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冰川运动与补给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雪线(snow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雪线位置必然比高纬度和极地的雪线高,例如,南美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m,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图12-4),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5000m左右,北坡的在4600m。
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南坡的降水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在海拔4400~4600m,北坡的雪线在5800~6000m。
关于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期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它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
河水结冰,不属于冰川的范畴。
但河冰与积雪,同属于广义的冰川学研究领域。
冰川有4个特点:(1)冰川的发育与存在有长期性。
冰川是一种在若干年内较长时期存在的冰雪体。
它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它不会因气候的波动而消亡。
(2)冰川有运动性。
这一点是冰川区别于其他任何自然冰体的最显著的特点。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冰川冰的粘塑性决定的。
任何不能运动的,或被搬动的冰的堆积体,都不属于冰川范畴。
(3)冰川是大气降落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演变而成的。
冰川冰是一种特殊的变质冰。
冰川的这个特点,使许多普通积雪和冰体不能列入冰川之列。
例如多年冻土地区的地下冰也可以长期存在,但因为它不是积雪变成的,就不能称为冰川冰。
地球南北两极的海面上,飘浮着许多冰块,其中一部分是海水冻结形成的,它们在结构和成分上与冰川冰有很大的不同,也不能称作冰川的一部分。
一部分冰山是由流入海中的冰川分裂飘浮在海面所成。
(4)冰川是在大陆上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一定规模的冰体。
它的形态因地域不同而异,有呈带状的,如山谷冰川,有呈片状或不规则的圆形的,如冰帽或平顶冰川。
冰川的冰体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的规模。
冰川规模的悬殊性很大,国际上通常把面积至少超过0.1平方公里的冰川才列入统计对象。
冰川是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物体。
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运动、变化。
同时,它也给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
2.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冰川的形成和发育,与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
冰川是在一系列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过程才形成的。
外部条件有三:较低的气温、丰富的固体降水、一定的地形与地势;内部因素有二:雪的变质(粒雪化)、成冰过程。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

湖水和水库水
0.549
土壤水汽
0.294
大气水
0.049
河流水
0.004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条件
终年积雪区(snowfield)--在一定的高纬度或海 拔高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累积 加厚。又称雪原。 • 雪线(snow line)--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 雪线与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
1、推运 2、载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 (1)不具分选性。 (2)冰运物磨圆差。 • 冰川一般以底部和侧部冰运物为主。
山谷冰川----侧运物为主, 大陆冰川----底运物为主。
三、冰川的沉积作用 •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运物由于冰体的融 化而释放下落的过程。 • 冰碛(moraine)----冰川向雪线以下流 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 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地堆积。
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 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170万平方公里,80%。 平均厚1500米,超过3000米。 • 南极:139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2000米,最 大厚度达4300米。
•大 陆 冰 川 分 布面积和厚度 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 下伏地形影响。
(一)冰川堆积作用及冰碛地形
• 大陆冰川----可远洋堆积,
• 山岳冰川----主要在冰前,冰碛地形。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蛇形丘 冰河沙堆
堆积物
冰水冲刷平原
锅形湖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高中地理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积地貌 (glacier geography)
1. 冰碛丘陵(hill):冰融后,底、中、侧碛合并成一个丘陵状起伏堤
体,也称为基碛。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冰川冰行进途中挖掘基岩形成的碎
屑,顺冰川流向分布在冰川的两侧,形成似河流阶地状的山谷冰川
侧碛,称之。
◆ 它平行冰川流动方向。◆ 数条侧碛堤则表示冰川面下降数次。 3. 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冰川碎屑物在冰川前缘堆积而成 的堤状体。◆ 为冰川补给与消融的平衡部位(交接带);
二、冰川的运动特征 (kinematic features)
◆ 冰川与河冰等自然冰的主要区别:是否运动。 ◆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流速小于上部、两侧流速小于中间的。 ◆ 可形成冰川构造:冰裂隙(fissure)、褶皱(fold)、断裂(fault)。 运动冰川的变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飘砾(drift boulder);
二、山岳冰川 (mountain or alpine glacier)
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冰川;带状分布。 1. 冰斗冰川(cirque): 靠近雪线的圆环状凹地。 2. 山谷冰川(valley): 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谷流动。
◆ 复式山谷冰川:具有多个粒雪盆的山谷冰川。
3. 平顶冰川(flat-top)(高原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 4. 山麓冰川(piedmont): 许多山谷冰川汇合成更广阔的冰川;由山谷冰 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水文学第3章第5节冰川运动与补给

8
成冰作用
冷型变质: 暖型变质:渗浸成冰过程 • 冷渗浸-重结晶;渗浸-冻结;暖渗浸-重结晶
等 • 我国冰川主要由渗浸冻结或暖渗浸-重结晶成
冰过程形成
冰川的层次
10
3.冰川类型
冰 按冰川形态和
运动特性划分
川
大陆冰盖 山岳冰川
类
按发育的水热条
型 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型冰川 海洋型冰川
11
负值:则冰川退缩和减薄; 正值:则冰川前进和增厚。
物质平衡水平: 冰川上平均总积累和平均总消融之差的一半
(绝对值)
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常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的 多年变化: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1959—1986年的28年中,多数年份出现负平衡状
态,导致该冰川面积减少0.11平方公里。 气温上升及降水减少所致。
4
希夏邦马峰
5
影响雪线的因素: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的三个主要因 素同一地点,雪线高度随气候的升降而波动世 界各地雪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6
表中喜马拉雅山和天山、祁连山南北坡雪线高度出现反 相关,为什么?
