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洋主要生态过程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平衡调控

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平衡调控

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平衡调控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是指生物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它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以及相关的生态平衡调控机制。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1. 演替概念及原理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群落逐渐替代另一个生态群落的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通常涉及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的演替,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海藻等。

演替过程通常由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组成。

2. 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原本没有生物存在的区域,由无机物质逐渐形成土壤并适应生物生存的过程。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演替通常发生在海底火山喷发后的新生海底地壳上。

最早的生物入侵这些区域,并通过生物作用逐渐形成适合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3.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已有生物存在的区域,由一种生物群落逐渐替代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次生演替通常是由物理或生物干扰引起的。

例如,海洋中的潮汐、风暴和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群落的死亡或迁移,从而让其他生物群落进一步扩张。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调控1. 生物间相互作用调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捕食者能够控制捕食对象的数量,从而维持各个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2. 环境因素调控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和水质等,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这些环境因素能够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等生理过程,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一些海洋生物数量的减少,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平衡。

3. 人类干预调控由于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维持着全球气候的稳定,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了解其生态过程至关重要。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1. 养分循环:海洋中的养分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过程。

它包括养分的输入、转化和输出。

养分通过河流输入海洋,被浮游植物吸收,进而被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生物转化利用。

最后,养分会通过沉积物的沉降和生物的死亡等方式输出。

2.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浮游植物能够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这些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同时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缓解全球变暖的作用。

3. 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物种。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不同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并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1. 控制过渡物质的排放: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海洋,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各国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控制工业、农业和城市排放物的排放,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2. 禁止捕捞非法渔获:过度捕捞是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各国应加强海洋监测和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性捕捞方法,严格控制捕捞量,保护海洋生物的种群和栖息地。

3. 建立海洋保护区:设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海洋保护区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保护海洋中的重要生物群落和栖息地。

同时,海洋保护区也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

4. 推动海洋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参与是提高人们海洋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海洋科普活动、推动海洋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组织社区参与海洋保护的行动,可以增强公众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关注和理解,推动海洋保护的实施。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涵盖了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和生态过程。

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生物如何通过食物和能量的传递而相互联系。

1.食物链的定义和概念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和能量传递关系的概念性模型。

它由不同生物组成,形成一个层次结构,从植物到食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的食肉动物。

这种结构显示了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方式,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

它们在海洋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络。

3.海洋食物链的层次结构海洋食物链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原始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原始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和水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初级消费者主要是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它们以原始生产者为食,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次级消费者包括各种大型鱼类、鲸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以初级消费者为食。

4.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络不同的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络。

这些食物链不仅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存在,而且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例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浮游动物食草鱼类,而这些鱼类再被大型鲨鱼捕食。

5.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传能效率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存在一定的传能效率。

传能效率是指在食物链中能量在各级生物之间传递和转化的效率。

通常来说,食物链的上层生物所能获得的能量会比下层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少。

这是因为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中会有损耗。

因此,传能效率限制了食物链的层次结构和长度。

6.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络,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食物网考虑了各种食物链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更全面地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海鸟类等也是海洋生物群落的参与者。
2.非生物成分
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与陆地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最大的不 同就是海洋生境中独特的海洋现象。如海水的垂直分层现象、海流、 海浪、潮汐、海水的混合、大洋环流等。
(1)海流: 是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海水的流动。它是海水的运动形式 之一,对于海洋水文要素的分布和变化来说,海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 影响因子。按成因可分为四类:地转流、风海流、补偿流、潮流。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洋资源类型主要有:
一:化学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海洋能源
如何合理利用
一是制定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加强对海洋生态功能 区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规 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修改、审批程序。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二是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水平。发挥海洋资源 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海域农牧生态系统。根据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 查成果,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合理养殖规模
8.大海对陆地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陆地的河川径流最后都要汇入大海。大海在接纳河川径流 的同时也容纳了径流运送的各种污染物。加上人类将垃圾 直接倾入大海,以及人类活动造成海洋污染,而酸雨增加 污染等等,大海几乎容纳了地球上所有的污染物。并通过 生态运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转移、沉积。从而 净化了地球陆地环境。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 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 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例: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 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 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尔性的海 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 ,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1. 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 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 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 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 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 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 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 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 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11. 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 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 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15.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

16. 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 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8.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水生态系统过程.

水生态系统过程.

