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青藏高原中部长江源区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中部长江源区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第三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源区具有丰富的冰川和雪储量,是世界上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地。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该区域的水资源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对长江源区冰芯的气候环境记录研究,能够提供重要的气候变化趋势和预测信息,对保障长江源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长江源区冰芯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探究长江源区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和规律,为长江源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会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加深人们对气候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冰芯样品采集:在长江源区选择适当的采样点,根据气候环境条件和冰原特征,采集一定深度的冰芯样品。
2. 冰芯物理性质测试:对冰芯样品进行切片、测厚和密度等物理性质测试,获取冰芯各层次的厚度、密度和氧同位素等生物地球化学信息。
3. 冰芯数据处理:利用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数据,对冰芯样品进行初步处理,获取冰芯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等信息。
4. 冰芯时间序列建立:根据冰芯记录分析,确定每个冰芯样品的年代,并建立长江源区冰芯记录的气候时间序列。
5. 气候环境分析:通过分析长江源区冰芯记录的气候变化趋势和时间规律,探究长江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建立长江源区冰芯的气候时间序列,并通过分析和研究,探究长江源区近几十年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成果可用于长江源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储量。
然而,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数量和储量正在快速减少。
冰川变化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
气候变化是冰川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冰川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气候系统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首先,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储水体,融化的大量冰川水会向海洋流入,导致海平面升高,影响全球的海洋气候系统。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导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进程。
其次,冰川融化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造成当地气候和降水模式改变。
青藏高原是亚洲最大的水源,冰川融化量的变化对降水量和水资源的供应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冰川融化增加了流域的径流,导致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河流水位升高,进而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在冰川融化量下降的情况下,水资源减少,会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产业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冰川的变化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是全球唯一一个位于热带和温带的高原,冰川和雪的覆盖和消融状况会对大气环流和风向产生显著影响。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变动将导致全球气候格局发生变化,全球气候系统因此甚至可能出现剧烈的变化。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机理复杂,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不同的气候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云量等。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及其趋势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紧密,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全球层面上实施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西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影响研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西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影响研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西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影响研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1. 引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个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西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影响研究》。