7
2 冰川的形成
冰川形成三阶段:
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作用形成冰川冰
3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
16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是一种运动着的冰体; 冰川冰不断地从冰川上、中部向冰川尾端运动
,把大量的冰体从积累区运送到消融区; 冰川运动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动力。
冰川运动的主要方式:
1、重力流: 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的阻 力时而引起的运动;
2、挤压流: 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 均而引起的运动。
12-冰川运动与补给

(二)冰川的形成
• 冰川冰:浅蓝而透明、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
• 积累在雪线以上的雪,逐渐演变成冰川冰之后, 沿斜坡流动,形成冰川。
成冰过程: • 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作用
粒雪
新雪
更致密的粒雪 冰川冰
1、雪的沉积:
• 新雪落地十分松软,孔隙大,其密度小; • 新雪堆积具有成层性等特性。
2、粒雪化:
• 多角的雪花晶体要达到最稳定状态,就必须圆化。 雪粒枝角的升华,和凹窝处的凝华; 小的雪粒相变过程转移到大冰晶上; 大晶体合并小晶体,形成圆球状的雪粒。
我国的冰川:
西部高山地带;
43000多条,总面积约58650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 总面积的一半还多; 各大山系中:
昆仑山( 20.6%) 喜马拉雅山(19.6%) 天山(18.7%) 60%
主要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及类型 二、冰川的物质平衡与运动 三、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四、冰川与大气、海洋的相变转换
• 主要分布:欧亚大陆和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区。
2、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型 海洋型
大陆型(冷)冰川 补 温 雪 给 度 线
少,P≤1000mm (500~800mm) 低,恒为负温(雪线附 近年平均气温<-8℃)
海洋型(暖)冰川
充分,P≥1000mm(雪 线附近:2000~3000mm) 较高,10m深处接近0℃
• 气温较高,雪层中发生融水活动,粒雪化 进行得十分迅速; • 粒雪化的结果:
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量,积雪厚度变薄; 松散的雪粒变成比较坚实的固结雪粒和聚合雪粒。
3、成冰作用:冷型和暖型
(1)冷型变质成冰作用: • 低温干燥,冰层温度梯度小,巨厚的粒雪层对 下部雪层施加巨大压力,晶粒间的接触面积增 大,排出空气,孔隙率趋向封闭,促使粒雪进 行重结晶; 特点: • 没有融水渗浸; • 晶粒很小; • 成冰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冰川多属暖季补给型:
• 冬季降水量少,冷季积累微弱,夏季降水量大; • 夏季既是主要的积累期,又是主要的消融期。
冰川区内积累和消融的空间分布:
• 海拔高度、冰川朝向、坡度等
• 年最大累积区:
粒雪盆后壁的中下部,海拔较高的背阳缓坡处也 较多,陡峭的山顶则很少积累;
• 消融强度最大区:
冰舌末端。
• 我国海洋型冰川,年降水量大,积累和消融量也大, 物质平衡水平高,冰川活动的能力也大; • 大陆型冰川降水量少,物质平衡水平较低,则冰川 活动能力也较差。
(二)冰川的运动
• 冰川是一种运动着的冰体; • 冰川冰不断地从冰川上、中部向冰川尾端运动, 把大量的冰体从积累区运送到消融区; • 冰川运动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动力。
(4)不同类型的冰川其融水径流年内变化 的特性也不同:
• 大陆型冰川径流年内变化很大,分配极不均匀,消融 期短,流量高度集中在夏季7、8、9三个月,基流小, 冬季甚至断流; • 海洋型冰川径流年内变化小,分配也较均匀,消融期 长,基流大,一般不断流。
(5)年际变化较小: • 冰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一般较小,通常融 水径流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比降雨径流 的Cv值小; • 显然这与冰川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 有关。
