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古代诗歌情感、技巧、比较鉴赏强化训练题

合集下载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描写方式:(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侧面(5)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6)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7)各种感觉:视、听、触、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

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等。

(1)比兴欲言此物,先言彼物。

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兴,引起所要叙述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定感情基调。

(《孔雀东南飞》)(2)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

(3)象征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4)运用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5分)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文饶。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

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执政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

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4分)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古典诗歌鉴赏16题 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典诗歌鉴赏16题    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参考答案1、这首诗所写景物有:岸、舟、星、野、月、江六宗景物。

(岸是微风下长着细草的岸,舟是夜间帆已落下只竖着细高桅杆停泊的舟,首联写近景。

星低垂着,原野平阔无垠,江面开阔江流奔涌,从江水中托出一轮明月,颔联写远景)首联近景微细弱小,颔联远景壮阔博大,由近及远创造出特定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一幅雄浑中包蕴着凄怆的江边夜景图。

2、抒发了诗人失意、漂泊、孤苦、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

(颈联说,我的文章哪里够得上成就名声,我的官职倒是该因年老多病退休了,这是失意不平的反语。

尾联以“天地一沙鸥”自况,漂泊孤苦一字一泪)前两联写景衬托后两联的抒情,以雄浑壮阔的景衬托凄苦哀怨的情,是一种反衬手法。

3、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是说,日落天色已暗,把船移到烟雾缭绕的小洲边停泊,不觉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

句中“泊”、“暮”二字点题。

改成“客愁生”不好,因“愁生”是原本无愁而生愁,“愁新”是说原本已愁又添新愁,是愁愈愁,表达效果更好。

4、绝句一般不要求对偶,而这两句却是极工的对偶句,形成特点。

“月近人”三字,用一“近”字把月写得极富人情,使诗人感到一丝喜悦一丝慰藉,是对新愁的一种缓解。

也暗示了诗人月陪人近,人随月去的念头。

(诗人《自洛至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从此厌恶仕途寄身山水的心意已决)5、(1)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是点精之笔,点出兰溪山水的勃勃生机。

(2)“桃花雨”三字暗示了季节,一连三天的春雨后溪水上涨,雨过天晴溪水平静如镜,明月挂在柳稍,连同夹岸青山一起倒映在水中,如此美景盖源于桃花雨;鲤鱼喜新水,真是春潮带“鱼”晚来急,鱼汛如期而至,鱼儿纷纷抢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如此情景亦源于桃花雨:桃花雨是全诗的命脉。

6、同意这一评论。

首先从题目看,“棹歌”是渔民的船歌,唱的就是渔家的欢乐之情。

从全诗看,看“镜”中之景的是渔家,喜桃花之雨的是渔家,乐鲤鱼上滩的还是渔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甚:为什么。

云山:田园。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典例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

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

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新高考古诗鉴赏强化训练 - 答案

新高考古诗鉴赏强化训练 - 答案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秀才归桂林许浑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

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

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

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起句诗人便忧虑朋友孤身南征,难免寂寞。

次句“通”字既指行程中山水相连,道路自通;又指路途上山山水水皆与朋友的心意相通。

B. 颔联写杜秀才归桂林途中看到朝霞、晚霞的美景:千里滴翠,碧草青青;顺风顺水,只需半帆就可行船。

C. 颈联描写了南方鲜明色彩的对比,告诉人们既可以平和的心境去领略山水之清新秀丽,也可以在变化的情绪和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丰富性。

D. 这首送别诗属于近体格律诗,诗的额联、颈联对仗工整,风格豪丽,语言秀美,写离情却不道愁苦,赞风光则生忧虑,颇耐寻味。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①苏轼银塘朱槛麴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②,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注]①徐君猷: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②狱草烟深:此句和下句的意思是黄州百姓安居,政治清明,监狱里没有罪犯,庭上少有诉讼。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阙先描写自然,再转到议论民俗生活,描写沉浸在浓郁端午节日气氛中的黄州,呈现出一派清新升平的气象。

B. 词的下阙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渗透着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的才思。

C.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三句承上启下,由咏景转向写人,将欢欣谐趣的苏轼和徐君猷描绘得十分传神。

D. 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写端午风俗,欣赏自然风光,实则借题发挥,赞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称赞他使民安乐的功绩。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诗歌比较鉴赏习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

(7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张先惜霜蟾照夜云天。

朦胧影、画勾阑。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

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

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

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之荷。

(2分)(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5分)答:2.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11分)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

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

(5分)答:(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11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附 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附 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在2014年考查频率较高,2015年和2016年全国卷中均有一套试卷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依然是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鉴赏。

2016年全国Ⅲ卷的两道题和2019年全国Ⅲ卷均为比较鉴赏题。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教材回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解析: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写作“别秋江”。

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有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此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真题试卷对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古代诗歌情感鉴赏强化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答:★(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雁”字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结构上说,照应题目;二是从内容上说,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明说“秋”是什么,而“秋”这一具体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

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又自然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

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

(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

(5分)答:★(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盘”说明地势之险要,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

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

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渡太湖登马迹山(清)赵翼[注]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5分)答:★(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

分析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在概括诗歌各诗句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阐述了离家仅有廿里的马迹山,直到自己老了才开始攀登。

其中的关键词“才”“始”“廿里”“垂老”,表现了作者没有及早去攀登的遗憾之情。

参考答案:(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

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

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忆秦娥刘辰翁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

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

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1分)(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2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龙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列举本诗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条讲述,要结合诗句的内容,点出这一手法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等。

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2)①衬托。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任选三种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

垂杨紫陌③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5分)答:★(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

“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

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

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

“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

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

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

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

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参考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空囊杜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②爨(cuàn):烧火做饭。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含意?(5分)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6分)答: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

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

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这表现杜甫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杜甫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可知,杜甫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