冰川消融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西藏高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高原,其冰川消融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说课稿将详细介绍本实验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研究背景2.1 冰川消融概述冰川消融是指冰川在吸收太阳辐射热能的作用下,从表面开始融化,并逐渐向内部传播的过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速,导致冰川面积减小、冰川储存量减少,进而影响水资源、生态系统和气候等方面。
2.2 西藏高原冰川特点西藏高原冰川资源丰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50%以上。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西藏高原冰川消融加速,对当地及相邻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揭示西藏高原冰川消融的影响因素,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冰川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实验设计3.1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研究西藏高原冰川消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
3.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现场观测、数据收集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1. 现场观测:在西藏高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冰川,安装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观测设备,实时监测冰川消融过程。
2. 数据收集:收集西藏高原气象站、冰川观测站的历史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对冰川消融的影响。
3. 模型模拟:采用冰川动力学模型和气候系统模型,模拟冰川消融过程,分析不同气候因素对冰川消融的贡献。
4. 实验过程4.1 现场观测1. 在西藏高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冰川,安装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观测设备。
2. 定期维护观测设备,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收集并整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高程最高的区域之一,其地表特征复杂,气候条件极端,被誉为“天然气象实验室”。
其中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中部最高的山脉,山顶冰盖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是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的重要区域之一。
通过对唐古拉山冰芯的研究,可以从过去几千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例如温度、降水、大气环流、灰尘等指标,能够为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预测。
同时,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气候变化与区域水文循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唐古拉山冰芯的分析,重建历史气候环境变化,并探究青藏高原中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1)冰芯取样本研究将在唐古拉山高海拔地区采集冰芯样品,样品采集时间段为近百年。
采用类似于冰川挖掘机的装备,在冰川表面切割一条深度约100米的直线,草率将冰芯取出,放入冰箱中保存。
(2)样品分析采用先进的化学测试仪器对冰芯中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进行测试,提取其中的气候环境信息,并结合历史记录进行气候环境的重建。
(3)数据分析以年份作为横轴,相关气候参数作为纵轴,绘制曲线图分析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曲线图,得出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1.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及其演化规律,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
2. 探究青藏高原中部区域水文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建立历史气候变化模型,为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影响的预测提供依据。
五、研究方案本研究计划在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之间完成,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 2019年6月至8月:采集冰芯样品,建立样品处理流程管理。
2. 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样品分析,提取气候环境信息,重建历史气候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赵越;钱方;朱大岗;张永双;邵兆刚;何哲峰【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9(26)6【摘要】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 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总页数】13页(P1195-1207)【作者】赵越;钱方;朱大岗;张永双;邵兆刚;何哲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4【相关文献】1.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气候构造作用下热史演化的40Ar/39 Ar年代学记录 [J], 龚俊峰;季建清;周晶;陈建军;庆建春;孙东霞;韩宝福;钟大赉2.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J], 郭桂红;张智;程建武;董治平;闫建萍;马亚维3.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J], 陈兆辉;陈石;张双喜;刘金钊4.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来自西秦岭北缘漳县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约束 [J], 郭进京;赵海涛;刘重庆;吴彦旺5.青藏高原东南缘重力场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含义 [J], 方东;胡敏章;郝洪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中部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中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