(2)径流特征值相差悬殊: • 不同类型的冰川,由于自然环境、水热条件及 冰川性质各异,故冰川融水径流的特征值也相 差悬殊;
(3)具有日变化:
• 日出后,水位随气温升高而增高,午后降温,水 位随之降低,夜间气温降到0℃以下,消融停止, 则流量最小或断流;
• 大陆型冰川径流主要来自冰面融水,其产流排泄迅速,故冰 面消融停止后,融水迅速排空,径流滞后时间较短; 不同类型冰川,冰川径流日变化的过程和幅度也不同: • 大陆型冰川径流的峰形尖、低,水量小而稳定; 海洋型冰川,除冰面消融外,融水下渗及冰内消融增加了汇 海洋型冰川径流峰形浑圆,低水量大,峰谷比较对称。 流时间,故融水径流具有较长的滞后时间。
第九节 径流向海汇集及其效应
• 陆地表面的径流最后通过入海河流的尾 闾段不断地向海洋汇集。 • 入海河口指河流与海洋相结合的地段。 • 河流、海洋,独特的水文运动规律,重 要的传递纽带作用。
主要内容
一、河口区的范围和分段 二、河口的类型 三、河口的水文特性 四、河口区的泥沙
1、河口区的范围 • 潮流界:涨潮流上溯到一定距离,涨潮流速为零处; • 潮区界:潮流界以上,潮波继续传播,振幅减小, 潮差等于零处。
• 层理结构清晰的冰川冰,具有 塑性,因此受力后内部常产生 褶皱、断裂和逆掩构造。
• 冰川冰在积累区形成之后,在 定向应力作用下沿坡向下移动, 越过雪线,蜿蜒而下形成冰舌, 于是就形成了冰川。
p 山谷冰川: • 积累区:雪线以上的粒雪盆 • 消融区:雪线以下的长条形冰舌
(三)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性划分: 大陆冰盖 山岳冰川
• 咸水界(含盐度≥2‰) 淡水界
2.河口区的分段 • 近口段: 径流 • 河口段 往复流 • 口外海滨段: 潮流和波浪
近口段 河口段 口外海滨段 河口区 潮 区 界 潮 流 界
二、河口的类型
1、河道型河口 1)单道河口:单一河道 直达出海口,如辽河河口 2)多汊河口:水流分汊 多股水道 三角洲,如珠江口
• 南极冰盖:巨大的“冷源”,高压中心,既强又稳 定。
冷高压使南极盛行南风和东南风,风速离大陆中心愈远愈大, 吹至冰面陡急的冰盖边缘时,形成强大下降风。 冷高压使气旋很难深入南极大陆,年降水量非常少。
2、山岳冰川:
(1)降水: • 据部分高山冰川的气象观测,山地中部森林带出现 丰沛的降水带外,在高山冰川带还存在另一个更大 的降水带: • 海拔2400米处为天山托木尔峰的森林丰沛降水带 (最大降水量高度); • 向上降水量减少,到冰川消融区下部,降水又增加, 到冰川消融区上部达最大值。 • 在相同高度上,冰川表面气温低,湿度高,水汽易 饱和,利于降水。
三、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一)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 冰川融水调节着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使年际 变化趋于均匀,是山区河流稳定可靠的水源。 • 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是西北河流水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冰川融水径流的特征
(1)季节性径流: • 夏季高温,冰川冰和冰川表面的积雪融水汇入 河道,形成冰川融水径流;
• 朝阳南坡的冰川消融强烈,北坡消融最弱。
2、冰川物质平衡
冰川物质平衡的差额: 冰川年总积累与总消融的差额。
• 负值:则冰川退缩和减薄; • 正值:则冰川前进和增厚。 物质平衡水平:
冰川上平均总积累和平均总消融之差的一半(绝对值)。
• 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常导致冰川 物质平衡的多年变化: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 1959—1986年的28年中,多数年份出现负平衡状 态,导致该冰川面积减少0.11平方公里。 • 气温上升及降水减少所致。
冰川运动的主要方式:
1、重力流: 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的阻 力时而引起的运动; 2、挤压流: 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 均而引起的运动。
• 大陆冰盖的运动以挤压流为主; • 山岳冰川中两种运动方式均有,以重力流为主。
冰川运动与河流运动的异同点:
相似点: 1、主要影响因素相似: • 冰(水)量、坡降、冰(河) 槽断面面积等; 2、垂线和断面流速分布相似: • 自中央向两侧、自表面向底 部逐渐减小;
1、冰川的积累与消融
• 积累:主要来自粒雪盆降雪;其次为周围山坡峰 岭上的风吹雪和雪崩;少量来自表面水汽的凝结 和冻结在雪内的雨水。
• 消融:主要是指在太阳辐射、暖湿气流及其它有 关热源的作用下,冰川发生融化或蒸发。
• 积累:降水量 • 消融:温度 • 消融量:冰川径流
