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ppt课件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


的评价。 怀古咏史诗 借事—— 讽(伤)今

借人—— 自喻

借古事:讽谏统治阶级;用兴盛对比感叹朝
代兴亡、人生岁月无常。借古人:表达对所写之人
的情感(褒贬)抒发自己志向(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8
1.山水诗。
2.田园诗。
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
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2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 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 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 盛今衰,繁华易逝引发的冷寂落寞 感伤之情。
33
不同题型解答模式
• 分析意象题 • 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 • 分析意境题 • 按照“概括特征→描述画面→点出情感”格式 • 分析炼字炼句题 • 按照“指出炼字炼句→分析含义手法→点明情感”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 分,况是蔡家亲。
接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3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 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悲的是 年老荒居,孤苦无依,生活贫困。喜 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
24
整合思路 规范解答
张伟明先生(国家考试中心语文命题发言人) 的几点提醒 (1)命题材料一定浅显易懂---不必紧张 (2)主观题包括填空和简答---对症下药 (3)考查对象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
37
千锤百炼显功力 祝君高考创佳绩
38
• 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 思乡怀人;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分析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分析课件

直抒胸臆
01
含义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方法。
02 03
表达方式
直抒胸臆即直率地表达胸中的感情。就是心里是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 受,不拐弯抹角,不隐晦含蓄。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荡的胸襟、淋 漓的笔墨,直陈肺腑,倾泻激情。
例子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屈的反抗精神。
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 特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等 。
熟悉诗歌情感鉴赏的题型特点,如情 感表达、意境描绘、象征手法等。
掌握答题步骤和技巧
审读诗歌,理解大意
认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 景、主题和情感基调。
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 、象征等手法,深入把握诗人 的情感世界。
03
现代诗歌情感表达技巧
象征手法运用
1 2
借助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情感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如青松、落花等, 赋予其特定的情感意义,从而表达诗人的内心感 受。
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象征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深化诗歌主题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得更加深刻、含蓄,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 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 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06
学生自主练习及课堂互动环节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2.有助于理解具体内容。有些诗词的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 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中的“故国”“空城”,即题目中的“石头城”。明确这一点,这两句的意思也就 豁然开朗了。
3.绝句的前两句或律诗的前四句,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往往照应题目。抓住这类诗歌 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内容。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照应题目,写登高所见。
一、常见诗歌题材及情感
2.托物言志诗
特征: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如李贺《马诗》中的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笼头,在秋高气 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诗人以马自比来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淌是动态,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的秋山晚景的喜 爱之情,寄寓了自己顺应天性、怡然自适之情。
②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 鱼思故渊”,运用比喻,强化了诗人厌倦黑暗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绪。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 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 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慨叹。后面三联,无论 是夜不能寐而听春雨,天明听到叫卖杏花,还是铺开纸写字,晴日窗前品茶,抑或自我安慰 说“清明可到家”,都反映了诗人厌倦现实黑暗官场却又不得不客居京华的无奈之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鉴赏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的情感

池面鱼吹柳絮行。 “净土”,佛语,指无浊无垢之地。 ⑹酒冲:用酒来冲击。愁阵:愁苦如重重敌
禅伏诗魔归净域, 阵。出奇兵:借酒浇愁,如同出奇兵破阵。
酒冲愁阵出奇兵。 ⑺两梁:冠名。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
两梁免被尘埃污,
戴的一种帽子。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 《唐诗鼓吹》的注释中说汉代“秩千石,冠
拂拭朝簪待眼明。 两梁”。尘埃污:指沾上尘埃,暗指投敌变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一早出发,沿着山间的溪流前行,衣服都被水气、雾气打 湿。直到正午,这些氤氲雾气才慢慢散去。”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这里冬天不冷,水又多,竟然还有很多飞舞的虫蚊。也因 为少有人来,水边的野鸭吵嚷喧闹,叽叽呱呱,并不怕人。”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在山间攀上攀下,走走停停间,天空逐渐阴云密布。道路 崎岖难行,抬头,看前面又有山崖高峻突兀。” 登顿,上下; 行止。曾阴,即层阴;重叠密布的阴云。欹倾,qī qīng,道 路崎岖。高岸,高峻的山崖。 前六句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杜甫在山间行走的情状。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
戏赠元九、李二十
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 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白居易
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一篇长恨有风情,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十首秦吟近正声。
老元:指元稹。
每被老元偷格律,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 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 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 ①宝应元年(762)一自射洪至通泉作。通泉县:故治在 里山水作 [唐]杜甫 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七十里。通泉驿在通泉山。《太平

诗歌鉴赏方法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一)明确主旨

诗歌鉴赏方法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一)明确主旨

诗歌鉴赏方法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

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

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

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情景交融)(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典型例题
• 秋日酬王昭仪① • 汪元量
•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 注 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 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 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 答题点拨 首先从题目“恨别”看,诗人远离家乡 和亲人,应该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首联“-别 四千里”写远离家乡,颈联“思家”“忆弟”写亲 人离散,颔联下句“兵戈阻绝”,写诗人无法回乡, 也无法见到亲人,正好佐证了这一点。而题目之 “恨”,正是由不得归乡而生发的痛苦,“胡骑长 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诗人对 此痛恨不已。尾联“司徒急为破幽燕”,“急”字 不仅写出了司徒之急切,更写出了诗人自己在听到 战事告捷的消息后,渴望早日平叛的急切心情。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3.有人说,这首诗歌颂了/批判了....…你怎么看?
• 4.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概括,你同意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知人论世
•1、了解社会现实生活,诗人的生平、思 想和性格等;
•2、通过注解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 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3、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大略了解诗中 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
•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包 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是言近旨远,辞约 情丰。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6分)
• 答案: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了远离家 乡,“思家”“忆弟”写出了亲人分离,思亲情深。 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 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了 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加急切地盼望平定叛乱。 (必须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2016-10-26许愿真摘自新浪博客阅34转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考点掘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6(3)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即事感怀√√√
怀古伤今√
【脉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容,好像是写一
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容,如渊明的归园之乐,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贺诗奇诡变幻,义山(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

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

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

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

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

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

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前者如:夔《慢》、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前者如: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

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如宋代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

如: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8.(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时需要同时思考两首诗写景的手法,并比较其不同,然后再组织答案。

命题人将课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