*
收稿 日期 :2 1 - 1 1 ;修 改 回 日期 :2 1 — 22 0 0 0 —9 0 00 —3 基金 项 目 :中 国地 震 局 地 震 预测 研 究 所 基 本 科研 业 务 专 项 ( 2 9 4 2 和“ 7 ” 划 ( 0 8 B 2 7 1 共 同 资 助 0011) 93计 20 C 4 5 0 ) 作者 简 介 : 攀 新 (9 1) 杨 1 7 -,男 , 徽 怀 宁 人 ,2 0 安 0 8年 在 读 博士 生 ,主要 从 事 活 动 构 造 等 研究 。
力 作 用 下 ,向南 向 东 发 生 滑脱 , 成 东 倾 的 半 地 堑构 造 。 形
关键词 : 申扎 一 定 结 地 堑 系 ;构 造 模 式 ; 裂 活 动 性 ; 脱 面 深 度 断 滑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2 P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3 7 ( 0 0 0 — 0 10 1 0~2 4 2 1 )30 8—9
8 2
地
震
江 缝合带 ( Z 北侧 的冈底斯 花 岗岩 带表现 不 明显 , YS YS ) 而 Z以南 的藏南 拆离 系 ( T S 中 S D )
又 有清楚 的显示 ( 1 。 图 )
目前 就地 堑系统延 伸 尚存 争议 , 一些学 者认 为伸展构 造仅展 布 于班公 湖一 怒江缝 合 带 ( NS ) B Z 的喀 喇昆仑一 嘉黎 断裂带 ( F ) KJ Z 以南 和藏 南拆 离 系 ( TD ) S S 以北 的拉 萨 和特 提斯 喜 马拉雅 地块 _ , 5 卅] 另一 些学者认 为伸展 构造发 育 于整个 青 藏高 原[ 1 。南北 走 向伸 展 构 91 -] 造 的形成 机制也存 在不 同 的观 点 ,如 高 原隆 升 到最 大 高度 后 的垮 塌口 ] ¨ 、块 体 逃逸 ] 、 拆 沉作用 [ 1 以及南 北 向挤 压 的变 形 分解 等 。这 两 个重 要 问题 又 集 中到一个 焦点 ,即 地堑 系 与北西 向走滑 断 裂的关 系 ,它既涉 及到 南北走 向伸展构 造 中断裂 的产状 和展布 ,又 与其 形成 机制 密切相 关 。有学 者认 为南北 走 向伸展构 造是 块体挤 出的派生 产物 , 东西走 近
青藏高原中东部第四纪冰碛物暴露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中东部第四纪冰碛物暴露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赵志中;乔彦松;Joerg SCH(A)FER;王燕;王敏;Christian SCHL(U)CHTER【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6(13)5【摘要】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冰盖通常会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形成的时间和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就地成因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测定方法, 对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的第四纪冰碛物进行了10Be、26Al和21Ne暴露年龄测定, 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冰川核素暴露年龄.三种核素暴露年龄的一致性显示每期冰碛物沉积有一个确定的暴露时期, 测试结果表明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出现了两期第四纪冰期, 一期形成于距今1.6~8万年,另一期形成于距今16~18万年.【总页数】5页(P316-320)【作者】赵志中;乔彦松;Joerg SCH(A)FER;王燕;王敏;Christian SCHL(U)CHTER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ETH Züri ch,Isotop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NO-C61,CH-8092 Zürich,Switzerland;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Universitat Bern,Geologisches Institut,CH-3012 Bern,Switzerland【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西北缘第四纪火山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王洪燕;张传林2.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第四纪冰碛物特征及年代测定 [J], 顾佳妮;陈安东;赵志中;姚海涛;李志明;张青3.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首次测定 [J], 赵志忠;吴锡浩;等4.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其地质学意义 [J], 张嘉麟;彭贵5.一种第四纪地质年龄测定的新方法——电子自旋共振年龄测定法 [J], 彭子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李永昭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25)002
【摘要】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8页(P303-310)
【作者】李永昭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科技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
【相关文献】
1.第四纪末次间冰期-冰期的气候变化和驱动机制 [J], 包浪;李海平
2.青藏高原第四纪重点湖泊地层序列和湖相沉积若干特点 [J], 郑绵平;刘喜方;袁鹤然;张成君;王海雷
3.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与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隆起的新证据 [J], 张云翔;车自成;刘良