《水生态修复技术》教案内容生态过程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教学难点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参考资料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一、水生态系统的过程水生态系统过程包括: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1)水文过程: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赖于自然水文条件的动态性。

自然水文过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物种的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水文过程在不用季节提供多种类型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水文过程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估当前水文过程偏离自然水文过程的程度,识别改变程度较大的水文指标,基于这些水文指标与水生态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指导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地貌过程地貌过程是指地表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被侵蚀、转移和堆积的过程。

决定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地表作用和抵抗力的对比关系。

侵蚀地貌过程是在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转移地貌过程是泥沙在水体中的转移过程;堆积地貌过程则是泥沙在水体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发生淤积的过程。

地貌过程是形成水系形态的主要因素。

为水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提供了物理基础,通过多种类型的塑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栖息地特点。

3)物理化学过程水质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色度。

水质化学量测参数有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

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的指标包括阳离子、阴离子、营养物质(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如果水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适宜,就无法确保健康的生态系统。

应横向和纵向地审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横向角度指流域对水质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沿岸地区对水质的影响;纵向角度则考虑水体水动力学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是指将海洋根据生态功能的差异进行划分,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

它主要基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生物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进行划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主要有生物区系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和生态敏感性分区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海洋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生物区系分区生物区系是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由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物区系分区主要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区。

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区系的分布情况,可以将海洋生物区分为浅海、中深海和深海三个主要区域。

1.浅海区:浅海区包括陆架区、岛礁区和近岸海域。

陆架区是从海岸线向外延伸的平缓斜坡,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高度物种多样性。

岛礁区则是由海洋提升、潮汐作用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和珊瑚礁群,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近岸海域是距离海岸线较近的海域,通常有较高的生物密度和生产力。

2.中深海区:中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介于200-1000米之间。

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些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如热液喷口生态系统和深海珊瑚群落等。

3.深海区: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超过1000米。

由于光线和营养物质的不足,深海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贫瘠,但却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生物和生态过程,如深海鱼类、巨大珊瑚等。

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是根据海洋生态过程的差异,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根据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可以将海洋分为食物链基础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和海洋环境保护控制区。

2.渔业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是为了维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设立的区域。

该区域通常是鱼类繁殖和生长的场所,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充足和稳定。

3.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过程而设立的区域。

海洋学中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学中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学中的海洋生态系统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学中的海洋生态系统,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结构、功能和威胁,并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

它包括生物圈、海洋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1.2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2.1 开放性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更加开放。

海洋中的水流、气流和生物迁徙等因素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1.2.2 多样性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1.2.3 脆弱性尽管海洋生态系统庞大而广阔,但它们也非常脆弱。

过度捕捞、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2.1 海洋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海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生物圈、生态区、生境和生物群落。

每个层级都有其特定的生物组成和生态过程。

2.2 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藻、鱼类等,而非生物包括水体、底质、光照等。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3.1 养分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摄食、排泄和死亡等过程,将养分循环回环境中。

这些养分可以被其他生物吸收利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

3.2 氧气供应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3.3 碳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海洋中。

