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一、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是在工作场所向员工推广劳动保护教育的重要工具。

该告知卡通过展示某些危害因素的有害影响,为员工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识,旨在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二、手传振动的危害手传振动是伴随着某些职业工种不可避免的生产过程。

频繁的手传振动可能对手和全身造成持久或永久的伤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的麻痹、突然性疼痛、局部肌肉萎缩及关节噪音等症状。

2. 患有“白手套”病的人常常感到手脚麻木、干燥、粗糙和皲裂。

3.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也会遭受淋巴水肿、神经分叉综合症和冻结肩等疾病的折磨。

4.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工人可能面临骨折和椎间盘膨出等相当严重的手臂、肩部和背部的损伤。

三、预防措施由于手传振动是无法避免的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其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在繁重危险的工作场所,职业工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轻手传振动的风险。

1. 应当严格遵守工作规程,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2. 在选择手工具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持有力的工具,使用防震材料,也可以占用附加装置和缓冲材料;3. 查看和保养手工具,包括油脂和磨具;4. 使用助推力和机械助力,以便减少反冲力;5. 使用电动工具而不是手提工具来完成工作,以尽可能地减轻对手臂的震动。

四、结论由于手传振动的危害导致了大量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患有“白手套”病、骨折以及椎间盘膨出等疾病。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手袋的法规,加强劳动教育和工作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传振动的风险。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护好自己,让自己远离伤害。

最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方案简介-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方案简介-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日本的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基本使用斯德哥尔摩分类,采用冷水 复温试验、指端收缩压的测定和冷风负荷试验等方法评估末梢循环障 碍,采用振动觉、痛觉、温冷觉测定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方法评估末梢 神经损伤。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5编制了《机械振动和冲击—评价
末梢循环功能的冷水激发试验》(ISO14835),详细讲述了冷水复
动觉、痛觉、温热觉,结合现场劳动卫生调查资料(职业接触
剂量、接触时间、混杂因素)及其它现行振动病诊断要求的指 标(振动性白指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冷水复温试验和肌
电图检查的规范操作。研究QST的影响因素及剂量效应关系,
探讨QST与振动性白指、冷水复温率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3.冷水复温试验、白指诱发实验、肌电图的操作规范和QST的
+++
26℃ 以下 6℃ 以下 15℃ 以下 22℃ 以下 15 g以上 17.5db以上 27.5db以上 22.5db以上 20.0db以上
手指皮温测定
冷却手指中间 指节背侧
痛觉
症状手指 常温下 冷却后直接测 浸泡后5分钟 浸泡后10分钟
振动觉
症状手指
7.5db 以上 17.5db以上 12.5db以上 10.0db以上
对照组 广东、山东某 运动器材厂及 造船厂非振动 作业工人各100 名 一般情况、 冷水复温 试验、肌 电 图 和 QST检查
日 等 臂 动 诊 标 及 法
本 手 振 病 断 准 方
接触剂 量、接 触时间、 混杂因 素
症状体 征:振 动性白 指等
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分析
专家组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功能损伤的诊断。
在因此,完善规范冷水复温试验、白指诱发方法和神经肌电图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编制:王士利审核:李海滨批准:宋前辉辽宁建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5年6月1日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我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一、职业危害分析工程施工中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

二、防治方针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三、职业危害综合防治措施1、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3、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4、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公司质安部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6、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一旦发现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手传振动

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手传振动

1.11 手传振动
1.11.1 接触途径:
手传振动主要来自使用风动工具、电动工具和高速旋转工具。

1.11.2 健康损害:
手传振动可引起神经系统(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心血管系统(周围血管形态和张力改变)、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骨和关节改变)、听觉系统(低频部分听力下降)、免疫系统(出现超免疫反应)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并可引起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主要表现为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掌多汗等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症,出现雷诺现象(振动性白指),肌肉、骨骼和关节发生改变。

1.11.3 预防措施:
⑴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⑵限制作业时间:制订合理的工间休息制度和轮班作业制度。

⑶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车间环境的防寒保暖,控制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的噪声、毒物、高气湿。

⑷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振手套,注意手部保暖,工间热水浸手。

⑸健康监护: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处理职业禁忌症,早期发现、治疗、处理受危害个体。

⑹职业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用成分。

1.11.4 职业禁忌证;
周围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雷诺病。

1.11.5 国家卫生标准:
手传振动作业接振强度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4小时时按照接触振动时间进行换算。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3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3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未稍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我国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操作锤打工具。

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②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③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球磨机和电锯等;④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b)指端振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

●诊断及分级标准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b)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 / 3。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也被称为震颤性肢端病。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控制的异常引起的,导致手臂肌肉无意识地发生震颤或颤动的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手臂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震颤,而在运动时可能会加剧。

手臂振动病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手臂的精细动作困难,并且可能会导致手部写字、握物和进行其他精细动作时的困难。

该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细胞的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 HAVS)是一种与使用振动工具或设备长时间接触有关的职业病,主要影响手臂和手部。

它通常会导致手指发白、麻木和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功能障碍。

以下是一些手臂振动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接受适当的培训:在从事使用振动工具的职业之前,接受适当的培训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和使用技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臂振动的风险。