4.以ESR测年为约束的中国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 [J], 柴乐;刘亮;许姗;张威
5.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与高原隆升——试论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的地壳均衡过程 [J], 韩同林;郑英龙;唐哲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0240(2007)0320360206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收稿日期:2006212212;修订日期:200720322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5CB4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1054;401211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2SW 233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周广鹏(1981—),男,山东菏泽人,2004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冰川和全球变化研究.E 2mail :zhougp04@周广鹏1, 姚檀栋1,2, 康世昌1,2, 蒲健辰2,1, 田立德1,2, 杨 威1(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最新观测表明,青藏高原扎当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量为-306.42×104m 3,相当于-1547.57mm 水当量,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扎当冰川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实属罕见,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系.物质平衡出现较大的负值和零平衡线位置升高的状况,强烈反映了扎当冰川对气候变暖过程的响应.关键词:扎当冰川;物质平衡;零平衡线;全球变暖中图分类号:P343.6文献标识码:A0 前言冰川的物质平衡状况与冰川表面的热量平衡、冰内和冰下的水文状态、成冰作用、活动层的温度状况以及冰川运动速度等密切联系,它直接反映冰川的进退和冰川作用区气候的变化.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冰川物质平衡的监测研究是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尤其是处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低纬度、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的物质平衡尤其受到关注.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多年连续监测点有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6—2007年)、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1990—2006年)和煤矿冰川(1990—2001年).根据姚檀栋等[1]研究,这几条冰川近年来的物质平衡状态表现出强烈的负平衡;结合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青藏高原冰川出现普遍的强烈退缩现象,近年退缩幅度呈逐渐加剧的趋势[2].但是,高原上能够连续长期系统观测的冰川为数不多,尤其青藏高原内部冰川的物质平衡研究相对较少,更缺乏连续观测的资料,甚至一些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观测资料至今尚是空白,大多数冰川的变化仍然是利用航片、地形图和文献记录与实地考察对比观测获得的一定时段内或两次考察时段内的总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山地冰川的物质平衡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和反馈[3],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需要在青藏高原典型性地区进行定点、连续和长期的物质平衡观测.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为基地,在2005年8月开始在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峰东北坡纳木错流域的扎当冰川进行冰川物质平衡的观测.本文重点分析该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特征.1 研究区域扎当冰川(冰川编号:5Z225D0017;30°28.57′N ,90°38.71′E )位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东北坡,纳木错湖的WS 方向,冰川朝向NNW.冰川最大长度215km ,面积1198km 2,呈扇形流出山谷,最高海拔6090m ;冰舌前端较为平坦,末端海拔约5515m ,冰面洁净,没有表碛物覆盖;按第29卷 第3期2007年6月冰 川 冻 土J OU RNAL OF G L ACIOLO GY AND GEOCR YOLO GYVol.29 No.3J un.2007冰川的物理特性分类,扎当冰川属于大陆型冰川[4].冰川区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季风和局地对流云系,根据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该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两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图1 扎当冰川及物质平衡观测花杆的布设位置图Fig.1 Map of the Zhadang G lacier and sites of stakesfor measuring mass balance2 冰川物质平衡的观测和计算2.1 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扎当冰川物质平衡观测以测杆法和雪坑雪层剖面相结合.2005年8月30日,在扎当冰川表面布设了8个物质平衡观测横剖面,共设置8根花杆(图1);并在每根测杆或主流线上的测杆附近挖取雪坑,利用雪坑观测.于2006年6月5日进行了花杆的补插和测量花杆工作(图1),以2005年布设的8根花杆为主流线,在其两侧又补插了14根花杆,共9个物质平衡观测剖面;在2006年的暖季进行了加密观测,于6月17日、7月26日、8月10日和9月15日进行了物质平衡的观测,在观测期间,由于补插的花杆陆续倒伏,到9月15日只剩下主流线上的8根花杆.