。
不一会儿,三号运动员跑在最前头,这是我班的王志斌同学。
跑了一圈之后,王志斌摔了一跤,但他爬起来,继续往前跑,我们都
为他加油,结果他获得了第三名。
”
这完全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解说,没有任何情感色彩。
经过指导:王志斌赛跑时,你在干什么?他摔倒时你想做什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这位学生经过回想。
第二次作文是这样写的:
“800米决赛开始了,信号枪一响,运动员箭一般地往前冲。
我班的王志斌同学跑在最前头,我真为他高兴,我欢呼着,跳跃着,拍着手,打着节拍高喊:’加油!加油!’可是突然间,他身子一歪,摔倒在跑道上。
我心里又急又紧张,赶忙跑过去,想扶他,可他立即爬了起来,继续沿着跑道往前跑……他获得了第三名,我和同学们赶紧围了上去,扶着他,向他祝贺。
”
同一件事,同一作者,前后两次效果明显不同。
前者感情苍白,空空洞洞;后者有感而发,恰当地描写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因而内容也具体了,语言也形象了,文章也就变得生动感人了。
四、引导创意表达的方式技巧
熟练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适当掌握表达技巧,对于学生的创意地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从根本上说,“记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也就是以记叙方法为主写成的文章。
事实上,记叙、议论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总是根据需要综合地应用于习作之中。
具体逼真的
描写是文章抒发情感的依托;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得到升华;恰当的抒情,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对表达感情无疑也有直接功效;抒情也可与叙事、写景相结合。
我们说小学生习作以记叙为主,但如果理解为小学生习作除了记叙,就不要了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乃至忽略了这些方式技巧的综合的应用,这显然不是新课标的精神旨意。
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使用一些表达方面的方式技巧是必要的。
试想,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把人和事记叙下来,形式必然僵化,也就谈不上创意的表达。
总之,让学生的作文有创意的表达是作文的灵魂。
如果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灵活的引导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学生也必然大胆的有创意的向你“表达”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