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活动背景在中班阶段,儿童开始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对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产生认知和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让他们在互动和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是中班教育的重要任务。
沉浮实验是中班教学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通过这个实验,儿童可以探究物体在水中运动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活动目标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2.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让儿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了解沉浮现象的原因。
需要准备的材料1.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如球、木块、硬纸板等);2.直口玻璃瓶(大小可根据物体的大小调整);3.圆珠笔芯或小木棒;4.水。
活动过程1.教师首先向儿童介绍物体沉浮的规律,引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2.教师向儿童展示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并让他们分辨物体的重量和材质,引导儿童思考和推理;3.教师依次将不同的物体放入玻璃瓶中,让儿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位置,引导儿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4.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儿童掌握沉浮现象的规律;5.教师可以通过让儿童自己尝试,让他们掌握控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6.教师鼓励儿童在观察和实践中积极提问和回答,通过语言表达和沟通,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
活动评估1.教师观察儿童对沉浮实验的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2.教师观察儿童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是否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观察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活动延伸1.引导儿童通过其他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如物体飘浮、漂浮、沉降等;2.将沉浮实验和图形识别、计数、测量等教学内容结合,提高儿童的数学和语文水平;3.将物体沉浮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日常实际中,如使用浮标测量水深、制作游泳板等,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2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精选2篇(一)教案:有趣的沉浮教学目的:1. 让幼儿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可以观察、比拟和描绘物体的沉浮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才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资:1. 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例如小石子、纸团、塑料球等〕。
2. 透明容器和水。
教学准备: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
2. 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准备好。
教学步骤:引入:1. 老师先给幼儿分享一段关于沉浮现象的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物体会在水中浮起还是沉下去呢?探究:1. 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分别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2. 请幼儿描绘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
3. 请幼儿比拟不同物体的浮沉特性,例如:哪些物体比拟轻,哪些物体比拟重。
4.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幼儿尝试自己答复。
总结:1. 老师引导幼儿总结出物体沉浮的规律:比水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老师解释浮沉现象的原理:物体沉浮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浮力和重力的影响,浮力比重力大的物体会浮起来,浮力比重力小的物体会沉下去。
延伸活动:1. 让幼儿尝试制作一个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小船,观察它可以装载多少个物体。
2. 让幼儿尝试将物体放入水中,看看能否改变它们的沉浮特性,例如:参加盐、糖等溶质。
3. 进展一场小比赛:谁能制作出一个最轻的物体仍能沉入水底?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观察、探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究才能。
2. 在引入局部,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猜想。
3. 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设计更多可以发挥幼儿创造力和动手才能的活动,增加兴趣性和参与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精选2篇(二)中班安康活动教案《向手挑战》目的:通过将手部动作与音乐搭配,进步儿童手部运动协调才能和音乐感知才能,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运动的习惯。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参考8篇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参考8篇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1设计意图: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用游戏破译密码的情景引导幼儿认识数字8,并且感知8以内的数量。
通过破译密码这个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复习8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1、正确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乐意参与活动,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理解相应的量。
难点: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有位老爷爷年纪大了,他的记性也不好了,他年轻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密码盒,现在他想把这些密码盒拿出来用,可是他忘记了密码。
他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个忙,把这些密码盒给解开。
(老爷爷提示我们了,说密码就在我们的'盒子上的小纸上。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盒子"上点子的数量二、破密码,寻钥匙师:尽管没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我们的破译高手都知道,哪位高手向来试试呢?1、根据密码盒上的点子数量寻找到相应数字的钥匙,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找一找什么钥匙可以开这个箱子,说说为什么?三、开密码锁师:这里还有许多的密码锁为解开,需要我们小朋友来帮忙,看看这些锁上都有哪些密码?1、教师将幼儿分成4-5组,每组一只密码盒,幼儿根据密码锁上的点子数目,找到开锁的钥匙,并请每组的代表说说理由。
2、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能打开的集体拍手一下,进一步确定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四、配对将幼儿分成两组破译队,从中选取两名破译高手,进行破译(连线),看哪一队又快又对并集体验证。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2活动目标:1.能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水果的内部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示做记录。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的外部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不同水果的味道有初步的体验。
物质准备:各种水果实物,塑料刀、记录表。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切开的梨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浮》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浮》一、教案背景和目的•教案背景:本节课是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的一堂关于“沉浮”的课程,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教学目的:1.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增强幼儿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什么是沉浮现象2.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3.沉浮现象的原理4.通过实验验证沉浮原理•教学方法:1.讲解: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沉浮现象及原理。
2.展示: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并验证沉浮原理。
4.讨论: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东西能浮在水上,而有些东西会沉下去吗?”引发幼儿思考。
2. 概念讲解老师简要讲解沉浮现象的定义,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介绍沉浮现象的原理。