测杆布设之后,扎当冰川进行了消融季节冰川消融的现代过程研究和年物质平衡的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测杆高度、积雪厚度和积雪密度、附加冰厚度和污化层深度等.并在冰川末端和垭口处设立两个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 her Station ,AWS )进行自动观测(图1中M ,N ).自动气象站(AWS )的温度测量传感器(M P101A TP )分别架设在地面或冰面以上115m 和210m 的高度,并与数据采集器(HL20)连接进行同步采集,数据采集器每隔30s 采样一次.本研究采用的是210m处的气温值.截至2006年9月,我们获取了扎当冰川2005/2006年一个完整物质平衡年的数据,这一工作仍在持续观测.2.2 物质平衡的计算物质平衡是冰川表面积累量与消融量的代数和[5],反映了冰川表面单位面积上相对于上一个冰川物质平衡年末冰面的平均升降变化状况.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分别计算各测点的净积累量和净消融量[6],将计算结果标在大比例尺的冰川图上,绘制冰川积累和消融等值线图或用等高线法,从图上确定出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分别量测出每相邻两等值线或等高线间的积累和消融面积,然后逐步计算出整个冰川的纯积累量和纯消融量以及物质平衡.蒲健辰等[7-8]1989年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和1993年对冬克玛底冰川和煤矿冰川物质平衡的计算表明,用等值线法和等高线法计算出的结果很接近,而且后者较前者更简便;刘潮海等[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蒲健辰等[10]在祁连山七一冰川也做过计算,其结果也很接近,因此,扎当冰川的物质平衡也采用较为简便的等高线法计算.整个冰川的物质平衡(B )为:B =C +A =∑Scn c n+∑Sana n (1)式中:C 为纯积累量;A 为纯消融量;S cn 和S an 分别为积累区和消融区相邻两等值线或等高线间的投影面积;c n 和a n 分别为平均积累深度和平均消融深度.利用以下公式可以得到冰川物质平衡更为直观的水当量表示法(mm w.e.):h =BS×1000(2)式中:h 为水当量高度(mm w.e );B 为冰川的物质平衡(m 3);S 为冰川的总面积(m 2).2.3 物质平衡的计算结果根据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的实际观测数据,计算出该冰川的物质平衡梯度[11-13]为4138mm ・m.近似的计算出扎当冰川零平衡线高度(EL A ),其结果见表1. 零平衡线波动是冰川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标,在这个高度上冰川的年积累量等于年消融量,即物质平衡等于零.冰川消融量和积累量的大小,决定冰川消融区和积累区面积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影响冰川零平衡线位置的升降变化.在降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当年平均气温高时不仅使冰川消融强度增大,而且使冰面消融时间延长、消融区面积扩1633期周广鹏等: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表1 扎当冰川2005/2006年冰川物质平衡、零平衡线高度和冰川面积Table 1 Mass balance ,EL A and total area of the Zhadang G lacier in 2005/2006冰川名称冰川面积/km 2零平衡线高度/m 物质平衡总量/104m 3平衡值/mm观测年度扎当冰川1.986024-306.42-1547.572005/2006展,零平衡线升高,反之则降低.扎当冰川物质平衡计算得出,在该物质平衡年的零平衡线海拔为6024m ,与《中国冰川目录》[4]上给出的海拔5800m 相比升高了224m.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的持续变暖,强烈影响到扎当冰川消融的加剧和消融区面积的扩大,从而造成冰川物质平衡较大负值,零平衡线位置的快速上升.3 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及空间分布3.1 物质平衡空间分布分析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可以发现,同一时期不同海拔、物质平衡过程有很大的差异,明显反映出随海拔升高,消融期开始的日期推迟,而结束的日期提前.利用上述计算得出的冰川物质平衡梯度,计算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段内和一个完整观测年的冰川单点平均物质平衡.根据扎当冰川的实测物质平衡数据,得出物质平衡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图2).图2 扎当冰川物质平衡随海拔高度的变化Fig.2 Mass balance of the Zhadang G lacierchanging with altitude 观测结果显示,扎当冰川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冰面积雪也不断增厚,其消融速率较下部大为减小,物质平衡向负平衡方向发展的变化趋势迅速减缓.扎当冰川表面的花杆观测结果,在空间上显示出有规律性的变化.从海拔5600m 的冰舌前端至海拔5800m 的山脊附近的花杆观测范围内,冰川消融深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图2).然而也存在着差异,在空间上,沉积在冰川表面的降雪,如果不受外力的搬运移动,仅受热力消融的影响,物质平衡的分布应该是随海拔上升呈直线变化.但青藏高原的风很频繁,扎当冰川5800m 垭口处夏季(也是降水的主要时段)平均风速达4125m ・s -1,冰面积雪常受到风力搬运迁移,重新分配,也受冰面坡度、地形变化的影响,扰乱了雪的自然分布状况,引起冰川物质平衡的不均匀分布,出现随海拔升高呈波动增大趋势.表明了冰川本身的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和其所处的局地气候,以及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对于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都是很显著的.3.2 物质平衡过程气候的波动变化会引起冰雪物质的积累和消融,直接影响冰川表面的升高或降低.根据气象观测资料(海拔5800m 和5400m 处气象资料分别来源于游庆龙和田克明的观测),扎当冰川流域海拔5400m 处从4月9日开始,白天气温出现不连续的>0℃的天气,冰川会出现不同强度的阵性消融现象;与此同时纳木错湖区也出现断续的降水天气(主要以降雪为主),由于新雪较强的反射作用,使得冰川的总体消融强度不大,消融范围有限,难以形成冰川融水径流,其融水大多渗入冰面雪层中.由于此时的积雪温度低,很快被再冻结而形成冰面附加冰,对冰川起到补给作用.自5月2日到5月20日前后,出现强降水事件,扎当冰川垭口出约有1m 左右的降雪,在这期间垭口(海拔5800m 气象站M )处平均日气温为-6.1℃,冰川末端(海拔5400m 气象站N )日平均气温-3.6℃.