2.使用低振动工具:选择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可以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现代振动工具通常经过设计和改进,以减少振动水平。

因此,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低振动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3.定期休息:长时间连续使用振动工具会增加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为了减轻手臂的负担,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暂停工作,并休息一会儿。

这样可以减少手臂的暴露时间,帮助手臂恢复。

4.使用振动吸收手套:一些振动吸收手套或护腕可以帮助减轻手臂振动的影响。

这些护具可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传导,从而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5.保持手部温暖:寒冷的气温可能加剧手臂振动病的症状。

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中,应保持手部温暖。

可以使用手套或加热设备来保持手部温度稳定。

6.预防血液供应不足:手臂振动病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严重的情况是缺血性坏死。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应避免对手臂施加过度的压力或严重受伤。

7.就医治疗:如果出现手臂振动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医生会评估病情,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以加速康复进程。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GBZ 7—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4869-1985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手传(局部)振动的职业活动中,可发生手臂(局部)振动病.为了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地防治手臂振动病,曾发布GB4869—1985。

修订后的标准采用手臂振动病的名称;分级标准改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取消了甲皱微循环、两点分辨觉和深度觉的检查;采用改进的冷水复温试验和振动觉阈值检查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济宁医学院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山西医科大学、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和河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GBZ 7—2002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发生的手臂振动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vibration)系指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或中心位置)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

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对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引起职业病。

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划分为局部振动(seg?mental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

局部振动常称作手传振动(hand-transmittedvibration)或手臂振动(hand-armvibration)系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

有机会接触局部振动的作业,常见的是使用风动工具(如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或铆钉机)、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锯、电刨等)和高速旋转工具(如砂轮机、拋光机等)。

全身振动系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

在交通工具上作业如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或在作业台如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上作业时,作业工人主要受全身振动的影响。

有些作业如摩托车驾驶等,可同时接触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适宜的振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能力,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恢复等功效。

在生产条件下,作业人员接触的振动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以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疾病。

手臂振动病
第 2 页共 6 页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whitefinger,VWF)。

手臂振动病在我国发病的地区和工种分布相当广泛,多发工种有凿岩工、油锯工、砂轮磨光工、铸件清理工、混凝土捣固工、铆工、水泥制管工等。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一般认为,低频率(20Hz以下)、大振幅的全身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内脏器官。

振动频率与人体器官固有频率一致时,可产生共振,使振动强度加大,作用加强,加重器官损伤。

低频率、大强度的局部振动,主要引起手臂骨-关节系统的障碍,并可伴有神经、肌肉系统的变化。

如30Hz?300Hz的振动对外周血管、神经功能的损害明显;300Hz以上的高频振动血管的挛缩作用减弱,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大,而1000Hz以上的振动,则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

据调查,许多振动工具产生的振动,其主频段的中心频率多为63Hz、125Hz、250Hz,容易引起外周血管的损伤。

频率一定时,振动的强度(振幅、加速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2.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
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2-3-10)表明:VWF检出率随接触振动强度和接触时间延长而增高,严重程度亦随着接触振动时间延长而加重。

3.环境气温、气湿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振动危害的重要因素,低气温、高气湿可以加速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全身受冷是诱发VWF的重要条件。

所以手臂振动病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

第 3 页共 6 页
4.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劳动负荷、工作体位、技术熟练程度、加工部件的硬度等均能影响作业时的姿势、用力大小和静态紧张程度。

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作业时的体位及姿势有很大关系,如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卧位则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

有些振动作业需要采取强迫体位,甚至胸腹部直接接触振动工具或物体,更加容易受到振动的危害。

静态紧张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加振动的传导,加重振动的不良作用。

据研究,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

年龄较大的工人更易产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较难康复。

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
1.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采取技术革新,通过减振、隔振等措施,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是预防振动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通过研制和实施振动作业的卫生标准,限制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可有效地保护作业者的健康,是预防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

我国实施的《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0434-1989)规定,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振动强度,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不得超过5m/s2。

这一标准限值可保护90%作业工人工作20年(年接振250天,日接振2.5小时)不致发生VWF。

当振动工具的振动暂时达不到标准限值时,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日接振时间。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手套、减振座椅等,能够减轻振动危害。

4.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依法对振动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
和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患病个体。

加强健康管理和宣传
第 4 页共 6 页
教育,提高劳动者保健意识。

定期监测振动工具的振动强度,结合卫生标准,科学地安排作业时间。

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尤其是手臂振动病患者应加强日常卫生保健:日常生活应有规律,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可使血管收缩,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可影响组织中氧的供应和利用诱发VWF。

因此,要力求戒烟。

一般认为,手臂振动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

经脱离振动作业,注意保暖,适当治疗,多数轻症可逐渐好转和痊愈。

曾报道,林业链锯工首次出现VWF即脱离振动作业者,10年后VWF检出率为57.7±2.9%,而继续接振者高达94.1%,VWF检出率随继续接振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

忽视振动作业工人健康管理,延误治疗等是影响振动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振动作业工人健康管理应予重视。

第 5 页共 6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6 页共6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