3. 实验环节1.老师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容器,让幼儿逐一放入不同物体(如小塑料球、小石子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2.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结果。
3.老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总结沉浮现象的原理。
4. 总结与展望老师帮助幼儿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沉浮现象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还可以进行什么有趣的实验。
四、教学评估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可以评估教学效果。
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沉浮原理的理解情况,以此评估教学质量。
五、教学延伸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绘画或手工活动,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沉浮现象的理解;也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日后的科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项目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班幼儿开展的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将能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体验和探索沉浮现象。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液体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2.水:准备足够的清水;3.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泡沫球、小塑料瓶等;4.标签纸和笔:用于标记物体;5.记录表格: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引导幼儿观察并询问他们身边的液体,例如水果汁、牛奶等,并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物体在液体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上面,有些东西会沉到底部?实验操作1.向幼儿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这些物体的特点和形状。
2.将容器中注满清水,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3.让幼儿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会沉还是浮,并将物体放入水中进行实验。
4.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运动和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5.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总结1.对比观察过的物体,引导幼儿总结物体沉浮的规律,例如:大小、材质、形状等因素会影响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2.引导幼儿思考物体的密度对沉浮的影响,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和验证这一点。
3.结合实验结果,与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对沉浮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针对中班幼儿进行设计,参与度较高,幼儿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
在引导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沉浮现象的理解。
实验操作的流程设计合理,能够帮助幼儿直观地感受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同时,在结果总结环节,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交流,加深了他们对沉浮原理的认识。
然而,有些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较为急躁,容易出现一些小意外,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管理。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浮沉材料(如木块、塑料球、石头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验。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到水底吗?”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2. 教师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5分钟)1. 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浮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浮沉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幼儿讲述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帮助幼儿巩固浮沉现象的认识。
五、延伸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浮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浮沉现象的乐趣。
2.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浮沉实验,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索浮沉现象时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活动准备(续)物质准备:平衡木、浮力环、浮力棒、浮力球、水盆、测量尺、记录表、计时器等。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得宽敞、明亮,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以下是一个关于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幼儿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
三. 教学准备各种小物品(如塑料玩具、积木、小石块、乒乓球等)、装满水的水槽。
四、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好玩的东西哦,都放在这个水槽里啦,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幼儿围在水槽边观察)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啦?幼:那个积木在水里呢。
师:那积木是在水上还是水下呀?幼:水上。
师:对啦,积木浮在水面上,这就是浮起来啦。
那你们再看看其他东西呢?(幼儿继续观察)幼:老师,那个小石块沉下去啦!师:哇,观察得真仔细,小石块就沉在水底了,这就是沉下去哦。
那还有其他东西呢,它们是沉还是浮呀?(幼儿逐一观察并回答)师: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呀?幼:想!师:好呀,那从你们的小桌子上选一样东西,轻轻地放到水里,看看它是沉还是浮。
(幼儿动手操作)师:都观察好啦?那谁来说说你放的是什么呀,它是沉还是浮呢?幼:我放的是乒乓球,它浮起来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积极参与观察和操作。
但在引导幼儿表达和总结时,还需要加强,让幼儿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发现。
同时,材料的选择可以更丰富多样一些,给幼儿更多探索的空间。
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沉与浮9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沉与浮9篇中班科学沉与浮 1一、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四、活动过程1、教学活动的导入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
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教师给以鼓励。
中班科学沉与浮 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
一、说教材: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教案
教案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
一、设计意图:
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这些物品方便使用后就被人们遗弃,成为“白色污染”的祸端。
对于孩子们,一次性物品的用途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次性物品的利与弊,并学会循环使用这些物品,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一次性物品的有趣现象,并在探索中发现一次性物品的沉浮状态,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参观“一次性物品展览会”,让幼儿了解一些一次性物
品的名称、用途和危害。
2.幼儿探索活动:将各种一次性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
态。
3.讨论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引导他们讨论一次
性物品的利与弊。
4.了解一次性物品的循环使用:展示一次性物品回收利用制品,让
幼儿了解这些物品的再利用价值,并尝试循环使用一次性物品。
5.拓展活动:让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的一次性物品,尝试循环使用这
些物品,制作出自己的环保小制作。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一次性物品的有趣现象,并在探索中发现一次性物品的沉浮状态,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同时,活动还让幼儿了解一次性物品的利与弊,并尝试循环使用这些物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在拓展活动中尝试循环使用一次性物品,制作出自己的环保小制作,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