到5月下旬,由于日平均气温(冰川末端的气温)急剧升高(图3),出现连续的>0℃的天气,缩短了冰面积雪的时间,不仅使新雪很快消融,而且使老冰消融,冰川进入消融期.随着气温的继续升高,冰川消融逐渐增强,9月中旬或之后气温很快降至0℃以下,冰川消融基本结束,而降落在冰面的雪开始积累.冬季,降雪量少,积累量不大.扎当冰川的物质平衡过程为:冰川区冷季(9月中旬至翌年5月)漫长,气温低、降水量不足全年的20%,冰川积累和消融过程微弱;暖季(5月中下旬至9月初)短暂,日平均气温>0℃,总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263 冰 川 冻 土 29卷 (降水观测资料来源于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冰川的积累和消融及物质平衡过程主要发生在暖季.图3 冰川末端(a )和垭口(b )5~10月的气温对比Fig.3 Variation of the air temperature on Zhadang G lacier f rom May to October 如果将冰川末端气温连续>0℃的时间作为冰川消融期的开始,≤0℃的时间作为冰川消融期的结束,根据扎当冰川区的自动气象站温度记录推测(日平均气温值),2005年冰川消融结束期结束于10月4日;2006年冰川消融期开始于5月28日,冰川消融期结束于9月14日,消融期约为109d ,这与蒲健辰等[10]在祁连山七一冰川2001—2003年出现大的物质负平衡的观测结果相类似.从观测结果可以看出,扎当冰川冰面消融强度远大于天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其它地区的冰川,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1)冰川的规模.扎当冰川面积1198km 2,最大长度215km ,根据有关研究[14-17],冰川规模越小,长度≤5km 的冰川,对于气候的响应越敏感,在全球普遍升温的大背景下,冰川的消融也将加剧;2)扎当冰川分布在海拔5515~6090m 之间,主体分布在海拔5800m 以下(占80164%),高于海拔5800m 的冰川面积仅仅占整个冰川面积的19136%,即冰川的粒雪盆面积较小,冰川来自粒雪盆的物质补给就少,又由于冰川海拔分布也相对较低,不利于冰面积雪的保存;3)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根据对当雄气象站(距离扎当冰川最近的气象站)近40a 来气象资料研究表明[18-20],当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的年代平均显示,扎当冰川区气候变暖是显著的,其增温速率012~013℃・(10a )-1,40a 来气温升高达110℃以上.近期康世昌等[21]利用拉弄冰川(距扎当冰川5km 左右)冰芯恢复该地区冰川积累量的研究发现,念青唐古拉冰川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增多的趋势,所以冰川区气候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根据高晓清等[22]和Ding Y ongjian [17]研究,全球范围的升温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要比降水显著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冰川的消融,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有较明显关系[23].但是由于缺乏详尽的资料,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4 结论根据在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进行的2005/2006年度的一个完整物质平衡年和2006年6~9月消融期的实际观测结果,分析了该冰川在一个物质平衡年期间的物质平衡变化的初步结果.研究结果说明,扎当冰川物质平衡出现较大的负平衡和零平衡线上升过程,物质平衡纯平衡量为-306.42×104m 3,相当于-1547.57mm 水当量.该冰川在2005/2006年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大陆性冰川中较为罕见,由于该冰川的物质平衡观测刚刚开始,仅有1a 的数据,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长期观测得到解释.该冰川物质消融随海拔的升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又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海拔5700~5800m 出现较大异常(图2),可能是由于该处强降水时期较大的风速,引起的风吹雪的缘故.但是,由于缺乏详尽的资料,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扎当冰川的野外观测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参考文献(R eferences):[1]Yao Tandong ,Liu Shiyin ,Pu Jianchen ,et al .Impact of t he recently glacier retreat on water resources in High Asia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34(6):535-543.[姚檀栋,刘时银,蒲健辰,等.高亚洲冰川的近期退缩及其对西北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科学(D 辑),2004,34(6):535-543.][2]Pu Jianchen.Yao Tandong ,Wang Ninglian ,et a 1.Fluctua 23633期周广鹏等: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tions of t he glaciers on t 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during t he past century[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4,26(5):517-522.[蒲健辰,姚檀栋,王宁练,等.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的进退变化[J].冰川冻土,2004,26(5):517-522.][3]Shi Yafeng,Liu Shiyin.The forecast of glacier fluctuations inChina responding to t he21st Century global warming[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2):434-438.[施雅风,刘时银.中国冰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J].