这对于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

四、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4.1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目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1海水的pH值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碳体系对海水pH值的影响
海水pH值变化与海水中碳酸的两级离解平衡密切相关
3.1.4.1海水的pH值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碳体系对pH值的影响因素:
(1)温度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由于电离常数变大,导致海水pH 值降低。 (2)盐度的影响:海水盐度增加,离子强度增大,海水中碳酸的表 观电离常数变小,海水pH值增加。 (3)压力的影响:海水静压增加,碳酸的表观电离常数变大,pH值 降低。 (4)CaCO3、MgCO3沉淀的形成与溶解:海水中的Ca、Mg等阳离 子可与CO32-形成CaCO3、MgCO3沉淀,这些沉淀在一定深度下,受 压力、生物等作用可溶解。
3.1.5 海洋富营养化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环境中有机物质和营养盐污染会引起 水域的富营养化。 海洋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不断扩大、生活污水越来越多,处理 水平低;过度的海水养殖、农业面源增加。
3.1.5 海洋富营养化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富营养化的机理是:水体中含有的过量 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逐渐氧化分解, 成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的营养,使得藻 类迅速生长。越来越多的藻类繁殖、死 亡、腐败,引起水中氧气大量减少,使 水质恶化,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 水域的富营养化发生在湖泊中称为“水 华” ,发生在海域称为 “赤潮”。
3.1.3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气体交换模型 气体成分在海-空界面间的交换方向取决于气体在海水和 空气中的分压差。 pG> PG :大气→海水 pG= PG :无净交换(从大气进入海水的量=从海水进 入大气的量) pG< PG :海水→大气 气体在海-空界面间的交换速率除与分压差外,还与气体 性质、海面环境条件(气体交换系数)有关。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固定太阳能,为所有物种提供维 系生命的能源;生物是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的传递者;调节气候、 稳定水文、维持进化过程、吸收分解 污染物;丰富的自然环境娱乐价值。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 必需的食物(如,农作物、家禽家畜、鱼、 海产品、蔬菜、水果等);为农业和养殖 业提供品种改良的来源;为人类提供药物; 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和能源 (如,木材、纤维、橡胶、淀粉、油脂等, 以及煤、石油、天然气)。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溶解的 N2 95.2%
非生命有机物 99.9%
有机N化合物 47.9%
无机N化合物 52.1%
化合态 N4.8%
生命有机物 0.1%
植物 44%
动物 56%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氮的生物化学过程P151
海水中氮的循环转化 1-6
海水中的P及其化学形态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4.1海水的pH值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水的pH值
������ 海水是多组分的电解质溶液,其中的主要阳离子为碱 土金属离子,而阴离子除了强酸型阴离子外,还有部分弱 酸性阴离子(HCO3-、CO32-、HBO3等),后者的水解作用 导致海水呈弱碱性。
������ 海水pH值变化不大,一般在7.5-8.2左右,但仍有小的 变化,影响海水pH值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无机碳体系与生物 活动。
常量元素及其化学形态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K+、Na+、Ca2+、Mg2+、Sr2+、Cl-、SO42-、Br-、 HCO3-、F-、H3BO3,浓度大于1ppm 占海水盐分的99.9% 涉及到13种元素,另外还有Si 主要成分遵守“恒比例定律”? 海水是重要的海洋化学原料 相对来说对海水主要组分的研究较为成熟 海水中含量在1ppm(10-6)以下的元素统称为微量元 素,有时把浓度在10-7以下的元素又称为“痕量元素”
3.3.1海洋生物多样性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中动植物、微生物的纷
繁多样及其遗传和变异,以及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微 生物与环境的生态复合体、各种生态过程。包括基因 多样性(产生新物种的基础)、物种多样性(遗传变 异、长期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多样性 (能量流 动、水循环、养分循环、生物间关系的复杂性)。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3.1.2 海洋生态系统: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 此间存在着物质不断循环和能量连续流动的统一整体。 类型:在近岸分为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泻湖、 基岩海湾等;在远岸分为岛屿海域、上升流、深海、外洋 等生态系统等。 组成: 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温度、盐度、光照等) 生产者(植物、细菌) 消费者(一级(食草)、二级、三级,…) 分解者(异养细菌、腐食生物)。
3.1 海洋环境的主要化学过程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1海水的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的概念 (包括元素组成和元素的存在形态) ―海水”是非常复杂的多组分水溶液 一共发现80多种,含量差别很大。 P149表3-1 常量元素 A、B 微量元素 C 痕量元素 D
溶解气体 有机物质
3.1.4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体系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海洋碳酸盐体系的重要性 海洋中的碳主要包含于二氧化碳—碳酸盐系 统中,该系统包括如下几个反应平衡: CO2(g)←→CO2(aq)
CO2 (aq) + H2O←→ H++HCO3− HCO3−←→ H++CO32−
Ca2+ +CO32− ←→CaCO3(s)
八、 海洋环境保护的任务 九、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已建立起和谐协调的生态系统。其 在调节全球气候、提供可再生资源和维持 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洋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海洋环境中一 系列的生态学过程的正常进行。
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
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绪论-海洋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海洋环境要素-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
三、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四、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五、海洋资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六、各种海洋环境灾害及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现状
七、海洋环境保护理论及法规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4.2 海水的缓冲容量 P157
3.1.4.3 海水中二氧化碳体系与温室效应
3.1.5 海洋富营养化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如,食品残渣、 排泄物、洗涤剂)、农田化肥、农村家畜 饲养、工业污水(如,食品、酿造工业、 造纸工业、化肥工业等)以及海水养殖。
三、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3.1 海洋环境的主要化学过程 海水的组成、海水中的溶解气体、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体系、海洋富营养化、污染物质在海洋中 的主要生态过程 3.2 海洋环境中的物质生产、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3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 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其它生态破坏 3.4 海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概念、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 制、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基本类型、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 洋污染生态效应 3.5 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生态学过程主要包括: 混合 扩散 溶解与沉淀 吸附 络合 转化 降解 生物吸收
3.2 海洋环境中的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光照、温度、二氧化碳和营 养物质、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作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洋生产力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和分布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多种污染物质及其危害现象P162
石油对海洋的污染 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 耗氧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对海洋的污染 有毒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的污染 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的污染 热废水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固体废弃物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3.1.6 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主要生态过程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影响气体交换速率的因素 风速、温度、气体种类 海-气界面气体的通量 依照气体在气-液相中的分压,对气体 交换量进行估算。P156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的代谢产物 河流和大气颗粒沉降亦向海水输入有机物质 海水中有机物质种类繁杂,最主要的是海洋腐 殖质
3.1.5 海洋富营养化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水质中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环境评价因子:
①生化需氧量 BOD5 ; ②化学耗氧量 COD ; ③氮、磷。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评价方法:单因子法、多因子法(物理、化学、 生物因素)
3.1.6 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主要生态过程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偷吃蠕虫的螃蟹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珊瑚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珊瑚:珊瑚大多分布于大陆架或海山,在高纬度 50~ 1 200m的浅水和低纬度 4 000m下的深水中 都有分布,保守估计全球冷水珊瑚礁的覆盖面积达 284~ 30平方千米。珊瑚礁以造礁石珊瑚为主,是 约 1 000种海洋生物聚集和生活的场所,该生态系 统中包括各种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 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等。冷水珊瑚物种遗传多样性很高。珊 瑚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在其生长和繁殖阶 段起到掩护物的作用。珊瑚礁的生长对水质、 盐 度和水温都有一定要求,因此极易受到毁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