• 冰川积累的年内变化可分两类: 冷季补给型 暖季补给型
大陆冰盖: 面积大,冰层厚,分布不受地形限制,冰川呈盾形, 中部最高,冰体向四周辐射状挤压流动,至冰盖边缘 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断裂后入海,成为巨大的海洋 漂浮冰。主要分布:南极和格陵兰。
• 山岳冰川:也称山地冰川,运动占优势、积累与消 融大致平衡,基本上受下伏地形控制,以重力流方 式向下滑动,一般散布于高山地区,其规模与厚度 远不及大陆冰盖。
2、海湾型河口 1)三角港河口:大径流河流 冲击平原 出口入海, 如长江口,径流、潮流均很强; 2)喇叭形河口:由海向陆 河口宽度变小 河口口 大里小,如钱塘江河口,径流弱,潮流强。
2、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1)冰川融水补给加剧 了西部山区河流径流 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
• 中国西北部高山区,高温 及多雨期在夏季,全年融 水集中在7—8月,而年降 水也集中在夏季; • 春旱,而夏季水量过剩, 这是中国河西地区和新疆 天山南北坡河流普遍存在 的严重问题。
(2)冰川作为高山固体水库,具有调节多年河 川径流量的作用: • 低温湿润年,热量不足,冰川消融减弱,积累增加; • 干旱少雨年,晴天多热量大,冰川消融释放大量融水; • 缓和了中国西部山区冰川融水河流的丰、枯水年的水量 变化。
• 主要分布:欧亚大陆和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区。
2、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型 海洋型
大陆型(冷)冰川 补 温 雪 给 度 线
少,P≤1000mm (500~800mm) 低,恒为负温(雪线附 近年平均气温<-8℃)
海洋型(暖)冰川
充分,P≥1000mm(雪 线附近:2000~3000mm) 较高,10m深处接近0℃
不同点:
1、冰川是固体流,河流是水体流; 2、冰川运动速度只有河水流速的几万分之一,平 均流速的单位只能以厘米计算;
3、 冰川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河流运动速度与温 度无直接关系;
4、冰川运动速度沿程变化:自补给区向雪线方向逐 渐增大,雪线附近最大,夏季快、冬季慢; • 河流运动速度沿程变化: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 5、冰川跃动/波动,河流无此现象。 • 有一些冰川,运动速度时缓时快,称为冰川跃动/ 波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 气温较高,雪层中发生融水活动,粒雪化 进行得十分迅速; • 粒雪化的结果:
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量,积雪厚度变薄; 松散的雪粒变成比较坚实的固结雪粒和聚合雪粒。
3、成冰作用:冷型和暖型
(1)冷型变质成冰作用: • 低温干燥,冰层温度梯度小,巨厚的粒雪层对 下部雪层施加巨大压力,晶粒间的接触面积增 大,排出空气,孔隙率趋向封闭,促使粒雪进 行重结晶; 特点: • 没有融水渗浸; • 晶粒很小; • 成冰时间长。
(二)冰川的形成
• 冰川冰:浅蓝而透明、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
• 积累在雪线以上的雪,逐渐演变成冰川冰之后, 沿斜坡流动,形成冰川。
成冰过程: • 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作用
粒雪
新雪
更致密的粒雪 冰川冰
1、雪的沉积:
• 新雪落地十分松软,孔隙大,其密度小; • 新雪堆积具有成层性等特性。
2、粒雪化:
• 多角的雪花晶体要达到最稳定状态,就必须圆化。 雪粒枝角的升华,和凹窝处的凝华; 小的雪粒相变过程转移到大冰晶上; 大晶体合并小晶体,形成圆球状的雪粒。
我国的冰川:
西部高山地带;
43000多条,总面积约58650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 总面积的一半还多; 各大山系中:
昆仑山( 20.6%) 喜马拉雅山(19.6%) 天山(18.7%) 60%
主要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及类型 二、冰川的物质平衡与运动 三、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四、冰川与大气、海洋的相变转换
(2)暖型变质成冰作用: • 气温接近0℃时,冰雪消融活跃,融水沿孔隙 渗浸,所携带的热量又部分地融化粒雪,出现 融水放出热量时,部分融水冻结,这个过程反 复进行,下渗的融水就逐渐以雪粒为核心,冻 结或再结晶成冰。 特点: • 渗浸成冰; • 成冰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