科学通报,2000,45(2):434-438.][4]Lanzhou Institute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Chinese A2cademy of Sciences.G 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Ⅶ[M].Bei2 jing:Sciences Press,1988.[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编,中国冰川目录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Paterson W S B.The Physics of G laciers(2nd Edition)[M].New Y ork:Pergamon Press,1981.[Paterson W S B.冰川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7-36.][6]Xie Zichu,Zhang Jinhua.Mass balance of glaciers in China[M]//An Introduction to t he G laciers in China.Beijing:Sci2 ence Press,1988:67-94.[谢自楚,张金华.中国冰川的物质平衡[M]//中国冰川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7-94.][7]Pu Jianchen,Yao Tandong,Zhang Y ingsheng.Study on t herelationship mass balance and climatic factors on t he Xiao Dongkemadi G lacier[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2 gy(冰川冻土),1996,18(Suppl.):59-62.[8]Pu Jianchen,Yao Tandong.Study on mass balance of SmallDongkemadi G lacier[M]//G laciological Climate and Environ2 ment on Qing2Zang Plateau.Beijing:Science Press,1993:60-67.[蒲健辰,姚檀栋.冬克玛底支冰川物质平衡研究[M]//青藏高原冰川气候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0-67.][9]Liu Chaohai,Dyurgerov M B.A study on t he mass balanceprocess of G lacier No.1at t he source ofΒrümqi River inTianshan Mountains[C]//Annual Report on t he Work atTianshan G laciological Station,nzhou:LanzhouInstitute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1989:1-23.[刘潮海,M B盖洛夫.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研究[C].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年报,Vo1.8.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9:1-23.][10]Pu Jianchen,Yao Tandong,et al.Mass balance of t he QiyiG lacier in t he Qilian Mountains:A new observation[J].Jour2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5,27(2):199-204.[蒲健辰,姚檀栋,段克勤,等.祁连山七一冰川物质平衡的最新观测结果[J].冰川冻土,2005,27(2):199-204.] [11]Yao Tandong,Y Ageta.G laciological Climate and Environ2ment on Qingzang Plateau by t he China-J apan Joint G lacio2 logical Expedition to Qingzang Plateau,1989[M].Beijing:Science Press,1993:60-68.[姚檀栋,上田丰.青藏高原冰川气候与环境: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0-68.][12]Yao Tando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acial mass balanceequilibrium line and climate[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Geocryology.1987,9(4):288-290.[姚檀栋,冰川物质平衡、零平衡线及气候面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7,9(4):290-300.][13]Li Zhongqin,Han Tianding,Jing Zhefan,et a1.A summaryof40years observed variation fact s of climate and G lacier No.1at Headwater ofürümqi River,Tianshan,China[J].Jour2 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3,25(2):117-123.[李忠勤,韩添丁,井哲帆,等.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变化和1号冰川40a观测事实[J].冰川冻土,2003,25(2):117-123.][14]Su Zhen,Liu Zongxiang,Wang Wenti,el al.G lacier fluctua2tion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forecast of it s tendency of t he Qinghai2Tibet Plateau[J].Advances in Eart h Sciences, 1999,14(6):607-12.[苏珍,刘宗香,王文悌,等.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J].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6):607-612.][15]Liu Shiyin,Ding Y ongjian,Wang Ninglian,et al.Mass bal2ance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of t he G lacier No.1at t he ürümqi River Head,Tianshan Mountains[J].Journal of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1998,20(1):9-13.[刘时银,丁永建,王宁练,等.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J].冰川冻土,1998,20(1):9-13.][16]Ding Y ongjian.Response of glaciers fluctuation to climatechange in t he past40year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1995,25(10)1093-1098.[丁永建.近40a来全球冰川波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J].中国科学(B辑),1995,25(10):1093-1098.][17]Ding Y ongjian.G lobal glacial fluctuation in response to cli2mate change in past40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1996,39:66-73.[18]Wei Li,Li Dongliang.Reliability of NCEP/NCAR reanalysisdata in climatic change along Qinghai Xizang Railway[J].Plateau Meteorology,2003,22(5):487-493.[魏丽,李栋梁.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J].高原气象,2003,22(5):487-493.] [19]Li Dongliang,Guo Hui,Wang Wen,et al.Prediction of an2nual average temperat ure change along Qinghai-Xizang Rail2 way[J].Plateau Meteorology,2003,22(5):431-439.[李栋梁,郭慧,王文等.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J].高原气象,2003,22(5):431-439.][20]L u Anxin,Yao Tandong,Wang Lihong et al.Study on t hefluct uations of typical glaciers and lakes in t 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mote sensing[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2 ogy,2005,27(6):783-792.[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等.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J].冰川冻土, 2005,27(6):783-792.][21]Kang Shichang,Qin Dahe,Ren Jiawen,et al.Relationshipsbetween an ice core records from Sout 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 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Asia[J].Journal of G laciolo2 gy and Geocryology,2006,26(2):153-164.[康世昌,秦大河,任贾文等.青藏高原南部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6,26(2):153-164.][22]Gao Xiaoqing,Tang Maocang,Feng Song.Discussion on t herelationship between glacial fluctuation and climate change[J].Plateau Meteorology,2000,19(1):9-16.[高晓清,汤懋苍,冯松.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若干探讨[J].高原气象,2000,19(1):9-16.][23]Pu Jianchen,Yao Tandong,Zhang Y insheng,et al.Massbalance on t he Dongkemadi and Meikuang G laciers in1992/1993[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1995,17(2):138-143.[蒲健辰,姚檀栋,张寅生,等.冬克玛底冰463 冰 川 冻 土 29卷 川和煤矿冰川的物质平衡(1992/1993)[J].冰川冻土,1995,17(2):138-143.]Mass B alance of the Zhadang G lacier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ZHOU Guang2peng1, YAO Tan2dong1,2, KAN G Shi2chang1,2,PU Jian2chen2,1, TIAN Li2de1,2, YAN G Wei1(1.I nstit 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Bei j ing100085,China;2.S tate KeyL aboratory of Cryos p here S cience,CA R E ER I,CA S,L anz hou Gansu730000,Chi na)Abstract:New observations have been made on t he Zhadang Glacier in Nyainqêntanglha Rang in2005/ 2006.Based on t he observation,t he mass balance of t he glacier was calculated to be negative, -1547.57mm(mm w.e.),suggesting t hat t he glacier was t hinning dramatically.In2005/2006, t he glacier was characterized by st rong negative mass balance wit h a rising snow line.Bot h t he mass balance and snow line respond sensitively to t he global warming.It is infrequent t hat a large negative mass balance of glacier in t he Cent ral Ti2 betan Plateau like t he Zhadang Glacier.Wit h t he global warming,it is expected t hat t he glacier will experience negative mass balance,t hinning, shrinking and snow line rising.K ey w ords:Zhadang Glacier;mass balance;ELA;global warming 5633期周广鹏等: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